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光影神奇 单反外置闪光灯补光使用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12:16
购买新的数码单反相机装备已经花了很多钱,现在还要在闪光灯上投入几千元吗,也对也不对。一款外置闪光灯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要比内置闪光灯更好。此外,外置闪光灯的性能更强大,使用更灵活。不过,并不一定要选择最贵的产品。

1. 在日光下使用闪光灯
最近,我偶然间看到一个奥运明星从汽车上下来。尽管当时阳光明媚,还是马上有很多闪光灯亮了起来。这不禁让我想到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明亮的白天使用闪光灯?
如果在好天气下进行室外拍摄,从光线的角度考虑使用闪光灯通常是多余的了。但是恰恰在强烈的阳光下,比如在正午时分,太阳光会投射出明显的阴影.这让被拍摄的人物看起来并不是很好看。此外,正确的曝光由于高动态范围(在题材中最亮和最暗部分之间的差距)的影晌,在这种情况下较难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摄影者会通过在室外使用闪光灯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个问题: 闪光灯的闪光照亮了不用闪光灯时还会处于阴影中的题材部分,因此产生出更和谐的图像效果。
2.闪光指数的秘密
我大概知道,闪光指数给出了有关一款闪光灯性能效果的信息:闪光灯指数越大,闪光灯的性能就越强大。可是这个闪光指数到底说明了什么?
正如你已经了解到的那样.闪光指数描述了一个闪光灯设备的光线性能的数值。通常情况下,这个数值的测试条件是指在IS0 100和F1.0光圈下。不过这个表述有两个小问题,F1.0的光圈是一个理论值,因为现在买不到这样一款镜头。此外,这个闪光指数并没有被指定为标准,因此厂商可以遵守这个规矩.也可以不遵守。不过,大牌厂商还都遵从这个计算方法。

3.如何消除红眼问题
我有一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由于我主要是在短距离内给我的小孙子拍照,因此内闪光灯的性能对于我来说就完全够用了。不过我的问题是照片中闪着红光的眼睛,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从便携相机转移到了数码单反阵营。可为什么一款数码单反相机并没有平常所宣称的那样表现得更好?还是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好?
一款数码单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与便携相机的闪光灯有着同样的问题;两者距镜头都太近。虽然大多数相机都会发出可减轻这个问题的预闪光,但是这并不总是起作用,而且小孩子会由于预闪光而受到惊吓,并因此马上失去自然的表情。
与此相比,一个外接闪光灯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它与光轴的距离足够远。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出现红眼司题。如还是出现了,那么可以把反射镜向上或向侧面的墙转动,这样保证就不会出现红眼。此外,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光线更柔和,效果也比直接的闪光更自然。
4.无线闪光
我想在舞蹈学校中的舞厅里进行拍摄,因此需要多个闪光灯。可是我不喜欢铺得满满的线,而且在这种环境下也是无法实现的。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这种可能?                                                                                                                                                                                                                                              几乎所有的厂商现在都提供了可以无线控制其他外接闪光灯的系统。其中一个闪光灯被设置为”主闪光灯”,其他的闪光灯则被设置为“副闪光灯”。一些相机也可以通过内置的闪光灯遥控多个外接闪光灯。通常,每一个闪光灯的光线性能可以根据相机进行方便调节。
5.对快速移动的题材进行闪光
普通的闪光同步时间对于我来说太慢了,因为我想经常用闪光灯拍摄快速移动的题材。有没有高速闪光灯?
作为商品独立销售的高速闪光灯是没有的。不过,现在一些相机和外接闪光灯的组合提供了这个可能,也就是当选择了相应的模式之后,在一个非常短的曝光时间,如1/8000秒内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短的时间模式下,闪光灯的闪光指数通常会大幅降低,因此这个方法在大多数设备中只能在短距离内发挥作用。
闪灯基础观念:光圈、距离与GN值的关系
1.GN值=光圈×距离
例如: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光圈设为F4,此时有效闪灯距离为5米。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之下),与被摄物体距离10米时,此时光圈需设为F2才能有效曝光。
2.在光圈不变及闪灯出光量不变之下,快门的速度并不影响闪灯补光,但会影响环境光的曝光多寡。
闪灯的闪光输出通常在1/1000秒至1/10000秒内完成,比快门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我们假设闪灯的闪光输出在1-1000秒内完成,当快门速度为1/3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吸收时间仅为1/1000秒,改为1/6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吸收时间依然为1/1000秒。
其中快门速度不同的差异,我们可以想成是两张不同图片的叠加(或者说是多重曝光),当快门为1/30秒时,相机的曝光为1/30秒环境光,再加上 1/1000秒的闪光;快门为1/60秒时,相机曝光为1/60秒的环境光,再加上1/1000秒的闪光,所以快门为1/30秒时,虽然在闪光部分的曝光量是一致的,环境光的曝光量但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针对快门速度的调整,对于室内摄影大场景的拍摄就可以得到快门变化产成的不同效果。
3.当闪灯GN值不够使用时,可以利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来达到增大GN值的效果。
当底片为100度时GN值为24,改为200度底片时,GN值为36,改为400度底片时,GN值为48,以此类推。因此,当GN值不够大,或光圈不够大时,可以利用底片来解决此问题。
二、闪灯模式
1.M模式,在此模式之下,每一次的拍摄都需要依当时情况,利用GN值=光圈×距离的公式作相关的调整。通常此模式之下,闪灯为全输出,除非闪灯具有1/4或1/2等输出模式选择。
优点:完全依照摄影者的设定输出光量。
缺点:需每次作计算及调整,可能缓不济急。
2.Auto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当我们固定好闪灯及镜头光圈大小之后(需一致),在闪灯功率的有效范围之内,闪灯会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统计算补光充足与否,自动控制闪灯输出的大小,达到准确曝光。
优点:改良M模式需每次调整曝光的缺点。
缺点:依然需要作光圈对应的调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缺点,了解过后会发现其实A模式也是很好用的,在某些情况之下,能做曝光补偿的动作,反而比具有TTL测光但是没有曝光补偿的闪灯更好。)
3.TTL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当触发快门之后,闪灯亦同时触发补光,并且经由反射回来的灯光计算补光量充足与否,如测出曝光不足,则会自动增加闪灯输出来达到曝光充足。
优点:测光准确,方便好用。
缺点:不具有曝光补偿的闪灯,在需要加减光的情况下,就挂了。如果想要加光,就算开大光圈,但是反射回来的光量如果TTL觉得够了,就会减少输出,反之,如果想要减光而缩小光圈,但是反射回来的光量如果TTL觉得太暗了,还是会加大输出,所以曝光量闪灯输出大小不随光圈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就没法度了。
三、闪灯加光或减光
1.M模式:以下所有的闪灯应用在M模式下,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模式适用。
2.AUTO模式:要加光则开大光圈,要减光则缩小光圈。
3.TTL模式:具有曝光补偿的闪灯可以直接调整,要加光则加一格(+1EV)减光则减一格(-1EV)。
4.有预闪的灯,可以测试输出足不足够(AUTO模式)。
由于闪灯发出的光照越远时光线越弱,所以当被摄物体有前后之分的时候,前面的补到的光比较多,后面的补到的光比较少,会形成前面的白,中间的灰,后面的黑的情况,因此要适度的作加减光的动作。至于要如何判断,只能是靠经验。当被摄物体周遭环境具有会反光的物体(金属、玻璃、镜子等等),当闪灯补光时会产生反光亮点,此时需要减光来减少反光亮点的亮度,或是采取斜角度拍摄,让灯光折射不造成反光。(AUTO及TTL模式适用)
四、跳灯
简言之,就是把闪光灯打到四周的墙壁或反光物上,再把光线弹跳回主体物。这样的光线经过漫射的效果,比起直打光线自然得多。
1.跳灯可以改变光的软硬(照射面积)及方向,可改善被摄物体有前后之分时,前白中灰后黑的情况,因为,灯光经由跳灯再折射后,补到前中后的灯光就比直接平打较平均了。
2.跳灯时须注意反射物体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反色物体会造成不同颜色的效果。
3.避免利用镜子或玻璃作跳灯。
4.用人作跳灯的反射物体效果也不错。
5.避免以45度作跳灯,可能造成上白下黑的情况。
6.大部分的闪灯罩都只能减弱闪灯输出,只是减轻反差而不是达到柔光的效果,要达到柔光的效果必须要将闪灯输出面积加大才行。
7.夜间室内摄影时,建议使用400度底片,如此可以争取到较大的GN值及较快的快门速度。
以上为不考虑环境光的闪灯应用。
以下为加入环境光的闪灯应用。
1.快门速度可以决定环境光的曝光亮的多寡,快门增加则可以去掉环境光,快门降低则可以加入环境光(大场景时适用)。例如:当快门为1/60秒时,较远处的地方环境光收的较少,所以就暗暗的,如果改为1/15秒时,环境光收的较多,所以远处的地方就比较亮了。
2.实际超作方式(AUTO模式):先将闪灯关闭(因为有时开了闪灯,有的机身会自动调整快门速度,光圈先决模式下亦然),测量当时环境光的曝光值,然后再配合闪灯补光,当然此时闪灯的光圈必须与镜头一样,以上为室内摄影使用。
3.使用闪灯时AUTO模式下,相机最好使用M模式,可以利用光圈及快门来做加减光的变化。
4. 当希望补正色温但是又不想影响现场光的气氛时,可以使用减光的技巧,例如:当闪灯光圈设为F4时,机身测光为F4 1/30秒。将光圈缩小为F5.6并且放慢快门为1/50秒,此时光圈变小闪灯的补光量变少了,但是原来环境光的曝光量依然不变,因此,有补灯的效果,而且也有充分的现场环境光。(AUTO模式)TTL模式可以直接用闪灯上的曝光补偿来做减光的效果。p.s.如果要闪光灯的曝光量正常,光圈大小事不能调整的。
5.AUTO模式在户外的情况下,当环境光为f8 1/60秒时,如果在逆光的情况下,补光要减1~2格(闪灯上的光圈设定从f8改为f5.6),因为不减光的话,人会看起来假假的,就像是在大型海报前面拍照一样,没有距离感。TTL模式一样直接在闪灯上作减光的动作。
6.压光:闪灯的GN值要够大,而且相机的最高同步闪灯越快越好,才容易压光。例如:环境光为f8 1/60秒(闪灯也设为f8),此时加快门速度改设为1/250秒,则前面的被摄主体补光正常,但是背景光曝光不足,白天就像黄昏啰。
1.闪光灯灯头方向,注意灯头的角度,利用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出射角。大约估算出反射光线的落光位置,使光线通过反射后能够正好落在拍摄对象上。
2.选择反射面一般为浅色,最好为白色。
因为闪光灯发出的是冷光源,浅色中的白色可以对光源不加修改地反射,其他颜色的反射面会改变色温,易造成白平衡误差,而深色表面会吸引掉大量的光,不利于反射补光。建议使用白色塑料泡沫板(可从装饰市场购买,或直接从各种家电包装箱中起缓冲作用的泡沫中选择平板状的即可),作为活动的反光板,补光时具有柔光效果,实际使用效果很好。
注意闪光时不能正面对着玻璃、镜面或表面光洁的物体拍摄,以免引起反光,改变一下角度可以避免。
3.选择外接闪光灯尽可能选择上下左右可调角度大的闪光灯,这样在打光时会方便灵活一些。配有内置反光板的闪光灯价格一般要高一些,或者可以使用用橡皮筋固定白卡纸作反光板是一种很好的廉价替代方法,白卡纸的大小可自由控制,补光效果往往更好。
4.因为利用反射散光补光时,相机一般无法准确测算曝光量,所以建议先根据经验调整光圈与快门拍摄一张,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所见即所得,拍摄完成后立即可以看到实拍效果,然后做相应的增减曝光,就可以获得曝光准确的照片。
5.在仅使用一支闪光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同步器,增加闪光灯的数量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补光,会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图1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2支外接闪光灯,一支闪光灯打顶棚反射光补光,另一支闪光灯打侧墙反射光补光,所获得的照片立体感更强。
6.多数低端民用级数码相机不具备闪光灯热靴,而内置闪光灯往往不能与市售普通闪光灯同步,所以不能使用闪光灯同步器,需要购置专为数码相机设计的闪光灯,价格要高一些。如果你的数码相机上有PC(闪光同步端子,非电脑)接口,那么也可以实现外闪灯同步补光。
使用外置闪光灯,并不需要做太多的追加投资,但在使用外置闪光灯补光后,会获得更多的摄影乐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