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中国多晶硅市场的江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56:24
    风起云涌:中国多晶硅市场的江湖
史博士,2007-12-12 03:21:45
 
巨大的国内需求与尴尬的供应能力
中国的多晶硅工业从60年代开始起步,虽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最早生产多晶硅的是四川峨嵋半导体厂和洛阳中硅(前身是洛阳半导体厂)。但由于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规模小,物耗、能耗大,产品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中国的多晶硅生产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现在国内仅有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河南洛阳单晶硅厂、四川新光等四家企业能够生产多晶硅。2006年全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不到200吨,需求为6000吨;2007年生产能力应为1800吨,但实际产量不会超过500吨,而2007年中国多晶硅的需求将达到9000吨。
与海外的产量相比,中国多晶硅的产量更显得小得可怜。2006年全球各多晶硅厂家的产量共计约38000吨,而中国的产量只有不到200吨,2007年,预计全球产量可达到45000吨,中国也只有洛阳中硅达到了300吨的产能,而累计投资了近20亿的四川峨嵋依然只有几十吨的产量。
物理法,还是化学法?
前面我在一篇博文里提过,从理论上来说,物理法只能生产出纯度为6N的多晶硅,这样的纯度也只能供太阳能电池用,而化学法则可以生产出纯度高达11个9的多晶硅,从而可以直接供给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使用。由于物理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和投资都远远小于化学法,因此,只要物理法开始进行规模化生产,就必然将成为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主流,而化学法生产的多晶硅将退出太阳能市场,主要满足生产半导体级的多晶硅需求。
中国的厂家,现在从事以上两种方法的都有。化学法,又称西门子法,中国大多数厂家是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家厂家从拥有西门子法的知识产权的公司手里获得过正式的技术转让与合作,所有的技术都来源于俄罗斯。但令人讽刺的是,俄罗斯自己,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家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规模。倒是把技术向中国转让了一大堆,这,也是中国多晶硅行业的一个怪现象了!
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多晶硅状况?
现在,国际各大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厂商对中国的硅原料厂家的了解,其实比中国自己的太阳能厂商更加深入。三菱、夏普这些本身既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大鳄、又是硅原料的主要控制者的厂家,对中国每个多晶硅厂家的精确到每周的进展都了若指掌。
以河南方城迅天宇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进行物理法生产多晶硅的生产实验的时候,该公司的第一炉金属硅刚出炉,三菱公司即派员到现场取样,直接将样品带往日本化验,而夏普公司则主动为该公司的多晶硅进行了重新铸锭和太阳能电池片的制作,并免费提供了测试结果,甚至还为海外投资者做技术顾问来帮助该公司融资;德国的CENTROTHERM公司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和研究。
因此,中国多晶硅的生产和市场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全球主要同行厂家,这意味着,中国的多晶硅市场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其实,这只不过是“全球化”在多晶硅这个看来狭窄的行业里的一个体现罢了。
即将到来的多晶硅大潮?
面对下游的巨大需求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利润空间,国内企业争先恐后地上马多晶硅项目,地方政府也是摇旗呐喊,大有当年大炼钢铁之势。如果将中国的多晶硅项目进行一个统计,传言中的项目如果全部达产,总的产能可以达到6 万吨,甚至多于目前全球产能!但是,其中大部分项目会半途夭折,有些甚至会永远停留在草图阶段。
2007年,国家发改委也对全国近三十余家正在进行多晶硅立项的厂家进行了考察,确立对其中的五家进行重点支持,分别是:洛阳中硅高科、四川新光、四川峨嵋、河南讯天宇和江苏顺天;发改委对这五家企业计划每家给予20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目的当然是希望中国尽早能够生产出足量的可以使用的多晶硅,来满足暴涨的太阳能市场。
这五家公司的情况分别是:技术来源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总院的洛阳中硅,目前正在建设的产能为3000吨,而2007年达产产能为300吨;自主技术的峨嵋半导体,计划产能为300吨,2007年实际产能为60吨;技术来源于峨嵋与俄罗斯的四川新光硅业,2007年计划产能为1260吨,实际未投产;技术来源于美国HEMLOCK的江苏顺大,计划规模为3000吨,现在还在建设期;而计划建设6000吨物理法多晶硅的河南迅天宇公司,现在只生产出了中国遍地都是的工业硅,不仅6N的踪影皆无,连4N的多晶硅都还没有形成哪怕一吨的规模。
此外,宣布要上马多晶硅项目、但现在还在纸上谈兵的有:江苏阳光,技术来源于中国成达转移的俄罗斯技术,项目选址在宁夏石嘴山,计划一期1000吨,二期4000吨;技术来源于德国的云南爱信硅,一期3000吨,二期10000吨;引进美国技术的辽宁凌海,计划1000吨;与美国合作的四川超磊,计划1000吨;技术来源于俄罗斯的南玻,计划在湖北宜昌建设总量达到5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还有技术来源不详的通威集团,计划建设5000吨多晶硅项目;而上个月南京大地集团宣布,年产18000吨的多晶硅已经破土动工了!我觉得需要说明的是,本段所有的数字前面,都应该加上“声称”两个字。
多晶硅项目的吸引力何在?
以上所有这些项目,哪些能成,哪些不能成,甚至有多少项目会胎死腹中?实在是很难说清。而且,现在还有许多项目,正在如过江之鲫,拼命地往多晶硅这个目前堪称暴利的行业里面挤。尽管其中有许多人,连多晶硅是什么都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利益驱动。由于太阳能多晶硅目前处于一个极度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目前的市场基本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局面,基本上是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多晶硅,定单就会蜂拥而至的局面。而一些大的供应商由于与大的太阳能或半导体厂家签有长期定单,因此价格反而不如一些新投产的厂家的价格。
例如,目前MEMC的长单销售价格在70美圆/公斤左右,而国内许多太阳能电池厂的采购成交价格已经达到了360美圆/公斤。2007年国内多晶硅的最新成交的人民币的价格已经到了340万元/吨!
那么成本呢?即便是用成本较高的化学法,洛阳中硅的成本也声称只有不到40万元,当然,这是在没有进行任何污染回收、而将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中的情况下的成本,如果加上环保回收投资,每吨成本大约为60万元,而这意味着依然有80%以上的暴利!而如果采用物理法的话,河南迅天宇声称,成本只有不到15万元,利润率可以达到97%!
这样的利润,大约比直接贩卖海洛因还要赚钱了。所以,大家也就不用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地方的这么多人,这么热中于多晶硅项目了。
多晶硅项目的壁垒:技术,还是技术
为什么这么多的公司,动用了这么多的人,投了这么的钱,但中国的多晶硅产量还是这么可怜?这是因为,多晶硅的生产有着许多方面的壁垒。
首先,多晶硅提纯是有很高技术壁垒。如前文所述,目前冶炼多晶硅最重要的技术是西门子法,基本被国际七大公司垄断。中国项目大多是准备直接或间接地引进俄罗斯的技术。但俄罗斯目前的能力也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到目前为止,连俄罗斯自己仍然没有达到1000 吨产能的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 吨/年)。同时俄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生产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300 度,而国际水准仅为100 度。
其次,多晶硅提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国内这么多的多晶硅项目是否有充沛的人力资源供应也是颇令人怀疑。综合而言,只有那些有可靠技术来源或长久技术积累的项目才会最后投产成功。这其实还是回到了上面的第一点,自己缺乏技术的来源。正是因为存在技术这个壁垒,我在前面才会说,现在正在号称要上的大部分多晶硅项目都会胎死腹中。
其实,化学法的技术,中国人之所以没有正规渠道的引进,不是我们不愿意花钱,而是国外根本不愿意转让。而物理法,现在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的技术,中国也有不少仁人志士,或者是掘金狂人,正在疯狂地开发着。
到底这个壁垒会在哪里被打破,让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上:背景及国际赛区)
史博士,2008-03-01 00:15:49
一、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背景
多晶硅主要采用化学提纯、物理提纯两种方法进行生产,其中化学提纯方法主要有西门子法(气相沉淀反应法)、硅烷热分解法、流态化床法,物理提纯方法主要有区域熔化提纯法(FZ)、直拉单晶法(CZ)、定向凝固多晶硅锭法(铸造法),等等。目前最为成熟的多晶硅提纯工艺是西门子法。
以往,国际主流厂商大多采用西门子法进行多晶硅的生产。方法是在流化床反应器中混合冶金级硅和氯化氢气体,最后得到沸点仅有31°C的三氯化硅。随后将三氯化硅和氢气的混合物蒸馏后再和加热到1100°C的硅棒一起通过气相沉积反应炉中,从而除去氢气,同时析出固态的硅,击碎后便成为块状多晶硅。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度为99.9999999%(9个9,或者叫9N)以上的硅。这是直到2004年以前,全世界唯一采用的生产多晶硅的方法。
西门子法提纯多晶硅需要维持1100oC 的高温,因此耗费大量电能,造成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新建多晶硅厂需投资$100/kg。一个1000吨的工厂投资需要人民币10亿元左右,每吨的成本在4-~60万人民币左右。
过去,由于光伏市场一直不具备规模市场化,因此,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产业。太阳能所用的电池一直是采用半导体级的高纯硅的副产品,现在俗称锅底料、边角料、头尾料是也。随着太阳能产业链的形成,硅材料依赖集成电路硅的废次原料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太阳能产业的需要,必然要有新的生产工艺,而物理法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能够替代西门子法的一个新途径。
物理法是采用对冶金级的硅进行造渣、精炼、酸洗(湿法冶金)、定向凝固等方式,将杂质去除,由于硅是不参加化学反应的,所以俗称物理法。但其实,无论是造渣、精炼还是酸洗,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化学反应,因此,比较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冶金法。
冶金法的投资比化学法要小,大约每千吨产能投资只需要4亿元左右,而每吨的成本为15~25万元人民币左右。因此,如果成功的话,将对化学法形成很大的威胁。但是,冶金法对硅的提纯极限为6到7个九,也就是6~7N,因此,无法用于半导体行业,而只能用于太阳能产业。
但是,现在的多晶硅市场还没有形成到价格竞争的地步。由于太阳能产业造成的需求太大,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已经达到了400万元/吨的程度,所以,无论是化学法还是物理法,都会赚得盆满钵满,只要能做出来就行了。上述的成本差异,也只是今后供求大致平衡后,才会显现出来。但无论怎样,人都是想走捷径的,所以,现在有那么多人在研究物理法多晶硅,是想一步到位,想在今后的竞争中能够在成本上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太阳能电池目前应用推广的最大障碍,就是成本太高,如果能够将太阳能电池的主原料----硅的成本大幅下降,那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
本文拟把本博主在国内外调研的情况写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全世界的多晶硅行业中,有哪些先驱者在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这些人不管其初始的动机为何,客观上,如果能够有成效的话,都将起到了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的效果,最终将会推进太阳能的普及,是造福人类的大功德。
二、国际英雄榜
1、美国DOW CORNING 道-康宁
道康宁是众所周知的玻璃大王。玻璃最主要的成分也是硅,所以,康宁公司在多晶硅中要占一个份额,是不奇怪的。2001年,康宁公司成立了康宁太阳能公司,该公司控股的HEMLOCK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而且,该公司的产业链包括从硅石、硅沙、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电池组建、封装材料(许多是玻璃)的几乎整个太阳能产业链。
2006年,HEMLOCK公司的多晶硅产量就达到了1万吨,而到2009年,该公司宣布要达到19000吨的规模。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康宁公司在2006年九月宣布,该公司的下属公司HEMLOCK采用了全新的铸锭法生产多晶硅,使得该公司声名大振。
该公司宣布的方法,是从冶金级的硅(国内叫工业硅或金属硅),采用一种新的大规模的冶金方法,可以为目前的太阳能市场提供大量的低成本的多晶硅。但是,该公司同时说,目前,这种“新方法”所生产的硅,只能和传统方法生产的硅进行混合使用,混合的比例大约是10份传统的多晶硅掺入1份新法多晶硅;也就是说,HEMLOCK的冶金法多晶硅不仅不能单独使用,而且只能使10%左右的比例掺到西门子法的硅中去。这不免让鼓吹物理法的人觉得有些遗憾,但是,这毕竟是开了个好头。
该公司宣布将逐步将这种新方法生产的低成本的硅的比例在最终的太阳能级的产品中尽快提高到20%。“我们的这个突破,表明我们在不断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工艺选择,以满足他们的实际的需求。这说明了康宁公司不仅致力于解决技术问题,也尽心地为客户解决供应短缺的问题,至少我们为客户在中长期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可能。”康宁公司的发言人如是说。
Dow Corning 是和GE Energy合作研发该技术的。他们采用冶金精炼法制备命名为PV1101太阳能级多晶硅。虽并未见到有关DOW corning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详细工艺报道,但与它合作的Crystal System Inc.宣布他们是通过熔融金属硅渣化与水气反应去除硼和磷,然后用HEM炉定向凝固的。
2、德国WACKER公司
在多晶硅行业,WACKER公司的名气是如日中天的。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商之一,而且已经具有五十年的多晶硅的生产经验,向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供货的历史几乎也一样长。
瓦克(WACKER)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市的全球性化学品公司。以前的中文译名为威凯公司,现改称为瓦克公司,无论从译音上或译意上,更加准确地表达了(WACKER)公司业务领域及企业形象。目前,瓦克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产能为5500吨,而该公司的总裁兼CEO Peter Alexander去年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08年初达到10000吨每年,到2009年底将多晶硅的年产能再提高4500吨达到14500吨,公司已经筹集到3亿欧元(3.767亿美元)投于该计划。
但鲜为人知的是,尽管WACKER目前是执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牛耳,但它们也是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物理法的公司。早在1975年,WACKER公司就率先采用了冶金法(又称物理法或铸造法)来制造太阳能级电池硅,之后,技术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其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21%,接近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由于铸造多晶硅具有与单晶硅相同的电学特性,而且它的投资成本和生产单位能耗大大低于化学法,因此,一度被看好可以很快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但是,由于冶金法的纯度只能到6个9,而这个纯度只能用于太阳能市场,但由于当时的太阳能市场几乎等于没有,因此,该公司没有对冶金法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将之束之高阁。
在最近的多晶硅热中,WACKER公司好象并没有跟随太阳能这个火热的市场,而重拾冶金法的工艺。该公司目前所宣布的扩产计划,都是西门子法的。我想,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冶金法的工艺还不成熟,一个是化学法可以兼顾太阳能和半导体两个市场,风险更加小。此外,由于2000、2001两年多晶硅市场也有类似今天的火爆,但随后跌入谷底,使当时的瓦克公司几乎面临绝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WACKER公司今天的谨慎策略,大概就是当年被吓怕了。
3、 美国MEMC公司
MEMC也是全球多晶硅的巨头之一。,目前按产量排名的话,可以排在第五,每年为3800吨,但该公司宣布到2009年,也就是明年,产量将达到8000吨,按照其它公司公布的扩产计划,到时可能会超过日本德山而排在第四位。
2006年, MEMC宣布将在06年新工厂中开始使用区域熔化提纯法(FZ)。区熔法属于无坩埚法的一种,该法显著的特点是不用坩埚盛装熔融硅,而是依靠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硅的表面张力和电磁力支撑局部熔化的硅液,因此又称为悬浮区熔法,区熔提纯的原理是根据熔化的晶体再结晶过程杂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浓度不同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是属于比较纯正的物理法,该法比化学法的最大优势是节省电力和不污染硅料。但目前,没有见到MEMC所说的那个工厂的产品问世。
4、 日本JFE公司(川崎制铁)
JFE这个钢铁厂,是中国目前物理法成风的“罪魁祸首”。因为目前中国物理法中的“老大”,所宣布的工艺就是照搬JFE的工艺的。
JFE钢铁开发成功了能够以100吨为单位生产面向多结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原料的冶金法制造技术。2005年已开始在该公司西日本制铁所(仓敷地区)建造相关设备,计划达到500吨的产能。原计划2006年10月投产,但后来因故停止,至今没有进行生产。该公司的人员解释说是因为成本太高,接近于化学法,但以现在的市场价格,即便比化学法还高,也还是有利可图的,分析应该还是技术不成熟的原因。
JFE的工艺路线为:以该公司购进的金属硅为原料,首先将金属硅在真空环境下加热熔化,利用电子束轰击去除掉P(磷)。然后在Ar(氩)气体中熔化后用等离子焊枪(Plasma Torch)喷吹去除B(硼),然后通过定向凝固后提炼出6个九的多晶硅。应用普通金属提炼工序可将金属杂质的浓度降至0.1ppmw以下。该公司宣称,由该制造工艺生产的SOG硅具有与西门子法制造的多晶硅相同的品量,可用于生产高转换效率的多结晶硅太阳能电池。但目前看来,应该是停顿了。
JFE的项目里,进行投资的有三菱这个多晶硅巨头,和日本新能源协会(NEDO)。虽然JFE自己没有进行生产,但JFE在网上公布的冶金法多晶硅厂房照片,使得大家都以为物理法的规模生产已经指日可待,也使得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海归博士”们,俨然成为了国内物理法多晶硅的佼佼者,被众多的富豪作为了多晶硅豪赌的筹码。有关这些博士们的情况,将在本文的后面逐一介绍。
5、新日铁
新日铁第一次为国人所知是上海宝钢的建设。当时宝钢一期的几乎全部技术就是从新日铁引进的。
而这个日本最大的钢铁集团在2007年4月宣布,将涉足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业务,着手制造和销售太阳能电池使用的多晶硅。作为太阳能的多晶硅业务公司,已在2006年6月30日设立了“NS Solar Material”。NS Solar Material计划在位于福冈县北九州市的新日本制铁八幡制铁所内建设车间,从2007年度下半年开始以每月大约40吨的规模生产。所生产的多结晶硅“设想”供应给日本的太阳能电池厂商。
该公司宣布,在制造多结晶硅时采用应用“制铁技术的独有手法,与现有生产方法不同。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设备成本可减少一半的优点”。新日本制铁此前就一直在开发多结晶硅制造技术,而且最近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决定设立生产公司。
新日本制铁打算在进行技术验证的同时首先建设年产500吨左右的小型车间,并在今后视市场需求建设更大的车间。 NS Solar Material的员工数量为50人左右,新日本制铁新材料事业部部长柳泽充夫将就任社长。注册资金3亿日元。公司位于福冈市北九州市户畑区。
上面所说的“制铁技术的独有手法”,应该就是冶金法。
6、挪威ELKEM SOLAR公司
ELKEM本来是不做多晶硅的。但它是生产多晶硅的原料----金属硅的。而且,ELKEM是世界最大的硅金属供应商,市场份额占全球的15%以上。世界上一半的电脑所使用的硅金属都来自该公司。
ELKEM公司自上世纪80年开始投身太阳能的研发工作。与其它的欧洲厂家不同,ELKEM太阳能公司在冶炼太阳能级硅方面,一开始就走的是不同于西门子法的冶金法的路线。他们利用自己对金属硅工艺的熟悉和技术,开发了一套新型的冶炼方法,2006年9月份, ELKEM SOLAR公司投资27亿挪威克朗在挪建造了一家高纯硅厂,预计每年生产5000吨太阳能硅,但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预计为500吨左右。目前,ELKEM公司已经和一家领先的业内公司Q-CELLS签订了一个到2018年的供货合同,年供货量将在2400吨以上,预计从2008年中旬开始供货。
ELKEM的工艺路线是:选用纯冶金级硅→渣化 → 定向凝固→ 破碎→磨光 → 化学浸出。 2005年 ELKEM Solar公司取得了每天数百公斤的中试线上的产品,由德国Konstanz大学验证产品质量,25%-100%的精炼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15%-16.5%。所以目前他们敢于投资进行批量生产了。但据传闻,该公司的产品衰减过大,很可能与该公司工艺路线中的最后的工序----化学浸出----有关。目前,ELKEN也正在积极解决这个问题。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之一:院士篇)
中国用冶金法或者物理法从事太阳能级硅的冶炼其实是比较早的事情。我个人看到的一篇最早的关于用定向凝固从金属硅中除铁的是1991年发表的,作者是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的梁连科等人。但这绝不是中国关于物理法多晶硅最早的文章。这里,笔者无暇对中国物理法多晶硅的鼻祖和发展史进行调研,因此,只对2004年以来,在中国的太阳能市场上,依旧在呼风唤雨的大侠们做一个介绍。
需要指出的是,本博主的信息来源有限,大多局限于互联网的报道,和坊间的传闻,难免有不实之处和挂一漏万;因此,有关的消息是否准确,请读者自行判断。
将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能人称为“大侠”,绝对不是一种搞笑的比喻。如果曾经参与过这个行业人应该都有体会。如果把这个行业叫做“江湖”,那么在这个“江湖”里的那些专家们,行事说话谈吐,绝对不比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上的大侠逊色。而且,东邪西毒北丐南帝,老顽童小邪女,还有裘千仞裘千丈,形形色色的人物,连金庸和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的角色,也没有现实多晶硅业界的大侠们丰富多彩。
多晶硅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创型创新行业,自然少不了院士的参与。实际上,中国的多晶硅目前如此之热,就是因为在2005年,梁骏吾、周廉、阙端麟三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等相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呼吁“打破垄断、政府主导、多方融资,迅速建立年产上千吨级的多晶硅生产厂”,该建议书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各部门对多晶硅的重视,就此,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建设热的序幕。
因此,这里先对涉及到多晶硅的院士级的真正的大侠给予介绍。
阙端麟
1928年5月19日生于福建福州。半导体材料学家。阙端麟195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调浙江大学工作,1981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加入九三学社。曾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实验室主任、无线电系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研室副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半导体材料研究室主任、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4年,跨入了半导体材料这一新兴学科,1959年转向硅材料的研究,1964年在国内首先用硅烷法制成纯硅。随后在浙江大学组成了扩大的研究课题组,于1970年完成了高纯硅烷及多晶硅生产的成套技术研究,30年来一直是我国生产高纯硅烷的主要方法,该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阙端麟除在高纯硅和测试技术、测试仪器外,还在硅晶体生长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氮保护气氛直拉硅单晶”的研究成功,打破了国外同行专家“不可能采用氮气作保护气氛拉制硅单晶”的结论,取得了6项发明专利,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减压充氮直拉硅单晶技术”被《科技日报》评选为我国1987年1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198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鉴于物理法的定向凝固技术大部分来源于拉单晶,因此,如果阙院士的成果被应用于定向凝固,是毫不奇怪的。但最近,阙院士是三名“联名上书”的院士之一,但自己却基本置身事外,没有陷于多晶硅的江湖事务,只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是国内涉及多晶硅后又独善其身的为数不多的院士之一。
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在大直径硅单晶生长、硅的缺陷工程以及微氮硅单晶的杂质缺陷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水平外,同时还开展了铸造(物理法)多晶硅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研究。
梁骏吾
半导体材料学家。1933年9月出生于武汉。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6-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治金研究所从事高纯半导体硅单晶研究、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1960-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高纯区熔硅单品、砷化镓液相外延、硅气相外延、SiO2隔离膜生长和多晶硅生长的研究,1970-1978年在宜昌半导体厂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研制和生产。197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品、掺氮中子变硅单晶、超高速电路用外延技术、MOVPE AICaAs/CaAs量子阱材料及半导体中杂质与缺陷的行为。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为SiC外延生长和CaN基材料的生长。199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骏吾院士为我国从事硅材料的元老级专家。早在1964年,就解决了高纯区熔硅的单晶生长技术,可以说是现在物理法多晶硅定向凝固的开山鼻祖。已经七十几岁高龄的梁先生自然不再从事具体的工作,但在硅行业依然活跃非常,影响力不可小觑。
早在2000年,梁院士就代表专家组参加了由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条100吨多晶硅工业试验示范线的鉴定会。梁院士还于2006年10月22日参加了深圳南玻在湖北宜昌的多晶硅项目的动工,而据2007年12月8日《洛阳新闻网》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梁骏吾代表鉴定委员会宣布,由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我国掌握了成熟的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核心技术,标志我国已步入世界多晶硅生产强国行列。”
2006年8月,梁院士对《科技日报》记者做了题为“中国硅材料工业如何提高竞争力”的长篇访谈,提出中国的硅片应在大尺寸上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同时应该加强协会的作用,制订行业规范,避免恶性竞争。梁院士本人没有具体针对物理法还是化学法在多晶硅上做具体工作,但他在2006年就对媒体提出,中国的硅行业无法指望从国外引进技术,只能靠自主研发创新,基本上这也是国内物理法的情况写照。
周廉
1940年生,吉林省舒兰县人。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原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现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温超导材料研究、合成、制备、性能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院士虽然不是多晶硅专业的专家,但他是向国务院联名上书的三位院士之一,也参加了2006年的“香山科学会议”的中国太阳能产业规划会议,因此,在这里仅作简单介绍。周院士在联名上书后,就没有再多过问多晶硅的事务。
闻立时
1936 年 3月 23 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业:表面工程、纳米科技。1952年入南开大学物理系,随后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1954.年到莫斯科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学习。1960年到中科院金属所工作,从实习研究员到研究员、博士导师。 1996.年还担任美国ANC Ion Coating, Inc. 总工程师兼科学顾问。
闻院士主要从事薄膜与镀层的研究,提出了纳米复合电磁功能薄膜的微观物理模型和基本理论框架,利用该原理研制出多种纳米复合多功能薄膜。研制出九十年代先进水平工业型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膜机和等离子体增强直流和中频磁控溅射镀膜机,研究成功低温沉积工艺技术以及多项镀层工艺和技术的工业化生产。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在中科院金属所的闻立时院士虽然是涂层专业,但近年在多晶硅行业却四处奔走,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多晶硅产业。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太少,政府往往认为这个产业已经出现了产品,走向了市场,就不需要国家再继续投入科研经费了。其实,由于硅材料严重短缺的制约,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光伏发电的科研投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而在2006年中国太阳能“香山科学会议”上,闻立时院士也与其它几位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他在会议上指出,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主要技术“西门子法”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流程核心环节上采用了落后的TCVD,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我国多晶硅发展路线的一些技术新设想,高纯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应是国家研发的重点;是比较早就呼吁在化学法以外找出路的院士之一。
他致力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从湖北、安徽、深圳、四川、福建,几乎全国有多晶硅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报告。在福建南安,他对三晶的物理法给予了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成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可以说是一个重磅炸弹,它的电耗及成本较西门子法有大幅度的下降,这应当成为我们国家走独特发展道路的一个典范。”
闻院士十分关系我国太阳能行业的产业规划,在他的多份专题报告中,对行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也对存在的问题表示了忧虑。许多地方政府都邀请他作为当地发展光电或光伏产业的顾问。虽然主业是薄膜材料专业,但由于他在太阳能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他被认为是我国太阳能与硅材料专家,而且被业界不少人士尊称为“太阳能泰斗”。
褚君浩
江苏宜兴人,中科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3到2003年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发表论文316篇,著有《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专著一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中科院自然科学、中科院科技进步多项大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物理法多晶硅的热是从2005年三位院士联名上书开始的,而最先在媒体上报道的物理法多晶硅成果,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的褚君浩院士。当时,技物所的网站上宣布本所在福建一家工业硅厂进行了4N多晶硅的成功试验,生产出了4N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随后,逐渐披露技物所的领军人物,就是技物所的国家红外物理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先生。随后,因为上海技术物理所投资了河南迅天宇公司,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法多晶硅的领军者。
香港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报道说:“……新法提纯多晶硅优化国产太阳能, 2004年起,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开始对多晶硅提纯的自主科研攻关。褚君浩放手招揽专业人才,引进了高文秀博士等顶尖人才,整个团队锐意创新,近日终于传出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利用自主研发的「物理提纯法」,他们成功生产出4N以上纯度的太阳能电池硅产品,部分样品经日本方面测定,纯度高达5N至6N,而电耗和水耗分别只有「西门子化学法」的1/3和1/10。这使得中国一举打破日德等国的技术垄断,更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光伏产业链的地位。……”
褚院士为物理法多晶硅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为迅天宇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奔波,而且,目前正在集中精力筹建中国科学院的上海太阳能研发中心,而据褚院士向上海《新闻晨报》等媒体透露,上海技物所与河南迅天宇均是该中心的成员。
简水生
1939年生与江西萍乡。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纤器件、光纤网络专家。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信息学部评委、北京市政府通信与信息技术顾问组组长等社会兼职。近3年来,在宽带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做出了创新性成果;在光纤生产新方法研究方面形成了无氢过程HVD的新型生产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光网方面进行了首创性研究。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詹天佑铁道科技大奖等称号。
简院士在到江西上饶广丰县月兔硅材料公司考察和指导时,对与企业高纯石英砂产业的产业链发展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要求:“一是要用‘淘米论’来生产多晶硅,要用科学严谨的作风来生产多晶硅,要生产5个9的多晶硅,每一道工序就必须达到6个9以上;二是要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必须在技术上来一次革命性变革,试用新的方法来生产多晶硅;三是对市场前景估量要实事求是,前期要做好市场定论,这样才不会盲目发展。”
2007年,简院士以79岁高龄,但始终精力充沛。他亲自到江西萍乡、新余、赣州等地实地考察,不仅参观工厂,甚至还到矿山考察硅石矿,与他作为江西萍乡人,对家乡父老的邀请盛情难却有关,另外,也与他从事的器件所面临的多晶硅困局有关系。他在多个报告里,都认为在太阳能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技术突破契机。他对中国人抓住能源这一重大主题,进行技术科学研究并促进产业化跨越发展的前景抱有殷切的希望。
对我国多晶硅的发展十分关心的两院院士还有陈立泉、甘子钊、王占国、陈良惠、顾逸东等多位老前辈。但因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物理法多晶硅的英雄榜,所以无法一一对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进行介绍。在此只能报以遗憾。
文章引用自:
评论(3) 引用 阅读(478) 圈子 编辑 打印 有奖举报
前一篇: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上:背景及国际赛区)
后一篇: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之二:教授篇)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之二:教授篇)
如果说在中国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英雄里面,前面两篇关于国际的公司和中国区院士级的大侠还能够没有什么争议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介绍的人物,就可能会引起争议了。
本博主尽量本着全面的宗旨来对每个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侠客进行介绍。但难免有不准确和缺漏的地方。再次请看客们留意,千万不要因本文中难免的错谬而兴起文字狱。
本篇介绍在中国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教授级人物,包括教授级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教授级调研员、博士导师、还有可能不一定有教授级头衔但本博主认为其有教授水平的人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没有列出的从事多晶硅的教授和比教授还高水平的人,就不见得是不具备教授的水平,而很可能是本博主孤陋寡闻的缘故。
不要以为教授级的人物从事多晶硅就一定比院士差,就像同样不要以为小学没有毕业的人搞多晶硅就一定不如教授一样。
徐岳生
男,汉族人,1935年11月出生,湖南省益阳市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专业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硅单晶生长及硅片缺陷工程;晶体的等效微重生长。82年至今,先后有11个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攀登计划、总装备部的资助。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10篇收入SCI和EI。
徐岳生先生虽然不是院士,但他以70多岁的高龄,依然奔走在河北与湖南之间,精神可嘉,加上他德高望重,因此,本欲将他放在前篇的院士行列,但院士这个头衔毕竟是象牙塔,为了不让其它的院士有意见,还是按职称排列,在这里介绍吧。
徐岳生教授从1991年就开始研究如何用新的技术处理硅材料中的缺陷。2005-2006年,他研究了用铸锭炉直接对2N金属硅进行提纯的技术,并产出了4N多晶硅的结果。他本人对金属硅的真空提纯和铸锭炉设备也有深入的研究。
2006年,上海国之杰发展公司在徐岳生教授的故乡-----湖南益阳成立了晶鑫公司,从事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徐教授是湖南益阳鑫晶公司的“技术领衔者”。根据2006年6月19日的《益阳日报》报道:“……落户益阳的这个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光伏产业项目,采用物理提纯法生产,其生产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这个项目的技术领衔者是河北工业大学的益阳籍老教授徐岳生先生,投资者是上海国之杰发展有限公司。根据有关协议,项目前期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之后,上海国之杰公司将根据项目实施和市场情况,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最终形成总投资约30亿元,年产多晶硅5000吨’单晶硅2000吨和中下游产业配套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徐岳生教授2007年所写的《熔硅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一文,就对光伏电池用硅的质量标准、西门子法与改良西门子法的优劣、熔硅法(物理法、冶金法)的原理、缺陷工程应用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
有传闻说湖南晶鑫将采用高纯石英和高纯碳进行还原来生产多晶硅。这是条全新的路线,但还有待考证。不论如何,我们期待着徐教授领衔的益阳晶鑫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多晶硅的生产上早日获得成功。
陈朝
陈朝教授, 1943年出生。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信息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
1992年至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受国家教委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冶金材料系和白俄罗斯大学物理系进行III-V族材料光电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半导体材料光电性质、半导体光电器件、集成光电子学、光纤通信、光接入网、有线电视网等信息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
陈教授主持和负责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重点项目、国家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福建省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陈朝教授从90年代开始进行多晶硅的研究。他是厦门大学多晶硅材料的最早的研究者。而厦门大学是当年中国“五校联办”半导体的东道主,目前,厦门大学的材料系、纳米中心所进行的物理法多晶硅研究,不少人是在他的鼓动下干起来的。
陈朝教授也是福建不少原来的工业硅厂现在做多晶硅的技术引路人。现在多晶硅如此火热,福建又有如此多的多晶硅企业,尤其是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这些企业与陈朝教授都十分熟悉,但却一直没有与任何企业挂钩。教授就是教授,这种一心做学问的精神值得钦佩。
厦大目前的物理法多晶硅研究从发表的论文看,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这些论文不仅是泛泛的行业综述,也不仅仅是理论文章,而是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有具体的实验数据,表明他们做了不少的事情。郑凇生、蔡靖、张妹玉、潘淼、庞爱锁,这些活跃在物理法多晶硅提纯的厦大教授讲师研究生们,后面都有陈朝教授的影子。尤其是利用湿法萃取在金属硅中除硼的实验进展,就很有意义。在真空冶炼、定向凝固制作太阳能级多晶硅、多晶硅缺陷工程研究等方面,他们都做了很宝贵的技术理论探讨和实验工作。
陈朝教授还是目前中国物理法多晶硅行业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在厦大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导师,也是该人物教授在多晶硅领域的启蒙者。其它篇里将会对该人物进行介绍。
杨德仁
杨德仁教授,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5年浙江大学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1993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晋升副教授,其间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访问研究。1995年初赴德国FREIBERG工业大学工作,1997年5月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1998年初回国在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德仁教授在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教授级大侠里,属于少壮派人物。他目前是浙大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也从事铸造法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的研究。
作为阙端麟院士帐下的一员干将,他不仅发扬光大了阙院士的“氮气氛拉单晶”的成果,而且自身在重掺杂晶体、晶体缺陷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而从他在《材料工程大典》里所主笔的“铸造多晶硅”一章的内容来看,他是本博主所见过的国内对物理法和铸造多晶硅的理论了解的最全面、功底最扎实的专家之一。而物理法多晶硅由于杂质和缺陷都比化学法要高,所以,他的研究与物理法多晶硅息息相关。
杨教授近来不仅开始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生长的实验研究,而且还从事低纯度(指6N,相对于9N而言)多晶硅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工艺尤其是缺陷工程的研究,已经在考虑如何用5N~6N的材料来生产出高转换率、低衰减的太阳能电池来,属于中国最早在这个太阳能多晶硅的缺陷工程领域进行研究的专家之一。
杨教授目前也是潜心研究,虽然他与不少研究多晶硅的企业关系都不错,也经常到企业里去做技术指导,但没有听说他在哪个企业挂职,哪怕是虚职。
谭毅
198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毕业,86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91年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做客座教授,1993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东京国际贸易株式会社、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任职。2001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玑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后到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授。
谭毅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有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虽然奖金不多,每年只有2000元,但以教授的职务这样做的人,很少,很可贵。
谭毅教授是目前唯一一个以“非西门子法”来称呼西门子法以外、尤其是物理法的学者。鉴于“物理法多晶硅”名称并不是很准确,而“冶金法”、“铸造法”也各有其不妥之处,因此,谭毅教授是追求客观、而且不愿随波逐流的人。
谭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温熔炼法制备高纯多晶硅及其相关问题。他也关注了多晶硅的纯度与少数载流子的寿命之间的关系。在铸造法多晶硅的领域,他不仅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也进行了许多实验。听说他已经用物理法(或叫铸造法、冶金法、非西门子法)制备出了5N级的多晶硅,只是数量比较少,还在实验室的水平,没有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谭毅教授与哪个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他曾经到吉林白山市就多晶硅的项目与白山市政府洽谈过“市校合作”的事宜,相信后面应该有企业背景。
马文会
在中国物理法多晶硅的江湖上,马文会应该属于更加年轻的后期之秀。他于1996.7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工学学士;2001.5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工学博士;2002.8-今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2003.2-2004.3 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副所长。
马教授主要从事真空冶金及硅材料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专利5项,2005年获昆明理工大学“伍达观奖教金”杰出教师奖。在学校里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硅冶金及硅材料》、《冶金及材料能源环境学》、《冶金传输原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马文会教授现在是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是我国有色冶金泰斗----戴永年院士的五虎上将之一。在2006年9月在河北召开的“2006中国多晶硅技术与市场论坛”上,马文会提出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备新技术,包括冶金法从金属硅出发提取高纯度硅、改良西门子法的低价格工艺、从高纯度SiO2直接制取、熔融析出法、还原或热分解工艺等技术。
马教授于2006年申请了一项专利,技术路线是将金属硅粉碎、酸洗在经过真空高温熔炼,从目前中国物理法(或者套用谭毅教授的术语,叫“非西门子法”)多晶硅的研究进展来看,这个路线应该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线。他们采取的是先用酸洗、再用真空脱气和真空冶炼,最后定向凝固的工艺路线。不太清楚马教授和他所在的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这个工艺路线的规模化生产上有什么实质的进展。
多晶硅的江湖上也有传闻马教授与四川超磊有合作关系,但具体情形尚不清楚。因为超磊的董事长罗凡也是昆明理工大学冶炼专业毕业的,江湖上以讹传讹也是可能的。
以上,是我国在物理法多晶硅的研究上,真正为国内的技术作出了贡献的几位教授级大侠。这里,重点介绍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专家,而有些教授级的大侠,因为已经陷于了产业,脱离了专业的研究,他们的贡献可能更多地在于商业上,因此,将放在后面的“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老板篇”里,和那些可能不是教授的老板们一起介绍。
另外,正如本博主在本文开头所说的,这里如果没有提到的,不代表就没有造诣。
    中国的教授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没有产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二是知识面比较窄,在多晶硅产业技术方面有所造诣好像有点马谡做主将的味道呀!
院士吗多是有一定学术成就兼优秀活动能力的一些教授。 
 
    有关非晶硅与多晶硅的资料
非晶硅是一种直接能带半导体,它的结构内部有许多所谓的“悬键”,也就是没有和周围的硅原子成键的电子,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就可以产生电流,并不需要声子的帮助,因而非晶硅可以做得很薄,还有制作成本低的优点.
在70年代确实有过制备非晶硅的沸沸扬扬的高潮.事实上,非晶硅光电池已经广为使用,例如许多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手表、园林路灯和汽车太阳能顶罩等就是用非晶硅作为光电池的基本材料的.但是目前市场上最大量使用的太能能电池(特别是屋顶太阳能电池)仍然是晶体硅光电池而不是非晶硅光电池,尽管非晶硅有许多优点:例如,它可以自由裁剪,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合成的产品,不像晶体硅不能自由裁剪,制作成器件时材料磨下好多碎末,浪费很大;它的制作过程是气相沉积(1976,Spear法)——化氢热分解,分解时可以根据需要掺杂,如掺入磷化氢或硼化氢,由于是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条件容易进行自动化控制;它还可以制成很薄很薄的薄膜,而晶体硅却至少要达到几百微米的厚度.这是由于晶体硅是一种间接能带半导体,单靠光子并不能把电子激发到导带中去产生电流,而要靠所谓声子的帮助,这种所谓的声子来源于晶格振动,晶体做得太薄,产生的声子就太少,光电转化率就太低.
非晶硅有2个致命缺点:一是寿命短,在光的不断照射下会发生所谓Staebler-Wronski效应,光电转化效率会下降到原来的25%,这本质上正是非晶硅中有太多的以悬键为代表的缺陷,致使结构不稳定;二是它的光电转化效率远比晶体硅低.现今市场上的晶体硅的光电转化效率为15%左右,最近面世的晶体硅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提高到18%以上,在实验室里,甚至可以达到29%(对比:绿色植物的叶绿体的光电转化效率小于1%!),然而非晶硅的光电转化效率一直没有超过10%.但是,人们对非晶硅的热情未减.最近的一则报道说,在美国密执根的联合太阳能系统公司刚刚发明了一种“三结”非晶硅光电池,可以同时接受蓝、绿和红/红外辐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2.1%.由于非晶硅的成本低,1990年用光电转化效率只有4~6%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就把一架飞机飞行400km从美国西海岸加里福尼亚圣地亚哥飞到东海岸北卡罗林那州的凯提堆克.这说明非晶体硅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只要克服寿命短和效率欠佳的缺点,将来还是会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的.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之三 老板篇 之 序言 2008-03-18 03:02:51
序言
如果说,前面的《院士篇》和《教授篇》所叙述的人物,为中国的物理法多晶硅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学术基础的话,那么,让中国的物理法多晶硅火起来、并形成风风火火的投资热潮的人物,就是本篇后面的一系列文章里将要叙述的这些大侠们。
多晶硅的真正发展,要靠商业化。而中国自古就有“无商不奸”的说法。所以,介绍这篇中的人物时,就不象介绍前面的院士和教授那么简单了。那些院士和教授们,所涉及到的大多是科学的问题,而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虽然也有交大的“汉芯”事件,但那里面也有商业化的因素在内)。而商场则不同,自古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虚张声势的情形屡见不鲜,主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到了一个词:利益。
正因为如此,本篇下面将要叙述的人,可能会引起相当大的争议。有可能因为说出了某些大侠不愿为人所知的一面,也有可能会因为本博主的资料不详尽,都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意。但本博主可以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有依据的。这些依据,要么是本人亲耳所闻,要么是当事人自己的叙述,要么就是当事人自己的公司所公开的资料,要么就是有德高望重的或者值得信服的人的叙述或评价,而绝不会捕风捉影,更不会无中生有。我希望如果有人有疑问或不赞同我的说法,可以随时指教,随时探讨。
我一直赞同凤凰卫视的董嘉耀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把事件摊在阳光下”。其实,任何再神秘、再蹊跷的东西,只要一摊开,就很容易看得见真假,辨得出虚实。
本篇将叙述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老板们。首先,我想再重复一下在本系列文章的开篇已经介绍过的物理法和化学法的不同之处。
物理法比化学法有诸多好处,包括:投资小(只有化法的几分之一)、成本低(只有化学法的几分之一)、建设周期短(只有化学法的一半或更短)、无化学污染要处理,而不足之处只有一个:就是技术不成熟,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工厂是一直沿用物理法进行生产的。因为这些好处和这一个不足之处,造成了物理法多晶硅的投资局面与化学法多晶硅的投资局面有很大的差异。
投资化学法的公司,大多数是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而且许多有太阳能电池的背景,而且出手大方,动辄几十个亿;技术来源清楚(即使不见得有用),工艺设备来源也很清楚,建设的时候,设计院资料很规范,时间表也非常明确。
而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公司,则大多数不会说出自己的技术路线,即使说要生产,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设计,更没有工程的计划和安排,对设备的来源也大多数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在投资规模方面,基本上只有从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规模,而投资者则大多是希望以小搏大的有一定经济实力但绝不雄厚的中等老板们。他们之所以敢用几乎是全副身家投入到这个行业,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几个优点,尤其是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所吸引,认为如果成功,将赚到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利润。所以,这个风险,是值得一冒的。
而物理法多晶硅的经营模式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教授或博士,在一个地方开始从事技术开发,尽管技术路线各有不同,但通常一定是非常神秘的。工厂是不让参观的,研发实验室更是不得踏入半步。技术保密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可能技术不成熟,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是更主要的原因。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投资物理法多晶硅的老板内心会真正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甚至,连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将肯定能成功的老板,也几乎没有一个。尽管有不少人在场面上都还在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但我深信,这里面,一定有人会成功的。至于是哪一位,大家可以从后面的一篇篇的介绍中,自己来分辨。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 老板篇之一 彭达 2008-03-21 10:44:43
彭达,他的身世是在他的自传上找到的:
彭达,又名彭金火。海南省海口市人,江苏省苏州市葑门状元府尚书第嫡系传人。1965年9月19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大明山大佛寨,1980年乡试第一,1980-1984年在湖北师范学院就读(原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1984-1987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原郧阳教育学院)助教。1987年创办鹏达新技术研究所,任所长。 1987-1994年创建海南鹏达有限公司。从事冶金(鹏达钢板)、汽车(安弛达AMZDA AUTO)。1994-1997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管理工程、硅材料。他说自己在1997年起到2007年止的十年间,曾独资重建唐朝古迹:沧浪书院。还捐资千万举行国民义务教育,开设小学部、中学部(因为没有考证,不敢妄评,如果是真的,可歌可颂)。
1997年起,重建沧浪书院,开始开发硅石资源,成立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创建上海广济硅材料有限公司,兴办大悟硅光电工业园有限公司。其中,在2000年,于美国特拉华州创建 SILICON PHOTOVOLTAIC INVESTMENT HOLDINGS INC. (中文译名:硅光电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利用美国金融资本在东欧和中亚建设金属硅冶炼和多晶硅提纯厂,并立志让硅光电的绿色光芒普照在伟大的丝绸之路上。
现在,彭达的身份有几个,综合起来应该是:他个人在美国成立了一间公司,叫硅光电控股,然后用硅光电控股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济硅材料有限公司,后来,用这个广济硅材料公司的名义在湖北大悟,成立了硅光电工业园有限公司、炼硅坊、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和吉尔吉斯的“九晶宫”结晶硅工厂。
无论是从彭达的简历还是他的公司的名称上面都可以看出,彭达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情有独钟的,“乡试第一”,“沧浪书院”,“炼硅坊”,“九晶宫”等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和浪漫色彩的名字,可以体会到彭达先生内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和浪漫的创业激情。
2006年6月6日,硅金属行业协会网站(www.siliconmetal.org)的“新闻热点”栏目报道,他宣布他的著名的SOLSILC(但当时又注明这是化名,既著名又化名,有些令人费解)硅材料研究所成功冶炼出6N太阳能级别多晶硅,开创了中国大陆“三步法”冶炼高纯硅提纯太阳能级别多晶硅材料的新格局。
那么,什么是“三步法”?他的湖北大悟光电园的网站上有文字介绍:是指“引渣”,“爆杂”,“滤污”。本博在此引用该报道的原文如下:
“SOLSILC(化名)硅厂硅材料研究所”,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硅原子的灵性,硅原子具有自动记忆跃迁步行特点。所以,通过厌氧原理,尽快让“硅——碳”结合,把其他稀有金属进行彻底氧化排向空中。这是三步法的第一步。走完了第一步,碳化硅的集合体的纯度已经是99.9999%。但是,我们的目标是“硅单体”,而不是“碳化硅”,怎么把硅从碳中分出来,是问题的关键。但是,人类都知道,碳化硅是最坚硬的结合体之一,很难将他破碎。我们采用了“上海广济硅材料有限公司”专有技术:自蔓延高压高温引爆技术,成功施爆,碳和其他杂夹稀有金属,形成一股雾状气体,排出高压反应釜,成功的得到含硅量为99.9999%的硅单体。在完成了“爆杂”之后,我们本以为,是成功得到了多晶硅。但是,化验结果,“硼”、“磷”表面化严重。主要是出反应釜引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做第三步。“滤污”。其实,利用传统的“通氧精炼”的方法,就能解决沾污的问题。我们先后使用“氯气、氢气水、氨气、氮气”混合助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每投资2000万人民币可以建设成功一套年产100吨的提纯厂。每吨的车间内成本为6万人民币。市场销售价格可以维持在10万美金--20万美金/吨,之间。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制造出年产5000吨规模的多晶硅提纯厂。”
以上的关于“三步法”关于工艺路线的介绍,不是太清楚,也不是很专业。而其中如,“人类都知道”、“我们本以为”等词语,是不应该出现在技术文章中的。而“通氧精炼”是否能够解决“硼”和“磷”的沾污,就是很成疑问的问题。而“一股雾状气体”等字样,更像是外行看热闹的话语。
但是在中国物理法多晶硅的公司里,这样的介绍,已经算是比较正规的了。因为技术保密的缘故,故意使“障眼法”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此外,在彭达先生的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就是前面的SOLSILC硅材料研究所)的网站(http://www.challengecollege.com/)上,他们公布了沧浪书院的来历:
“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是硅光电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属的专业硅光电生产厂家。……主要技术力量来自原上海广济硅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流动站。 “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掌握了日本住友钛冶炼法生产硅材料技术;美国联合碳业公司化学级4N-7N高纯金属硅(多晶硅材料)冶炼矿热反应炉技术;德国瓦克4n-7n冶炼提纯炉(SBP工艺)技术;同时掌握和继承了前苏联多晶硅定向冶炼铸锭炉的传统西门子工艺设计设备生产系统制造技术。
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步入2000年后,把握了新时代冶金技术脉搏,大胆消化英国剑桥大学FFC_Process工艺,改良美国波士顿大学SOM_Process工艺,彻底吃透俄罗斯Karelin_Process工艺,引进了上海广济硅材料有限公司自主消化制造大容量、全自动、软件控制的基于化学级6N高纯金属硅(多晶硅材料)矿热炉进而提纯精练辅以定向铸锭多晶硅材料的高技术。同时许可使用中国大陆目前第一家拥有“一种冶炼化学级金属硅的还原剂”(专利号码2005100265450)专利。在自我实现恢复生产9N三氯氢硅和6N高纯硅材料的同时,专业从事多晶硅厂的提纯设备设计,光电多晶硅材料生产相应设备成套制造。
为国际多硅硅太阳能市场急迫待建的基于“三步法冶炼高纯硅”的炼硅厂,提供设计、研发、制造加工、安装一条龙服务。 “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大陆公司密贴硅光电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往中亚国家的唯一炼硅技术队伍。 ”
以上的介绍有些令人眼花缭乱,经过笔者抽丝剥茧的整理,简单叙述如下:沧浪书院“掌握”了日本驻友、美国联合碳业、德国瓦克、苏联的西门子法的工艺技术,又“消化”了英国剑桥大学、“改良”了美国波士顿大学、“彻底吃透”了俄罗斯KARELIN方法,“引进”了广济硅材料公司的软件,开发出了基于矿热炉冶炼6N金属硅,再定向凝固得到多晶硅的技术。他们在生产多晶硅材料的同时,还销售生产多晶硅的成套设备。
在沧浪书院的网站里,我惊喜地发现了全国第一个、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电脑动漫表示多晶硅生产过程的网页,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欣赏一下,网址是:http://www.challengecollege.com/zda/7.htm。这个以电脑动漫的展示方式在中国多晶硅的产业里,还是很有创意的。虽然动漫有些略嫌粗糙,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该研究所的唯一的亮点。
不过,该动漫所显示的,却只是一个金属硅或称工业硅的生产过程。该页的文字说明如下:
“沧浪书院硅材料研究所……基于“三步冶金法”冶炼法提纯化学级高纯4N-6N金属硅铸锭成太阳能级别多晶硅材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由(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创业领军人物彭达(kring_kristall)联合国家硅材料博士后浦东张江流动站邹学柏博士后们共同组建的硅材料(高纯硅)专业技术设备制造单位。炼硅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高纯硅99.99%石矿(天然水晶)开采
二、硅石(天然水晶)矿运输
三、硅石矿粉碎 (加C种液体)
四、水洗筛分和除铁系统
五、按比率添加石油焦(破碎)
六、比率添加木炭(筛分水洗)
七、高温电炉炼化(加A种液体水)
八、提取液体硅(加B种液体水精炼)
取样分析定级,99.9999% 6N
九、铸锭多晶(清整抬包渣回炉)
十、破碎结晶硅或者出售硅锭立方体
十一、筛分挑渣
十二、分包入库销售日本夏普和美国稻糠拧公司和德国城市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最后将产品销售的公司日本夏普和美国稻糠拧(通常的写法是“道康宁”)也写到技术路线里,也是很“独特”的写法。
从该公司的网站里,可以看出,该公司已经能够批量提供6N的产品,如果是真的话,彭达的广济或大悟的公司将是中国第一个能够批量供应6N级多晶硅的公司。而且,该公司网站上还公布了其材料的商检报告,有商检局的大印赫然在目。还有一份日文的检测报告,里面注明B的含量是210ppb,P的含量是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 老板篇之二 肖世平
by史博士 2008-03-24 22:13:56
宣布6N多晶硅中试成功的福源硅业
2007年7月,中国太阳能行业的专业网站《太阳能光伏网》(www.solar-pv.cn) 报道:“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7月20日吉林市白山市八道江福源硅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6N多晶硅中试成功。……白山市八道江福源硅业有限公司1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成功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我国的信息产业、民族工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白山市八道江福源硅业有限公司1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物理法”提纯工艺技术,生产成本预计仅是国外的2/3,总投资节省2/3。……”
这个消息当时在太阳能业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与福源硅业合作的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A股上市公司航天机电,当时,网上还一度传出了航天机电“极有可能”入股福源硅业的消息。
据福源硅业公司的自我介绍,白山市福源硅业有限公司,位于白山市八道江区,成立于2006年5月,注册资本三千万元。由白山市能源金刚砂有限责任公司和江源县碳化硅微粉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公司的经营形式为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占地面积50480.4平方米,公司现有固定资产人民币1.2亿元,净资产为8000万元,产值达1.5亿元,公司通过ISO-2000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
近三年来,福源硅业的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949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4180万元;出口创汇由330万美元增加到560万美元,年营业利润由583万元增加到1099万元。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供货能力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主要出口日本的东海贸易公司、住友公司、伊腾忠公司、美国的华盛顿密尔斯电矿公司、韩国的德佑公司、印度的环宇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国内有湖南宇晶公司、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欧美克公司、郑州鑫国大贸易公司、双鸭山宝利碳化物公司等用户。所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欢迎。市场前景广阔,供不应求、企业信用等级为AA级。
公司现在有员工500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60人,高级职称20人.长期与东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技术合作,该企业具有良好的产学研体系,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公司现已与日本东海贸易公司、住友公司、美国贺利氏材料公司、德国西门子集团等国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肖世平简历
福源硅业的老板、董事长和法人代表是肖世平。而肖世平又是何许人也?
肖世平,1964年生,四川重庆人,约20年前从四川来到吉林白山,开始从事建筑行业,曾经与家乡政府一起从四川输出过不少民工到白山。后来,他开始从事建筑工程,先后组织实施过白山市老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体育场、市政府大厅、星泰大桥、白山市通煤高层大厦等建筑工程。随后,他开始兴办企业,组建了江源县碳化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江源县恒泰高科粉体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市信诺有限公司、郑州鑫国大商贸有限公司等,并重新兼并整合了白山五道江金龙煤矿。
在技术管理方面,他参与了江源县恒泰高科粉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的设计和改造,在该项目中是项目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现任白山市八道江福源硅业有限公司、江源县恒泰高科粉体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市信诺有限公司、江源县碳化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他的经历看,肖世平先后从事了建筑及房地产业、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经营等多领域投资经营,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投资经验。他是先从劳务输出开始,随后涉足建筑业,再到碳化硅微粉业。应该是从硅微粉开始接触到多晶硅行业后,投身进入了多晶硅产业。
他从四川只身来到东北的白山,经过多年的坎坷生涯和艰苦的创业经历,目前,已经落户白山,成为了白山市为数不多的外地人落户本地的企业家之一。
福源硅业的物理法多晶硅发展现状与规划
2007年5月17日,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召开了科研成果鉴定会,对八道江福源硅业有限公司承担的“SoG多晶硅工业试验”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结论是:“福源硅业有限公司采用高纯硅石、碳进行碳热还原,硅液加入絮凝熔剂、钡盐、吹氧精炼后可有效去除硅液中的杂质,再通过化学提纯、真空精炼、定向凝固可制备出符合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鉴定结果表明,该公司采用的冶金法生产多晶硅,具有能耗低,制造成本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而且原料来源丰富,工艺流程与设备选择合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其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这个鉴定会来看,福源硅业的冶金法生产多晶硅至少已经通过了中试过程。而他们的流程,包括金属硅矿热炉冶炼、炉外精炼、化学提纯、真空精炼、定向凝固等,是标准的冶金法生产多晶硅的技术路线。
2007年6月11日,白山市长刘喜杰一行察看了福源硅业1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刘喜杰在讲话中指出,八道江区工业硅的开发已走在全市的前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要不断研发多晶硅乃至单晶硅产品,壮大工业硅产业。从这里来看,福源硅业的多晶硅至少在当时尚未进行生产,还需要研发。
而据吉林外资网和白山市人民政府的《长白山之窗》网站介绍,福源硅业的物理法多晶硅项目年产3.5N纯硅3000吨,4N纯硅10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1000吨。需用原厂房土地50480平方米,新增建筑23500平方米。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333.33万元,利润7360.56万元,上缴所得税3625.35万元。投资利润率为36.93%;投资利税率为48.79%;内部收益率为34.71%;财务净现值为44345.72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72年。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希望能吸引风险投资4500万美金。
从上述介绍来看,福源硅业的项目应该包括金属硅、高纯硅、多晶硅的完整产业链。而从其达产后的年2.4亿的销售收入看,其6N多晶硅的目标价格是不超过25万元,这个价格显然是严重低估了。考虑现在300万元/吨的价格,肖世平显然着眼的是长期的竞争打算。而多晶硅的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而肖世平显然打算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来为今后的多晶硅项目注入资金。
2007年8月8日,白山市商务局的消息称,八道江区福源硅业生产高纯多晶硅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9月份可到位资金2400万元。这个投资规模与年产1000吨多晶硅的计划是相符的。
福源硅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为东北大学材冶学院;据各方面的消息来源介绍,其在白山市共同研发产业化的重大项目有10多项。物理法从冶金硅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已申请了三项专利,白山福源硅业享有唯一的使用权,该技术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白山市硅产业科技研发中心”
福源硅业还申报了白山市的硅产业研发中心。从申报材料上看,可以对福源硅业的技术路线和研发人员有进一步的了解。
该研发中心计划设在福源硅业公司内,研发中心人员总数为22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其他人员5人。研发人员中,包括东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的张广立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杨兴波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程远达博士后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的教授级高工袁晓(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去年十月已经因涉嫌贪污被检察院逮捕)、中国矿业学院机械专业毕业的于金德高工,此外,还有东北大学的稀有金属冶炼专业、冶金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多名。
在技术合作方面,公司与东北大学、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有色研究总院等科研院落所联合开发,外聘德国Heraeus与美国的NRI.co的博士、专家指导。攻关队伍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在2007年12月,福源硅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通知上,是这样介绍的:“白山市福源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依托东北材冶学院,采用物理法从冶金硅中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并申请了四项专利。产品工艺以硅石为原料采用物理法分级、分步制备高纯硅和SoG多晶硅,产品的光电转化率可达15%以上。对常规的冶金硅电弧炉进行技术改造,并对高温硅液进行炉外精炼,去除95%以上杂质的同时降低了能耗。生产过程中无氯气或氯化氢等有危害性气体排出,三废易解决。与西门子法相比,投资节省60%,降低成本30%,耗电减少25%以上,用水量仅为国内相同厂家的20%,建设周期缩短50%。”
从上面的介绍看,福源硅业的技术人员实力还是很强的,人员组成也很合理和全面,公司有从事冶金、物理、半导体、机械、冶炼等各个专业,而且与国外的不少公司也有合作,在中国的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企业里,这个团队应该算是一个很强的技术团队。
不知道现在这个研发中心的批复情况如何,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成立起来。
“两年前,如果知道搞多晶硅这么难……”
2008年初,我有幸见到了肖世平先生,也有幸拿到了他们的4N的高纯硅。4N的g高纯硅确实名副其实,我也看见了肖世平先生在多晶硅的产业上付出的努力和辛酸,包括他的金属硅厂、炉外精炼炉、湿法冶金线和即将完成的真空熔炼炉。他们的能够容纳400公斤硅料的真空感应熔炼炉已经加工完毕,即将投入正式生产。
但是,我没有看到他们的6N多晶硅。肖总介绍说,他们的6N产品曾经出过一点,是实验室的水平,但现在实验室的水平不能说明问题,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准备进行批量性的中试。不过,欣慰的是,他们的4N高纯硅已经可以批量地供应了。目前,他们正在和一家著名的日本公司就出口4N高纯硅的事宜进行洽谈。
同时,肖世平正在与国内多家有实力的同业公司洽谈各种合作方式,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争取尽早实现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批量生产。
白山市位于中朝边界,曾经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而辽沈战役前的“四保林江”的著名战役,就是由陈云同志在现在隶属于白山市的林江市领导进行的。
白山地处长白山脉西侧,有许多质量很优异的硅石矿。长期以来,这里的企业以煤炭、林业为主,属于资源开采型企业,大大小小的工业硅厂也很多,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目前,肖世平在白山市已经被行业内尊称为“白山硅王”。无论从资金、技术还是从业经验上说,肖世平在从事多晶硅行业都不具备充分的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自己并不是很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能够如此努力地开展物理法多晶硅的工作,让我深感敬佩。
我问他,你是怎么投身到这个行业里来的呢?
“他妈的----”他瘦削的脸上现出了一丝苦笑,然后叹了口气,说,“两年前,如果老子知道搞多晶硅这么难,龟儿子才来搞!”接着,他的脸上又现出了一丝刚毅,他两个手指夹着一支香烟,在面前有力地点着,似乎要加强他说话的力度:“但是史博士,现在我并不后悔,因为这个行业让我了解到了本来我不可能了解到的事情,认识到了很多本来没有机会认识的朋友。这两年,虽然压力很大,但我觉得我生活得很充实!”
我完全理解他的话里的含义。我希望他能够尽早地成功。 
    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建设1000吨的项目需要3年左右时间。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老板会愚蠢到一下上马个1000吨的项目(新光除外),因为世界上最大的还原炉为年产400吨,一个多晶硅项目应该从一个还原炉的项目做起,逐渐扩产。否则系统调试就会出现“压下葫芦起来瓢”,N多年也无法达产。这是科学没办法的。新光1260吨的项目就是个例子,按计划3年前就应该达产了,可现在也拿不出稳定的产品。
现在国内能供货的还和几年前基本一样,洛阳中硅300吨/年、峨嵋半导体材料厂200吨/年,和新光几拾吨/年(?)。
洛阳中硅和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虽然技术还有待提高,用电子极(11N)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太阳能极的产品(8-9N),但技术路线是科学严谨的,预计西门子法国内第一个规模达到1000吨的应该是非洛阳中硅莫数。但也许要大约2年时间。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中国区 老板篇 之三 李乔 2008-03-30 23:07:10
绍兴6N多晶硅“研发成功”
2007年9月24日,《中新浙江网》报道,“今年,浙江两家企业联合李乔博士,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碧晶科技’公司,并就此展开技术攻关,终获重大突破。目前,该公司的光伏产业晶体硅项目,已被浙江上虞列入该市今年50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据介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硅提纯技术方法主要是西门子法,李乔博士成功研发的技术工艺完全不同于此,他首次采用物理方法直接从冶金硅提炼成太阳能高纯硅单晶,不仅实现了低成本、高产出和无污染,而且是规模化生产后的硅材料纯度依然保持了99.9999%以上的高纯度。‘目前我们已进入实质性小批量试制阶段,正在进行工艺优化和设备完善,开展扩产前各项准备。’李乔博士介绍说。”
该报道还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白花竞放春满园。看到光伏产业的优势,今年以来,浙江上虞以前从事机电、化工、印染等传统产业的一大批企业,比如龙柏、阳光、瑞昶、天外天、卧龙等,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绿色产业’。”
由此,我们得知,浙江的绍兴,又有一家企业突破了技术困难,研发成功了物理法多晶硅。这家公司,叫做碧晶科技,而老板之一,叫李乔,他还是留学美国的海归博士。
碧晶科技及其老板
以下是从碧晶科技公司自己的网站(该网站尚未公开)上摘下的介绍:
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太阳能级多晶硅和单晶硅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成立于2007年3月,并租用浙江上虞市高新技术孵化器标准5号厂房4130平方米面积,具有年产80吨多晶或单晶硅锭的生产规模。
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研发和产品中试。公司装备的四台晶体生长和提纯设备已全部投入到研发和中试实验中。共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包括两名海外留学回国博士。公司的技术骨干长期从事硅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了解国际上先进的硅材料技术发展动态,并且拥有丰富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经验和国际市场开发经验。
公司的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太阳能级多晶硅和单晶硅)在生产工艺上不同于现存的任何技术,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初投资小、提纯产品的纯度高(6N~7N)的优点。该技术主要是采用自主研发的“助剂法多相分离去杂工艺”来实现冶金级硅原料的提纯,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对该技术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
为配合新产品开发工作,厂里配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相继购置了高精度电阻仪、导电类型识别仪、原料精密分析仪等科学实验分析仪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协作单位浙江大学硅材料研究所依托,能够充分满足研发工作的需要。目前公司已经用提纯冶金级硅材料的方法成功试制太阳能级单晶棒,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自身优势和强有力的技术实力。相关专利正在申请当中。
……公司资源保密制度保证公司的技术以及商务机密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至于流失。
公司的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将完成技术关键设备的后续开发、定型和规模化生产成套设备的研制和生产线的放大。
据媒体介绍,这家由美国海归博士李乔领衔的高科技公司,前期资金多数来自上虞本地制造企业的风险投资。实际上,投资李乔博士的,有两家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在上虞赫赫有名的龙柏公司。1993年组建成立的龙柏集团,是一家集织造、印染、化纤为一体的综合性外向型国家大型企业,企业主要生产大提花贡缎、棉丝漂染及各种染色布、彩色涤纶短纤、提花布、毛巾、织带和各种纱线、丝绸漂染制品。此番龙柏集团拿出8亿多元投入“新空间”,跻身光伏产业,利用“碧晶科技”公司提供的上游产品,生产晶体硅光电池所需原材料——太阳能硅片和电池片。“龙伯光伏”一期项目,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0多亿元,将远远超过目前龙柏集团传统业务5个亿的年产值。
所以说,“碧晶科技”的幕后老板,有可能并不是李乔,而是龙柏的老板。但既然李乔被推上了多晶硅这个历史的舞台,至少,李乔可以算是老板之一了。
碧晶的“晶”:是单晶,还是多晶?
据介绍,李博士研发并提炼出的超“24K”高纯硅提纯技术主要是用物理的方法直接从低廉的冶金级硅提炼成太阳能级高纯硅单晶。该公司网站上所说的自主研发的“助剂法多相分离去杂工艺”来实现冶金级硅原料的提纯,应该是采用添加类似造渣剂或反应物来造渣、排气、或沉淀,在通过固相、液相、气相的分离来去杂提纯的。
碧晶科技声称对该技术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但我们没有查到碧晶科技或者李乔有相应的专利,也许还在申请中。
尽管碧晶公司的网站十分清晰地写出来自己是采用物理法对冶金级硅提纯,但他们在产品上还是为自己留了一些余地。
据“碧晶公司”还没有完全建设完成的网站介绍:“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太阳能级多晶硅和单晶硅产品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运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纯技术、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和单晶硅。
公司下一步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开发关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集太阳能多/单晶硅锭、硅片及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
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说自己是生产多晶硅的,而是说生产“多晶和单晶硅”产品。
公司的网站介绍也是这样的:“现具有年产80吨的多晶或单晶硅的生产能力”。而记者到该公司现场的报道也是:“上虞市经济开发区孵化器一间实验室内,一套生产单/多晶硅太阳能原材料的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通常,物理法直接生产“单晶”是不可能的,一定是要先提纯并铸锭成多晶,作为高纯的基础硅材料,再进行拉单晶。拉晶的过程不在于提纯,而是要针对制作电池片的需求,进行施主或受主杂质的掺杂,然后才是拉成单晶。目前,许多号称能够用物理法生产多晶硅公司,都是买拉单晶的锅底或头尾料,铸它一锅锭,或拉它一炉单晶,就对外宣称成功了。虽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李乔也是这样做的,但这样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目前我们已进入实质性小批量试制阶段,正在进行工艺优化和设备完善,开展扩产前的各项准备。”李乔博士透露,该项目一期预计能生产单晶硅100吨,二期生产能力可达1000吨。由此可知,碧晶目前开展的“一期工程”只是打算生产100吨的单晶。而该公司网站的“产品参数”介绍里说的生产方法是“直拉CZ”。由此可以确认,目前,碧晶只是在生产单晶产品,与他自己对媒体所说的物理法提纯多晶硅没有关系。
当然,不排除李乔还在带领人马日夜苦战,在对物理法多晶硅的技术进行辛苦的研发。
像这样还没有开始用物理法生产多晶硅就宣传自己已经“研发成功”的公司还有很多,为什么李乔博士能够被列为英雄榜上来呢?主要是由于碧晶对“物理法多晶硅”的概念的利用非常成功,甚至堪称完美。整个过程是精心布置,分步进行,手法老练。
政协副主席的提议
碧晶公司于2007年3月成立,6月份,上虞县的一位叫傅亚文的政协副主席写了一篇题为:“发展光伏产业:上虞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关于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报告对光伏产业和李乔博士的物理法的优势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该项目的落户为我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迅速形成规模化生产。”
报告中还说,“根据浙江碧晶公司的发展规划,公司将在5年内去美国上市,最终生产能力达到20亿美金的太阳能级高纯硅销售额,其下游及配套产品的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把我市打造成为中国太阳能产品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是现实的。光伏硅材料项目与我市相关产业的结合为我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开创了不可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培育,加大引进和开发力度,迅速形成相关产业链。”
如此宏伟的目标,政府怎么能不大力支持呢?与其说这篇报告是为光伏产业呼吁的建议书,不如说是为碧晶科技后续的运作而有心布置的极为到位的铺垫。这篇报告在最后呼吁:“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功能,为战略高科技企业发育、成长、创新保驾护航。”要“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税收调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要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同时还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篇由政协副主席亲笔所写的报告当然被送到了当地政府领导的桌面上。
舆论导向的运用
在政协副主席报告出来后不久,李乔就宣布6N多晶硅研发成功。当地的各大媒体还有国内主要的太阳能网站都做了报道。“打破国外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垄断”、“打造光伏产业链”,“提升传统产业”,一条条动人的标语贴在了李乔博士的脑门上。
除了“研发成功”的喜讯外,“在光伏高纯度硅项目的引领下,一条集太阳能硅材料、电池、发电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有望在上虞生成。”上虞市副市长陈坚说。目前上虞已有阳光集团、东舜集团、龙柏集团等多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介入光伏产业,如阳光集团引进的一个博士团队一直致力于光伏电池的开发研究,并且还在太阳能发电适用的LED和OLED光源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率先入股“碧晶”的龙柏集团,正筹划在开发区内建厂开发太阳能硅晶体的下游产品——晶片的生产。傅主席的报告中所提及的太阳能相关产业链,俨然已经形成。
欲擒故纵,远交近攻
9月12日,四川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同志率队赴浙江上虞拜访浙江碧晶科技公司,并出席双流县与碧晶科技公司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双流与碧晶集团所签的协议中,该公司拟投资约4亿美元,在双流投资建设二期多/单晶硅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其中首期投资5000万美元,形成年生产1000吨多/单晶硅生产能力,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多/单晶硅6000吨,年销售收入约6亿美元。
以上消息是2007年九月底在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的网站《成都投资网》报道的。与碧晶签约的成都市市长是一位“海归”市长,曾经在加拿大温莎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他曾经担任上钢五厂的董事长,对冶金和材料专业非常熟悉。
作为一个绍兴的企业,在本地尚未进行正式生产,甚至连网站都还没有开通,就要将4亿美圆投资到远在西南的华西去,还要形成6亿美圆的年销售收入,作为碧晶科技的所在地,上虞县当地政府当然是难以接受的。
为什么公司要离开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跑到远在天边的“天府之土”去投资?这当然是值得每一个当地的政府官员反思的。反思的结果,当然就是当地政府为企业“创造的条件”、“扶持的力度”不够,“社会氛围”营造的不够“良好”。
政府祭出“无形的手”
搞项目当然要土地,而从2007年初,国土资源部就要求对工业土地的使用不能再采取协议出让的方式,而要进行“招(标)、拍(卖)、挂(牌)”了。既然实行“招拍挂”,那任何人都有可能来竞争。这样,就需要用“无形的手”来进行操控了。
2007年底,上虞国土资源部门公示了“东关街道[2007]G4号等15个工业地块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公告”,其中,第7号、第8号地块的竞买条件分别如下:
“……
7、上虞经济开发区[2007]G8-2号地块竞买人资格条件:引进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太阳能单/多晶硅提炼及铸锭等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一、二类工业),项目须通过上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环保、安全等入区条件审查,竞买人为上虞市内从事该行业生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
8、上虞经济开发区[2007]G8-1号地块竞买人资格条件:引进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太阳能单/多晶硅提炼及铸锭等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一、二类工业),项目须通过上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环保、安全等入区条件审查,竞买人为上虞市内从事该行业生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
此外,还要求,“注册资本要大于950万美圆”,投资强度要大于300万元/亩。这样的竞投条件,相信一般的企业是难以满足的,只有多晶硅项目能够达得到。而在“竞买人资格条件”明确定出是“太阳能单/多晶硅提炼及铸锭”,可以说是指定了。
这样的做法,可以看作是上虞政府利用自己“有形的手”为碧晶科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了。
果然不出所料,几天后国土局就宣布,该两块地的得主均为“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两块地一共约9万多平方米,即近150亩,竞买价格为不到2000万元,合每亩6万多元人民币。对于寸土寸金的绍兴上虞来说,价格不可谓不低了。而国土资源部给当地的工业用地的最低限价为15万元以上。
不过,政府这样做,也是正常的。因为,一旦项目投产,每年的税收将是天文数字,到时候,可能一个月的税收就将政府在土地上的优惠给收回来了。因此,即使政府再给一些补贴,甚至免费赠送土地,也是说得过去的。
得陇望蜀
碧晶所拍得的这两块地,都位于上虞经济开发区的光明村和徐家塘村,年限为50年,容积率为1.1,建筑系数为50%,非生产性设施比例为7%,属于相当漂亮的一块土地,值得李乔和他背后的龙柏集团弹冠相庆了。因为,如果以龙柏集团的印染行业来说的话,不要说拍得这块土地,只要能够不因潜在的或明显的污染问题而被逐出上虞,就谢天谢地了。
但李乔博士显然志向要远大得多,他应该是根本不把这个百来亩土地放在眼里的。其实,屈指数来,凡是在国内敢于喊出来自己搞多晶硅的人,哪一个会把区区百十亩工业用地放在眼里呢?
就在李乔的碧晶科技刚刚拍得那9万平方米土地后不久,成都发改委公布了成都市2008年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清单。而浙江碧晶科技的名字也赫然在目,名列第21个项目。
这个位于双流县的项目情况是这样的:
“项目名称:太阳能级硅材料物理法提纯及多/单晶硅锭生产项目
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手机研发中心,员工300-500人。本项目采用物理法创新工艺从工业硅提纯太阳能级硅材料,生成多/单晶硅锭,并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年产多/单晶硅6000吨,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一期先形成年生产1000吨多/单晶硅的规模
总投资(万元): 300000”
该项目计划2008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这个项目计划的投资总额与在浙江所报的规模相近,都是约4亿美圆,但销售收入从6亿增加到了10亿美圆,不知是因为多晶硅涨价造成销售额增加,还是因为生产率提高了造成产量的增加。但一期的规模都是1000吨多/单晶硅。
不知李乔是因为绍兴的土地已经到手,想到成都再忽悠一块土地呢,还是想在绍兴和成都同时来个东成西就,两地开花呢?
而成都政府的领导,看来也看中了多晶硅的发展前景,一定给了李乔不少的许诺。所承诺的“优惠的条件,扶持的力度,良好的氛围”,应该比绍兴更多。
现在,“多晶硅”这三个字已经使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加官晋爵,还很少有官员看到这个项目而不动心的,尤其是在前面再加上“物理法”三个字。但多晶硅不是谁都能搞的,所以,政府需要项目,项目需要资金,资金需要老板,老板需要李乔,大家都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利用。
祝愿
碧晶公司成立才一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的公司和土地运作是十分成功的。龙柏的老板已经可以安下一块心了,因为,光是这块土地的差价,已经有利可图了。万一多晶硅不行,随便弄几个单晶炉,或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厂,也不一定亏本的。
我们无法预测李乔的项目是否能够成功,但我们衷心地希望,李乔博士在6N多晶硅的物理法提纯方面,也能像他、或他身后的老板运作土地那样,早日来个开花结果。因为,只有那样,才不辜负上虞的政府对他的殷切期待,才不辜负上虞的政协傅亚文副主席为他的鼓与呼。
政府、老板、资金都需要李乔,而李乔需要的是技术。有了真正成功的技术,将皆大欢喜。
否则的话,一切都会空空的来,又空空的去。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 中国区 老板篇 之四 张世平
2008-04-01 17:06:59
将张世平放在中国区我有些犹豫,因为他已经加入了日本籍。但是,因为他已经长期在中国从事自己的事业,加上他的公司也在中国,所以还是将他放在中国区吧。这并不代表我认为他是中国人了,如果看客中有民粹主义者,请不要介意。就算是给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吧。
张世平简介
张世平,博士,日籍华人。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STA Fellow),在中国和日本的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机构从事多年研究工作,并在日本化工、冶金企业的设计、制造部门从事实务工作达10年,在日本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项目的开发设计经验,具有机械、机电一体化、化工、材料、冶金、真空、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跨专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完成中国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三项,获得中国专利、日本特许10几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006年10月21日,张博士在无锡与无锡市北塘区签约,成为无锡市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受益者,获得资助300万元。
从2001年起,张世平在北京设立了北京中日新公司,张世平独自投资,也担任法人代表,企业性质为日本独资企业。中日新公司自己的网站介绍,该公司创建于2000年11月、总部位于中关村核心地。现代化生产基地在北京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35000平米,一期厂房7500平米。月生产能力高达5000台。公司拥有一批由海外留学归来人员和清华、北大、北航等名校的博士、博士后组成的资深管理专家和高层次技术人员。
从以上情况看,中日新是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而该公司的产品,只有一个,就是“纳得”数码调温饮水机。用35000平方米的土地来生产饮水机,恐怕连国内的饮水机巨头“安吉尔”、“北冰洋”也望尘莫及了。
涿鹿-北京
2006年12月12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陈岗县长、县委王连印副书记、县委常委纪检委王占理书记三位县级领导要员,风尘仆仆,赶到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的北京中日新自动化有限公司,与该公司的董事长张世平博士洽谈在涿建设多晶硅项目事宜。
为什么涿鹿县的领导要找一个自动化来洽谈多晶硅的事宜呢?
这次涿鹿县领导与张世平博士的会面,是由涿鹿县科技园发展中心的李义春主任介绍的。之所以会找到张世平,是因为,2006年9月,河北省涿鹿县曾经作为东道主召开了“2006中国多晶硅技术与市场论坛”,在会上,多位专家介绍了多晶硅的短缺已经成为太阳能产业瓶颈的状况。“拥硅者为王”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入了当时也参加了会议的县领导的脑子里。而张世平介绍的采用冶金熔融精炼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技术,以其低成本和小投入,更加给县领导和涿鹿科技园开发中心负责招商的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经过联系,促成了县领导这次从涿鹿到北京的拜访。
在这次会谈中,张世平向三位县领导详细地介绍了多晶硅项目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投资分析、效益分析等问题,至于当时几位领导是否听明白了,不得而知。但张博士提出的希望县政府能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优惠措施支持多晶硅项目的发展,这一点县政府一定是明白的。在张博士介绍完后,陈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张博士仔细介绍了涿鹿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情况,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说明。
十天后,涿鹿县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李义春教授和董文正副主任,也是这个项目的搭桥人,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再次来到北京,对该项目进行跟进。他们与张博士对多晶硅项目的商业计划、工艺技术、市场、投资模式等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磋商,基本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张博士谈过后,他们对多晶硅的意义,有了进一步深刻的了解。在回到县里后,他们向县里汇报时,是这样写的:“如果此项目能够成功落户涿鹿,这不仅是我县和张家口市新能源产业基地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件,将从根本上缓解多晶硅材料短缺所形成的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推动光伏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涿鹿县之所以对张博士如此感兴趣,还因为,该县正在围绕县域单晶硅产业,瞄准 “打造国内最大单晶硅生产研发基地”目标,参与河北省科技厅的特色产业基地竞标。当时,涿鹿县单晶硅生产及后续加工企业已经达到12家,单晶硅冶炼炉达到87台,另有20台设备已预订。如果能够再上一个多晶硅项目,将初步形成单晶硅炉生产、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晶、切削液生产、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灯具组装完整的产业链条。他们希望到2010年,全县单晶硅炉可发展到500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产量达到3500吨,占全国单晶硅产量的40%—50%,并形成多晶硅生产、单晶硅生产和切片加工、太阳能电池生产、单晶硅冶炼设备和配套设备制造等系列化产业集群,并立志将涿鹿建成全国最大的单晶硅信息产业研发基地。
投资说明会
经过多轮的协商与洽谈后,大家终于对有关的投资事项达成了一致,有关需要落实的事宜也落实了下来。但是,依然需要筹措一部分资金。
为此,2007年 6月22日,涿鹿县在科技园发展中心召开“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投资说明会”,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占理及中源单晶硅有限公司,华尔太阳能有限公司等7家单晶硅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涿鹿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李义春主持,特别邀请到了投资商江苏百花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浦萍,上海中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辛春华。
会议的主角当然是张世平博士,他首先介绍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研发工艺,技术指标,开发周期。
随后,与会人员从市场、制备的技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研讨。市政府有关人员认为,会议形成的共识对于解决县域单晶硅生产企业多晶硅材料短缺这一困扰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后,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华尔太阳能有限公司等几家单晶硅生产企业,投资商当时都对投资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致。
但最终,县招商部门邀请的这些投资商都没有进行投资。
尚硅光伏公司的成立
2007年初,河北尚硅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这个注册资本的规模在物理法多晶硅的公司里,属于规模比较小的。该公司是由北京现代华清材料科技发展中心、北京中日新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材料网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主要从事高纯硅、多晶硅、单晶硅等太阳电池材料及相关制造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其相关产品的国内外贸易。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张世平博士。
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距北京130公里的河北省涿鹿县科技园区内,占地1000亩,拥有数十台单晶炉及相关配套设备,正在建设6N太阳能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线。他们认为自己在硅材料提纯技术和单晶硅制备技术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生产加工符合国际技术标准要求的单晶硅产品。
与一般的多晶硅和单晶硅公司略有不同的是,该公司还开展为用户代理太阳能级单晶硅棒的拉制和切方制备,即由客户提供原料,明确产品要求和包装要求后,由尚硅光伏进行来料加工。同时,他们也接受客户提供多晶硅锅底料的再铸锭提纯。
尚硅的技术路线
在中国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日本海归学者不少,大概与川崎制铁率先宣称冶金法多晶硅的规模生产的成功、和三菱夏普在中国大量的硅采购有关,也可能与同样从日本回来的高文秀获得总书记接见后,对一众东渡学子的激励或刺激有关。
而所有从日本回来的学者的思路都带有浓厚的东洋味,或者说“川崎”味(不是川奇酱的味道哦!)。张世平博士也不例外。
公司的网站宣称,尚硅拥有一支具有卓越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研发中心由总裁张世平博士亲自领导,从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他们的技术路线是,采用优质的硅石和还原剂,经过严格的冶炼工艺,制得高纯硅材料,并通过进一步的冶炼提纯,可有效去除其中的各种金属、非金属杂质,最终制得太阳能级多晶硅。
他们宣称,自己坚持多学科、国际化的特点,通过在机电、化工、冶金、真空、自控、智能化、系统集成等领域积累的大量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经验,提出了创造性技术方案。在国外多家公司的最前沿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真空熔融脱磷工艺、熔融氧化脱硼脱碳工艺和自动精确定向凝固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设计制造了太阳能级多晶硅中试生产设备(月产2吨),并正在建设年产2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在硅材料提纯技术和单晶硅制备技术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从介绍上看,该技术是属于比较纯正的物理法多晶硅生产工艺。即主要通过高温冶金的方法,没有采用常温下的化学处理。从月产两吨的单产来看,他们的铸锭炉应该是每炉200公斤的,而年产200吨大约需要八到十台铸锭炉。
发展进度
从该公司的产品网站上看到,他们目前可以提供5N的多晶硅,其中硼和磷的含量都是1个ppm。如果是采用冶金法的工艺路线确实能达到这个程度,在国内物理法多晶硅的公司里已经算是比较领先的了。
同时,尚硅公司的网站上,还有6N的太阳能级的多晶硅的产品指标。该产品的磷含量小于0.1ppm,硼含量为0.1-0.3ppm,其余均小于0.1ppm(碳氧除外),而电阻率为0.5-1ohm;这个指标确实已经达到了太阳能级的指标。
但是,并没有看到尚硅公司有已经生产出6N多晶硅的消息。他们自己在公司简介上,也只是介绍自己生产的是3N-5N的产品。因此,该公司网站中的6N 产品可能是采用锅底料、头尾料加工的,或者是做做贸易。因为,该公司的经营方式有加工和贸易的方式。
据尚硅公司网站资料,他们在距京100多公里的涿鹿县取得了33万平方米(即500亩)的工业建设发展用地,但现有厂房面积则只有2000平米。设备方面,应该已经有了一台单晶炉。而至于多晶硅铸锭提纯炉,尽管它们在网站说已经有了一台月产两吨的,正在建设年产200吨6N多晶硅生产线,但是,2008年3月14日,《太阳能光伏应用网》报道,总投资1000万元的河北尚硅光伏多晶硅项目,完成了炉体设计,正在订制炉体,厂房改造正在进行。
也就是说,他们的炉体在三月中旬,仅仅刚刚完成设计,如果是定向凝固铸锭炉的话,加工周期通常还要三个月。因此,他们的多晶硅提纯的试验工作应该还没有正式启动。不过,他们的多晶硅技术开发与生产申报了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专项。
展望
从尚硅公司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张博士的历史来看,尚硅公司的从成立到目前的进展是中规中矩的。他们的技术路线也是比较典型的冶金法,采用先拉单晶,同时自己研制设备来进行多晶硅提纯的思路也是比较正确的。从当地政府的信息看,对该项目也是十分重视。
目前,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资金上。因为,以区区500万元的注册资金,想拉动如此之大的多晶硅项目,从设备、铸锭到拉晶,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尚硅所说的在涿鹿科技园有500亩的土地,但是,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工业用地的最低限价,在涿鹿的工业用地最低也要8万元一亩,仅土地就要4000万元资金。虽然,政府可以优惠甚至免费赠送土地,但这是建立在项目的利润实现或者足量的资金投入到位才行的,否则,政府官员的承诺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甚至连文都没有,是上牙嗑下牙,跟没说一样。
虽然有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但风投真正的投入,通常是要等到技术成熟的时候,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才会将大笔的资金注入,而多晶硅的6N 提纯的技术,相信现在在全世界都没有人敢于说自己已经成熟了,而据一位业内的行尊说,6N 多晶硅的物理法提纯的实现,现在需要的是运气和奇迹。而风投通常是不会将资金投入在一个需要运气和奇迹才能成功的项目上的。
不管怎样,他们必须以自己的力量、靠现有的资金将技术尤其是商业化技术做到一定的程度,一个能够使人相信他们可以成功的程度。而依赖目前的资金,尚硅光伏能否做到那个程度,是很令人担忧的。这可能取决于张博士能否先说服现有的股东,或者能否自己拿出资金或者再融到新的资金。有消息说,他们在2008年3月又完成融资1000万元(或者是累计融资1000万元),即便这些资金真的已经到位,也是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作为物理法多晶硅的开发者而言,尚硅光伏依然是值得期待的。我个人希望张世平博士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内率先成功的老板,祝福他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真正的英雄。
    来源: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
多晶硅是由许多硅原子及许多小的晶粒组合而成的硅晶体。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的技术,其核心是可释放电子的半导体物质。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硅,地壳硅储量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光伏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划分为:晶体硅电池)包括单晶硅Mono c-Si、多晶硅Multi-Si、带状硅Ribbon/Sheet c-Si)、非晶硅电池)a-Si)、非硅光伏电池)包括硒化铜铟CIS、碲化镉CdTe)。21世纪初多晶硅还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2004年开始由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太阳能用多晶硅供不应求,导致全球多晶硅供应紧张,作为太阳能电池主流技术的晶体电池的原材料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涨。在国内多晶硅生产长期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严重依赖于进口。2005年以来国内多晶硅投资如火如荼、异常火爆,然而从技术、供求、环保3方面看,国内多晶硅业都面临着瓶颈。
——目前依然供不应求,后市终将严重过剩
多晶硅供应到2010年前仍不会出现大范围过剩,这是基于供给和需求做出的判断。主要因素包括:一是欧美市场的迅速启动,尤其是美国大选对于新能源行业的重大影响值得重点关注;二是目前的电池片环节的产能利用率不到60%,成为多晶硅扩产支撑高地。剔除开工率因素,仅按近5年来的复合增长率35%计算,2007年全球共需太阳能多晶硅3.375万吨,2008年则需4.55万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导致的硅料用料减少,2008年太阳能多晶硅硅料需求仍将达到4.1万吨。巨大的太阳能多晶硅需求面前,显示出多晶硅供应链的弹性严重不足。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下游相比,太阳能多晶硅制造环节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长周期的特征,一方面欧美日传统的硅料供应商垄断已有技术,90%以上硅料产能受技术控制不会大量释放;另一方面即使传统硅料厂商增加产能,大规模的装置完全达产的长周期,也使远水不解近渴。从传统欧美多晶硅供应商的太阳能扩产计划来看,2008年的供应仍然存在1万吨以上的缺口。
多晶硅的暴利驱使众多企业争建装置,因为即使只生产两三百吨产品,也可足以使其获得暴利,期暴利已使其无暇考虑产能增长的后果。从宏观上来看,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多晶硅绝对有重复建设甚至盲目冒险的嫌疑,一旦供过于求则会形成致命压力。虽然需求方兴未艾,但可以预期2009年价格将会出现调整。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晶硅项目大量上马,约有10几个多晶硅大项目宣布动工或投产,多个项目都号称“全国最大”。从国际多晶硅行业的建厂经验看,一般大型装置正常建设周期2年、调试时间1年半,因此这些项目发挥作用将会有一个过程。不过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介绍,新光硅业的0.1万吨/年装置,从建设到投产出料总共才1年半时间,如果一些0.3万吨/年级装置也能这样,则产能形成将大为提前。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0吨/年项目2月投产,目前正在建设投资21亿元的二期3000吨/年项目;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的4500吨/年项目4月启动建设,建设周期4年,一期1500吨/年2008年底建成投产,二期0.3万吨/年2009年启动建设、2010年底建成投产;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在四川乐山建年产1万吨/年项目5月签约,其中一期0.1万吨/年初已经开工,计划2010年全部建成;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8亿元的0.15万吨/年项目8月开工;美资天合光能)连云港)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美元的1万吨/年多晶硅项目投资协议12月签署;山西潞安集团与德国森特塞姆公司合作建设投资50亿元的0.5吨/年项目,2008年1月签约。此外,全国各地多项年产0.5万吨/年以上的多晶硅项目正在规划和筹备之中,这些项目的规划年产能加起来已经远远超出不到3万吨/年的全球年产量。
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介绍,作为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的重要材料,多晶硅国际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从2002年至今上涨了十几倍。这是引发目前多晶硅项目热的原因。2007年国际半导体厂商太阳能多晶硅提炼成本仅为20~25美元/公斤,国内小批量生产的成本尽管高达70~80美元/公斤,但国内市场多晶硅散货价格超过2800元/公斤,数倍于国外厂商成本在巨大获利空间面前微不足道。2008年国内产能预计有接近翻番的扩张,但产量扩张主要体现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考虑下游的迅速扩张、供需形势并无根本性改观,而上半年供应紧张较去年有增无减,因此2008年多晶硅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而且国内在需求高增长前提下,国际大厂长单价格,即国际硅料大厂对大客户的较低合同价格,并不能对国内硅料走势产生影响。多晶硅的暴利驱使,使众多企业争建装置,因为即使只生产两三百吨产品,也可足以使其获得暴利,期暴利已使其无暇考虑产能增长的后果。从宏观上来看,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多晶硅绝对有重复建设甚至盲目冒险的嫌疑,一旦供过于求则会形成致命压力。虽然需求方兴未艾,但可以预期2009年价格将会出现调整。
——核心技术国外垄断,关键诀窍突破不易
业内人士认为,那些匆忙上马甚至未通过审批的“大项目”所隐含的风险值得警惕。中科院多晶硅材料专家表示,目前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大规模生产及副产品回收一直是中国企业最大难题。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些企业一开始就要搞万吨级项目,很难克服规模化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介绍说,大部分企业之前连化工产业的背景都没有。而多晶硅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生产过程中又有大量易燃易爆气体存在,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加强多晶硅行业管理。多晶硅企业本质上是化工联合企业,这从国际大厂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的Wacker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其涉足的领域从盐矿开采、硅烷气到多晶硅、硅片,几乎与多晶硅相关的上游产品均可以自行生产;Hemlock的股东中,Dow Corning是由化工建材巨头陶氏化学和康宁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他们有多年的化工企业经营经验,从事多晶硅生产也已多年,部分企业超过五十年代生产经验是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多晶硅的生产涉及多次复杂的化学反应,各项控制节点多以千计,而如果从一个陌生行业进入多晶硅生产,即使不考虑建设的问题,单纯调试运行的难度也是相当之大的。
而国内厂家很多是其它行业转来的,造成先天不足,技术研发更有缺陷。国际大厂对多晶硅的垄断已经维持了数10年,鉴于多晶硅对IT行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高利润,对此实行持续的技术封锁。同时,国际上普遍实行20年的行业禁止期,从相关大厂辞职的技术人员在20年内不得进入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目前国内企业能够请到的、有过大厂工作经验的专家,其工作经验也是20年前的,否则就存在法律问题。PPP等公司只从事工程设计、不提供工艺技术包。目前国内厂家的技术多源于峨嵋半导体、新光硅业,技术来源、并无完全知识产权。专家认为,国内多晶硅行业应集中资金进行研发、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对知识产保护、人员流动加强监管,真正把握住全球发展契机,否则将因核心技术不过关,生产厂家数量多、高度分散,而在未来竞争中落败。
——环保面临诸多问题,掣肘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技术未过关,大规模生产面临极大风险,尤其是如果副产品回收处理跟不上,将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隐患。专家表示,在全国多晶硅行业大发展的时候,要关注多晶硅副产物的安全环保问题,并加强综合利用,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多晶硅总产量的逐年增加,多晶硅的副产物四氯化硅的安全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四氯化硅是多晶硅生产中最大的副产物,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有毒有害液体。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将扩大到30000吨/年左右,生产1000吨多晶硅将产生8000吨四氯化硅,照此计算2010如按70%负荷开工,若多晶硅产量达到20000吨,四氯化硅的产生量将超过16万吨,四氯化硅难以处理将成为制约多晶硅发展的瓶颈。
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利用四氯化硅生产高附加值的气相法白炭黑是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吉必盛公司已在国内首家掌握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技术,其规模化生产技术于2007年12月7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取得专利授权。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表示,另外,生产过程中的尾气经过分离后所得到的氯化氢也可用来生产多晶硅的关键原材料三氯氢硅,解决了束缚多晶硅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此外多晶硅是高投入、高耗能产业,项目选址必须兼顾硅、煤炭和氯碱资源。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需要投资10亿元,年耗电10万千瓦时。国内光伏业领军人物、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不是适合制造多晶硅的国家,因为电费太贵,生产多晶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他看来,投资多晶硅应该去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电费相对便宜的国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水生同样曾撰文指出,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一般都采用改良的西门子法。使用该方法,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约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电能5800~6000度,耗电量十分巨大。即使电池能够稳定使用20年,太阳能电池的电能再生比也不到8,水平较低。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 中国区 老板篇之五 高天国
湖南益阳的第一根“晶棒”
2007年5月1日,湖南许多媒体和中国太阳能行业的许多媒体同时报道了这样一条题为《益阳市晶鑫科技成功生产出第一根“晶棒”》的消息:“近日,益阳晶鑫科技首期两台单晶炉一次性成功试生产出第一根重55公斤、规格为5N的棕色透明单晶硅‘晶棒’。由上海国之杰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河北工业大学技术领衔的益阳晶鑫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单晶硅材料的生产。…… 据了解,益阳晶鑫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单晶试产成功后,将立即进行其多晶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公司计划在7月份全部完成余下4栋厂房的建设,8月份设备全部到位,一期年产多晶硅1600吨,单晶硅600吨,年产值超过20亿元。”
该报道还说,这根重55公斤、棕色透明的单晶硅“晶棒”的诞生,标志着世界第一家用冶金法提纯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单晶硅材料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必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应用基础。
这里说的“世界第一家”会让很多行外人热血沸腾,但行内的人应该都知道,冶金法生产的多晶硅用来拉的单晶已经不计其数。不说日本川崎,三菱和夏普,也不说德国瓦克和挪威的ELKEM,也不说美国的HEMLOCK,仅在中国就已经有不少公司用冶金法的多晶硅拉出了单晶。但无论如何,这条消息还是让益阳的晶鑫科技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提起益阳晶鑫,许多人都会想起河北工业大学的徐岳生教授。这主要是因为,出生于湖南益阳的徐悦生教授于2006年到益阳市政府做了关于光伏产业的报告,并担任了益阳晶鑫的技术顾问,而且,徐教授本人也很早就开始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研究(本英雄榜系列的“教授篇”对徐岳生有过介绍)。
但是,徐岳生并不是晶鑫的老板,连晶鑫公司的总经理赵祥生也不是。晶鑫科技的老板,也是晶鑫科技的董事长,名叫高天国。
多晶硅之外的高天国------胡润榜富豪
高天国,56岁,四川阆中人。高天国早年曾经有过部队生涯,后曾担任中国建筑第七局副局长,1992年下海创建香港创安集团并任董事长。同年,高天国在海南成立海南世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海南天祥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装饰建材。先后开发过“永丰花园”等几个房地产项目。但后来项目均停工,海南天祥和海南世通两家公司共欠下建行海南分行、交通银行海南分行共1.3亿元的贷款,均未按期归还,而遭银行通过法院起诉追索。
1994年,高天国在香港成立香港富冠国际公司。该企业于2001年通过间接控股上海谷元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谷元地产开发公司拥有海通大厦和宝山的“谷园”等多个地产项目。
1996年5月,高天国在昆明成立了云南天祥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1996年8月,高天国以海南天祥和海南大昌实业开发公司合资成立昆明仟村百货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海南天祥投资1400万元,占70%的股份。
1996年9月,云南天祥以自有的美亚大厦的1-5楼为抵押,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贷款1800万元;仟村百货系当时名震中国的著名商场郑州亚细亚同系的百货连锁企业。但从1998年起,随着郑州亚细亚百货连锁帝国的坍塌,昆明仟村业逐渐没落,其所在的美亚大厦北作为抵押物从银行先后贷款近3亿元以上,因无力偿还而进入处置程序。
1999年5月,高天国以上海谷园地产公司与他人合资在上海成立国之杰公司,注册资金43279万元。高天国直接或间接持有国之杰总计84.78%的股权。而国之杰又是上海A股上市公司安信信托(600816)的大股东。到2007年,上海国之杰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规模愈25亿元,净资产达12亿元,先后进入房地产、金融、高科技、商业、贸易、物业管理等领域,各个业务板块都取得了优良业绩;而公司所控股的安信信托,是国内信托行业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之一。高天国成为安信信托这间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为高天国提供了良好的资本平台。
2005年,高天国将富冠国际的51%的股权转让给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获得了1.7亿元人民币的现金。
从2005年2月到2006年底前后,高天国在昆明的仟村百货因贷款2.7亿元不能偿还遭银行进入资产处置程序,而为仟村百货的所有这些贷款进行担保的公司是美亚大厦。2007年,高天国以国之杰公司的名义,仅以7000万元的代价就收购了美亚大厦的所有资产,从而摆脱了仟村百货的近3亿元的债务。
2007年,高天国以国之杰和上海假日百货在昆明成立昆明假日百货,就在原仟村百货所在的美亚大厦1-4楼的26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开始筹备,“欲再战昆明零售市场”。
同年,高天国荣登胡润富豪榜第303位,胡润榜认为他个人拥有的财富达到29亿元人民币。
成立晶鑫科技------迈步进入多晶硅行业
2006年7月,高天国以其个人控股的香港宏达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益阳全额投资兴建的了一间外商独资企业,名叫益阳市晶鑫新能源科技实业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元港币,以从事太阳能级晶硅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为主业,法定代表人为高天国。
据相关网站介绍,晶鑫科技是益阳市引进的一家高科技新材料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极单晶硅、多晶硅材料的研制与生产。该项目是2006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第一期用地面积约200亩,选址位于梅林路南侧。按照发展规划,第一期拟在两年内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建成年产600吨单晶硅、1600吨多晶硅的晶硅材料生产企业。后续拟通过独资、合资、股权转让、合作等方式吸引带动投资向上下游产业发展,使投资总额达到约30亿元人民币,形成年产值逾百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级晶硅材料工业园区。
晶鑫科技公司的投资项目已被列入《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双百工程项目名单》并被确定为湖南省信息产业四大产业集群之一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同时,公司也已经获得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荣誉称号。按照项目投资发展规划,第一期拟在两年内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建成年产600吨单晶硅、1600吨多晶硅的晶硅材料生产企业。再经二、三期的后续投资,使投资总额达到约30亿元人民币,形成年产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级晶硅材料工业园区。
进度方面,目前,第一期占地212亩的生产区已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按工期计划完成了部分建筑工程,将于2008年初进行前期设备安装调试,开始试生产。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第一期投资额,达到计划产能,主要产品为纯度在6N以上的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和纯度在5N以上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该公司还特别注明,目前太阳能级晶硅材料处于卖方市场,预计年平均销售收入可达到20亿元。
2007年11月22日,益阳一家媒体的记者慕名前往晶鑫科技进行采访。据该记者的报道说,企业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现厂房已经基本建成。一期工程中除最后一个车间外,大部分主生产车间、多功能车间、科研办公楼都已拔地而起,其他配套建筑和公用设施也处在扫尾阶段,部分车间已经投入了生产。在单晶硅车间里,20多台精密设备正在运转。“每台设备每40小时就能生产出一件价值15万元的成品。”项目负责人赵祥生说:“你算算,这一个车间的年产值有多少,我们公司的年产值有多少。”
2008年1月23日,益阳晶鑫新能源科技公司从北京、上海等地订制的生产机械设备正式起运,生产用电线路架设到位,67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厂房基本完工。益阳开发区的报道称:“至此,太阳能级多晶硅光伏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进入最后十天倒计时。”由于多晶硅的提纯当时尚未见到消息,这里说的进入倒计时的“建成投产”应该是指单晶炉的生产。
晶鑫科技的技术路线和进度
据晶鑫科技的总经理赵祥生对外披露,晶鑫公司采用新型物理提纯和定向结晶法这一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相比国外改良西门子生产法,我们的技术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好、无污染,是真正的‘阳光产业’。”赵祥生自豪地说,“我们的建设投资只需西门子法的1/8,电力消耗为1/5,建厂周期为1/3,生产成本为1/4。”他拿着晶硅材料市场售价表告诉记者,“单晶硅和多晶硅原材料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分别达到了200-250万元/吨和150-200万元/吨,而原材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终端产品总成本的70%。一旦低成本、高效能的晶硅材料进入市场,必将引发终端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爆炸式发展。”这几乎已经成了每个从事物理法多晶硅的人都必然会发出的豪言壮语。
而晶鑫科技的“技术领衔者”,是原籍益阳的河北工业大学教授,著名的硅材料专家徐岳生。在本系列博文的“教授篇”,曾经对徐岳生进行过介绍。徐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专业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从1991年就开始研究如何用新的技术处理硅材料中的缺陷。2005-2006年,他研究了用铸锭炉直接对2N金属硅进行提纯的技术,并产出了4N多晶硅的结果。
徐岳生教授2007年所写的《熔硅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一文,就对光伏电池用硅的质量标准、西门子法与改良西门子法的优劣、熔硅法(物理法、冶金法)的原理、缺陷工程应用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
赵祥生介绍,该项目采用物理提纯法生产,生产技术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这种办法,生产成本、投资额度只有传统改良型德国西门子法的三分之一,节能、环保、安全。
关于进度方面,赵祥生在2007年年终的一次汇报会上介绍说,自2006年9月18日项目开工后,于2007年3月底,第一批厂房竣工,已经安装20台单晶炉和一台多晶炉,2007年单晶进行了试生产;厂区电力、管网、水系统合道路工程已经按期投入使用,第二批厂房和研发办公大楼、培训中心预计2007年底竣工。公司目前在研发方面已经投入了1200万元,争取2007年底批量生产。
但上述进度有所推迟。2008年4月,也就是最近这几天,有消息说,晶鑫科技在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的“研发中试基地”已经生产出了5N 的多晶硅样品,准备拿到日本一家公司去化验和制作电池片。如果消息是真的话,徐教授在晶鑫科技的技术进展尽管比预计的缓慢,但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从徐教授所申请的专利看,徐教授采用从2N 工业硅直接熔融,进入提纯炉,先加入惰性气体,然后加入造渣剂,最后通入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然后经过定向凝固过程,得到太阳能级的硅锭。但其专利中所说的“太阳能级”的硅指的是4N 的纯度,似乎偏低。
高天国为晶鑫科技所动用的资源
2007年五一期间,晶鑫科技荣幸地接待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先生及其随行重要政府官员专程来厂视察。晶鑫科技董事长高天国先生,总经理赵祥生先生及晶鑫全体员工对总理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总理介绍了在益阳占地1600亩的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硅产业园区。
在晶鑫的多晶硅厂,曾副总理认真聆听了晶鑫首席技术官徐博士对晶鑫的切片技术和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的详细介绍。在了解到晶鑫的高速发展和当前取得的成绩后,总理对晶鑫的实时把握行业机遇、高速的产业化经营能力表示了巨大的信心,并表示很高兴看到晶鑫不仅引领了中国太阳能行业的革命,同时凭借自有技术缓解了世界太阳能行业原料短缺和高成本的问题,对世界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曾副总理对晶鑫的成长表示欣慰,并指示: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晶鑫的支持,为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中国而努力。
晶鑫科技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国家开发银行常务副行长姚中民、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湖南省省长周强等政府要员来司视察,均表达出了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高度关注和对公司发展的高度赞扬。除了表明政府对多晶硅项目的关注之外,也证明了高天国的人脉关系的确不同寻常。
2007年1月13日,据安信信托(600816)公告,安信信托以自有资金向湖南省益阳市益阳晶鑫新能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鑫科技”)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壹亿贰仟伍佰万元人民币,期限为壹年,贷款年利率为8.46%。而该笔贷款将由国之杰提供其所拥有的位于昆明市人民中路16号美亚大厦第3、4、6层房产作为抵押担保。其总面积为10,985.81㎡,估值2.1046亿元。
而这个抵押物也就是国之杰几个月前才刚刚以7000万元左右从银行的资产处置部门收回的房产的一部分。仅仅几个月后,7000万元的其中一部分就被估值超过2亿元,且以此抵押从上市公司中获取了1.2亿多元的现金借款。由此可见,高天国在昆明以7000万元收购资产,撇掉2亿债务的同时,转手即作价2亿元再次抵押贷款,资本运作能力非同一般。
但不论高天国如何运作来的资金,他毕竟都投入了晶鑫科技这个物理法多晶硅的公司。从晶鑫科技成立以来,他共计向晶鑫科技投入了2亿元人民币,这不能不说为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尤其是物理法多晶硅行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高天国以自己在昆明的美亚大厦为抵押,从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安信信托贷款1.2亿元的举动,更是不同一般。因为,目前,许多公司都是利用多晶硅项目来融资或吸引贷款,而高天国则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公司为多晶硅项目贷款(虽然动用的上市公司的资金可能有相当的部分是广大股民的),这在目前的物理法多晶硅产业中,也是不多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天国对晶鑫科技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和信心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天国为晶鑫科技公司的发展,是动用了自己很大的资源的。包括资金、人脉和精力。物理法多晶硅在中国能够一位富豪榜上的富豪得到这样的重视,应该是物理法多晶硅的一件幸事。
担心与祝福
一旦晶鑫科技的物理法多晶硅突破了6N的规模化生产,则高天国在胡润富豪榜排名将不会仅排在300名开外,而是会大踏步进入到百强之内,甚至取代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不过,物理法多晶硅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技术路线的成功。资金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物理法多晶硅的技术能否成功,相信晶鑫科技的“技术领衔者”徐岳生教授也不敢拍胸脯保证。技术路线不正确地话,资金再多也无济于事。相信高天国对此也是十分了解的。
但高天国身为资产运作高手,是不会让自己的命运悬在后果不可预测的事业上的。实际上,从晶鑫科技目前的局面看,高天国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
因为,即便物理法多晶硅短期不能成功,他以两个亿的投资已经建成了单晶硅的生产线,再添加一些下游的生产设备,这些产业乘着太阳能产业的高速快车,也会产生可观的盈利。而政府几乎等于赠送的1600亩土地,则成为了晶鑫科技的高附加值的丰厚的资产。由此看来,同样是做多晶硅的概念,绍兴上虞的李乔与高天国相比,又逊了几筹。
看看昆明假日百货在昆明的百货一条街----青年路重新点燃的烽烟,我们难免会有些担心。高天国究竟是想发展多晶硅光伏产业,还是要在百货业竞拼厮杀?今日益阳的晶鑫科技会不会成为昨日昆明的仟村百货?
我们真诚地希望高天国能够真的将晶鑫科技当作自己的一个重要事业,而不是资本运作的工具;希望年逾七十的徐岳生老教授能够真正成为晶鑫科技的“技术领衔者”,而不是变成资本运作博弈中的一颗棋子;希望晶鑫科技能够在中国率先进入到物理法多晶硅的规模生产,真正“引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而不是成为又一个仅仅能拉单晶的来料加工厂。 
    物理法多晶硅英雄榜 中国区 老板篇之六 丁孔贤 (2008-04-07 13:27:58)
物理法多晶硅项目签约荆门
2006年8月29日,香港好顶公司、荆门昭源公司等4家股东,正式签署设立荆门珈伟太阳能公司投资协议,决定投资400万美元,在荆门市高新区建设年产3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荆门高新区多晶硅生产项目是今年“香港-湖北周”签约的重点项目之一。据悉,荆门高新区将采用中科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金法多晶硅生产技术。400万美元的首期投资将于近日迅速到位,并启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金法多晶硅生产线建设。
受聘于荆门高新区的科技顾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认为,该项目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推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投资荆门珈伟的,是2006年年底即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JW Solar Holding Co.、荆门昭源不锈钢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他们不仅正式签署了设立荆门珈伟太阳能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协议,还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据报道, 荆门高新区在了解到国际多晶硅短缺,发改委明确要求“解决我国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和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信息后,他们“瞄准这一行情,经过市、区共同努力,采取政府牵线、企业投资、技术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促成了这一项目的顺利推进。8月28日,市委副书记李宗轩亲切会见并宴请了签约各方。 ”
看来,荆门珈伟的400万美元的首期投资应该已经到位,而且他们也开始了项目启动。珈伟的300吨规模,作为物理法多晶硅来说,也是一个合适的规模。虽然报道说的有些过于长远,如“该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多年从事光伏产业的JW Solar Holding Co.向上游多晶硅原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开始实施战略布局。项目达产后将形成首期300吨/年规模的太阳能级中纯硅生产能力。特别是为铸棒、切片等下游项目的建设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届时将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的产业链。”,但这个规模也还不算离谱。
珈伟的技术路线
不过,令人觉得神秘的,是该公司的技术路线。该公司一直未披露自己的技术负责人和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只有一个报道称,将采用中国科学院的冶金法多晶硅技术,而且是拥有国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目前,中国科学院与物理法多晶硅沾上边的,只有两个研究所,一个是金属所,代表人物是闻立时院士;一个是技物所,代表人物是褚君浩院士。因为闻立时参加了珈伟公司的签约仪式,那么应该是闻立时院士来牵的头。
工作在中科院金属所的闻立时院士虽然是涂层专业,但近年在多晶硅行业却四处奔走,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多晶硅产业。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太少,政府往往认为这个产业已经出现了产品,走向了市场,就不需要国家再继续投入科研经费了。其实,由于硅材料严重短缺的制约,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光伏发电的科研投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在2006年中国太阳能“香山科学会议”上,闻立时院士也与其它几位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他在会议上指出,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主要技术“西门子法”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流程核心环节上采用了落后的TCVD,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我国多晶硅发展路线的一些技术新设想,高纯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应是国家研发的重点;是比较早就呼吁在化学法以外找出路的院士之一。他说过:“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成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可以说是一个重磅炸弹,它的电耗及成本较西门子法有大幅度的下降,这应当成为我们国家走独特发展道路的一个典范。”
闻院士是个十分活跃的科学家。许多地方政府都邀请他作为当地发展光电或光伏产业的顾问。虽然主业是薄膜材料专业,但由于他在太阳能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他被认为是我国太阳能与硅材料专家,而且被业界不少人士尊称为“太阳能泰斗”。
闻立时院士说:“湖北具有国内不可多得的太阳能电池原材料资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可以在短期内成为光伏大省。”
不过,闻院士自己是不从事具体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因此,如果珈伟要搞物理法的研究,闻院士最多可以介绍一些技术人员给他们,实质的工作还是要靠珈伟自己的人员来做。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也是刚刚在筹备太阳能研发中心,其中的物理法多晶硅材料也刚刚在立项,正在招聘人员,估计筹备起来也要到2008年年底了。所以,珈伟的技术领头人,目前还不清楚。
珈伟太阳能
根据珈伟公司的网站,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原来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片的切割、封装及其应用。1996年就在深圳设厂开始生产太阳能模件和庭院灯,2000年成立香港珈伟,2002年与美国ASTROPOWER 公司合作(该公司后来被GE收购,成为GE ENERGY)开始出口太阳能电池组件,并为此在深圳设立了出口加工厂;2005年,在武汉设立工厂,开始生产单晶硅电池片;2007年,在北京设立工厂(北京加伟奉光)。目前,珈伟的产能一共达到了120MW,现拥有设备固定资产500万元,科技人员和骨干员工近200人。
珈伟公司的董事长,是丁孔贤。丁孔贤于1946年出生,丁孔贤先生原是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对光电技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现为深圳太阳能学会会员、深圳节能委员会委员。
珈伟是个在太阳能领域很活跃的公司。除了在荆门宣布做多晶硅外,还于去年12月宣布,与总部位于硅谷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系统制造商SunPower Corporation,签署了一份5年期合约以确保单晶硅棒和硅片供应。SunPower将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采购足够的硅棒和硅片以满足超过9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产品的生产需求,协议期间,SunPower将为珈伟提供多晶硅。 该合约价值号称为五亿美元。
而去年,珈伟太阳能还在廊坊搞了一个签约仪式,签约仪式在廊坊三河市燕郊开发区举行。此次签约的太阳能单晶硅项目总投资1.7亿美元。项目占地400亩,年产太阳能级、Ic级单晶硅棒1500吨,太阳能硅片1亿片,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7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其中一期投资2亿元,占地150亩,用于建设48台单晶炉、20台线切割机项目。
2008年3月,珈伟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与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和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签署太阳能光伏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报道说:“据介绍,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为我国光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珈伟作为我国最早的太阳能企业之一,凭借多年的制造经验和市场能力,在整个行业有非常强的影响力;晟纳吉作为单晶硅技术和品质领先的企业,在单晶硅市场中有着非常强的发展潜力。根据自治区政府和市政府发展硅产业和光伏产业的战略布局,珈伟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和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经过相互考察、充分协商,决定三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制造基地,以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作为发展基地,共同发展硅产业和光伏产业。具体建设项目包括:投资建设500台单晶炉和 100台线切割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投资建设 60MW太阳能电池和12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年产值达到20亿元人民币。”
因此,珈伟在国内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不过,以珈伟的公司的资产,从事亿元以下的项目还有可能,但动辄数亿美元的项目的签约,很难相信现在的珈伟有这样的资金实力。当然,如果丁孔贤找到了风险投资或投资者作为幕后的支持,也不会是令人惊讶的。
结语
2006年宣布年底将在 NASDAQ上市的珈伟,至今似乎也还没有上市。自从2006年湖北荆门珈伟宣布成立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们的公开的信息。是在兢兢业业地做事,还是公司一成立就停业,都不得而知。过去,珈伟大多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现在涉足原材料,这其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因为,组件虽然赚不到大钱,但生存容易;而材料,虽然成功可以赚到大钱,但前期的投资风险很大,尤其是多晶硅。
所以,丁孔贤能否在物理法多晶硅领域获得成功,还要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企业迎来机遇
    http://stock.QQ.com  2008年04月23日08:30   中国证券报   评论0条
    ◇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日益稀缺,可再生能源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过去的五年内,技术进步、市场扩容、规模效应一起推动全球光伏行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
◇受成本因素制约,目前光伏发电尚不能和传统的水、火、核电竞争。在未来的3-5年,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降低到1元/度电。这与考虑了环境污染与煤炭涨价等综合因素后的火电价格相当。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经济上与常规能源相比具有优势,光伏发电将取得划时代的发展,有望在未来的几十年逐步成为能源的主体。这场变革堪与“化石能源代替木柴”相媲美。
◇近两年来受上游多晶硅不足和下游产能扩充的影响,光伏产业的下游电池及组件行业面临洗牌。现阶段,行业正朝两个方向突围:一方面,多晶硅产能大量增加,将于2008年底、2009年初集中释放,多晶硅价格的下降将带动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并刺激需求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替代产品迅速发展,在短时期内依靠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2008年-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可分别达到5.1万吨、8.0万吨、12.5万吨,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分别约为2.7万吨、5.4万吨、9.7万吨。未来三年,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预计分别约为4.2万吨、6.0万吨、8.3万吨。从供需形势的变化看,2009年初多晶硅价格将开始下降,2010年底多晶硅将出现供大于求格局,价格将回到合理区域。
◇在多晶硅价格持续高涨的态势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际上非晶硅电池产能迅速扩充,预计到2009年非晶硅全球产能将达1000MW。2008-2013年间,非晶硅和结晶硅电池将呈现齐头并进的格局。但从长期来看,结晶硅太阳能电池仍将是主流,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有望达到20%。
◇建议重点关注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企业,如拓日新能,以及较早达产享受暴利的多晶硅企业,如川投能源、天威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