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作家出版创业“三级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02:09
    一年前还是福建省最年轻的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现在却当起了公司老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07级的陈锦江顺利转型。“福州大学城里,只有咱书境文化传媒公司才与出版社成功合作过。”指着半年内出版的10余本书,校园作家“陈总”笑道。

    如果没有创业,陈锦江可能还在“爬格子”,或者正准备考研。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文学让自己太感性、太孤独,不如试试别的?于是,今年寒假,陈锦江央求一位出版公司老总给他个实习机会。对方一听他不要工资,欣然应允。第一次与出版社合作却遇上了尴尬事。原来,出版是个专业活儿,陈锦江却是个门外汉,啥也不懂。怎么策划、怎么组稿、怎么审批、怎么报价,他请教同事,却很少有人愿意在指导实习生上多费工夫。于是,他只好上网搜集一大叠报表,逐行对比,再淘来相关专业的书籍,一遍遍翻看。“实习时正好赶上春节,出版推迟,可客户不管这情况。”陈锦江叫苦,“每天催书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没办法,他只得反复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帮您问问。”春节结束,一熬过那催促期,他赶紧亲自把书送到对方手里。

    “小伙子还挺诚恳的嘛。”虽然业务不精,但这反复道歉的年轻形象却马上“深入人心”,客户还特意邀请他参加新书发布会。几次下来,连老总都主动提出:“小陈,毕业后来我这儿上班吧?”但陈锦江却谢绝了他的好意。

    其实,当分析完大学城学生结构,陈锦江就已下定创业决心了。“大学城‘90后’学生占多数,中文系学生更不少,真给机会让他们出书,谁不心动?尤其是文史类毕业生,还特喜欢以出书作为求职敲门砖。”陈锦江很清楚,有出版经验是一大优势,再加上出版社编辑对他的信任,沟通还会更快更轻松。更何况,圈内不少作家同行都认识他,本身不就暗藏着客户吗?

    陈锦江“第一跳”先试试水,推出简单的“个性出书”服务。这个创意是受到团队里美编池志海的启发。原来,池志海20岁时为自己设计了一本回忆录,有图有文,排版新潮,记录了从小到大的故事。陈锦江见了就提议,不妨让客户提供素材,然后由美编帮忙设计封面、版式,弄出一本有个人色彩的书来吧。

    于是,个人珍藏书、毕业班纪念册……个性出书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最让陈锦江得意的是一本300来页的《3的N次方——新生代电影人的预演与预言》,作者是在珠海读书的电影爱好者黄同学。翻开书,里面有成长历程,有媒体报道,有个人作品,当黄同学带着书回到母校厦门一中,书被争相传阅。后来,这项服务影响力越来越大,连大学宣传部门都主动与书境公司联系,设计招生手册。

    陈锦江开始尝试更高级的跳法。今年夏天,他参与主编了一套“时光文丛”,向认识的作家、作者们约稿。丛书压轴卷是《麦田里的十二根笔》,专门推出了12名校园文学新人的作品。“之前,有举办面向大学城的‘榕城高校十大写手赛’,一些获奖者就成了这次的作者。”陈锦江透露了其中创意,他还会尝试再出版关键词为“麦田”的几本书,做成一个“麦田系列”。

    渐渐地,凭借校园作家的人际圈子,陈锦江越做越有样,不仅与北方一位省作协主席一起主编丛书,还和内蒙古一家薄利多销的出版社建立了长期联系。短短半年,书境就合作出版了10余本书,近一半是学生作者。几天前,湖北两位不相识的大学生还寄来快件、商量出书,令陈锦江惊喜的是,他们在信中说“学校还有不少人有‘出书梦’”。

    但陈锦江说,他不会一直满足于学生市场,因为“太平稳,太没意思了”。他坦言,这不是他要的创业生活。此前,他早已不再接个性出书的小单子,好集中火力把“第二跳”做精。“第三跳”呢,陈锦江打算面向购买力更高的人群,比如出版专业培训班的辅导书,又比如,帮讲师出版学术著作。

    “创业,一流的做平台,二流的做服务,三流的做销售。现在我还处于二流。”办公桌前,陈锦江清醒地说。这位一年前说话还吞吞吐吐的校园作家,如今正流畅地描绘着自己的变化:更注意形象,更多理性分析,也开始懂得向人敞开心扉。“还有不一样的是,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给读者签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