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07:14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2007-01-29 | 作者: 刘喜广 刘朝晖 | 来源: 国土资源部信子中心 | 【大中小】【打印】【关闭】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
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
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超标。按国家总体规划,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用的规模1 366万公顷,但实际上到1990年底就达到了1 613万公顷。全国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高达191m2,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150m2)27%多,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超过300m2,内蒙古甚至超过400m2。由于地广人稀,村中出现大片空闲地,人们将其形容成“空心村”。据河北省调查,全省村庄内空闲土地达3.3万公顷。
2.农村居民点缺乏有效管理
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存在一种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是一种私有财产,自己不使用,也不准别人使用,即使闲置、抛荒,别人也无权过问,宅基地主人拥有使用的权利,却没有合理利用的义务,同时对于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又缺乏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因此,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健全,不仅导致大量旧宅基地的闲置、抛荒,同时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城乡土地置换增加了难度。
3.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
长期以来,农民建房占地多,质量好。随着农业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建房需求量增大,且农民已不满足于“砖瓦房”的居住条件,纷纷迁到村外,建起了讲面积、讲排场、讲方便的“乡村别墅”。尤其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借家庭人口的增多,纷纷向村庄外扩张。
4.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低,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村居民住宅绝大多数以低层建筑为主,尤其以独居小院为主,占地面积大,建筑容积率低,所占土地多是地势平坦向阳、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优质土地。加之传统的住房观念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仍然沿袭着“有天有地,单门独户”的模式,土地利用率低,布局散乱。因而,村内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不完善,建筑物单体面积差异大,使用功能混杂,不仅导致村庄的居住环境质量差,而且给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 影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5.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户建房选址比较随意,用地规模不受控制。近些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户建房的管理,但由于忽视村镇建设规划,因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房热的掀起,规划滞后所造成的后果日益显露出来,布局零星分散,内部功能布局混乱,整体档次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沿公路两侧发展,用地见缝插针,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势性
1.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增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极其稀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我国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结果,大量的农业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大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闲,加之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存在的其他问题,必须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步伐,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旧宅基地复垦来补充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我国农民的住宅大多布置较为分散,多为一户一宅式。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小而全,自给自足”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每户居民点用地占地面积都较大,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利用率极其低下。  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点遍布田间,造成耕地不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机械化,使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产生的效益体现不出来。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集中,复垦整理后的宅基地,可以恢复耕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
3.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
通过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集约经营、发展农村经济,而巳可以盘活土地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适当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改变农村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又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措施
1.组织得力,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与社会综合发展的决策机制,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社会基础厂程,应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纳入政府社会发展内容,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与社会综合发展的决策机制,把握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实施动态,作出改进或调整决策;县、乡(镇)组织土地管理、村镇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积极宣传我国土地国情和土地整理的作用及意义,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控制下做好村镇规划,增加新村庄的吸引力;对先进人物事迹给予积极表扬,扩大影响。
2.建立多元投资机构,筹集专项资金,并且做好长期进行的计划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需要的投资较大,建议建立多元投资机构,从国家土地税收、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等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根据农民实际建房需要,随时办理土地占用等有关手续,做好长期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打算,这样农民建房资金就可以基本上由农民个人承担。
3.制定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优惠政策,明晰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坚持“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税费减少的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土地整理的积极性:明晰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把土地整理后的收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联系,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4.积极研究制定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相关技术
按照“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土地特性研究制定最佳技术,特别是有关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生态设计,如房屋拆迁废弃物的处理等,建设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5.建立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措施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土地整理的年度计划纳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实施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严格督促执行,打击各种破坏土地管理、违反规定的行为。土地整理工作在我国刚刚展开,特别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由于涉及范围广、复杂性较大,进行整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原则、模式需要论证和探讨。借鉴国内外已取得的经验,结合我国土地国情,因地制宜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