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如果有人打算任用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37:44
【原文】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2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3尔而对曰:“千乘4之国,摄5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6也。”
夫子哂7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8章甫9,愿为小相10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1。”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2春者,春服既成;冠13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14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都大,所以你们不要对此介意而不敢尽情讲真话。你们平常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你们怎么办?”
子路急忙回答:“假如有一个诸侯国,受牵制于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国内又有灾害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个个都懂道理。”
孔子讥讽地微笑了一下。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若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人民衣食充足。至于礼乐教化,那要等君子来修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干好,只是愿意学习这些。至于宗庙祭祀仪式之事,如果与其他诸侯国君相会时,我愿意着玄端服装,戴章甫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正近尾声,琴音渐稀,此刻铿地一声将瑟停住,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的选择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这只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服装已经穿定了,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沐浴于沂水里,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声叹息说:“我和曾点的意思相同。”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退了出去,曾皙后走。曾皙说:“他们三人所说的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要讥讽地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因此要讥讽地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不是有志为国吗?”
孔子说:“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有如五六十里的不是一样的国家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赤不是有志为国吗?”
孔子说:“在宗庙举行祭祀仪式与人会同,不是诸侯国君是什么?公西赤之愿意做一些司仪之类的小事,那谁还能做大事呢?”
【说明】本节是全篇的总结,还是对“过犹不及”的延伸说明。子路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认为是言过其实了,过分了,因此孔子“哂之”。子路有勇而无谋,仅有匹夫之勇,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光凭着勇敢精神是不行的,需要的知识很多很多,缺一不可。所谓“勇者不惧”,是说你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得到所有人的帮助,你也就没有问题了,而没有问题则意味着什么都不害怕了,什么都不害怕也就是一个“勇者”了,也就不会有任何畏惧了!然而,没有大家——全国人民的帮助,统治者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国家也就治理不好。因此,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至于冉求,就更不懂治国之道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和方圆几百里的大国,以及方圆几千里的最大国,其国家治理的方法都一样,只不过人数多了点,地域面积大了点而已。国家机器的运作都是一样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是一样的,社会行为规范也都是一样的,决不可能有两样,即使有,也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这就是冉求不及的地方。
至于公西赤,又过分了,“宗庙会同”,乃是主持一个庞大的各诸侯国联席会议,做这样一个会议的司仪,也就是秘书长,你还认为“小”?还是小事?那么什么样的事才是大事?虽然公西赤是用很谦虚的语气说的这个话,这却显露出他对自己的才能认识过分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同意曾皙的意见呢?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暮春,暮春又称季春,应在夏历(现农历)三月底四月初,正是萍始生、蝼蝈鸣、蚯蚓出之时,也就是立夏前后,春耕和夏收之间,此时忙里偷闲,和成年者五六人,少年者六七人,到沂水里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感受一下春风拂面。第二,为君之道,为君者,当领导者,并不是非要事必躬亲,管理好几个主要领导人,各负其责,为君者就可以忙里偷闲了。因此曾皙所说的就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因为,只有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才会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美好境界。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一个领导人当得好不好,只要看有没有这种境界就行了。
从第十六节开始,孔子讲到“过犹不及”,其实,在十六节以前,也是“过犹不及”的问题。而具体分析“过犹不及”,亦要审时度势,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也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境界。本篇所强调的是,立起来后不惑的问题,“不惑”就是辨析,善于辨析才能不惑。
——————————————————
【注释】1.曾皙:曾参的父亲,亦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2.公西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赤。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
3.率:《书·舜典》:“蛮夷率服。”《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诗·鲁颂·閟宫》:“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古诗十九首》:“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4.乘:(sheng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是指各诸侯国。《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诗·大雅·崧高》:“王遣申伯,路车乘马。”《诗·鲁颂·有駜》:“有駜有駜,駜彼乘黄。”《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韩非子·爱臣》:“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
5.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摄车从之。”《说文》:“摄,引持也。”这里用为牵曳之意。
6.方:《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荀子·劝学》:“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荀子·王霸》:“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臣道》:“推类接誉,以待无方。”《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这里用为道理之意。
7.哂:(shen审)《玉篇·口部》:“哂,笑也。”这里用为讥讽地微笑之意。
8.端:《周礼》:“其齐服,有玄端素端。”《荀子·乐论》;“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心庄。”这里指周代礼服之意。
9.章甫::《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荀子·乐论》;“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哀公》:“然则夫章甫、絇屦、绅带而搢笏者。”这里指红白相间的丝织品做成的礼帽之意。
10.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司仪之人。
11.撰:《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贾公彦疏:“择取其善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历撰列辟,以迄于秦。”《集韵·获韵》:“选,择也,或从手。”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12.莫:《易·夬·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书·洪范》:“星辰莫同。”《诗·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诗·大雅·抑》:“谁夙知而莫成?”《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礼记·文王世子》:“及莫又圣。”《战国策·齐策》:“旦莫日进食。”《说文》:“莫,日且冥也。”这里用为“暮”之意。
13.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这里用指为成年男子之意。
14.喟:(kuì愧)《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说文》:“喟,大息也。”《汉书·李广苏建传》:“喟然叹曰。”这里用为长声叹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