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培养“乞丐”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51:00
不能再培养“乞丐”了
一本杂志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健康的年轻农民看到别人都往城里涌,便“也去看看”。
他用敬畏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城市的一切,悠闲地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滨河马路上,穿梭于闹区十字,还发现街头垃圾桶旁扔有不少吃剩的盒饭,里面有雪白的米饭、些许蛋肉海鲜,他吃的津津有味,日复一日,他陶醉于这种舒适的生活。
临街而睡、依河而逛,饿了再捡盒饭吃。月复一月,终于有个小女孩实在看不过蓬头垢面的他,把一元钱扔在他刚吃完饭的快餐盒里,于是,其余的人也纷纷效仿,不久钱就堆满了一盒子。“这比我田里一个月挣得还多!”马路上便多了一个乞丐。
年复一年,他附着在城市的闹区,农村的二老“失去”了农活精通的儿子,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乞丐。
分析此人沦为乞丐的成因:
1、  舍本求末:“农村的二老‘失去’了农活精通的儿子,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乞丐。
2、          没有目标和理想:“也去看看”;
3、          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陶醉于这种舒适的生活”;
4、          同情和施舍泯灭了他的劳动力和创造力。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孕育、滋生的环境因素。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一些因教育不当成为或即将成为乞丐的学生。
老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扎实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只是必要条件。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速度各异,则这种喂食跟学使学生在灌输式课堂中倍感疲惫而厌倦学习。课复一课、堂复一堂,哪怕“灌”的技巧再高明,也无法改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被动思考地位,也无法普遍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者应当把握学生需要,创造饥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传”、“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通过自己努力而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道”、“解”,则强调的是方法、技巧和针对性,必须要体现出学生主体性、进取性、过程快乐性、方法创造性,这样,结果才有实效性。当然给学生增加适当的磨砺也是必需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再发展很有帮助。
而学生的个性关注、特长的发现培养,又是成就一批人才的关键。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观察发现,创造性地塑造了,才不至于使某方面的天才,在另一个环境中沦为乞丐。
如果家长一味地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承包”孩子的人生,也会给家族无形中造就了乞丐。不妨学学那些西方名人,适时将孩子推出去,让他自己去努力奋斗,培养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靠自己创造美好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学生或者是子女会比我们做得更好、某方面的天赋也比我们优秀,在他们的人生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和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