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周刊:迎接口袋互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50:4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 13:34 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周刊封面
本刊记者 陈琼 刘绮琳
从“牛顿”(Newton)到iPod touch,苹果用14年的时间,终于将Mac OX装进了普通人的口袋。很多人都说iPod touch其实就是去掉了通信功能的iPhone,但对苹果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而言,“touch”必然还有更多的企图——最近有传闻说,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牛顿”马上就要回来了。
无论这是不是真的,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的从业者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命题:无处不在的宽带和无线网络是全球计算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来这会推动互联网持续、深刻的改变商业;而另一方面,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习惯也将由此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移动和便携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要素。
将互联网装进口袋里只是这些奇妙想象中的一个场景,一如苹果当年失败的“Newton”开创了PDA产品门类一样。不过近两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在尝试将想象变为现实。PC在移动便携的维度上,正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变化。
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浦大卫(David Perlmutter)一直坚信个人计算的未来在移动领域,4月初他在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现在已经是移动的世界了。目前全球电脑市场已有40%属于笔记本电脑。两年之后,这个数字将达到50%。”
在此次IDF上,英特尔正式将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确立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并为其未来描绘了美好的前景。相比两年前开始崭露头角的UMPC(Ultra mobile PC),MID用更大的气魄扛起了“口袋互联网”的大旗。消费者在面临选择时势必将会愈发得眼花缭乱,你准备好了吗?
2008年1月号的《连线》杂志历数出了苹果公司历史上的8款最失败的产品,“牛顿”(Newton)“众望所归”的被排在了第一位。之所以要说众望所归,是因为Newton项目几乎是苹果最著名的失败案例。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苹果研发“牛顿”时,其本意是想“彻底改造并重新定义个人计算机”,但售价699美元、以PDA形态亮相的Newton MessagePad在1993年8月上市之后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其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PC、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还远未普及的环境中,当时的消费者很难对计算设备的移动和便携性产生现实欲望。
苹果前前后后一共为Newton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投入了超过5亿美元的资金,但收益却始终难见起色。1998年2月,在乔布斯重回苹果的第二年,已经苦撑了近5年的Newton部门被整体裁撤。
“牛顿”归来
“死在沙滩上的”Newton尽管悲情,却在多年以后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苹果14年前的大胆想象。2007年的iPhone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年度明星并不令人意外,但在全球的数百万iPhone用户中,有多少人是冲着iPhone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能力而来的?抛开其亮丽的外形设计、独特的Multitouch技术不说,iPhone中的计算元素是否也是吸引用户的诱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Newton的标志意义和现实意义都足够被历史铭记,而且目前更多承载这些意义的平台还不是iPhone,而是iPod touch。
很多人都说iPod touch其实就是去掉了通信功能的iPhone,但对苹果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而言,“touch”必然还有更多的企图——最近有传闻说,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牛顿”马上就要回来了。早在去年9月,Apple insider网站就发布消息说,最近苹果内部正在进行Newton2.0的秘密研发,据说其屏幕比iPhone大一半、用英特尔的芯片、运行苹果自己的操作系统Mac OS、最早会在2008年上半年发布。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这将会是比今年1月苹果的“全球最薄笔记本”Macbook Air的登场更具革命性的大事件。苹果的Macbook Air以其惊人的“薄”给了全世界赞叹——整台机器净重1.36千克,最厚的地方只有0.76英寸,也就是19.3毫米,而最薄的边缘地带,仅仅只有0.16英寸,约合4毫米。
尽管Macbook Air的轻薄难以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拓展功能的牺牲,比如扩展插槽很少、光驱也不是标配,性能方面的表现也不那么让人满意,这些都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但毫无疑问,苹果再一次站在了技术发展的前沿,几乎将工业设计做到了极致。如果苹果真的能将类似的极致用到Newton2.0上,那将是一台有着怎样光芒的机器?
口袋互联网
人们永远猜不透乔布斯心里的小算盘。但人们对于传闻中的Newton2.0有一点很确认,那就是,这将是一台标准的“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一种便携设备形态,是拥有更小的尺寸、以各种互联网应用为主要诉求点的全功能PC。
MID其实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早在2006年春季的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就已经提及了MID的构想,只不过,当时大家更多的都被“超便携PC”(Ultra-Mobile PC,UMPC)的火爆场面所吸引,而且英特尔自己的口风也非常紧。
其实UMPC的走红有两大要素,一是全球范围内的便携运动风潮。UMPC作为这股潮流中的最新势力,有着非常明显的产品特征,有分析师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Lifestyle PC”(生活化PC)。因为它不仅是台全功能PC,而且比当前最小巧最轻便的笔记本电脑更小更轻,7英寸的屏幕只能算是UMPC的入门级标配。
另外一大要素就是微软在2006年3月所推出的“折纸”计划(Origami)。Origami出自日语,原意是指日本的一种折纸艺术,后来被微软借用,把自己在便携终端领域内的技术行动定名为“折纸计划”。其实,所谓“折纸”就是经过优化设计的Windows XP Tablet PC版,也就是用在微软几年前曾经大力鼓吹过的平板电脑上的那款操作系统。
在2006年年初的德国汉诺威CeBIT展会上,三星的“折纸”样机Q1成了全场最耀眼的明星。Q1仅重779克,比PDA大,比笔记本电脑小,却拥有40GB硬盘和7英寸的高分辨率液晶屏,以及蓝牙和无线网络的功能,还支持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接收和GPS导航。三星不无自豪的说:“在Q1这样一个终端中,实现了PDA、游戏机、DMB、MP3播放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等诸多功能,称得上是平板电脑所未能实现的巨大突破。”
截止2007年6月,Q1在上市一年间共卖出了10万台,表现可谓中规中矩。而由Q1所引发的UMPC风潮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众多的制造商都争相推出了打着UMPC标签的新设备。比如方正的“Mininote”,华硕的Eee PC。Eee PC更是以其纤细的体型、齐全的功能和2999元的价格,极大地打动了众多消费者的心。
相比定位更加清晰的UMPC,MID的范畴就要大得多。时隔两年,英特尔终于在今年4月初的IDF上对MID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英特尔不仅发布了5款专门面向MID的全新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研发代号“Silverthorne”)和英特尔迅驰凌动处理器技术(研发代号“Menlow”),还特别推出了其它的一些嵌入式计算解决方案。其中的“Menlow”原本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但由于开发进度的顺利以及市场时机的需要,英特尔特意将其发布日期提前了半年。
凌动处理器可以说是英特尔第一款特别针对MID所研发的处理器。这是英特尔目前尺寸最小的处理器,也是全球功耗在3瓦特以下的处理器中速度最快的产品。按英特尔的说法,MID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最佳互联网体验放在口袋大小的设备中,可以让用户使用通信、娱乐、信息访问、在移动中办公等应用,同时还可以作为下一代的、基于Internet的新型便携式视频播放器、导航系统、聚合式平板电脑和其它消费类电子产品来使用。
如此众多的功能和定位,使得UMPC也被容纳进了MID的框架之内。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浦大卫(David Perlmutter)说,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产品类别,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英特尔将其界定为MID。至于其中各个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浦大卫反而觉得那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区别在于它们的使用模式,其实关键是看用户的使用目的。”
比如前几年尼葛洛庞帝所倡导的“100美元电脑”计划,从其形态角度看,也属于MID的范畴。针对这些低端需求,英特尔已经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上网本”(Netbook),这种简易的、经济实惠的、以互联网应用为中心的设备,将采用英特尔全新的专用低功耗架构、即将推出研发代号为“Diamondville”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据浦大卫介绍,“上网本”针对的市场是新兴国家市场,以及购买第二台、第三台电脑的人群,当然也包括学生用的电脑。而这种专门针对互联网接入而设计的移动设备无疑也将是最能体现MID精髓的终端形态。
挑战笔记本
由MID所引发的市场潮流已经引起了众多分析机构的高度关注。据ABI Research预计,在UMPC已经为MID铺平了道路的背景下,MID初始的平均售价应当在500美元左右,而到2012年将降至285美元左右;MID市场将从2008年的少量设备增长到2012年的9000万套。
而In-Stat中国分析师殷建松则明确表示,MID的生态系统即将就绪。其观点基于以下三方面的事实:一是英特尔发布的凌动处理器以及Menlow平台,在口袋尺寸大小的设备上实现了最佳的互联网体验;二是OEM方面的准备,比如爱国者、联想等国内厂商已经在进行MID业务,并且会在今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生产出他们的第一批MID产品,事实上,在本次IDF上,已有20多家硬件制造商带来了他们的MID样机;三是无线宽带环境的日益快速完善。In-Stat的乐观预测显示,整个中国的MID市场在2007-2011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4.4%,并在2011年达到500万台的规模。
“对于英特尔和整个高科技产业来说,我们将开始提供首款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及与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技术。”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超便携事业部总经理阿南德兴高采烈地表示,“结合我们的设备制造商和软件厂商伙伴无与伦比的创新技术,我们将实现消费者访问互联网方式的变革。”
知名博客Warner Crocker这样评价MID的未来:“MID将会在今年上半年统治整个业界的视线,而到下年半会发生什么就很难说了。”Crocker的观点未免悲观,但无疑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技术发烧友的看法:“你可以叫它超便携的PC,也可以叫它UMPC,也可以叫它‘折纸’,你尽可以按你习惯的方式为它命名,但到今年年底,你就只能眼看着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Crocker认为,超便携的元素将会一直是热点,但终端设备的形态则会日新月异。
如此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已经在移动计算领域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笔记本电脑无疑将会受到各种新型移动便携设备越来越猛烈的冲击。不过在短时间内,笔记本电脑的优势地位还很难被削弱。除了产品模型、生产成熟度、功能综合优势外,如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产业链巨头很难在近期轻易向MID偏移其重心。
按英特尔的产品路线图,英特尔将在6月份推出面向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代号为“Montevina”的新一代英特尔迅驰 2处理器技术,它将为笔记本电脑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英特尔迅驰2处理器技术将是英特尔首款集成Wi-Fi和WiMAX无线接入可选组件的笔记本电脑平台,采用这一平台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它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尺寸上缩小了40%,非常适合制造迷你型笔记本电脑。此外,英特尔研发代号为“Calpella”的下一代笔记本电脑平台已经计划于2009年推出。
而且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也对MID保持了足够的警惕。三星的Q1和华硕的Eee PC经常被业界作为典型的成功案例频繁提及,而目前全球最大的PC厂商惠普也在近期推出了仅售499美元的HP-Mini,尽管主要针对教育市场,并且其CPU也没有选择英特尔的产品,但这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口袋互联网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了。
iPhone
去年的6、7月份是iphone最火热的季节。利用iPhone自带的Safari浏览器,你可以轻松的上网收发邮件,进行地图、天气、股票的查询;还可以观看YouTube上的视频并与朋友共享视频;还可以拍摄、存储、浏览照片,照片的横竖位置会随手机放置的位置而随时调整;所有的16个菜单功能都能通过Muti-touch技术的触摸屏来解决,即使手指粗大的人也不用担心触摸屏的不灵敏。拥有一部iPhone让许多人惊讶到甚至会去质疑便携笔记本存在的必要性。
黑莓手机
手机的表面布满如黑莓种子的键盘,比起iPhone极具时尚感的炫酷,黑莓手机更像是中规中矩的商用掌上电脑。RIM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最初推出的几款黑莓机只具备收发邮件的功能,没有通话功能,因此还不算真正的手机。而从RIM 6230开始,黑莓手机实现了通话功能,才真正书写其“手机”的历史。目前,黑莓手机仍然针对高级白领和企业人士,像是企业的移动办公室:出门在外,不用一遍遍查询邮箱是否有新邮件,而是由黑莓手机推送过来。
Gphone
目前来说,Gphone其实并不是某款手机,而是Google于去年底推出的一个开源的软件平台:Google Android。这个平台集合了包括Google在内的34家大型企业:如高通等无线运营商、如摩托罗拉等的手机制造商和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移动运营商等。除了开源软件的普适性、功能上的稳定性之外,Google意在通过于平台软件的开源共享,降低联盟各企业独自研发的成本,尤其是运营商的成本,从而降低Gphone的价格。
基于Android平台的“Gphone”将初步定于今年秋天上市,很多“G粉”已经开始了倒计时。搜索时代崛起的Google,看准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轻车熟路的广告盈利模式,使Google想要占领手机互联网的广告市场,实现任何地点搜索社区的梦想。
Skypephone
Skype携手3G网络运营商和黄3公司正式发布了能够方便使用Skype服务的手机——Skypephone。在全球共有约2.46亿名用户以及同时在线用户人数达到1000万人的庞大用户群体给了eBay旗下网络电话公司Skype进军移动电话领域的最好理由。
UMPC
UMPC是Ultra mobile PC的简称,意即超便携电脑。可以说,UMPC是Subnotebook的新一代战略,是无线网络兴起带给笔记本的改革。
完整的笔记本电脑系统及应用功能,加之UMPC的便携性,一开始被很多人认为将是目前很多移动设备的综合替代品: MP3,MP4的存在受到威胁,有超便携电脑,通过软件,可以任意播放音乐、视屏;GPS也将受到威胁,只要搭配接收器,UMPC就可以摇身变为GPS设备;有了前两样的替代功能,诸如车载多媒体的功能也可由UMPC来代替了。
三星的Q1和华硕的Eee PC让很多人见识了UMPC的魅力。三星低配版本的Q1 Ultra售价799美元,主要配置包括1GB内存、40GB硬盘、Vista Home Premium操作系统等,而配置较高的Q1 Ultra售价超过了1000美元,并带有SD/MMC插槽,甚至还有指纹识别功能,预装了微软的“折纸”(Origami)操作系统。而比起三星,华硕的UMPC产品走的是亲民路线:全功能而且体积小巧,7英寸的屏幕上方还有华硕传统的摄像头,像素达到130万,2999元的价格也让人印象深刻。
UMPC虽然在概念上先声夺人,但其定位决定了其很难会成为市场中的主流产品。UMPC偏高的价格也使很多潜在消费者宁可去购买支持Wi-Fi的智能手机。其实,所有移动设备的兴起,包括所有微型笔记本、UMPC,都代表了现代人对于移动、便携性的需求。只有找准产品精确的定位、功能的“性价比”高、并使之与用户的生活紧密相关,UMPC才能将梦想照进现实。
MID
“2008年将是MID元年。”In-Stat公司在去年11月初发布的《移动互联网设备白皮书》中提到。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即移动互联网设备,一般只有4~6英寸大小,能真正实现可以放在口袋里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目前一般的手机受制于比较小的显示屏以及处理能力,无法提供最好的互联网体验。作为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的新产品形态,MID面向的是那些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访问互联网的用户。
从UMPC到UMD,再到现在的MID,产业链领头羊英特尔一直更新和调整着移动设备的概念。今年的春季IDF上所展示的近20款MID样机中,观众们已经看到了爱国者、联想等国产品牌的身影。
爱国者是英特尔MID中国战略中一位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华旗总裁冯军以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QQ群为例,演示了爱国者MID的功能。这款爱国者MID采用X86架构,屏幕尺寸是经过爱国者、英特尔多次调研最适于移动上网的4.8英寸,重量只有300克。SD卡扩展槽、耳机、麦克风、摄像头等电脑的常规配置应有尽有,同时还有3G网络、Wi-Fi、Bluetooth 2.0等功能。在今年1月份美国CES展上,爱国者MID荣获“最受欢迎产品大奖”。而在3月份的德国CeBit展上,更是被盛赞为“最专业的厂商”。
联想所展示的MID产品归属于IdeaPad品牌,将以U8来命名。联想IdeaPad U8移动互联设备同样也采用了4.8英寸显示屏,配置了主频为800MHz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带有双摄像头,分别是200万像素和30万像素,可用于拍照和视频。联想表示,该款MID有望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上市。
松下三防型MID的外观更像是有着黑莓手机键盘的游戏机。它最吸引人的是其独特的防摔功能。在发布会现场,松下高层还亲自展示了这款MID的防摔功能。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永远是想拥有集手机、便携电脑、移动互联网等多重功能的产品,然而技术和市场的原因使得绝对便捷不是那么怡然在望。正如传真的出现并没有使邮局倒闭,流媒体视频服务也没有使电视机谢幕一样,产品本身精准、恰当的定位决定了产品未来的发展。
Mini-notebooks
提起Mini-notebooks,我们不得不提到Subnotebook。Subnotebook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所指的就是在体积上比普通笔记本电脑小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比起普通的笔记本电脑,Subnotebook确实达到了便携的目标,但距离今天所说的UMPC以及MID产品,仍有一定距离,可谓笔记本电脑在形态上改进的机型。
2004年以来,索尼、松下、富士、东芝都相继有新的款型上市,不断给人带来惊喜。今年,CloudBook、富士、LG都相继要有相关款型面世。其中,4月15日面市的惠普Subnotebook显得格外耀眼。这款定位于教育市场的HP 2133 Mini-Note PC具有笔记本的所有功能,可以使用Linux或者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拥有4GB的闪存存储。值得一提的是,HP-Mini采用了VIA处理器。其实早在2005年,惠普就开始使用VIA作为多款超薄笔记本的处理器,不光是为了省电,更是为了省钱。
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很多概念与机型间的界限、区别已经变得比较模糊。有些面市时被称为Subnotebook的电脑,也被归入UMPC一类。然而从英特尔和微软对此概念的理解和部署来看,Subnotebook尚属超便携设备在硬件制造、功能整合与取舍之间的范本和前奏,而UMPC作为Subnotebook与MID之间的过渡来说,也即将模糊化。但是MID是否是英特尔等移动设备先驱的“终结者”,是否还能有比MID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出现,还要等待市场来检验。
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移动终端
—专访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浦大卫(David Perlmutter)
《互联网周刊》:你最看好哪种形态的终端设备?MID和UMPC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其他的终端设备怎么看?
浦大卫:我并不认为在移动终端方面,将会出现某种形态一家独大的局面。每个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移动终端,甚至有人还会同时选择多种形态的移动终端,不管是笔记本还是Netbook或是MID,这些终端设备的共性是,其软件平台都是一样的,比如说Linux或者Windows;另外就是都采用英特尔的架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使用模式,关键是用户的使用目的。比如说像我女儿,她一般在办公室里或家里都有一个17寸屏幕的移动终端。但有的人就比较喜欢迷你型的电脑。
我们对UMPC和MID这两种新架构的态度是什么呢?其实这种移动设备是属于比较经典的电脑形态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实际上在一年多之前的IDF上,我们也谈到了这些架构。你可以把MID看作一种像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型设备,它会选择Windows的操作系统,但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因为这是基于英特尔架构的。
《互联网周刊》:英特尔现在的发展路线以及技术策略有些变化,和以前不太一样。比如说从最早的时候以某一款产品为中心,然后演进变化到以一种方案或者是一种平台为中心。现在英特尔可能会从应用和移动背景使用的目的为中心来开发产品应用。你对这样的看法有何评论?
浦大卫: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接近了我们的技术战略。实际上在过去很多年以来,英特尔都是把重点放在芯片的开发上。但是在2003年左右,我们的策略有所调整,向平台方案型的技术战略进行转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发布任何一个产品线的时候,都会同时发布一套针对某一个市场的技术平台。2003年的迅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我们谈到迅驰系列的方案平台,就是针对无线设备的非常好的一系列方案。当然有了平台,那么就可以放到多种方案中,比如说VPro,它既可以用于台式机,也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英特尔是不断地倾听市场的信号,针对不同的产品市场来推出我们的一些方案。
《互联网周刊》:关于去年英特尔和众多OEM厂商建立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创新联盟,目前有何新进展和新举措?
浦大卫:其实我们每次新品上市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行业标准,以及一些相关联的产品。这个联盟实际上也是在鼓励一个全套产业链的发展。因为这个联盟包括了从方案开发到软件开发,到操作系统开发,再到用户界面开发等一系列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能更好地去推动MID的发展。
《互联网周刊》:如果我们认为个人计算的未来是在移动。那么这个未来会是几年?而在这几年间,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浦大卫:其实现在已经是移动的世界了。目前全球电脑市场中,笔记本电脑已经占了40%的份额,两年之后,这个数字将达到50%。事实上,目前在北美和欧洲等国家,现在已经达到这个规模了。随着今年夏季Netbook正式推向市场,我相信个人计算向移动发展的速度将会加速。
要实现移动面临的挑战仍有不少,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性能、功耗、电池寿命等等,还有无线连接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功能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另外在小尺寸设备自身的可管理性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图形处理和视频能力等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周刊》:Netbook到底是什么?英特尔是如何定位它的?
浦大卫: Netbook将是一种全新类型的产品,当然它还是属于MID的框架之下,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它注重的卖点是低成本性。而且在尺寸上要注重小尺寸,大概8到10英寸。Netbook的价格应该是在200美元、300美元、400美元的区间之内。针对的市场是新兴国家市场,以及购买第二台、第三台电脑的一些人,当然也可以是学生用电脑。这款电脑会具备最基本的电脑功能,同时会更加注重在移动方面,也就是互联网方面的一些功能。其操作系统由OEM自己选择,可以用Linux也可以用Windows。
寻找移动互联网的钥匙
文/石闻心
随着手机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些应用均由同一种强大的动力所驱动,那就是移动的互联网化。
移动互联网的嬗变
互联网体验创新的今天,用户数量的递增势必促使互联网体验的多样化,乃至于体验终端的演化。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倚靠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宽泛的体验环境以及相对经济的采购优势,有力促发了无线互联网市场的崛起,当然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口袋里的移动互联网”。
方兴未艾的市场环境下,“迁徙”成为众多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共性行为:搜索引擎巨擘Google高调宣布,以Android平台为基础,牵头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偏执狂乔布斯笃有自信的一再向业界推崇iPhone及其立体式感触操作系统;手机大鳄诺基亚通过一系列并购已经基本将手机主流服务包括地图,导航、音乐、娱乐等尽数纳入囊中……冠冕堂皇的说,以上群雄并起带来的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升级与立体化应用。换而言之,移动互联网肥硕的利润才是他们所觊觎的最终对象。
我们细观群雄“迁徙”的轨迹,不难发现这样的趋势,Google掌握的是互联网客户和网络内容服务,意图通过联盟来完成实体化的软硬件并行,微软仍旧依靠软件优势来启动市场,并建立了操作系统竞争这个游戏规则,iPhone是移动终端体验升华的量产品,其实它更看重从内容服务的商业模式中汲取利润,而掌握着手机用户和可靠硬件的Nokia,力争通过应用软件和在线服务,如收购Ovi.com这样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来串联这个产业链。
诺基亚的“启钥”计划
收购,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业界已经习惯这种变通离合。可是, 当诺基亚以1.53亿美元的出价公开竞购奇趣科技(Trolltech)公司时,却还是一时间成为业界品头论足的热点。诺基亚扶持的是Symbian OS,收购奇趣科技与其现有产品和技术明显存在竞争之势,那么这次收购的用意何在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诺基亚的移动互联网策略。
作为一家近乎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市场垄断的寡头,诺基亚也明白惟有跨界到移动互联网市场博弈,才会将自己在硬件领域的优势得以进一步连环迸发。战场上没有兵戈尽备的悍将,诺基亚缺失互联网内容/服务和第三方应用软件部分,在不能“纯”技术上超越和构建软件和服务的基础上,那么并购Trolltech就可能将手机服务延伸到移动互联网,早一步抓取这把打开移动互联网大门的钥匙。大门打开之后,诺基亚可以牵头带来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达到人尽皆知的“共赢”。而这把钥匙的核心DNA就是奇趣科技的Qt。
了解奇趣科技的人并不多。但是要说没用过Linux手机的人,那估计凤毛麟角了。这家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软件公司,为嵌入式Linux环境和桌面跨平台应用开发提供先进的软件技术。其核心产品Qt是针对桌面的跨平台应用开发框架。目前全球已有数百万开源软件使用者正利用奇趣科技的产品开发软件。收购奇趣科技将有助于诺基亚加快移动设备和桌面应用的跨平台软件战略的部署,有利于其推出互联网服务业务。在加快把奇趣科技Qt技术推向商业市场和开源领域方面,奇趣科技和诺基亚享有共同的目标。
在采用奇趣科技的技术后,诺基亚及其第三方开发商将能够开发出可用于诺基亚终端设备和PC机上网的各项应用。诺基亚为终端设备推出的软件战略,建立在跨平台开发环境、以及运行在不同操作系统的多层软件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开发出跨诺基亚终端设备的应用。这犹如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共同的平台,诺基亚将以Qt的方式邀请产业链中众多厂商参与共建。
移动产业链的构建
目前,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分割性很严重,不过这也正是发展空间所在,因为奇趣科技产品不仅基于嵌入式Linux,而且使用Qt在MacOS X和Linux桌面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和嵌入式平台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部署在基于Windows CE和Windows的一系列移动设备上。当然,使用Qt的客户可以自由定制他们所需要的功能。毫无疑问,奇趣科技的Qt道出了诺基亚移动互联网“跨界”的诱因所在。
跨平台化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它将大大节省业界整合独立系统所花费的时间,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产品开发。移动电话制造商还可以对平台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推出更具创新性的手机产品。“跨界”本是艺术创作用语,现在已经恰当落在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构思之中。而“开源”向来是一个褒义词,它除了意味着技术的共享与开放之外,还意味着打破垄断的桎梏后,体验与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立体化。于厂商而言,门槛的降低使得大家谁都能靠实力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对用户而言,多元化的应用体验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跨界”元素,手机将会更好“玩”!
我们不难设想这样一条完美运作的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上游的平台开发商提供具有友好界面的开放式跨界开源平台,中游的软件厂商基于这样的平台为手机订制人性化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下游的手机制造商根据操作系统的功能丰富与否与既定的受众消费者,研制不同类别的硬件终端。同时,运营商、平台开发商乃至软件商均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开发出不同模式的增殖服务,并从增殖服务中,源源不断获得收益。对于最终的消费而言,他所要考虑的已不再是手机带不带摄像头、能不能上网、可不可以导航等等尴尬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的软件及服务以有助于自身的个性化应用,最终达到一种“移动网络化”的生活方式。
又“开源”又“跨界”
手机制造商需要一种移动操作系统作为其开发平台。随着消费者对功能要求的增加以及移动网络运营商寻求为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特色服务,要求这种平台必须具有灵活性、可拓展性以及互操作性。而Qt开发平台恰恰完满诠释了“开源”+“跨界”的移动延展基脉。
“开源”+“跨界”的移动延展基脉融入了移动互联网化的动力之后,将会有力地成就移动产业的全新商业模式。实际上,传统手机制造商已明显感觉到了移动新应用咄咄逼人的势头,并且也摆开阵势迎接挑战。诺基亚已经公布了其OVI战略,进军手机联机游戏以及互联网广告市场。诺基亚公司称,今年晚些时候,它将在欧洲的主要市场上推出自己的音乐商店。当然,这只是代表,更多的成长型小公司会把他们热衷的B2B、B2C业务从PC移到手机上来,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掌上的MYSPACE社区。
方正阿帕比移动事业部总经理管剑,针对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化,见解独到地说道:“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势必会朝着‘互动2.0+个性3.0+商业模式’的方向发展。”
超便携设备渐成气候
文/梁尘
英特尔公司只要一有动静,整个产业界都会留意倾听,毕竟它是信息产业的龙头人物,它的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几乎都会引来一次规模巨大的产业升级。因此当两年前英特尔推出UMPC以及后来的MID概念产品时,很多人以为此举将有望改写PC业的发展历史。
UMPC乃至MID都属于超便携计算机的范畴,产品都小于手提电脑而大过智能手机,它外形精致,功能多样。生产企业将其定位为一种替代产品,用以取代尺寸稍大的常规笔记本电脑。它的最大卖点就是特别小巧,必要时可装入衣袋,这样消费者就不必整天携带笔记本电脑外出了。
但是事与愿违。最初,只有三星、富士通、华硕等二线PC企业跟随英特尔的这一超前步伐,推出了相应产品,像戴尔、惠普、联想这些PC巨头们却屏住了呼吸,迟迟未有行动。究其原因,这些巨头都对超便携设备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它在手机和笔记本之间的市场定位有些剑走偏锋,胜算不足。
进入2008年,这一情况终于有了转机。在4月初举行的英特尔IDF大会上,MID成为了一个宣传重点,英特尔宣布,已经有25家硬件厂商决定生产基于英特尔芯片技术的MID产品,其中包括联想、LG电子、松下等公司。
惠普虽然没有跟英特尔的风,但是它也同威盛合作,推出了自身首款超便携设备2133笔记本。戴尔则表示,公司认为超便携设备市场“潜力巨大”,个人电脑这一新兴的分市场“让我们感到兴趣”。
这首先要归结于核心技术的进步。与沿用英特尔传统电脑部件的前代产品UMPC相比,MID拥有了专门设计的“凌动”微处理器,性能更加强大,这大大扩宽了其实用性。英特尔超移动集团营销总监加里·威里刚茨说:“Mid将可以运行Windows XP和Windows Vista。”同时,这一芯片解决了以往产品功耗高的难题,其功耗在0.65瓦到2.4瓦之间,而笔记本芯片的功耗通常在35瓦左右。
其次,传统PC产业日益沉重的增长压力,也迫使各大公司必须加速寻找新的增长点。台式电脑持续增长乏力,笔记本电脑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过于激烈的竞争也让产品价格不断走低,超便携设备将是一块相对空旷的“蓝海”。
一时间,整个产业链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问题是,超便携设备会如愿畅销么?如今,消费者的衣袋和手提包里已塞满了诸如手机、Blackberry智能电话这类物品,是否还需要全套新奇玩意儿?
IT企业们坚信,消费者会为这一兼具智能电话和手提电脑功能的新产品买单。ABI Research预计,MID市场将从2008年的少量设备增长到2012年的9000万台,中国MID市场将在2011年达到500万台规模。英特尔超便携事业部总经理阿南德表示,“很多企业将有机会在其中分一杯羹。”
目前,制约超便携设备的最大瓶颈依然是价格。三星、富士通推出第一代UMPC的时候,价格普遍高达上万元人民币,英特尔方面希望将MID的平均售价控制在500美元左右,以避免冲击上游笔记本市场。将价格进一步拉低的确是超便携设备的制胜关键,华硕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陈志雄认为,如果英特尔确实能够压低成本,那么2008年的MID市场将“出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