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0:51
论 “ 德 治 ”
周 桂 钿
“德治”是古老的话题。据李铁华研究认为,大禹是“德治始祖”(《伟哉大禹,德治始祖》,《光明日报》2004年9月14日B3版)我们过去只知道孔子主张德治,最多推到周初的周文王和周公。李铁华一下子推到夏初,那么就是说三代都已经有了德治的传统。
当然比较可靠的还是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就是治国。为政以德,就是以道德来实行政治。以道德来实施政治的话,就象北极星那样,停留在那个地方,其他星都环绕着它。也就是说,以德治国,就会吸引人民,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儒家认为治国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法治国,一是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就是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叫人民必须做到什么,禁止他们做什么,谁做了不允许做的事,就是犯法,就要受到惩罚,受到法律的制裁。令行禁止,就算治理好了,达到理想政治。以德治国,还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以身作则,提高当政者的道德水平,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引导人民,达到治理的目的;二是以教治国,通过宣传,向人民进行道德教育,使人民向善去恶,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些治国方式,哪一种好呢?孰优孰劣,儒家作过比较。
一、      德治与法治的比较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行政命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虽然可以使他们避免犯罪,但他们不知道犯法是可耻的;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仪来约束他们,他们有羞耻意识,就能够自觉遵守规矩。两者比较,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有没有羞耻心,是能不能自学遵守法则的重要原因。只是怕法律惩罚而不敢犯法,当没有官员在场,或者其他人在场,他们可能就会偷偷地犯法,如果很多人都是这样,当官的也防不胜防,社会治安就会混乱。相反,如果人民自觉遵守规矩,那么,不论有人还是没人的时候,他们都会自觉地不去犯法。当官的不必操心,社会也会自然安定。
《论语》上有很多记载,都说明孔子儒家极端重视当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做政治工作,就是要自身正。你带头做正确的事情,谁敢不正?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自身正,政治就不难了。如果自身不正,怎么能正别人呢?那么政治就非常难了。当政者应该做百姓的榜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同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自身做好了,“近者说,远者来”,要做什么,都会很容易成功的。如果远方的人不愿意来,怎么办呢?财富吸引,高薪聘请,都是当下许多人所采取的办法。有的领导在招商引资时,用盛宴招待客人,却把客人吓跑了,因为客人不敢在有这种风气的地方投资,害怕自己投下的资本被这些官员吃掉了。孔子说“君子怀德”(《论语·里仁》),“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修文德,首先是修身,修身必须先正心、诚意。自己思想解决了,觉悟提高了,道德高尚了,就能吸引远方的人们来。这个修文德的,当然是当政者自己。也就是说,当政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而不是靠自己向别人宣传说教。所谓投资环境,是多方面的,当地官员是否廉洁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方面。
二、      德教与说教的比较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有道德的人,一定会说出表明高尚道德的话,能说出漂亮话的人未必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言行有时是不太一致的。特别有一些人很会说漂亮话,唱高调,但是,自己却不那么做,或者根本做不到。他们想教育人民,实际上是在欺骗人民。人民不相信他们,社会风气因此变坏。因此,孔子又说“巧言乱德” (《论语·卫灵公》)。说漂亮的假话,言而无信,就会搅乱道德。
孟子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精彩论述。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仁言,就是说了仁义的话。仁声,是说当政者自己真正实行仁义,说到做到,群众中流传着对他的赞颂。孟子认为仁声对人民影响更加深刻。朱熹注说:“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感人尤深。”(《四书集注》)如果说得再漂亮,自己就是不实行,或者实行不了,那么连自己的妻子也不会相信,怎么能让别人相信呢?领导别人不按道理,连自己的妻子也领导不了。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因此,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就应该一辈子注意修身,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不当官时,自己做好了;当官的时候,要为天下人做一些好事。
所谓德教,就是身教,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来教育别人。所谓说教,就是言教,向别人宣传道德来进行教育。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政治上、社会上是这样的,在家庭中也是这样,妻子、子女都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有浓厚的亲情,如果自己行为不端正,对她们的说教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更何况他人呢?
从儒家的传统说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讲“为政以德”,讲“德治”,讲“仁政”,实际上都是强调当政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示范,来进行领导。治国不能没有法,圣人“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法法》)。但是,执法的人必须要守法,要公正执法,这也是道德。如果执法者自己不守法,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那么,法再好也不能正确实行。孟子说得好:“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只有善良的愿望,还不能做好政治,只有法也不能离开人而自己去实行。所有讲法治的地方都特别重视道德问题,法律如果没有了道德的支持,社会也会陷入一片混乱。韩非提倡法治,认为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文学修养,都没有必要。秦始皇按他的理论来治理国家,很快也就亡国了。这个教训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没有人再重蹈这个覆辙。
总之,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都可以作为我们现在的借鉴。
附注:看到《光明日报》的文章,又补上几句。
2005年4月12日补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