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怀素法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25:50

























《怀素法帖》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人(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奄,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提到过怀素的诗:《草书屏风》写出了怀素“狂草”的精妙之处!
怀素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的。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
延伸阅读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j1qx.html) - 宋拓怀素法帖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怀素的书法艺术
怀素自言得草书三昧,早年即以草书驰名乡里,初学欧阳询,得以“五云体”著名的吏部侍郎韦陟赏识。后师从邬彤。嗜酒,酒酣兴发,寺壁屏障、衣裳器物,靡不书之。他的草书冲破传统书法体系,同一个字,其形状、大小、笔顺都不相同,往往兴之所至,一气呵成,毫不留滞,枉不矫作,一任自然。《宣和书谱》称:“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臮、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
怀素的草书有一种意境美。欣赏他的草书首先就是要把握整体气势,领悟其意境美和朦胧美。怀素的书法主要是线的表现。金学智在《书法与中国艺术的性格》中写道:“中国书法是最典型的线条艺术。”“字与字之间乃至笔画与笔画之间,都离不开虚实相生的线条之流。” “线最凝练的装饰语言,既是对自然物形的提炼概括,也是设计图形时用的标记。荷加斯就总结出S形线条最美。”书法特别是草书主要就是线的运用,而在怀素的草书中间S形线条用得就最多,缠绕动荡之势有一种飞动的朦胧美。董其昌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妙就妙在“隔”字,它在美感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妙就妙在“半”字,它隐约着神秘,透射着玄妙,展现了扑朔迷离的朦胧美。
怀素草书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这种朦胧美,除了其勤奋刻苦、高超的驾驭书写能力以外,还与其天分性格有关。沈鹏先生说:“其实书法只是中国文人全部品格的一道辉光,这里既有诗琴书画的工夫,也有三步成呤、倚马可待的才气。” 在韩愈看来,最终决定书法艺术的,“不在技巧,而是感情、性分、气格的充分表露。”这也折射着怀素用狂草逸诗向后人展示了其超拔俊逸的才情。不但勤奋练字,还善于观察,善感悟自然现象和事件景物,一寓于书。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写道:“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他将对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感悟用在书法创作中,所以用笔千变万化,瞬息多变。因此,怀素的书法意境美在我们临写过程中是最需要把握的,应追求那种“似与不似”的境界和真情的流露。
怀素的草书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在他的狂草作品中,常常是“唯观神采,不见五官”,满纸云烟而不知所云,但是却能感到浓郁的笔墨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艺术享受。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指出书法作品当以建立在运笔结体基础上的神采美为上。“所谓书法的神采,就是通过点画结体形式被对象化了的创造者的精神、风采”。在《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中,那种飞动险绝、变化无穷的笔墨形象,引发无限的联想,如“舞”一般。“‘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怀素在《自叙帖》中的用笔和点画也是钢筋铁骨,如骤风狂雨,挥洒自如。窦臮《怀素上人草书歌》形容怀素狂草“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躁尤枯绝”。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会若长鲸泼刺动海岛,欲若长蛇戌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孟郊《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道:“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怀素的草书就是把握住了“神采”,纵贯整体,不拘泥于某个局部,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整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神采奕奕、意境深远。
怀素草书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缠绕回旋,连绵不断。萧衍在《草书状》中描述其书“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反映的是他的书写速度;“……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婉转而起蟠龙”,反映的则是书韵,展现在书写过程中的连绵缠绕的动势。“熟能生巧”、“手为心画”,怀素在挥手之间流露着娴熟的草法技巧。在欣赏他的狂草作品中,欣赏者往往会随着怀素的笔触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有时又似乎能看见他的痕迹,似在怀素书写现场,亲眼目观。
在怀素的传世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的感染力主要是线条和点画通过墨色浓淡、枯湿甜润、时疾时缓表现出来的。有时一个点画可能涨为一个浓浓的墨块;有时几个连笔可能缩成一个符号化的图形,有时一个线条可能写成类似枯柴的飞白;有时方笔起笔,有时圆笔起笔,有藏有露,有圆有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长有短,质感凝重,对比强烈。引带虽如游丝萦绕,却飘逸而不浮;若云行雨施,然流走而不滑。沉着痛快,笔法精妙。排列上参差错落,攲正相生,笔势动荡,仪态万千。行与行之间相互避让,左右飞动;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顾盼生情。有时上字之末为下字之始,有时数字相连,气势不断。犹如欣赏一首音乐,有时如万马奔腾,有时似小桥流水,有时又戛然而止,流离顿挫,激扬浩荡,纵横跳跃,回旋低昂。书写时有的一气呵成,忽大忽小,时快时慢,笔力雄强,气势开阔,风神潇洒,险峻跌宕,表现出娴熟的草法、富于节奏的韵律和连绵不断的恢弘气势。
欣赏和学习怀素的草书要了解其创作心情和环境。怀素往往是书写前“意在笔先”,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无意于佳。他喜欢借酒抒情,往往感性意识强烈、创作欲望亢奋,恍惚自如而又思维敏捷,“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一种沉浸其中的状态。书写时不假思索,遇到寺庙素壁、屏风器物,挥手疾书。虞世南在《笔髓论·释真》中说道:“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苏涣在《赠零陵僧》中称怀素“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怀素的狂草,是手舞之足蹈之的诠释过程,是以手抒情的具体表现,是即兴而书的瞬间展示,是寄以骋纵横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的过程,完全是洒脱、率意、汪洋恣肆之激情的壮写,是不加掩饰的宣泄与呐喊。他“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作为少年和尚,当场表演,场面浩大,挥洒自如,狂姿逸态,为好僧之俗客喝彩叫好。他将这种挥洒作为一种快乐,在大家的喝彩和欢呼声中得到满足,他的这种满足实际上是建立在“快乐来自一种成就感”之上的。许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淋漓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写道:“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狂放处,笔底风云聚散,粉壁点画狼藉,胸中藏真气,挥笔如流星,获取的是大解脱,大释放,大自在。他的草书确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种率意而为是其意在笔先的重要表现。
怀素的狂草形成主要与他嗜酒豪放、不择纸笔有关。他一生嗜酒尤喜借酒挥毫,常在醉酒中,用书法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怀素豪放粗狂,挥洒跌宕,但是,究其书法,笔笔皆有来路。明文徵明题《自叙帖》:“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规范。”元沈右跋怀素《食鱼肉帖》:“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明项元汴跋《论书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其合作出,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清安岐《墨缘汇观》说怀素“字字规法右军,不做纵横之势”。鲜于枢说:“怀素守法,特多古意。”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古劲纯雅。”
怀素草书笔画粗细虽然变化不大,对比不够强烈,但使转绞连,瘦劲有力,气韵生动,顾盼生情。故临写时用硬毫在熟纸或绢上表现效果会好一些。其《自叙帖》,笔意纵横,神秘莫测,气势恢弘,境界升腾,不知其所止,亦不可望其项背。清乾隆题:“藏真字画豪迈中有淳穆之奇,此其所以神也。”《圣母帖》用笔匀整洁净,笔道没有大的起伏,极力使线条圆润,将笔力裹住。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引项元汴语也说,怀素“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黄庭坚《山谷论书》:“寺僧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宋曹在《书法约言》中写道:“颠喜肥,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务使肥瘦得宜、骨肉相间,如印泥、画沙,起伏随势。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草书时用侧锋而神奇出焉。”怀素草书表现出来的是轻灵倏忽,暴风骤雨,瞬息万变。
唐吕总《续书评》:“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他不借助于线条粗细浓淡和字形大小斜正的强烈对比,而是大量运用圆劲而富于弹性的弧形线条,在注重把握整体气势的情况下,让每个形态各异的字,自然稳妥地各安其所,是一种飘逸从容、酣畅淋漓之美。但是,怀素尽管用笔飞白比较多,但由于黑白对比不强烈,线条本身的变化比线条组合的变化弱得多,怀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只是节奏放慢、行气弱化了些而已;其《藏真帖》用笔婉转圆通,以中锋、藏锋为主,挥洒自如,顿挫坚实停匀,篇首端庄,逐渐激越奔放,其中“颜尚书”三字粗大,“笔法闻”三字一笔牵连,热情奔放,此处似有张旭用笔之妙。
在怀素的书作中,主要是圆笔的缠绕和描画,表现在用笔上是持续用毛笔的中锋在绢、素壁、屏风以及其他器物上快速挥写,方笔的穿插较少,这主要是其性格外在表现。怀素的豪放超脱、潇洒劲逸的风格得益于自幼出家,终身事佛,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醉来信手两三行,醒来却书书不得”的颠迷状祝,正好说明他喜欢放纵自己,不肯与世沉浮。怀素所处时代正处于禅宗内部观念转换的巨变时期,禅悟的“活参”之法对怀素大草的艺术思维的影响就更大了。借助酒和禅悟,激发灵感,摆脱世俗,不拘细行,使他蔑视权贵和俗流,意气慷慨激昂,不愿被佛门戒律和世俗陋见所左右,所以书写时挥洒自如、带字欲飞,下笔如流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笔端充分地表现出来。解缙《春雨杂述·草书》:“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宋董逌在《广川书跋·北亭草书》中称怀素书法:“今其书自谓真出钟、草出旭,真字不见于世,唯草独传。当其手笔调和时,望神定气,徐起而视,所向无前,故能迥出唐诸子后……”
怀素留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多,《宣和书谱》载,宋代御府藏其草书有一百零一帖之多。所以,在临摹欣赏怀素的书法时,要多观察分析其整体书法面貌,把握其意境气息,掌握其用笔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其当时的书写环境和心情,在综合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品才与怀素的书法风格神韵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