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目前通胀形势并不严峻 历史上最高还到过20%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06:19

学者:目前通胀形势并不严峻 历史上最高还到过20%多

2010年11月16日 00:32中国经济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29条

CPI破4 通胀压力加大

年内会再加息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北京报道

数据:[新增贷款5877亿][食品价格涨10.1%][工业增加值增13.1%]

独家:[谢国忠:一次性加息到位抵消通胀][连平:通胀是经济头号问题]

11月11日10时左右,让市场猜测多时的这只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靴子”终于落地。不出大多数学者的预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不仅超出了9月份0.8个百分点,还创出了自2008年10月以来的25个月新高。

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看来,食品类价格上涨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之一。盛来运表示,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另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10月份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31种受监测产品中,有近80%的产品价格上涨。而据商务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显示,11月份的第一周蔬菜价格就上涨了4.9%。

盛来运在分析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的原因时表示,除了成本推动和流动性比较充足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来自于国外农产品涨价以及大宗商品涨价对国内的影响,另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国外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价格。二个是自然灾害。

尽管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重要指标的CPI达到4.4%,但依然有学者不认同目前这个数据。

在10月CPI发布前,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论战已经打响。

11月10日晚上21:38,国家统计局网站刊登了一篇辩论文章。这篇署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的文章,矛头直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奇渊的分析报告《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

发布于11月9日的该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

徐奇渊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权重分析计算公式,对5年来一共53个月度数据进行了回归估算,得出了-7.35%这个变化值。而且这个变化值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进行解释。因此,徐奇渊的报告得出了“这个-7.35%的变化值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的结论。

庞晓林在反驳的文章中指出,数学模型只是一种分析研究工具,不适宜直接用来生产统计数据。对于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被低估7%”的结论,仅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况且,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于利用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结论在使用上往往十分慎重,多作为参考数据,不会作为判定事实的主要依据。

文章还指出,目前,统计部门编制和发布的价格指数有着严谨的编制工作程序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始数据是采用定人定时定点派人直接采集的,是真实可信的,是能够反映市场物价变动及其变动趋势的。报告作者在不能解释自身模型推算结论的情况下,没有分析其所使用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而将其中不能解释的因素归咎于“人为调整”,是不负责任的。

法国巴黎证券亚洲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依然认为,即便10月份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很高,但仍然是被低估的。

不管真实的通货膨胀程度有多高,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看来,CPI上涨4%左右并不算严峻,而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政府“严控通胀”的决心。

就在CPI数据公布的前一天晚间,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反常操作跟10月份宣布加息的时间段如出一辙。央行为何要选择此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天大研究院经济学家、资深研究员王元龙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从这两次央行提前采取措施表明,央行已经高度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而且认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增加。提前一天公布,也是采取的一种反常操作,让市场不能猜测什么时候会采取措施。

通胀高企、热钱涌动,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着实考验着货币当局。随着11月10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决定再次加大了市场对年内二次加息的预测。为控通货膨胀,年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多大?单次货币调控对CPI能否产生明显作用?未来央行还将继续推出哪些调控政策?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货币超发致通胀之争:

中国货币量已达70万亿 泛滥流动性成洪水猛兽

央行官员:超发货币43万亿引发通胀说法无依据

政府表态:

多部委酝酿应对高物价 三路径布局抗通胀股

分析评论:

评论:治理通胀关键在于流动性管理

匡贤明:反通胀 “限价令”是下下策

朱文晖:货币政策太宽松 内地通胀或持续

专家论加息:

谢国忠:缓解通胀必须加息 以历史水平为准

陈伟:年底有必要再加息抑通胀

叶檀:若CPI持续上涨 将迫央行加息抑制通胀

相关专题:

聚焦内地2010年10月份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