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05:42
作者:刘放生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时间:2010-4-26
——兼议双牌县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激怒县委书记
湖南省衡阳县委宣传部刘放生
近日,湖南双牌县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激怒县委书记一事广泛流传。其实,类似事件并非偶然。如何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地方行政生态,最根本的在于从体制机制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2010年4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五大启示之一,这既是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也是学习实践活动深入进行的根本要求,更是把党的理论创新上升到体制机制层面的重大课题。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经验。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正是我国经历的大事、喜事、难事都较多的时期。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筹办上海世博会、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等等,大事、喜事、难事接踵而至。但由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收群众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形成了强大合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一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才能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国家宪法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其中,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就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当前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作为管理主体和国家主体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入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并结合国情,积极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能力。这样,也就形成了同一场域的两个主体。一方面作为具体场域的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这是无疑的;但另一方面,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群众,又同处于国家的主体地位,是党员的处于党的主体地位。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作为具体管理主体和国家主体的关系,就成为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从实践经验来看,首先,具体场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同处于国家的主体地位,都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具体场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则要认识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管是私有的、公有的或共有的,是雇佣的、委派的或是选举的,都是一种具体的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被管理者又无疑处于客体的、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作为管理者要想到,个人所担负的具体管理职责,都是人民群众通过法律和政策赋予的,因而都要以被管理者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和行动归宿。如不是这样,把被管理者当作奴隶,任意处置,被管理者,就可能首先充当起国家的主人,使管理者一无所成。作为被管理者,也要从社会分工分业的客观现实出发,主动地配合管理者,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共同办好具体场域的事。只有这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才能共同履行好作为国家的主体责任。
二是要处理好精英治党治国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关系。精英治党治国不可或缺。中国的封建社会、皇权社会延续两千多年,与1300多年的科举制选举了一大批担负县以上的官僚精英有很大关系。从世界来看,不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是靠精英来领导的,这是无疑的。但是精英与群众的紧密结合也是绝对不能少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大批学养深厚、实践丰富、视野开阔、年富力强的精英,取代了之前的工人、农民走上了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种领导岗位,决策方式也由过去的直观的手工操作,实现了科学化、现代化,这是我国走向强盛的保证。但是,我们的法律、政策和日常管理要为着和落脚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丝毫没有改变。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真正认可、高兴、赞成、拥护,我们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人民群众就会“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最终一事无成。
三是要处理好间接联系群众和直接联系群众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群众意愿、群众情绪、群众诉求等上达渠道大为扩展,有信息现代化的快捷;有党员和人民代表的定期和及时的民意集中;有各级信访的民意表达;有各种智库、法律和政策规划机构、各个学科、各种社会组织等专业人员的主动调研。但是,由于上述渠道都不可能全面、全方位地特别是及时地反映群众意愿、群众情绪、群众诉求。因此,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充分利用上述民意渠道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直接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经验,直接从群众的意见中吸取智慧。这就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否则,一旦发生非常情况,就可能一时束手无策,酿成恶果。
四是要处理好代表人民群众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力不断增强和集中,各级党和政府日益承担起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拥护。但是,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就认为,已代表群众把群众想办的事办了,也就用不着三日两头直接到群众中去转悠了。这种思想是错误和有害的。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与群众的联系不密切,好事没有办好,甚至把好事办成坏事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要适应各种不同的实际,把好事办好,同样要直接深入群众。只有直接深入群众,才能使好事的具体办法更加完善,也才能收到应有的、直至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