用教育学原理再论: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导致教育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24:51
用教育学原理再论: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导致教育失败!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我写的前一篇用心理学原理阐明全职妈妈更容易导致教育失败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还有不少博友转载了文章。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这个结论让很多职业妈妈心情不好。这也同样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文章的结论,显然会让妈妈们的自我成就的心理需要受到挫折,当然会不太舒服。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更容易“受伤”。
不过也有很多理性的妈妈,认为这篇文章提醒了她们,让她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了一些警惕,当心自己不要犯文中妈妈们的错误。这非常好,我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打击”妈妈们的“职业荣誉”,而是希望这些妈妈们多一些理性和智慧来面对教育。不管怎么说,在体系内教育整体上失败的国内大局势下,妈妈们的参与总是一股积极的力量,最好让这股力量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花钱费神却最后还砸了自己的脚。如果有一批聪明智慧的妈妈懂得真正的教育,即使只有1%的比例,全国也会有100万孩子不会被各种错误的“教育”所误,能够得到真正的教育,能够有这样一批人成长起来,中国就不缺人才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批孩子的存在,会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的比较,让目前的弱智教育体系相形见拙,这样会带来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像现在总是糊弄人。这样,更多的孩子就有希望得到真正的教育了,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强盛也就可以期待了。否则,我们在经济上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后(15年后)国家和家庭整体的贫穷和落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为了我们的幸福,妈妈们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努力地学习进步。
这里,就继续给妈妈们支招:从教育学的原理,来看职业妈妈们面临的困境:理论上,全职妈妈们是在勇敢地打一场几乎注定不会赢的战争。只有作为“例外”,妈妈们才有可能成功。这需要妈妈们的大智慧。
一: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使得女性不会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男性是阳刚的力量,女性是阴柔的力量;男性的角色是变化和改革,破坏的力量;女性的力量是稳定和持续,和平和建设的力量。这是人类千万年来的定位,不是个人的意愿就能改变的。
而正是这种定位,决定了女性不太可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虽然女性作教师的比例很高。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教师大师全是男性。即使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女性教育家,如大家熟悉的蒙台梭利,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母亲,她有着自身家庭和生活上的负面因素,可以说,她不太具备真正的女性或者说是母性气质(请大家去看看她的传记和人生背景资料)。而且,她的教育理论是从对问题儿童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的缺陷恰好又是她成为教育家的优势所在,她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我最多只承认她是二流的教育家。
我说这些,决非是轻视女性的含义,而是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上天给与女性的柔美的力量。实际上我是学道家的,而道家人物都是非常尊重女性的,比如老子,庄子等人,都是贵柔,贵雌的。如果中国当年把老子的学问定为国家学术体系,而不是独尊孔子的儒学,相信这两千年多来,中国的妇女地位会很高,而不是被儒家刻意贬低。从政治上说,中国也会更富裕和安宁,不会这样的多灾多难。可惜,国人没有这种福分来懂得和享受道家智慧提供的理想生活模式。
不过,无论女性的特质多么迷人和高贵,她们依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家,本性上她们就不是教育家!让她们来专职负责教育,特别是负责自己孩子的教育,违背了女性的天性。
为什么这样说?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这一点,各位女性,各位妈妈们同意吗?
如果你同意,你就接受了女性不适合做教育的思想。因为女性骨子里是不太在意真理和智慧的,不在乎到底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当然她们也不反对。可能这句话大大的得罪了各位女性,但是很不幸,这是事实。
女性在意的不是真理和智慧,而是和谐和合一,而是互相间的情感呼应。这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固定的相”。可惜孩子们需要先学习低层次的功夫:先要了解真理和事实,理性和智慧,先得追求事物的本质,先需要理性和分析,判断,再提升到人文和谐,才是真正完整的人的境界。缺乏真理和智慧的人文和谐,是糊涂蛋级别的。
男性特质是很喜欢“较死理”,喜欢不断地追究一件事情的本质,这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他们很愿意享受孤独。
典型的女性并不在意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她们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实?特别是她们关心和爱的人怎样看待事实,她们关注的是事实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因素,而非事实本身,并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见解,与自己关心和爱的对象相呼应,或者说她们本来就没有自己固定的看法。
简单地说:如果你告诉一个男性朋友: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这个男朋友即使关系与你很好,也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你:胡说,你傻了吗?明明是从东边出来的!可能你们各执己见,会争论得打起来都难说。男性为了“捍卫真理”不惜“牺牲感情”,在女人看来特别傻气。
可是,如果你同样告诉你的女朋友,典型的女性会很惊讶,不太会直接攻击你。会迎合你说:这种说法真是有创意!她第一次听到。
她不会当面直接反对你,实际上她也真的不会特别在意太阳到底是从东边出来还是西边出来,她觉得不管从那边出来都不重要,都不会影响她的生活。重要的是你怎么想的,因为她爱你,所以愿意接受你的想法,只要你高兴就行。即使你疯了,她也会宽容地接受你的胡言乱语。实际上,她还认为如果你爱她,所以也不应该跟他争论,即使她错了也不应该反对她。
如果典型的女性遭遇别人直接反对她的观点,她们也会很受打击。不过她们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发现自己错了,而是因为“她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她们很少去考虑别人反对的内容,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反对她的“方式”上,放在情绪上,所以她们会说:某某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对他这么好!从来都给他面子,她原来说错了,我都没有说过她的”。而不是“事实上某某为什么错了”以及“我为什么是对的”。女性需求的是情感的呼应。
实际上,女性也不是绝对的和谐和统一,她们也会反对。但是与男性不同的是:男性是因为对观点原则的看法不同而反对,女性是因为情感上的原因,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她爱你,无论你怎么做都是对的,如果你伤了她的心,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女性说出来的理由,永远是一种代号,你不必要太在意。如果她开始数落你的不是,不一定是你真的错了。只是代表她情感上不认同你,所以找一些理由来攻击你,如果你很认真地看待她说的“事实”就太傻了。你需要关注的是她阐述的事实背后的“情感因素”。比如,有些职业妈妈反对我的前一篇文章,她们也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理由”出来,但基本上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缺乏理性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情感上不能接受”的原因。她们不太可能去写一篇很有事实依据的文章来反驳我的论点,事实上,她们也不会想去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男性往往对这种女性的思维特征不了解,觉得女人不讲道理,或者女人很难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人比较了解的应该是道家,道家人就不像孔子这么“怕”女人。也不像儒家对女人一本正经的排斥,有时候显得很虚伪。比如道家人物范蠡辞掉相位,携西子泛舟西湖,成就一桩美事。如果是儒家,就会批评他:你这么有能力,怎么可以丢下国家和人民不管,光顾自己快活!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行。而且娶个二婚头,多没面子。不当宰相,游荡江湖,算是“不务正业”,大男人怎么能这样没志气!可是道家则支持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儒生们不了解女人,也怕女人,所以他们制定了一套歧视女人的法律和文化制度,设法让女人卑微,“服从”他们。这与西方的君子风度,女人拥有比中国女人大得多的权力和地位不同。实际上,我认为尊重女人,就是文化经济上西方比中国要先进的原因。这点我们需要学习西方,中国女人真的有地位了,国家可能就成为“和谐社会”了。符合目前的国策。
实际上女人很好打交道。如果你尊重女人的情感,善于与女人进行情感呼应的话,女人很容易“被说服”,很容易“讲道理”,也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说,女人拥有“灵活的思维”,“更开阔的态度”,愿意“与时俱进”,不保守,不死板。可是如果用负面的词汇来说,西方一首咏叹调很有名,就是“女人善变”。中国的话就更难听,叫做女人是“水性”。当然,老子也把女人比作“水性”,不过老子的“水”是很高境界的,“几于道”,女性可能更接近“道”一些。
事实上,女人很容易受骗!因为她们沉迷在情感世界中,不愿意对事实多思考。商人们很了解这一点,所以“赚女人的钱,让男人工作去”,就是西方的商业法则。一些情感骗子也发现了这一点,只要哄得女人开心了,她们会忽略掉基本的常识来上当。她们会拒绝接受她们不喜欢的事实而让自己遭遇陷阱。
如果你只会用男性的“讲道理”方式来对待女人,即使当场她无言以对,背后还是会攻击你,用毫无道理的道理来攻击你。很简单:因为你“伤了她的感情”,你没有和她情感上取得一致。这说明女人的确“不讲道理”,但是她们“很讲感情”!
哲学家对于这种女性特质很迷惑,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跟女性打交道必须恪守两个基本原则,就是:
第一:女人永远是对的!
第二:如果发现女人错了,请参考第一条!
男人们只有明白了以上基本原则,才算是成熟了。不过,你能够用这样的原则来教育孩子吗?
事实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长大后(中学和大学阶段),无论女孩男孩,都会自动跟母亲疏远,也就是他们不愿意面对母亲的“无厘头”,而且越是“情感倾向强烈”的母亲,就越让孩子感到压抑。他们遇事也不愿意跟母亲商量事情,因为母亲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在受到感情伤害和失落的时候,或者生活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找母亲。这很正常,这就是母亲角色定位:情感支持者和生活次序稳定者。
二:典型的女性往往不喜欢讲原则,因此不适合做亲子教育。
教育是特别强调“原则性”的,也可以说: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会掌握世界和社会运行的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没有一定的教育原则,就不成其为教育。
古人云:师道尊严,尊就是尊重规则,尊重原则。严就是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可惜,无论何等教育原则,在女人这里基本上都不太合适。女人们一般来说骨子里很不喜欢规则,她们喜欢“例外”,特别喜欢自己就是“例外”。
这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服装,女人们特别忌讳与别人相同,最不喜欢“撞衫”。企业如果要求穿制服,女子是最不乐意的。而男人觉得大家穿一样的服装没什么不好的,甚至男性还比较爱好统一的服饰,“制服”其实都是男性世界的特征,如军队等。这说明女子对于“制式”和“规则”有本能的反感。
的确如此,真理往往只有一个,而且真理很不好玩,冷冰冰的,很死板。可是情感反应变化万千,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特别好玩。所以女人的内心世界要比男人丰富复杂得多。“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歌德语),女人代表生命,代表活力,代表变化。
浪漫女人们往往寂寞,觉得身边的男人“不理解”她。本来情感就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要“呼应和配合”的,需要“无条件地支持”的。可男人认理,女人重情。因此男人们要“理解女人”,的确太不容易了。多情的女人们往往会喜欢上一个坏蛋和小人,就是因为男人中,只有坏蛋和小人“好玩”,他们不讲原则,愿意无条件附和女人风云变幻的情绪(当然他们也不会认真地考虑实现承诺的可能),因此坏男人更容易“抱得美人归”,情场上往往很得意。不像讲原则的男人,往往显得很迂腐死板,自然让女人们觉得太傻气,不好玩。这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心理学机制(当然,这些浪漫女子也必须承受坏男人们始乱终弃的结果)。
孔子很早就说过女人的这个特点: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让女人们很气愤,觉得圣人瞧不起女人。如果你看到这句话有反感的情绪,证明你就是标准的女人。因为你没有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就开始反对它,当然是情感反应战胜了理性分析。所以你是很正常的女人!
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攻击女性,而是说明了一个社会现象:什么是小人?小人的特点就是反复无常。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小人做事做人都没有固定的原则,会不断因为利益和立场的变化而改变,就像草一样随风倒(子曰:小人之德草)。在这一点上,女人和小人的确没太大区别:女人根据自己情绪的“风”而变化万千,情绪可没有什么真正的原则性可言。所以,孔子认为跟女人打交道,也像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心里是没底的。
所以,孔子最后无奈地承认:既然和女人打交道很难,最好保持距离,敬而远之。当然,孔夫子这种态度很正常,儒家特别讲求“原则和规矩”,不太研究人性和心理学,儒生们偏于死板,所以不擅长跟女人打交道,很正常的。我看过24孝的故事,有些故事实在匪夷所思(如王祥卧冰等)。这种违背人性、心理和自然常识的东西,居然会被儒生们推为“蒙学基础教材”,怪不得儒家会被人宣布打倒!事出有因的。
在道家看来,与女人打交道不难,与小人打交道也不难。
小人无非重利,只要有好处,小人自会赴汤蹈火。
女人重情,只要用情,女人就会鞠躬尽瘁!
男人们如果与女人产生了“沟通障碍”,就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无情”了。出轨了,干了坏事,用买名贵礼物来哄女人是没有用的。这种“晓之以利”的手段是对付小人的办法,只适合用于跟你“做生意”的女人。对你“有情”的女人,得“报之以情”或者“动之以情”才行。女人其实心中愿意男人骗她,如果男人出轨了,最好别告诉她这个不能接受的“事实”,只要声泪俱下地继续“骗她”,她们就会“相信你”,其实她们心中有数。即使真的被发现了不堪的事实,只要动情地“宣布彻底改悔”,她们其实也不会“追着不放”,从这一点来说,女人实在是很好的外交家,足够灵活,而且很宽容。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妈妈们这种女性特质的表现:她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是好的。我们学堂就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她心情好的时候,说起孩子眉飞色舞的,让我们觉得她家出了一个天才:比如孩子小时候尿尿后,装在瓶子里放到阳台上“收藏和鉴赏”。这在心理学上很容易理解:这是孩子对于“我”的认知和执著初级阶段的正常反应。可是妈妈眼里,这就是了不起的“科学实验”,她的孩子具有很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将来是要当科学家的。如果这孩子将来真的从事与科学有关的工作,弄出点名气的话,我怀疑这个妈妈会写书,告诉世人她孩子从小就在阳台上用自己的尿做科学试验了,算是“尿出来的天才”,让全国妈妈们羡慕一回。
可是,同样是这个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又会对孩子的正常行为无情指责,要求苛刻,甚至打骂,不可理喻。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妈妈,其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孩子经常脆弱无助地在母亲情绪的天堂和地狱里来回转圈,如何能学会正常的思维方式呢?实际上这孩子虽然很聪明,但问题不少,思维压抑混乱,根子就在母亲身上。后来我们学堂老师要求该母亲不要热心关注“教育孩子”,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行为教育问题都不要管。结果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马上就正常多了,学习也有很大进步。如果这样缺乏原则的妈妈专职负责教育孩子的话,毫无疑问会弄出很大的问题来。
三:妈妈们的天性,与“师道尊严”的教育原则相违背!
先说说“严”。
成龙小时候跟师傅练功,师傅要求严格,做不好动作非打即骂,成龙苦不堪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怎样才能把师傅杀了。或者赶快长大后好好收拾师傅。
等他真长大了,却反而对师傅充满了感激之情,常常去看望师傅。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师傅严格的要求,他是出不来的。这就是教育,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
可是,有几个妈妈愿意做这样的“坏人”?有几个妈妈能够狠得下心来“严格教育”?大多数妈妈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顺眼。别人早就发现了的问题,已经明显到瞎子都能看见了,可妈妈就是“看不见”,其实是心理不愿意承认和回避,她们在“等待”孩子“懂事”。甚至妈妈愿意把缺点看成是优点,或者用优点来掩盖缺点。有个家长的孩子问题严重到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可妈妈还是很动情地说:这孩子多么善良懂事,妈妈病了还会倒水给她。这种“心态”做“教师”成吗?简直就是是非不分嘛。
直到问题已经无法忽视了,妈妈们才急了,又翻过脸来“教训”。所以,即使有些被孩子称为“魔鬼妈妈”的,实际上都是先溺爱,后来不对劲又死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反差和逆反。这种妈妈的“教育”方式普遍缺乏一贯性,也就是随心情改变,没有真正的原则。我只能说: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教育要深思!
妈妈们少有“严”的,特别对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宽”和“慈爱”的,特别是职业妈妈,更是典型的女性,更容易“慈爱”到了无原则地步。我的上文中问题孩子小恒的妈妈,并不是不懂是非,表面上看来对孩子还是有要求的,可实际上每一次都在孩子的“顽强坚持”下都退步了,从来没有把正确意见坚持到底。这并不会换来孩子的“领情”和“感激”,反而养成了孩子毫无规则意识的结果,而且对妈妈也很不孝顺,把妈妈当作他的一盘菜,随便支使。
妈妈们的天性就是如此,其实这也很正常。孩子的确需要关爱,甚至需要妈妈“无尽的爱”其实就是无原则的爱,但是,关键是家庭的另一半要补上这个漏洞。如果父亲严格要求,孩子一方面接受严格的规则教育,责任教育。另一方面又得到感情安慰,可以到妈妈这里撒娇,这样心理就会比较健康,亲子关系还会很好。这种状态就是比较理想的教育:父严母慈。
不过现在的中国状态是父亲教育地位的缺失。小恒妈妈有这个毛病,本来小恒爸爸如果严格要求,这孩子也不难教。可是偏生这位小恒爸爸是“慈父”,也在家里尽力扮演“好爸爸”的角色,尽心关爱孩子的一点一滴,扮演到了孩子都瞧不起的地步,一点也没有虎威。因此,孩子教育和成长所需要的“严”的环境不再存在,怎么可能教育好?不出问题才怪!
再来说:尊!
简单地说,尊就是让孩子尊重。更进一步是让孩子敬仰,因此愿意服从和学习,模仿,愿意追随。这就是作为“师”的基本要求。
可是,职业妈妈们能做到这一点吗?理论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是非职业妈妈,反而有可能做到。因为妈妈们在自己事业上有成就,让孩子们佩服。学堂的小慧妈妈,现在是女儿心中的榜样,孩子愿意全面模仿和学习妈妈,这与几年前,妈妈全心全意照顾她生活和学习,给孩子当仆人,可是小慧却瞧不起妈妈的状态不一样了。现在小慧妈妈有自己的追求和事业,用很多时间研究和应用心理学,花在孩子的时间更少,甚至一两个月都不见孩子一次。但是小慧更亲也更尊重妈妈,从妈妈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所以进步更快。而且她也希望长大后像妈妈一样,去做一个帮助人的心理师。在这个案例中,小慧妈妈没有担当“严”的角色,但是她做到了“尊”,让孩子尊重和佩服。所以作为母亲,她可以慈爱,同时也成功地教育了孩子(当然,小慧还有一个很“严”和“尊”的男性家长,这是关键)
职业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勉强“维持形象”,但很多妈妈们孩子大一点后,就“尊“不起来了。她们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保姆,负责满足孩子要求的仆人。即使这些妈妈们很聪明,她们也难以成为孩子愿意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更惨的是:这些妈妈们恐怕也不愿意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难以想象这些妈妈们精心培养女儿的目的,是要她们将来也去当“职业妈妈”。她们自己过着庸碌平凡的家庭主妇的生活,心中对此多少有些不甘和无奈。因此希望子女有“更光彩”的人生。这种心理矛盾,这种缺乏自我认定的心理背景,与日本等国当职业妈妈很荣耀的文化背景很不一样。如山口百慧当年红极一时,却因结婚自愿退出辉煌中的演艺事业,把“职业妈妈”当作光荣而且幸福的归属。这种事情在中国会有吗?
因此在缺乏“职业自豪感”的文化背景下,就更加注定了中国的职业妈妈们做不到“师道尊严”,自然,让她们来承担教育重任,就更容易导致失败。
有些全职妈妈,会比较天真地认为:教育的事情由学校负责,自己主要照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而且,由于这是自己的“职业”,会格外地用心。所以,她们就全心全意地培养了一个极度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这种孩子到中学以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而且,我们这个教育体系,只关心“分数”,不关心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如果妈妈们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托给这种不负责任的学校,收获的将是自己的痛苦未来。这种妈妈,将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教育失败。前几天报道说,一个28岁的女博士,跪求父亲让母亲来陪读,因为她没办法过没有母亲照顾的生活。这种母亲的确是很尽职的“职业母亲”,连自己的家庭生活都不要,只要做孩子的保姆就够了。
问题是:这种妈妈真的成功了吗?孩子当上博士你就完成任务了?孩子的生活,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蒙上了灾难的阴影。我不能想象这个博士会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她“跪求”的身影,我们不难看出她内在的脆弱和无能,以及强烈的失落和恐慌;即使她是博士,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自卑。现在可以跪求妈妈,以后跪求老公吗?妈妈死了自己,要不要也一起“相从于地下”?
这种全职妈妈还特别容易犯心理需求的教育问题:就是剥夺孩子高层次的需要,来满足孩子低层次的需要,而且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情况下的需要。生理需要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目前的物质条件下,基本上不存在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因此,妈妈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衣食住行这些物质需要,而把心理和情感需要忽略掉,必然带来更严重的教育问题。
另外一些妈妈,知道体制内的学校教育有问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她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到处陪儿子上补习班培优。在物质上满足自己孩子的要求的同时,精神上几乎完全剥夺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得像奴隶一样为实现妈妈的“优秀”愿望而拼搏。我亲眼看过一个妈妈因为小孩练琴走神,就当众给孩子一耳光。这种妈妈培养的小孩往往敏感,脆弱,心里很压抑,但是看起来很乖。中学以后,这种妈妈带出的孩子有两个走向:第一是压抑自我,继续做乖孩子。今后一生也这样乖乖地过下去,带着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过完自己不快乐的一生。另外一种就是开始反抗,成为问题孩子。
这两种结局,难道是妈妈们需要的吗?恐怕都不要吧?
四:谁的教育成功率更高?全职妈妈们vs在职妈妈!
有些全职妈妈认为自己做教育会比在职妈妈更好,理由是:全职妈妈们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因此会比在职妈妈们更懂得教育。
这个观点太一厢情愿了:理由如下
在职妈妈们在参与社会的各种实际工作中,会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社会经验,学会与人打交道的常识。也会学会很多实际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些,她们会不自主地用到孩子们身上,所以比全职妈妈们有优势。即使她们不太看书,但是她们很可能比全职妈妈们更懂得这个世界,会更全面地把面对真实世界的经验教给孩子。
从心理上说,在职妈妈们的心理特质,与职业妈妈的个性特征不一样。相对来说,全职妈妈是更加典型的女性,因此更不适合做专职的教育。而在职妈妈们,或多或少“男性化”一些,反而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可能会更放得开一些。相反孩子教育可能更容易成功一些。
在妈妈群体里面,很显然全职妈妈更具有女性特质,也更喜欢自己的女性角色定位。因此,上面分析的女性特质在教育问题上的影响就更大一些,所以更不适合做专职教育的角色。
我实际接触过不少全职妈妈,她们的共同点都是比较女性化,很善良,也愿意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和心灵修习。不过,她们的另一个特点也很明显:就是思想偏于单纯,想问题常常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在与子女打交道过程中,经常脑子还转不过孩子。因为不少这样的全职妈妈,可能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当上“全职太太”了,真正工作的时间很短,与社会基本脱节,自己活在一个被良好的经济条件保护起来的环境中,所以思想很单纯。所以,让她们照顾人非常好,但是要让她们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实在是有些不容易。
而且,就算是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上,全职妈妈们也存在问题:全职妈妈可能很关注各种教育理论,但由于缺乏深度的思考,看别人说什么都对。因为女人本质上是不喜欢理论的,也不太喜欢追究每一种理论背后的核心实质,更容易被表面的枝节问题所迷惑。所以往往看什么都觉得有理。到底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样教育却心中无数。刚学了一种方法,看了一种理论,就不假思索地用到孩子身上,很容易盲目模仿,根本不管背后的理论原则。过几天看了新东西,又换一套做法,结果反而把孩子的思维弄得很乱。这个问题很大,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所以,最后结论就是:全职妈妈在中国的国情下,并不适合承担真正的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