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傳奇美女董竹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38:02

1957年
饮誉海外的锦江饭店,它的首任董事长,是被誉为“中国的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可以这样说:没有董竹君,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可能也会改建为宾馆,但不会称为“锦江饭店,”。
董竹君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一变而为督军夫人,又因不堪夫权肆虐,毅然摒弃荣华富贵,置身奋斗创办“锦江”,苦心孤诣经营拓展,渐至同行侧目、中外皆知。

董竹君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正月初五,诞生在上海洋泾滨的一个贫民窟里,父母取名“阿媛”。祖籍海门市东灶港镇人。董竹君的父亲董同庆是个黄包车夫,母亲李氏给富有的人家当上海人称之为“娘姨”的佣人。董竹君6岁进入私塾读书。13岁那年到了名为“清河坊”的堂子卖唱谋生,以三年为期。不久董竹君与革命党人夏之时相识,夏之时劝她多看书报关心国事,对她的心酸身世深表同情。民国三年与时任四川副都督夏之时结婚,同年随丈夫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董放弃赴法求学之路,从日本毅然回国助夫革命。1929年,因婚姻遭挫,董竹君与丈夫夏之时分道扬镳,从四川只身返沪,在上海闸北创办群益纱管厂,成为上海当时唯一的女老板,此后又赴菲律宾开办纱厂。

1936年
1935年,董竹君在上海再度创业,她在市中心大世界附近的华路臬路(今宁海西路)上,租下了一幢单开间一底三楼,不仅面临宽阔的马路,对面还有一大片空地。这是她选择地址的独到眼光,管阔的马路及空地,便于车子往来与停留,有利于吸引有钱阶层的顾客。她把底楼作为专卖大众饭菜的店堂,而把二楼、三楼隔成大小间作为雅座。厨房的位置也与其他饮食店不同,不是放在底楼,而是设在屋顶晒台上,以免油烟生溢污染空气,影响客人胃口。关于店名,董竹君选定了“锦江”两字,而选用竹叶作为店徽,与“竹君”之名相辉映,含义深远。
1935年3月15日,“锦江小餐”正式开张。各式人等既为品尝“锦江”川味新美食,又为慕董竹君这位奇女子之名,呼朋唤友纷至沓来,竟然楼上楼下人满为患。南腔北调的客人一致称赞:“锦江的川菜果然与众不同,看着嘴馋,吃起来味道好极!”食客的口头广告威力无比,“锦江菜好吃”的赞誉四传,天天顾客盈门。董竹君以欣慰的心情说:“锦江开业大吉!”“锦江”日复一日客满拥挤,每餐各座都要接待几批客人,生意兴隆持续不衰。在文人杜月笙的帮助下,“锦江”一下子扩充了几倍,可同时容纳300位食客,董竹君将“锦江小餐”改作“锦江川菜馆”。
董竹君在继承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少有共性滋味传统的基础上,改重辣为轻辣,严格掌握色、香、味的调和,把官场酒筵和民间酒筵的长处结合起来。经改良后的川菜,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适合杂处上海的南北东西客人的口味,众多食客本只知川菜猛辣,一听摇头,尝了“锦江”菜,体会到稍加辣味好吃又开胃,便喜欢上了。那些吃惯了本帮菜、广东菜、福建菜的贵人富者,更把锦江作为大快朵颐的又一福地。食客与舆论的评判:菜好,还不完全是锦江的号召力量,锦江布置之幽雅、设计之饶有情趣,更是吸引客人的一大原因。
1940年因国内局势紧张,董流亡菲律宾,锦江店务托人代理。1945年抗日胜利后,董重返上海,锦江逐渐兴旺。
1951年春,董竹君毅然将十六年含辛茹苦经营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两块招牌及全部资产(当时约值15万美元,3000两黄金)献给国家。并将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成为上海解放后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的重要接待宾馆。

锦江饭店中楼(锦江贵宾楼。原高纳公寓,又称格林文纳公寓、后称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饭店北楼(原华懋公寓)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领导来上海视察,又有外宾光临访问,而当时内有潜伏特务破坏,外有敌机轰炸,社会秩序很不安定。据此,市政府计划创办一个宾馆级的安全接待机构。1951年3月,副市长潘汉年、市公安局局长杨帆,委派两同志去见董竹君,道明来意:“市政府拟在上海设立招待高级干部与外宾的食宿场所,认为锦江饮誉海内外,又有你的名声,及你培养的思想进步、业务熟练的员工,希望锦江能担当这个光荣的任务。”董竹君欣然应命:“要建设新中国了,能为党和政府多做贡献,深感欣慰。”经商定: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两店的所有设备与人员,迁移至长乐路189号华懋公寓(现为长乐路175号);所有资产由政府以三亿元(旧币)盘下;新的饭店沿用“锦江”牌子,名“锦江饭店”,店徽仍是竹叶;由董竹君出任锦江饭店董事长。1951年6月9日,锦江饭店正式挂牌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诞生。

1951年她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两块招牌及全部资产(当时约值15万美元,3000两黄金)献给国家。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1951年北京全国政协会议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1949年5月在锦江川菜馆与新四军老朋友们聚会:曹荻秋(右一)、章蕴(右二)、陈同生(右四)郑少梅(右五)张爱萍(右六)。

1996年在北京董宅与《世纪人生》电视剧制片人谢晋会晤
董竹君自幼受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在年轻时期开始就为革命党人做过工作。30年代开始接触共产党,一面艰苦创业,一面支持革命。1937年,曾与《大公报》女记者蒋逸霄和许广平等人创办《上海妇女》杂志,力使妇女解放;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环境下,曾帮助掩护共产党的工作活动,锦江专设的“特别间”,当时是我党革命同志的秘密集合会及地下党、进步人士、左翼文化界人活动的重要据点。抗战胜利后,曾创办了永业印刷所,协毒印刷局,协助中国共产党印刷革命传单、《革命》杂志、《告上海人民书》等。
董竹君一生经历了中国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阀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生涯,她的一生曾被拍成了31集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董竹君曾任1至7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晚年定居美国。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她在生前完成了自己的世纪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