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体君:“漫话“革命”与“改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3:57:35
“漫话“革命”与“改良”
苗体君
纵览人类历史,社会变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改良,一种是革命。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时,为了缓和危机,统治者由上而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善贫苦百姓的生存状态,以求社会的稳定,这是改良。中国人又称其为改革。革命则是自下开始的一场运动,贫苦百姓通过暴力瓜分地主的财富,推翻现有的政权,实现改朝换代。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中,革命是主流,改良是陪衬。推行改良的改革家们虽然在一个时期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终因触及当权人的利益,改革家们多得不到好的下场。
中国人拥有革命的激情。“革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下部《易传》,原句为“汤武革命”。古汉语里“革”是指爻词的“革卦”,指事物双方的“不相容”;“命”是一个副词意义的词,古汉语里由“生”“牲”指今天的生命。虽然“革命”的本义不是指“死人”,但每场革命过后都会倒下一批批的人。所以后来的“革命”在老百姓看来大体上就是“杀人”或“人被杀”。革命的历史也沉积了浓厚的革命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有三部谈革命,《西游记》讲猴子的革命,一个不守规矩的猴子在天上进行的一场革命,《水浒传》谈的是百姓为生存进行的一场革命,《三国演义》谈的是统治者中下层领导贫苦百姓进行的革命。中国人确信革命能解决一切问题,却把革命的破坏性忽略掉了。
当奴隶制、封建制在欧洲发展到了一个时期后,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母体中孕育而生,新兴的资本家在拥有更多财富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这就与封建的皇权发生了根本的冲突。封建制的皇权为保持其政治统治,对资本家进行严厉的打压,资本家为了取得政治上的生存空间,与广大贫苦百姓一道同封建皇权形成对垒局面。这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两种道路:一种是英、日式的改良,封建皇权与资本家最后达成妥协,保留皇权象征性的最高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则组成议会直接参与国家政治,如英国至今保留女王,日本至今保留天皇,但操纵国家政权的是议会。这是一种不流血,或者较少流血的运动。但这些不能被中国人所接纳,虽然康有为等也模仿,推行戊戌变法,最终却是死了一批人算是完事。另一种则是法、俄式的革命,法、俄均果断地把皇帝推上了断头台。
过去我们对法国大革命谈得最多的有两点,一是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其实比较起来,路易十六是个十分开明的国王,他以前的法国国王却是十分专横的,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实行高压统治,就似一只手狠压一个弹簧,轮到路易十六时,弹簧被他的开明政治猛然间松开了,资产阶级被压抑许久的复仇运动也就开始了,他们向路易十六开了刀。二是攻占巴士底狱,成为打碎封建专制的象征。这件事曾鼓舞了许多个国家的革命,但大多不提攻占巴士底狱时狱中关有几个犯人,似乎是关满了犯人。其实狱中只有七个犯人,这七个多是小偷小摸或杀人放火的凶犯。在攻下巴士底狱时,资产阶级放他们出狱,他们竟不愿离开监狱。由此可见路易十六并不是多么专横的人。有必要说明的是,西方的革命与中国的革命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人一般能理智的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伤亡,一场革命下来,死掉的人不是很多。这也是西方革命的一大特点。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改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改良针对社会存在的不足来展开,把社会引向健康的轨道,不会造成社会混乱。而革命往往造成社会的失控,尤其对社会生产是一大破坏。革命成功后的社会,要经过较长时间去恢复由革命造成的社会创伤。社会底层的贫民登上管理者的位置,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才能适应领导的职务,这也必然会造成管理不善。中国古代政治最好的一点是科举制度,自隋朝始中国历代政权都通过科举,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让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政治。读书人通过读书实行其观念的转变及革新,然后投身于仕途。西方世界推行文官制度,也是通过考试选拔文人入仕,这种制度也曾给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通过文官考试制度实现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化。这也是构筑稳固的社会结构,保持其人才由下而上的流动,选拔最优秀的中下阶层人士参与政权的建设。
但在中国因参政管道过于狭窄,总会有一批失意的文人被挡在参政的门外,当革命到来时,他们会推波助澜以实现其参政的夙愿,他们的行为几近于复仇。中国的政治舞台往往是成了一个大的屠杀场,温柔的改良被置于社会旮旯里倍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