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装饰龙形图案的服装用具(龙文化的服饰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42:18
内蒙古翁牛特旗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龙形玉器。这说明龙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作为作用于人的感官知觉引起美感的客体,早已进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礼•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有虞氏服
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从夏朝装饰有龙的图象的勺子和周朝装饰有龙的花纹的服装来看,当时生物界能引起人们瞩目的首先是龙。无论是图腾崇拜的残余,或者是出于宗教的需要,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仰心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美感。
《诗•商颂•玄鸟》说:龙旂十乘,大糦是承;《周礼•秋官•小行人》有“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的记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集团军事力量的标志的旗帜,作为朝廷使官用的符节,装饰着龙的图象,在客观上都显示了龙的威力,体现了人们对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统治者、社会领袖借以显示自身价值和权威的意图。因此,《礼•礼器》说:“礼有以文为贵者,王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自汉代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从宫庭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现今保存的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帝王的宫殿,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龙作为一种长期被神圣化的生物,作为一种被确认的审美对象,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从古至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敌。
(四)以龙为主题的民俗文化(龙文化的民俗)
由于龙在水域的称霸与长期造成的强烈影响,使人类产生了对其功能的敬慕崇拜和仿生性的模拟创造,制作了龙舟。赛龙舟和舞龙求雨,早已在民间流行,如《大戴礼•五帝德》所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龙。”这里说的龙即龙舟。黔东南苗族的赛龙舟是为了祈求被民族英雄九保烧死的恶龙的灵魂兴云作雨保丰收,而湘西苗族的划龙舟又是祭招祖先槃瓠,都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根据《春秋繁露》记载,我国汉代民间就已流传着“舞龙”和“玩龙灯”的习俗。
佛教传入后,《妙法莲华经》说八大龙王,《华严经》则说十大龙王,并说这些龙王统领水域,掌管兴云布雨的职能。这种理论最适于农业社会的需要和我国国情,被道教吸收后,便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沼泽潭井,都住着龙王,职司水旱丰歉。于是,对于龙的信仰,逐渐辐射于中华大地,城镇村寨,龙王庙林立,求雨祈龙王的习俗也日益兴盛。人民群众对龙王的信仰,为宗教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统治阶级自然也需要宗教为其效劳。如《文献通考.郊社考》23说:“唐玄宗十八年,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记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奏曰:‘臣谨案《祭法》曰……请用二月,有司筮日池旁,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诏从之。”《清朝文献通考•群祭考》也有“(顺治)二年加运河龙神封号,定致祭礼”的记载。
我国从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用以纪年的十二生肖,每逢辰的年,就属于龙年,当年生的人就属龙。从中又演变出各种信仰习俗来。
另外,以龙冠名,相袭几千年,更不胜枚举。如:把断而高的冈叫龙断,把深渊叫龙潭,把屈傲难驯的性格叫龙性,把才华出众的子弟叫龙文,把穿山甲叫龙鲤,佛教将佛经叫龙藏,道家把飞行之术称为龙蹻,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把皇帝的车驾叫龙舆……。凡以龙字冠名的事物,俱含褒意,并被推上审美的最高层次,成为珍品,反映了龙在我国各族人民心理上的价值定势。
龙文化在人们的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感情意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并己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转自【中华昌龙网】:http://www.ccler.com/longwenhua/longdeqiyuan/20071258497824674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