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与大学美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57:15

理性思维大学美育教育美学

理性思维是美学中抽象领域达到美育境界问题的重要途径。

理性思维是否存在美,理性思维是否可以转化为美及理性思维是否可以创造美,直接关系到理性思维教学进程中的美学问题。

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

素质教育提出一个美育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的训练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①。

当前,在大学素质教育进程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工的共识。

应当说,大学美育有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教育模式,姑且称之为A、B、C模式:A模式是大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园林、建筑、生活系统、系统、实验系统等硬件设施,自然环境优美和谐,使人生活其中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在人文环境中,同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功利观的高度文明素质的人群构成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高尚的人文环境中,就会不断地被熏陶,达到美育效能。

B模式是校风文化,主要包括校风精神、教育风格、学术研究水平、管理制度、约定俗成的届届相传的学生行为规范等。

这些校风文化不仅铸就一个大学的独特的学校风格,而且可以铸就这个大学学生独特的人格。

C模式是教育美学,即通过教学艺术手段,使美育渗透于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和联想、研究、探索、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们对A、B模式的认识基本趋同,但对C模式却颇有争议。

有人认为:要提高教学艺术,必须在教学进程中采用形象思维与直观教育,因为形象思维可以加强学生美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中获得快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广博知识,提高艺术境界。

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与直观教育,抽象课程就很难达到美育境界。

这种认识虽然可以作一家之说,但显然有其局限性,这里涉及三个认识问题:一是理性思维是否存在美,二是理性思维是否可以转化为美,三是理性思维是否可以创造美。

不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很难解决大学理性思维教学进程中的美学关系问题。

大学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教育,必须经常地同规律性、内在性、抽象性相结合,因为对于那些公式定理,若一定要采用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方法,则既有悖于理工科教育性质,又降低了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得对世界本质的认知能力,不利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文就此问题稍作探讨,以抛砖引玉,求得在大学美育上的共识。

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艺术家来说,美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激情,找到美。

于是,在艺术家的审美视野中,美是一个个形象。

对于哲学家来说,美在过程,美在存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包括横向系统,也包括纵向过程。

过程的美可以揭示宇宙无限进步的历史和历史联系,它既包括运动,也包括相对静止,既包括无限,也包括相对有限,既包括持续,也包括间断,它能以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角度来反映世界。

但是,过程同一切理性思维的成果一样,它本身是抽象的产物,虽然它是科学的、真理的,但它却是世界万物的概念升华,所以,在哲学家审美视野中,作为纯概念的过程就是美。

美在未知,这种看法,对于科学家与探险家们来说也是同一的。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对于探险家来说,探索未知就是寻求非常之美,这是他们不畏艰险的源动力。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是纯理性纯抽象的探索,但对他们来说,对世界未知领域探索比什么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因为它不仅能为科学家描绘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且能反映一个更高层次美的世界,这个美的世界必须通过理性思维的语言来描述,通过抽象的审美眼光来观察。

可以设想,如果理性世界没有美,如何能够使几个世纪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地为之奋斗。

从另一个具体侧面看,我们还可以发现美是具有多样性的。

花季少女是美,鹤发童颜的老翁何尝不美?连绵大浪是美,静水中的孤波何尝不美?江南吴侬软语是美,燕北铁板铜琶何尝不美?这是美在外表。

西施捧心,人皆以为美,无盐捧心,人皆以为丑;碧草时花,人皆以为美,粪便垃圾,人皆以为丑,这是美超越民族老幼的同一。

郭靖虽丑,其行为美,杨康虽美,但其行为丑,这是美在本质。

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④,和者必众,这是美的层次。

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简单的是或非,而是非常复杂的美学建构。

为什么美具有这样的复杂建构?这是因为美的构成基础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

众所皆知,世界分为自然、社会、认识和思维四大领域,自然、社会合称为物质领域,认识和精神源于物质领域又抽象独立于物质领域。

这四大领域本身又具有复杂的建构。

同时,世界规律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外部世界、认识和思维共同的一般规律,即一切运动的普遍规律。

二是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是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局部表现,自然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的一般规律。

由此可见,同物质领域一样,精神领域同样存在着美,而且这种美比物质领域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比物质领域美更复杂,抽象的定理、公式,理性的思维,都内含着美。

事实上,在大学教育中,应当争议的不是理性思维和抽象理论存在不存在美,而是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描述这种美的语言、表现这种美的工具、审视这种美的方法。

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语言、工具和

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到抽象世界美的神圣殿堂。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一些从事大学教育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抽象世界本身存在美,他们为了美育不得不试图降低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中小学直观教育和形象思维教育,借助于艺术领域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简单地图解理论知识,借助于文学语言来烘托课堂气氛。

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能说是真正的大学素质教育,因为这种尝试只是浅表的图解美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大学理性教育的美学层次,其最基本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精神、抽象理性世界本身也存在美,当然无法进行发掘。

我们阐述了理性思维领域是否存在美,接着的问题是理性思维是否可以转化为美。

应当说,对于纯物质世界来说,无所谓美不美,在广袤的宇宙间,星际每天都在演化,生生死死,没有任何一个星球可以阐述其美与丑,因为美丑只是人们思维领域的主观感受,其本身就是属于理性世界的产物。

由此一点,我们认为,在理性思维领域中,美是可以转化的,抽象的东西,同其他领域一样,存在着可转化的条件。

理性思维转化为美,一是源于理性世界、科学领域间的交互与碰撞力。

这种交互与碰撞,就能产生新的物质与生命。

在农业领域,最常见的是嫁接,过去只是简单的生物体嫁接,现在科学进入基因时代,我们通过DNA的分析和嫁接,就能创造地球上没有的新的生命和新的物质。

在物理学中,如果我们将硼元素按比例加入硅中,能使硅在室温条件下的各项技术参数产生很大改变,形成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再如电子与声子交互作用,电子被声子所散射,在温度这个变量的作用下,可以产生美妙的曲线变化,温度越高就会产生更多声子,因此,散射也就更加频繁。

这种学科内部与外部的交互和碰撞作用,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产生新的生命与新的物质,这是何等的美。

当我们沉浸其中时,那种美妙难道不令人心旷神怡吗?因此,科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认识微观与宏观世界,更在于创造世界,这就是理性思维转化为美的基本要素。

理性思维转化为美,还在于技术性的工作。

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电子计算机起源于真正的抽象世界,它是电子学、物理学、数学等理性思维的共同结晶。

可以说,没有这些学科高度发展高度抽象的思维,人类就不可能有计算机。

如计算机软件编程主要依靠高精深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将非常复杂的公式程序演化成简单的可操作的平台,其视窗非常美妙。

这雄辩地证明,理性思维完全可以转化为美。

即使在人文学科里,理性思维转化为美也如海滩之贝,比比皆是。

如,一个作家最初创作冲动可能源于某个生动的故事,但随后而来却是严肃的社会理性思考,由理性思考再进入真正的艺术构思阶段。

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形象思维,这是大多数作家的创作规律。

有些同志只看到作家创作的最终成果,但不知在创作进程中的理性思维的作用与转化。

其实,如果在创作链条中,没有理性思维这个中心环节,创作结果就往往是自然主义的作品,而纯自然主义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再如中国画的创作,不像西方画那样,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去模仿感官所把握的事物的客观数理形式,中国画家不关心客观事物的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空间,也不利用物体的数理逻辑进行思维并集合起具有真实感的形象,而是把自我化入宇宙万物之中,在静观中体味宇宙的浑涵汪茫、悠悠无限和提净自身的情怀,从而升华到“道”的境界⑤,这是比西方画家更高的数理逻辑、更高的理性思维的境界,于是,一个空白区域,可以成为广阔的天空、连绵的白云、皎白的脸蛋。

这说明,在美术创作中,无论是西方画家还是中国画家,都像作家创作一样,都有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这就是理性思维转化为美的实例。

由上所述,理性思维转化为美与理性思维创造美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转化包括创造,创造必须转化。

因此,理性思维转化为美与创造美、存在美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只有把握住这一点,大学美育的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大学不是幼稚园,大学生应当是理性思维的身体力行者,因为理性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操作,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抽象性、积极的综合创造性、缜密的逻辑辩证性、丰富的历史实践性。

人类愈是发展,理性思维愈是飞跃。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离不开理性思维,民族进步离不开理性思维,物质文明创造,更离不开理性思维。

在大学教育和科研中,理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大学学生应当具有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无论是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文科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理性思维的基本功,这是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

抓好大学美育,我们认为,不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启发大学生,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美通过理性思维本身来充分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是大学美育的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要给学生能够解读理性思维美的语言和工具,这种语言与工具有其不同于形象思维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懈地研究和探讨。

第三个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洞悉能力和强烈的兴趣,要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事半而功倍,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学校美育水平。

我们认为,只有上述之路,才是大学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和美育水平之正道。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3日。

②参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列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③参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参见宋玉:《对楚王问》。

⑤参见徐碧辉:《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道》,《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