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唯人自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02:23
——兼论美国要怎样“逼迫”中国
日前一研究经济学的朋友问我近来关注和思考什么,答:最近在家哭呢!发个链接过去,一看是《哭“汇率”——致部分经济学者和传媒公开信》,连说“不懂金融”,我回了一句他可能相当吃惊的 话:这里面的道理,你绝对懂,你不可能不懂!先贤云:“道不远人,唯人自远。”真良言也!马克·吐温说:“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的地方。”仿造一句:道理经常在于你自以为不 懂但其实十分熟稔的地方。
——题记
主要观点
对货币本质的揭示,之所以感觉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人们缺乏“一点真疑不间断,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真学问精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加上种种似是而非的论调烟锁雾罩,又加上教科书 对货币的定调,人们越来越远离常识,所以当常识站到跟前时,反而要说“玄”。
所谓“汇率”,只是物物交换所提供的临时货币置换,购买力平价理论很典型地反映这一点。正因为是物物交换,每个具体的贸易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成本,及自己与对方所发生的物物交换相 关情况,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或者反过来,根据既成的“汇率”去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物物交换。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是8.0多,也可以0.8多,也可以80多,还可以是800 多,贸易商愿意成交就可以。
“存在国际信用时,一国货币如果无节制贬值,会导致该国货币被淘汰,甚至最终被抛弃。相反,一国货币如果长久坚挺,会使该国货币被更多的人民所选择,从而推进国际化,理想情况下,该国货 币甚至可以等同于国际通宝——这一升值完全是市场选择,自然而然的,完全与外界压力无关,这样的升值也不至于导致国际热钱投机。”这也大致适用于当前还没有国际信用的现实。
美国方面逼人民币升值更是个错误选择,不只是反映美国的胡搅蛮缠及不厚道,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就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就业率不振的问题。从现实看,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 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近25%,幅度不能说小,可解决了美国的问题了么?如果美国真要“逼迫”中国,倒还真存在可发力的点,那就是劳工和环境权益。
超越形式,并非否定形式,实质上是不拘形式。在精神领域,一个人对内容的把握越是炉火纯青,就越是不拘形式,因为他是在驾驭形式,而形式原本也就是为内容服务的。与之相应,一个人之所以 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吃透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有多位朋友表示:学者们就是靠吵“汇率”吃饭的,你这一哭,不把他们的饭碗砸了?即便你再有道理,再讲逻辑和理性,他们也不会回应,甚至你越讲逻辑和理性,他们越不回应。但我并不赞 同妄揣他人心意,而宁愿以好心度人,学者们应该仍然在思考中,还没来得及回应而已。我一直在宣讲“注目礼”,时时提醒自己多向别人注目致礼,咋就会砸了他们的饭碗呢?
《“汇率”是个伪命题》三答疑
有朋友聊到:我感觉您对货币的定义非常简洁,但您定义的过程似乎有点玄,我相信这会是很多人的看法,怎么解释呢?
答:货币是人类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工具,本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这个定义的确简洁,但对定义的过程确实让很多人感到迷惑。2008年2—3月间,当我完成《“汇率”是个伪命题——对货币 及“汇率”的基本思考》时,曾与一位对货币问题颇有研究的学者探讨,他没多说别的,就提到“玄”。
部分原因是我前边的引论所致,提到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数学家罗素的“集合论悖论”、逻辑学上的“哥德尔定理”和计算机科学的“图灵问题”,坦白讲,这种种确是各领域的尖 端问题,但实质上,它们涉及的都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请允许我插播一下广告,也就是“注目礼”概念所揭示的一个常识:自证非法,即任何东西,包括人在内,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 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向自己注目致礼,必须透过别的东西来证明或判定。
具体到商品的价值度量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够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这是个常识,比如说一个南瓜的价值不能用南瓜来度量 ,因为一个南瓜还是一个南瓜,把这一个南瓜拿到市场上,人家愿意用两个包谷来交换,价值于是就得到度量:一个南瓜价值两个包谷。但还没有完,一个商品用另一个商品度量价值,可另一个商品 谁度量呢?南瓜的价值用包谷度量,包谷的价值用麦子度量,麦子的价值用小米度量,小米的价值用杯子度量,杯子的价值用凳子度量,如此类推,必定存在一个终极度量:它度量别的商品,自身不 被别的商品度量,它自己是自己的价值,直白了说:“我就是价值!”这不是别的,就是货币!
这实质上一点也不玄,而是逻辑的常识,也只是逻辑的常识。应该说,欧氏几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知识大体系,包含467个定理,这467个定理是从5个公设、5个公理和23个概念证明或者说演绎而来 ,但这5个公设、5个公理和23个概念并不是欧氏几何自身所能证明,它是假设的,构成欧氏几何的“契约和信用”。
为化解可能的“玄”误会,在《“汇率”是个伪命题》前边的引论中,我特意提到一个现实,比如有政党章程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 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服从谁呢?谁也不服从,它是自身命令别人而不被别人命令,它是该组织的“契约和信用”,实质即神圣的最高权力 。
之所以感觉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人们缺乏“一点真疑不间断,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真学问精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加上种种似是而非的论调烟锁雾罩,又加上教科书对货币的定调,人们 越来越远离常识,所以当常识站到跟前时,反而要说“玄”。
日前一研究经济学的朋友问我近来关注和思考什么,答:最近在家哭呢!发个链接过去,一看是《哭“汇率”——致部分经济学者和传媒公开信》,连说“不懂金融”,我回了一句他可能相当吃惊的 话:这里面的道理,你绝对懂,你不可能不懂!先贤云:“道不远人,唯人自远。”真良言也!马克·吐温说:“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的地方。”仿造一句:道理经常在于你自以为不 懂但实际上熟稔的地方。
有朋友聊到:您在第13回答中提到一个事实,即2005年7月21日19时,人民币汇改启动,之前的美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长期盯在8.0多,这算目前说升值贬值的基准,可8.0多怎么来的呢?为什么 是8.0多,而非0.8也非80多呢?您自己怎么回答?
答:有意思!按既有的“汇率”理论,“汇率”的计算和确定极其复杂,就是启动“天河1号,也可能得不出准确的答案。当前流行的”汇率“计算理论主要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由瑞典经济学 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在1922年系统论述。从表面看,购买力平价来自于生活常识,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本国的商 品和劳务,既然如此,那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不就是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吗?于是就得到”汇率“,即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一个过程,随形势的变化而起伏,比如在1980年,1美元一度是兑换1.50元人民币。但在2005年7月的汇改之前,的确是相当长时间盯在8.0多。这应该就是根据购买力平价计 算出来的,也可能结合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中美两国贸易量和黄金平价,甚至也可能加入了”一篮子货币“的考虑。但总体上应该可以肯定,8.0多属于购买力平价的结果。
但实质上,所谓”汇率“,只是物物交换所提供的临时货币置换,购买力平价理论很典型地反映这一点。正因为是物物交换,每个具体的贸易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成本,及自己与对方所发生的 物物交换相关情况,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或者反过来,根据既成的”汇率“去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物物交换。按卡塞尔及凯恩斯的高见,购买力平价不仅应涵盖国际贸易商品和 服务,而且要包括非贸易商品和服务,从而更全面也更准确,得到更真实的汇率。子虚乌有也,理论上讲,有多少个贸易商,就可以有多少个”汇率“。从这一点看,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是8.0多 ,也可以0.8多,也可以80多,还可以是800多,贸易商愿意成交就可以。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鸣中,一说要升值到6.5,一说该升到5.0,一说应升到4.5,一说应升到4,一说应升至3.3,一说要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 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原本就是个国际玩笑!
有朋友问道:您在第13答问中提醒有关方面:”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事就不要再干了,因为这实在毫无来由。“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关方面主要是美国仍然要求人民币升值,更重要的是,中国政 府似乎也不否认人民币要升值,区别是在于中国方面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只能渐进式推进。
答:所言属实。美国方面一直在要求和敦促人民币升值,中国方面虽然有时候也提出人民币币值不存在低估,但从总体看,驳斥升值论的调子不那么理直气壮,更多的时候是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不会屈从于外部压力,自会渐进式推进。这充分反映国际社会在”汇率“问题上陷入严重误区。
已多次——第11、第14答问——强调过:”如果存在国际信用,各国在贸易失衡时,尤其逆差很大的时候,各国会自觉反求诸己,竞相提高生产力,根本不会在货币及‘汇率’问题上动脑筋,更不会 竞相贬值,更绝对不可能动辄压别国升值。“并且明确表示:”存在国际信用时,一国货币如果无节制贬值,会导致该国货币被淘汰,甚至最终被抛弃。相反,一国货币如果长久坚挺,会使该国货币 被更多的人民所选择,从而推进国际化,理想情况下,该国货币甚至可以等同于国际通宝——这一升值完全是市场选择,自然而然的,完全与外界压力无关,这样的升值也不至于导致国际热钱投机。 “
这也大致适用于当前还没有国际信用的现实,即尽管还没有国际信用,但市场也会作出自动选择。拿眼下来说,美联储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理论情况下,人民币即自动升值——舆 论所谓的”被升值“——实质即人民币购买力增强,甚至更多地区和国家的人开始选择人民币。就像黄金,美元一软,黄金价格近来大幅上扬。显而易见,这并不是谁逼迫的结果。
有朋友聊到:在当前的”汇率“论争中,美国方面到底冤不冤?
答:美国方面冤不冤?看一看G20首尔峰会的表情就知道,一方面,多国元首表达了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满甚至抗议;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回答芮成钢先生提问时的表情不舒、语词 不畅多少也透露了美国方面的委屈。
早已作出清晰的回答,可看第13答问,理论上讲了,即:”问题正在于重商主义的致命挑战:每个国家都追求外贸顺差,谁来充当逆差提供者?更一般地讲,谁来充当最后消费者?在当前的全球经济 体系中,美国一定程度上正充当着最后消费者的角色,如果不是美国,也一定会有别的国家充当,因为全球经济体系需要一个最后消费者,而这一个最后消费者往往会是国际通货发行者。从这一意义 上讲,美元的贬值也是被逼出来的,不全由美国自作主张。“现实上也讲了,美元虽是国际储备货币,但更大程度上是美国的国别货币,”它自己的货币自己宽松,自己的钱自己印,咋了?“
美国方面逼人民币升值更是个错误选择,不只是反映美国的胡搅蛮缠及不厚道,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就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就业率不振的问题。从现实看,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 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近25%,幅度不能说小,可解决了美国的问题了么?
如果美国真要”逼迫“中国,倒还真存在可发力的点,那就是劳工和环境权益,可要求中国方面进一步改善劳工待遇,可要求中国方面进一步提升环保力度,从而提高中国商品和服务的成本,进而提 高美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这才是正道,愿意再次重申:”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事就不要再干了,因为这实在毫无来由。“
某社会科学大报记者大意提到:您的文章已向领导郑重推荐,感觉思想颇新颖,但风格上嬉笑怒骂,与我们报纸风格不符,我们是讲规范的,抱歉!
答:这不是哪一家报纸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问题,不只一位朋友提及。无意为自己的文章风格作什么辩护,但非常想讲一下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极其重大的学风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毫无疑问,内容是第一的,形式是第二的。事实上,人类之所以在认识上区别出事物的内容与形 式,在相当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要强调内容的第一性,因为内容是某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的东西。
但事到临头,人们常常忘记内容的第一性,判断一桩事物,不是从内容出发,而是从形式出发,极端者甚至只从形式出发,完全的形式主义。坦白地说,形式主义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从形式上判断 一个东西简单,如果某东西符合某形式,打勾;不符合某形式,打叉,迅速利落,成本多低啊,根本用不着动脑筋!
但形式就是形式,不能取代内容,形式主义尽管为人类带来生活的方便,但祸害亦不在小。最简单的当然就是骗子流行,骗子往往都用人们对形式的轻信来瞒天过海。特别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 形式主义更是害死人,而且是越到精神生活的高端,形式主义的祸害就越大,因为精神生活明显应该内容为王,特别是在精神生活的高端,甚至完全越越形式。
超越形式,并非否定形式,实质上是不拘形式。在精神领域,一个人对内容的把握越是炉火纯青,就越是不拘形式,因为他是在驾驭形式,而形式原本也就是为内容服务的。与之相应,一个人之所以 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吃透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幸的是,我们很有一部分学人,动不动就讲学术规范,强求一律,却不知所谓规范原本为思想内容服务,也不知所谓规范究竟属于哪一层面,如果出现了新的思想,所谓规范还适用否?如果出现了 更基本的理论,甚至开天辟地,所谓规范”尚能饭否“?咱们对货币及”汇率“的基本思考,首先打破的就是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怎么规范?《”汇率“是个伪命题》的文章已公开发表过,这一次 再”哭“,确实是感觉澄清”汇率“的问题意义重大,咱们看问题和做事情为什么就不能够从价值和意义出发呢?
有朋友问到:《哭”汇率“——致部分经济学者和传媒公开信》有新的回应没有?如何看待学者们的沉默呢?
答:主要除了朋友和网友的交流与探讨,名单所列的学者几乎没任何公开回应,目前仍然只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吕随启教授坦诚回应:”大作已经拜读,有些观点很有新意,深受启发。但是,有些观 点不太同意,怕曲解你的意思,只好保留意见。“哪些地方受启发呢?哪些地方不太同意呢?哪些地方要保留呢?吕教授也语焉不详。尽管我坦诚而急切地表示愿闻其详,但吕教授至今没有任何响动 。
尽管有多位朋友表示:学者们就是靠吵”汇率“吃饭的,你这一哭,不把他们的饭碗砸了?即便你再有道理,再讲逻辑和理性,他们也不会回应,甚至你越讲逻辑和理性,他们越不回应。但我并不赞 同妄揣他人心意,而宁愿以好心度人,学者们应该仍然在思考中,还没来得及回应而已。我一直在宣讲”注目礼“,时时提醒自己多向别人注目致礼,咋就会砸了他们的饭碗呢?
也有可能,学者们的确不知该如何回应。因为咱们对货币及”汇率“的全部看法高度一体,都是从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推论出来的,举重若轻,这里不存在既接受某 些观点而又保留另些观点的可能,要接受全接受,要反对概反对。极其可能,这正是吕教授既接受又保留、但语焉不详的重要原因。愿再次重申过去一呐喊:大道至简,要么一通百通,要么似懂非懂 !
还有朋友问我面对沉默的一片有什么办法没,学界如果不动脑筋,我毫无办法!充其量再迷信兮兮地提醒一句:别掉入第19层地狱了!要不再肉麻兮兮自我安慰一下:世无英雄,竖子成名,诸子尽管 折腾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