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学习:在教室的墙上洞开新的窗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53:40
2010-09-13 15:53 浏览次数: 198
让孩子学会学习:
在教室的墙上洞开新的窗口
成尚荣
故事常常是一种隐喻。叙事研究可以让我们发现和领悟教育的哲理。
香港大学教授程介明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新德里,有不少穷人街。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没有钱上学的孩子不想上学吗?也不会学习吗?研究者们做了个实验,在墙上开了个洞,洞的大小正好放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与孩子们的身高差不多。而且,这台电脑是可以上网的。可孩子们既不会上网的技能,也不会英文。但是,这样的装置引来了许多孩子,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有的孩子告诉大家,这是电脑,可以上网,胆子大的孩子开始动手。在多次触摸以后,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神奇的世界,呈现出许多似曾相识又从不认识的东西。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过去了,你帮我,我教你,穷人街的所有孩子几乎都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从此,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界。故事讲完后,程介明先生提了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他们在接受教育吗?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他们不在学校,是否接受了教育并不知道,但是,他们肯定是在学习。
故事的隐喻就在于教室的墙上应该洞开学习的窗户: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
我们不妨把故事后的提问,作为叙事研究的重要方式。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智慧首先是保护学生学习的天性,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
的确,教育必须在教室的墙上凿开一个又一个洞,开启一扇又一扇窗,让学生学会学习。商代甲骨文中的“教”与“学”两字都已出现,比较这两个字的构成,发现“教”字来源于“学”字,可以说,“教的概念是在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层规定性。”[1]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考察了许多学校,对当时的教育极为不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其实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应该使它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原则。”[3]
实践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教学的核心应当是而且必须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学本义的回归,又是教学改革再出发的目标,是课程改革原本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必须坚守。正因为此,学习理论应当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荷兰国家课程研究所主任说得好:“关于学习的理论观点成了课程革新的灵感之源。”也正因为此,北京市部分学校正在以“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取得成效,我们需要这样的实验。而张义兵教授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变革,促进学习活动中矛盾的解决,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关注学生的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我们已迈开了改革与研究的步伐。但是,学生到底应该是怎么学习的,我们还处在“大而化之”的想象状态——改革之路还很长。不过,我们已看到了从教室墙上的洞透出来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