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的文化明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21:31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过,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一句话便道出了中日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特质。

    中日两国2000年交往历史中,文化交流尤其璀璨夺目。正是文化上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毗邻而居的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异常接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远在国力强大的隋唐时代,日本曾先后向中国派遣了17批遣隋、遣唐使。在这些学习古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日本人当中,有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空海、最澄、橘逸势等著名人物,但更多的是那些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为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他们不惧道路艰险,跨过惊涛骇浪。有不少人随船沉没于滔滔大海之中,也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回国而客死他乡。纵观世界历史,像日本这样持续数百年大量地向一个国家派遣使者并不多见,这既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更展现了日本人民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

    从日本全面地以中国为师的“唐风时代”,到中国变先生为学生、以日本为师的19世纪末期,约有1200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两国文化交往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新的治国理念、新的艺术形式,很多是经过日本传入的。当时从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人们大都东渡东瀛,进行近代文化和救国路线的求索。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田汉、夏衍,提起这一连串名字我想人们大都不会陌生,而这一个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名人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曾在日本学习或工作过。他们回国后,带回不少近代的新文化、新思想,引进了近代文学的各种主要形态,对近代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如此,像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廖仲恺、蔡锷、秋瑾、张闻天等人从日本回国之后,都成为了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有些人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

    有人说,邻国无和平。纵观世界历史,应该说强国相邻难和平。比如欧洲几个大国之间,近代都曾发生过战争。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致使中日之间的友好纽带断裂。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国关系也经常回转曲折。如何化解中日两国之间近代以来产生的恩怨情仇?我想,除了加强经济合作之外,文化交流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是通过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求得心理上的和解认同,才能进而夯实两国关系发展的根基。

    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大门再次打开,两国文化交流掀起了新高潮。透过这扇大门,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国度,一个经济上发达、文化上强大的新日本。我们要摒弃老师对学生的心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日本,特别要怀着学习和借鉴的目的研究樱花之国强大背后的文化因素。在这里,我简单列举几个日本文化有关的事例,得以见微知著、管窥全身。

    ——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发现一片废纸,一点果皮。次日,几家西方报纸争相报道:“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讲秩序、讲礼节、讲卫生的日本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乱花迷眼,目不暇接,却又让各国游客感到起伏有度,舒驰有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日本时,曾对日本高度协调的接待工作大加赞赏。他感叹道:“同日本比,美国在这方面只能算是第三世界。”日本人集团内部高度协调的特点让人钦佩。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施加强大压力,终于迫使日本打开大米市场。但真的开放以后,如临大敌的日本农民反倒松了一口气,便宜的美国大米、中国人认为又香又糯的泰国大米,就是无法战胜依恋于日本大米的一片片日本人舌头上的味蕾!日本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热爱近乎疯狂,也着实体现了日本人的高度团结和对国家的无比忠诚。

    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日本岂能不强!虽然自古以来被称为文化大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古老的大国有些地方落后了,有些传统遗忘了,有些文化缺失了。现在到了放下身段向日本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要拿出当年日本人如饥似渴学习中华文化的劲头,不要让对历史血仇的记忆部分误导了对现实日本的完整解读,认真萃取日本文化的精华,使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010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即兴作了一首汉俳,他写道:“融冰化春水,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我衷心的希望,文化交流能够融冰化水,也能够成为一剂良药,修补历史创伤,塑造美好未来。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友好协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

    日本财团

    赞助:

    全日空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