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由和兼容进行到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02:53
蒋劲松
北京大学刚刚送走了110周年校庆,近来许多文章都在回顾北大的辉煌传统,反思国内当下教育科研的缺失,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北大校园,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毕竟,北大自成立起就一直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锋,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我认为,在这些回顾和反思中,张祥龙教授提议在北大校园树立孔子像所引发的讨论(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192811.aspx)(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241130.aspx)最有意义,最值得深入思考。
北大校园中已经树立了苏格拉底、塞万提斯的雕像,而校方却对树立孔子像犹豫不决。张祥龙指出,这是与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相违背的。北大不能只向西方传统开放,却对中国文化关门;不能只拥抱西方贤哲,而拒绝自家圣人。
这种单边、反向的开放兼容,悖理荒唐,暴露了中国思想界近代以来长期流行的偏见。其实质就是蔑视本土的文化传统,坚持西方中心论和民族虚无主义。正如张祥龙所指出的那样,连蔡元培本人也不能彻底免俗。他在担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就曾下令全国中小学校废止读经。这一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中国人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必要素养,古代优秀遗产不能很好继承,文革的野蛮破坏固然是主要的原因,但蔡元培当年的命令却是后来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的发端。
北京大学另一任校长胡适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领袖,但是他却严重地误解了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主张尊重传统,认为改良传统应采渐进的方式;而胡适却提倡“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立场。这既违反了自由主义的原则,也背离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当年为了整顿北大,不惜伪造陈独秀的学历和任职经历,以便教育部批准任命其为文科学长。陈独秀对于北大的改造贡献良多,但是他对多元文化包容的气度更加狭小。他在《新青年》上致胡适的公开信中,竟公然宣称:“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自信满满的战斗豪情,而不是学术讨论的宽厚平和。“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原则,在他认为论敌立场明显荒谬的时候,原来是可以任意践踏的!
也许是由于当时救亡任务过于急迫,保守势力过于顽固,中国近代这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往往缺乏雍容大度的从容,缺乏海纳百川的胸襟,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温情和尊重,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风行草偃,他们的示范作用非常显著,社会风气也日益激进。结果,欲速不达,不断兴起的激进运动,反而一次次打断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传统文化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由主义在中国也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天,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阶段。过去常常萦绕于先贤心头的亡国灭种的焦虑可以稍稍放下。灭此朝食的激进和躁动,应该代之以从容探讨的冷静和审慎。我们在对待本土传统与外来文明关系上,可以抱持一种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的平和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贯彻到底。我们应该向一切外来的文明开放,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我们更应该立足本土,克服现代人的傲慢,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在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创造新文化。
北大可以没有孔子像,那只不过是象征而已,并非解决大学缺乏灵魂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张祥龙先生的提议,迫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真谛,检讨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他所提倡的全方位自由和兼容,与90年代开始的对五四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一道,既是北大传统的完整继承,更是这一伟大传统的崭新发展,展示了北大精神的勃勃生机。
2008年5月10日下午6点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