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24:41
【简介】
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赢了。
那时候的你,聪明、幽默、人缘又好,才华洋溢、锋芒毕露,是公认最有潜力的明日之星。
明日复明日,星星没有出现,早慧反成魔咒。你一事无成,变得退缩失落、麻木疏离,生活毫无目标,对自己产生怀疑,坠入漫长的自我折磨过程,开始相信自己已经过了人生高峰,正在走下坡。
没有重大挫折打击你,世界也没有遗弃你,你,到底怎么了?
答案,在克利斯汀博士的「极限潜能计划」里。
投入毕生精力研究「低成就的高潜质族群」,克利斯汀博士发现,很多人总是习于自我设限,导致天赋及潜力无法充分发挥,过着删节版的人生。有些人带有某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故意不尽力而招致失败;也有人不想长大、拒绝承诺,将拖延视为生命主题;更有些叛逆者以「反抗一切要求」为己任,藉此拒绝探索自己能力的机会;还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会破坏完美形象,宁可将梦想拉高到不容许自己去追求……。
有时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琐碎小事。
因为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方向。超过二十年临床经验的克利斯汀博士,从「自我挫败行为」研究开始延伸,发展出一套关于低成就的全观视点,提出十五个实用且有效率的步骤,让人可以突破障碍,发挥自己的极限潜能。本书,是这套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长了翅膀、却飞不起来的人??
【书摘】
你,到底怎么了?
我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周末刚参加完朋友小马的婚礼,在他们家待了整晚叙旧。我大一时就认识小马了,这些年来大家的感情日渐深厚。
那个下午,大家满心祝贺小马和他的新娘苏珊,但我却老想着小马的小弟彼特退缩的模样。认识彼特时他才六年级,但大家都认定他将来会成就非凡。他聪明伶俐,全身散发着个人魅力,热情洋溢,好动活泼,有种天生对生命的热情投注,让家人和朋友深深着迷。他天资聪颖,跳级就读,一年到头在篮球场上厮杀比赛。
自从他们家搬到东岸之后,我和彼特渐渐失去了联络。虽然如此,我还是从小马那里得知彼特不如意的生活──以低空飞过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之后又从大学休学,只因他挣扎着想「追寻自我」。这场婚礼,是多年后我第一次再见到他,原本还期望见到一丝之前的活力朝气,也很希望再度和他取得联系,但我压根没想到,见到的会是这样一个彼特──那道光芒已经消失了。 在排演婚礼晚宴时,彼特始终保持距离。我试着找他说话,他却以时差为由躲进房间休息。隔天他出席了无法避免的结婚典礼,在接待时他义务性的应酬交际,却一直避开我的视线。以往总能在众人间施展个人魅力的他,现在看起来却是既僵硬又了无生趣。他还是说着该说的话,但当他跟亲朋好友谈到未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近况时,却给人一种过度开朗的感觉。
我心里知道,他并没有长大。随着时间飞逝,他的光芒已经消失了。他还是假装世界就在他的脚下,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心死」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遗弃他了。那个野心勃勃、极富想象力、总是令人惊艳的小孩,那个在夏日夜晚陪我到湖边散步、一起去吃冰淇淋、在我还没拿到学位就开始叫我「博士」的小孩,已经不见了。
婚礼隔天,我把彼特叫到一旁,想知道为什么。一开始他闪躲我的问题,但当我把对话转移到这几年的生活时,他紧咬着唇,低头强忍着泪水,终于开始说话了。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好吗?没想到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彼特支支吾吾的道出了他的故事。他们搬家的前一年,他决定不再做个「完美的学生」。他深信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在中学时回归正常。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老是告诉自己,明年再来好好唸书,但总是做不到。」他说:「明年来到时,又觉得拿来唸书很不值得。一段时间后我告诉自己,我根本不在乎。」
彼特不明白的是,当一个人放弃某件事之后,想要回头并不那么容易。当他决定不想再当个乖学生,他便开始往不同的方向去了,把某部分的自己遗忘在一旁,过没多久就再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了。「篮球」是他唯一还在乎和拿手的事,但他再也无法靠天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他还是加入球队练习,但在夏季联盟赛中却不怎么努力。高三时,和他一样优秀、却比他更努力的对手出现了。尽管如此,当年他还是郡内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员。
但是后来,他竟然眼睁睁让一件毁灭性的事情发生。高中的球队晋级州冠军赛,但彼特这位主力前锋却因为成绩不佳,政治课濒临被当。他的老师破例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写出两页任何和宪法有关的文章,就让他过关。
他没有写。
「最让我痛苦的是,我并没有决定不写,我就是让期限过去了,之后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球队找人替代我,但在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我让每个人失望──球队、家人,还有我自己。」 篮球失利之后,彼特变得畏惧退缩,也没有试图振作自己。
他第一次直视我的眼睛。
「告诉我,医生,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
我回答不出来。只能深呼吸,继续聆听。
整段谈话中彼特始终显得相当困扰。我开始建议他接受治疗──虽然这是制式的回应,我还是感到很不自在。身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了解这样的情况,我不认为治疗会有什么帮助。现在,连我也感受到那种痛楚了,是他的绝望感染了我,还是,有什么是我没有发现到的?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了解到像彼特这样的案例,其实大有人在。我想到前年来接受治疗的文斯。他的故事和彼特的不尽相同。又或者,其实是相同的?我看到了什么?我没看到什么?
文斯不是众所瞩目的明星,他不像彼特拥有天生的魅力。虽然聪明伶俐,他看起来却有点迷惘,跟彼特一样垮着张脸。此外,他身上似乎还有些什么东西,是我无法触及的部分。我记得他温顺的陷在躺椅中,注视着地毯,年纪还轻,看起来却非常老。他诉说着破碎的梦想和不顺遂──他做的事,没一件成功的。他错失了许多机会和捷径,一切变成了迂回的徒劳无功。
我还想到了爱丽丝。她原本生活一路平顺,但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年,她认为一切都没有继续的价值,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放弃学业之后,她以为花点时间旅行,可以帮助她理出一点头绪。但后来她发现,根本没有自己能做的事,也没有她想做的事。很快的,爱丽丝感到生活毫无目标,对自己产生怀疑,她开始相信,自己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正在走下坡了。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公司开始翻阅旧档案。一个个像彼特、文斯和爱丽丝这样的人,来找我时都是一样的失神憔悴。为了找出这些人的关联性,我开始寻找他们童年生活的相似度,然后,我想到了克蕾莉莎。她是我女儿的幼儿园同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虽然讲话有点结巴,但她很聪明,并没有任何学习上的障碍。身为复健中心的咨询顾问,我见过很多有严重学习障碍的案例,克蕾莉莎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找不出任何事会影响她的热情和专注。但就像彼特、文斯和爱丽丝一样,她就是退缩了,也不想做任何努力。
我浏览了一堆案例,包括小孩以及他们的父母,了解到我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我的对象是由大人、夫妻和家人组成的。百分之八十的父母将他们十来岁的小孩带来,大都是担心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他们有些就像彼特,潜力十足却渐渐消耗殆尽。我成功帮助了一些儿童,但有些结果我并不满意。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别人也无从知道。 阖上档案时已经很晚了,我并没有找到彼特的答案。除了对彼特以及其他人的感情和关心之外,他们的挣扎触动了我心中的某部分。我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然而,我知道从表面着手,大都徒劳无功,于是我想要和这些人──这些和我档案里的案例一样脸孔的人──接触,在他们变成像彼特、文斯那样空虚枯竭之前。但是,该从何处着手呢?
接下来的数周,我试图从科学研究调查里寻找答案。以前我曾做过关于自我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人们所重视的东西,还有他们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信仰,以及世界对这些目标和行动的影响。我相信这些议题都是层层相关的。
然而,我发现之前关于「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外在行为或学业成绩的表现,而不是个人内在的体验。大家对这类主题的兴趣,于一九七○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理论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响,日趋成形,心理治疗的标准模式也因应而出。但是因为没有确实可信的结论,只撑了两年多。「团体治疗」感觉比较有展望,但是关于家庭群体治疗,并没有系统的方法可以验证。
我将搜寻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最后找到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会有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时故意放弃努力而招致失败。终于,我找到了一丝线索。
潜能无法发挥是相互影响的议题。只要父母亲、老师、治疗师,还有其他亟需新方向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决之道。我从「自我挫败行为」研究开始延伸,发展出一套关于低成就的全观视点,可以提供全新的方向。总结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深入而多元的方式面对问题,反转这些导致低成就的诱因。为了完成这项实验,我们同时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机构的同侪团体中,父母亲则到父母教育团体中,全面展开家庭治疗,并在四个半月当中,和学校当局以及老师密切联系。以此方法,我在一九九○年提出了「极限潜能计划」(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用这个独特的技巧,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孩子们改变了对生活和学校的基本认知,他们变得活力十足,也能够全心投入。
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
一九九三年,我在旧金山国家公共广播网KQED电台接受专访,谈论这个「极限潜能计划」。我本来以为关切这个议题的是家长,但听众的发言却渐渐变成「你刚才描述的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种不交作业、喜欢跟学校作对的学生,直到现在还是浑浑噩噩。我想要改变现状,但不知道要怎么做」。
那天晚上打进来的听众,有一半以上并非求救的父母,而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成人。接下来几天,我和同事开始研究如何帮助彼特、文斯、爱丽丝,以及其他像他们一样无法发挥潜力的成人。我想要看着他们从槁木死灰,变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生活。
我当然知道很多成就低的人,是甘于平凡庸碌的。但更多的人就跟彼特、文斯和爱丽丝一样,坠入漫长而自我折磨的过程,深深感到失望、痛楚和后悔。详查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后,我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模式,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发现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设限。事实上,人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他们比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个人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想望。明明心里想做得更多,但还是消极以对。而且,越来越多人订好计划后,很快又以各种形式退缩,这显然也是一种「低成就」的现象。总之,成人低成就的情况,是日常生活中「惯性堕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书、老是拖延减肥计划、无法按时回信等等。
更糟的是,大众文化很能接受这种状况,这个世界并不怎么重视在逆境中力争上游,或是坚持个人理想、长远奋斗这类的价值观。我们喜欢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我们对天才和奇人比较有兴趣,而不是一步步朝向目标迈进的人。像保罗.班扬(Paul Bunyan,传说中美国拓荒时期的伐木巨人)这位民族英雄,他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他的天赋异禀,而不是过人的努力。现代的超级英雄也都是靠时髦科技或超能力取胜,从不用吃苦耐劳。
为了避免辛勤耕耘的劳苦,于是我们降低标准。从公司机构到公共政策,甚至细微到日常生活,我们任由这样的低标准渗入其中。广告商老是告诉我们,要年轻并跟得上时代,就不要去管什么历史文学或世界大事,而且要提防所有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家伙。二○○○年美国参议院大选时,一位毕业于长春藤盟校的参选人说他从没听过怀特(E. B. White,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评论家),用这招来凸显自己的「平民」特质,避免泄漏出自己优秀的才识。
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的降低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想望,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几乎无人不受影响。
大众文化崇尚实时和时髦科技,凡事给你省时省力的承诺,远大的理想变得不值钱,连英雄也开始追求流行。当我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时也会拖延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事,把它们延到「未知的将来」,压抑自己的梦想。
很不巧,会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会习惯性的避免这种承诺。为了发挥最大潜能,你一定要摒除积习,学习新的技巧。当你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像一直撞上玻璃的苍蝇一样,永远都会遭遇无形的障碍。
本书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它是「极限潜能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过二十年的临床经验。它提供了实用、有效率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极限潜能。
不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最低限度,这是一种退缩,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最大权益。相对的,「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务,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探索旅程。(本文摘自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