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基本面(三):国内白银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34:40
http://www.chinaccm.com2010-6-23 11:30
[关键词] 话题 中华商务网讯:
【千云】未来都由过去而来,了解现状和历史可以为我们的判断带来直观与客观的依据。通过《新中国白银工业发展历史》、《中国的白银资源现状》、《我国的白银生产状况》、《我国白银市场供需形势及产业发展对策》这四篇文字的介绍,我们将对国内白银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初步概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  新中国白银工业发展历史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法定货币(货币原料),具有金融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中国将白银作为货币历史悠久,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在战国,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国前期,直到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做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年。银元(先前为银锭)是我国历史上白银最主要存在形式,货币是白银的最主要用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内百废俱兴,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新中国的白银工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蓬勃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白银也从过去供应不足,一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白银生产国之一,每年还大量出口。中国的白银工业已经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白银消费也不断增加,成为全球白银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新中国白银工业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金融储备有限,开始时中央人民政府金银库存多数是在接管国民政府基础上建立的。基于金银储备有限,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管理,保障国家金融稳定;另外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内铅锌铜锡金企业的副产,充实政府储备。在此期间,中国国内白银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还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此时白银供销采取统销统购,优先定点保证少数民族和国防等工业之需。
第二阶段(1983年-1999年):1983年,国家对有色工业的管理加强,有色工业的管理从国家冶金工业部分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98年改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2001年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宣布成立,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也归口有色总公司管理。为了加强白银工业的领导与管理,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在原有色总公司领导下,相继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向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中国的白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具体进展如下: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满足了国内需求到90年代初我国白银基本不需要进口,国内白银生产也从过去完全依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原生银共存的局面。1994年8月1日,国家对白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等优惠政策;为了保证有色系统金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使金银开发基金有偿使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以资金为纽带,相继为对国内主要银矿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涉及的企业有廉江银矿、万年银矿、湖北银矿、桐柏银矿、丰宁银矿、陕西银矿、丹银矿冶、凤银矿冶等,国内原生矿产银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随着有色铅锌铜产量的不断增加,副产在其中的白银也不断增产。此阶段白银的流通环节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购统配”,具体生产任务由有色总公司下达,相关事宜和行业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共同协商解决。
第三阶段(2000年-现在):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白银的“统购统配”政策,白银市场放开。白银放开后,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白银征收17%增值税;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白银放开促进了国内白银生产、流通、贸易、产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中国白银工业进一步蓬勃发展。以华通现货交易中心市场的成立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的上市交易,标志国内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2003年3月,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全国性社会中介组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宣布成立,我国白银生产企业终于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中国白银产量从以前的国有企业生产伴生副产、原生白银,变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副产、独立银矿生产、再生并存的局面;生产加工用银量也连年扩大,供需市场得到不断培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白银应用消费一个新兴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
 
第二部分  中国的白银资源现状
一、我国银矿床的主要类型:
综合考虑银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含矿岩系和成矿特征等因素,可将我国的银矿床划分为六种类型:
一是矽卡岩型银矿床和产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两类矿床的主岩都是碳酸盐岩,矽卡岩型接触变质深,碳酸盐岩型接触变质弱。典型矿床如四平山门银矿、高家堡子、凤凰山等。储量占银矿储量的36.65%。
二是赋存于变质岩和碎屑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变质岩中热液型银矿床多呈脉状,物质来源有与陆相火山热液有关的(浙江银坑山),有与斑岩热液有关的,有与岩浆热液、构造热液双重有关的(庞西洞)。此类型矿床储量占银矿储量的24.3%。
三是岩浆型和产于侵入体中的热液脉型银矿床。岩浆型矿床是指赋存于基性和超基性岩中与铜镍硫化物伴生的银矿床,典型矿床为新疆喀拉通克矿区;产于侵入体中的热液脉型矿床的赋矿围岩多为酸性和中酸性岩基或大岩体,银矿以石英脉型为主,爆破角砾岩型次之,典型矿床为丰宁牛圈子银矿。此类型矿床储量占银矿储量的3.78%。
四是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斑岩)型银矿床。这类矿床指赋存于火山岩或斑状超浅成侵入体中的矿体。此类矿床是世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银矿床类型,储量占银矿储量的19%,典型矿床为冷水坑铅锌银矿、河北支家地银矿。
五是海相火山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银矿床。这类矿床主要产于秦岭褶皱系元古宇、祁连褶皱系古生界及巴颜喀拉甘孜褶皱系中生界。此类矿床探明储量占银矿储量的13.7%,海相火山岩型典型矿床为湖北竹山银董沟银金矿,沉积变质型典型矿床为河南桐柏破山银矿。
六是沉积型和风化淋积型矿床。此类矿床探明储量占银矿储量的3.58%。沉积型银矿床又分为震旦系顶部黑色页岩中的银钒矿,赋存于红盆中伴生的砂岩铜矿和赋存于同生断陷盆地中细碎屑岩灰岩中的含银铅锌矿,典型矿床为陕西柞水银硐子银铅锌铜矿。风化淋积型银矿典型矿床如浏阳七宝山金银矿就是铁锰帽型。
二、我国银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6年3月中国黄金协会公布中国目前拥有11.65万吨白银储量,排名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秘鲁之后位居全球第六位。中国国内拥有569座银矿(见下图),其中江西省白银储量在国内位居首位,占全国白银储量的15.3%。其它主要银矿分布于云南11.3%、广东9.3%、广西7.6%、内蒙古7.3%、湖北5.8%。

 
时间分布
我国银矿的成矿从晚太古到第四纪都有工业银矿床产出。元古宇最多,占30%,上古生界次之,占29%,中生界占24.8%,新生界和太古宇均少于3%。
按成矿期次分,形成于燕山期的银矿床数最多,占62%,海西期的占13%,元古宇的占9% ,喜山期的占6%,太古宇最少,占1%。
我国的银矿床主要成矿时代不同于美洲大陆以新生代为主,也不同于前独联体境内以古生代为主。我国的银矿床时空分布总体轮廓是:西北地区以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和喷气—沉积型矿床为主;西南三江地区以印支期海相火山岩型和喜山期斑岩型、红盆热液型矿床为主;华南以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型与尺火山岩型、热液型和矽卡岩型最为突出;东北则以华力西期和叠加燕山期为主。
空间分布
全国600多个银矿床除西部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工作程度极低地区外,北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向南到海南岛,西至滇西、藏东,西北到天山、阿勒泰,都有银矿床分布。银矿资源富集区如下:
赣北区:典型矿床有贵溪鲍家、上犹焦里、万年等,主要矿床类型为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有关的矿床;
陕南—鄂西北区:典型矿床有陕西柞水银硐子、湖北竹山银硐沟等,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岩和海相火山岩系中的矿床;
豫西南区:典型矿床有桐柏破山、罗山等,主要矿床类型为变质岩中的矿床。
华北—吉西区:典型矿床有河北的丰宁牛圈和承德姑子沟、山西灵邱支家地、内蒙古杯西大井、吉林四平山门等,主要矿床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和火山岩中的矿床。
南岭地区:典型矿床有广东的仁化凡口、潮州厚婆坳、廉江庞西洞,广西博白金山和湖南江永铜山岭等,主要矿床类型为层控型。
江浙区:典型矿床有遂昌银坑山、天台大岭口、南京栖霞山等,主要矿床类型为陆相火山岩系中的矿床。
三江地区:如云南兰坪县白秧坪应多金属矿。并且经初步查证,白秧坪应多金属矿外围矿点星罗棋布,至少存在6个以上银、铜、铅锌富集区。目前掌握的22个矿体中,有的矿段查获铅锌资源量已超过中型,而且仍有望进一步扩大。白秧坪银多金属矿与同被誉为“三江”明珠的兰坪铅锌矿毗邻,以及相邻地段展示出的巨大找矿前景表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中南段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资源储备基地。
三、近年来新勘探的大型、特大型银矿
云南兰坪白秧坪银多金属矿:白秧坪银多金属矿自1994年发现以来,一直作为部控重点项目。1999年以来大调查一直给予重点支持,东西两矿带共探明333+3341资源量银5451吨,铜38万吨、铅42万吨、锌45万吨,并伴生钴1444吨。预计全区银的远景资源量7000吨以上,有望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和评价的最大银矿区。白秧坪矿主矿段银铅锌采选能力达5000吨,2006年白银产量20吨。在区内建成铅锌银铜采选厂多座,总生产能力达5000吨/日处理矿石以上。
豫西南(内乡湍源)银铅锌多金属矿: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脉南麓,目前发现了板厂、东山洼、土地庙沟、上庄坪等多个银铅锌多金属矿区。其中:嵩县土地庙沟银多金属矿区,控制程度相对较高的3个矿体初步估算资源量(333+3341)银2849吨、铅锌169万吨;嵩县上庄坪银多金属矿,已发现五条铅锌银多金属矿层(脉),初估资源量银2558吨,金10.34吨,铅锌143.25万吨;内乡板厂银多金属矿目前发现两条主要银多金属矿脉,估算资源量(333+3341)银2183吨、铜17万吨、铅锌30.70万吨,为一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内乡东山洼发现并初步评价1个矿体,估算资源量(333+3341)银811.19吨,金4.27吨,铅+锌12.10万吨。整个豫西南地区银远景资源量可达8400吨、金14吨、铅锌350万吨,前景十分巨大。
广东富湾超大型银矿:富湾超大型银矿床位于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富湾镇。由广东七五七地质大队勘探发现,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灰岩与上三叠统页岩之间滑脱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化多为脉状。根据七五七队公开披露资料,富湾银金矿探明银储量5135吨,金37.6吨,规模达大型~超大型。
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岭银多金属矿: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北部,与桐柏破山银矿处于相同的构造成矿位置,银洞岭矿区共发现六个银多金属矿体。主矿体A1控制长1320米,矿体平均厚2.12米,垂深280米,深部仍未控制,平均品位Ag295.87 g/t、Pb+Zn1.58%。初步估算(332+333+3341)资源量Ag1914.22吨、Pb+Zn33.16万吨,为一大型银多金属矿。
四川巴塘砂西银铅锌矿:通过异常查证已圈定矿体8个,估算资源量银大于5000吨,达超大型;铅110万吨,锌55万吨。矿体平均厚1.13~2.03米,平均品位(Ag287~577.9)g/t,Pb3%~11.59%,Zn5.40%~5.48%。该区总体工作程度偏低,有待于开展进一步普查工作,预计该区可提交333资源量银8000吨、铅锌350万吨。该矿位于四川最西部金沙江地区巴塘县北东。周边著名的夏塞银多金属矿、呷村银多金属矿的已被西部矿业集团开发。
第三部分  我国的白银生产状况
一、我国白银产量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很少有独立银矿山,全国的白银生产几乎完全靠铜铅锌和金矿伴生回收,年产量不足千吨。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成立后,争取到了国家白银开发基金、专项贷款、免征地质勘探税和增值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白银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勘探和开发,并于1990年以后,加强了独立银矿的建设,新增了十多个银矿,摆脱了完全依赖铜铅锌矿的历史。而2000年中国白银“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市场正式放开,白银工业获得跨越式发展。这从“十五”期间我国银矿山(金银系统)作业量,也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我国银矿山的投资发展情况。2004年我国银矿山出矿量为244.5056万吨,比2000年同期的120.1453万吨提高203.50%。2004年我国银矿山掘进47367米,比2000年同期的30193米提高56.88%。
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我国银产量2000年为1588t,2001年为2013.2t,2002年达到3217.06t,2003年为4305.86t,2004年达6087吨,2005年生产6753.7吨,2006年更是创纪录的达到7000多吨,是世界第三大产银国。
近年来我国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大显著特点:
一是白银产量连续多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全球递增最快的国度;
二是对外出口连年递增,2004、2005、 2006 年的出口配额分别为3050 吨、3500 吨和4000 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银供应生产国之一;
三是国内白银工业走入国际市场步伐在加快,不断有品牌在国际市场注册;
四是白银深加工产业稳步发展。
蓬勃发展的中国白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白银工业瞩目的焦点和亮点,中国白银生产、流通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引起了全球白银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外资纷纷介入,争夺中国白银资源。
二、我国白银生产企业概况
2005年中国产白银20t以上的冶炼企业有: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安阳市豫北金铅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宁夏天马冶化公司、湖南省彬州金贵有色金属公司、湖南株冶有色金属责任公司、湖南省兴光冶炼有限公司、湖南永兴县西河铅业有限公司、湖南永兴县富兴贵金属有限公司10个公司,产白银20t以上的独立银矿山有:陕西银矿、承德丰宁燕山银业有限公司(丰宁银矿)、湖北银矿、大同晋银矿业有限公司(支家地银矿)等几家。
目前国内白银生产主要来自独立银矿、铅锌铜金副产、再生回收三个领域。独立银矿产银占总产量的15%,矿产银伴生铅锌的占总产量的40%一50%,伴生铜矿的占银产量的20%,伴生其他矿(金矿、锡矿)的白银占总矿产银产量的15%— 25%。
1.独立银矿产银
我国独立银矿多数是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通过白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项贷款、地勘基金支持勘探、建设、发展起来的企业。其中以河南桐柏银矿、陕西银矿、河北丰宁银矿、湖北银矿、江西贵溪银矿、吉林四平银矿等较大,很多企业为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参股控股企业。但这些独立银矿山白银产量均较小,企业实力薄弱。这些企业中部分已破产倒闭(如桐柏、廉江、贵溪),部分已重组改头换面(如万年、四平),目前只有陕西银矿、丰宁银矿、湖北银矿三家企业发展势头还较稳健。倒是近年来社会投资四川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河南洛宁月亮沟铅银矿、内蒙古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四川巴塘夏塞银铅锌矿产量较大(具体见后)。
2铅锌铜企业副产白银
铅锌铜企业副产白银是中国矿产白银最主要的部分。随着铅锌铜产量的增长,白银产量也随之递增。2006年云南铜业(集团)公司产银525吨(2007年480吨),居全国第一;河南豫光金铅公司产银460吨(2007年有望达550吨),居全国第二:株冶集团、郴州市金贵有色金属加工厂、中金岭南白银产量分别列居三、四、五位。
3 再生回收情况
从2000年开放白银市场以后,我国白银再生回收发展迅猛。目前形成了两大再生银生产基地:湖南郴州永兴县、江台州仙居县。永兴县号称“中国银都”, 2003年白银产量达1680吨。仙居县白银年产量预计为600~800吨。目前我国电子垃圾中白银等贵金属的回收也在起步。
4 白银精炼情况
国内最大的两个白银精炼企业是四川长城金银精炼厂和内蒙古乾坤金银精炼股份公司,二者都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定点企业、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所属金银精炼骨干企业,两者都具有300吨的白银精炼能力。但据湖南郴州市金贵有色金属公司企业网站披露,该公司白银精炼能力达500吨。
 
第四部分  2009年我国白银市场供需形势及产业发展对策
出口形势严峻建议适当减产
——我国白银市场供需形势及产业发展对策
2008年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独立银矿和共、伴生银矿。据《世界金属统计》2008年2月报道, 2008年世界矿山银产量为19699.4吨,同比降低0.43%。
银矿产量多来自铅锌矿山、铜矿山和金矿山等,作为这些矿山的共生产品或副产品。2008年这些矿山提供矿山银产量的75%以上,而来自以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山产量只占矿山银产量的25%以下。
世界主要产银国有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波兰和美国等。这七大产银国2003年至2007年产量均在千吨以上,2007年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75%左右。其中,秘鲁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生产国,墨西哥为世界第二大产银国。2007年与2006年相比,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秘鲁、墨西哥、智利、哈萨克斯坦、瑞典白银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南非的白银产量则有所下降。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产银国,近年矿山银产量节节上升,2002年突破2000吨大关,2004年中国矿山银产量为2000.4吨,占世界总产量11%左右,到了2007年白银产量约为2563吨。这是美国报告的数据,实际上中国统计的2007年白银产量高达9091.58吨,2008年为9587吨,其中有一少半是回收和再生白银。
废料回收的再生银,是重要原料之一
除矿山银外,再生银也是重要的供给源。据国际权威机构(GFMS、UBS)统计,2008年世界回收废旧银料5599吨,比2007年降低4.24%,其中美国再生银量约占全球的1/3。日本、德国和英国也是三个废旧银料回收中心,2006年再生银供应分别达808.68吨、423吨和339.02吨。
另外,独联体国家、印度、韩国等,2006年再生银供应量也均在200吨以上。
中国白银生产包括四部分:独立银矿产银、铅锌铜金矿副产白银、进口银矿冶炼白银及再生白银。
近几年进口银矿和再生白银增长较多, 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银矿采选企业31家,纳入统计的规模银冶炼企业有85家。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银精矿18.87万吨,银粉979吨,半制成银4241吨,国内银矿产量仅418.51万吨。估计有35%~45%是从尾矿、废旧物品或下角料中回收的再生银,仅湖南郴州市的再生银产量就达2699.6吨,其永兴县是全国再生银生产第一大县,2007年,其再生银产量达到1980吨;浙江省仙居县的再生银生产居全国第二,每年回收生产白银及白银制品800多吨,两地合起来再生白银产量达到3499.6吨,占全国白银总产量的34.19%,再加上江西、云南等地的企业的产量,估计我国再生白银产量占银产量的45%以上。
我国独立银矿较少,伴生白银资源较多
我国有较多的白银资源,2007年可经济开采的探明白银储量达到23247吨,占世界的8.63%,居于第五位,而储量基础约为12万吨,占世界的21.08%,仅次于波兰,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独立银矿山较少,所占比例不足30%,而大部分是伴生银矿,占60%多,主要伴生在金、铅、锌、铜矿床,也有与镍、钨、锡、钼等矿床伴生的。所以我国白银产量增减与这些金属产量的增减有直接关系。近些年由于我国金、铅、锌开采量的快速增长,白银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我国白银资源分布广泛,但探明储量相对集中。目前我国已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并探明有银矿储量,但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基础储量占全国19.96%)、江西(10.62%)、云南(8.69%)和湖南(6.95%),独立银矿储量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山西和内蒙古等。近10年我国白银资源探明储量增长37% 以上,我国累计探明储量或远景储量超过5000吨的矿主要有:广东凡口和富湾、四川夏塞、云南白牛厂、乐马厂等。“十五”期间我国新查明大型伴生银矿8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哈达银铅锌矿床、河南栾川县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银矿床、河南栾川县百炉沟铅锌银矿床、西藏察雅县都日—优日铅银多金属矿床、西藏那曲县尤卡朗铅银矿床、西藏嘉黎县蒙亚阿铅锌银矿床、辽宁凤城市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矿床,另外还有8个未经评审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我国白银消费上升,但大部分还是用于出口
2008年,全球白银的需求量为27340吨,比2007年增加3.78%。世界白银消费构成是:工业应用消费15427吨,感光材料消费3670吨,珠宝首饰银器消费5132吨,铸币印章消费1244吨,总需求约27340吨。这些领域的需求分别占总需求量的56.43%、13.42%、18.77%和4.55%。白银在工业中的需求最大,比2007年增加1057吨,主要来自电器、电子生产领域对白银的需求的增长,增幅为7%。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在该领域的需求增长较快,日本工业用白银连续多年增长。美国消费量最大,2006年其制造业消费量达5778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白银的消费逐年上升,1985年白银约为900吨,1987年达到1000吨, 2001年1525吨左右,2003年2050吨左右,2005年达到2600吨。据安泰科公司统计,2006年全国白银消费量达到3000吨,2007年达到3600吨,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达到4500吨。多年以来国内白银消费年均增幅超过10%。其中电子电器消费领域约占33%,电工合金焊料占31%,银质工业品、首饰银币占26%,照相感光材料占5%,其他用量占5%。
世界白银主要出口国有墨西哥、英国、加拿大、秘鲁、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这些国家白银矿山产量大,本国消费水平低,多用于出口创汇;主要进口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银消费国,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瑞士、英国、印度等。2008年,中国进口银粉1511吨、银锭941吨、半制成银3709吨、银精矿7.01万吨;出口银锭4043吨。我国白银产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1000多吨。
中国的白银出口配额增长较多,这一增长是由于主要矿山生产都有所增长,以及来自进口和国内贱金属的伴生银的日益增长,而且近年来,国外颁布了更严格的环境法规,导致许多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再生银的回收利用上,2006年中国香港流回内地的白银量超过1200吨,中国香港和内地之间银锭交易流的激增使总进口达到近4384吨。国内消费量约占产量的47%,白银出口仍占产量的大部分。
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如,从2007年11月19日起废止《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等、2008年7月30日取消白银(银锭、半制成银)的5%的出口退税,这些政策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从而使白银产量、出口量增幅继续回落。
金融危机下白银供需形势及对策
2008年,虽然世界白银价格呈下降趋势,但白银的市场价格走势与黄金基本同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不大。2008年全球工业应用消费白银增长7.36%,该领域连续第七年快速增长。全球白银矿产量上升4%。
中国白银市场表现为:一方面,初级产品供应严重过剩,需要大量出口;另一方面,需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电子工业所需的银粉、银浆料等高科技产品。另外,还大量进口银精矿冶炼成银锭再出口,不仅消耗了我国大量能源,而且把污染留在了国内,得不偿失。
我国贵金属再生行业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第一,国内贵金属再生行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先进设备较少,很多落后的且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在一些小企业中仍在使用。现在从事贵金属再生行业的企业大部分是小企业,技术进步比较缓慢,金属回收率不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第二,贵金属再生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很多企业开工率不高。特别是由于市场秩序混乱,一些正规企业在原料回收竞争中困难重重。第三,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内贵金属再生行业现在的发展形势是中间很发达,两头跟不上——虽然提炼技术发达,但原料供应和深加工环节很薄弱。
我国仅消费银产量的一半,严重依赖出口市场,但2008年进口同比增长10%,而出口却同比下降14%,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建议适当减少产量,尤其是从废旧物回收的白银产量,以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如果为了生产再生银而大量进口尾矿和废碎料就更不可取了。
同时,我国白银生产分散、集中度低,产业多头管理,生产、销售情况不够明晰,管理相对薄弱,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