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汽车产业六大猜想(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14:45
猜想一:大集团兼并重组会掀起风浪吗

  国内汽车大集团间的整合重组一直是业内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被传说有重组可能的企业不少,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有江淮和奇瑞。有关二者重组的猜测从2003年奇瑞与上汽正式分离时就传出了。2006年9月,安徽省政府将主导江淮与奇瑞的重组,实现“大安徽汽车梦”的消息再度传开,占据了不少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有的还用了“中国式雷诺日产”将上演的大标题。但遗憾的是,随后两家都对此予以了否认,传闻渐渐平息。

  媒体遭受这次打击之后恐怕没有谁再愿意做这方面的猜想了。但是,2006年年底,

 
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通知中几次提到汽车业的兼并重组问题,在结构调整的任务和措施两部分中,发改委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推进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虽然,有人认为谁整合谁,谁被谁重组,从根本上还要靠市场这个因素来推动。也有人说,国家发改委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这种联合重组,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又往往是这种整合的阻力,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组。但是,在国内汽车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散、乱、差的局面,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个别大集团发展前途令人担忧、命运难测的情形下,再结合发改委的通知精神来思考,我们认为,汽车大集团间的兼并重组话题必然会重新浮出水面。2007年中国汽车业真正上演一两出兼并重组的大戏,也未必不可能。

  猜想二:自主品牌起步中高端的模式能否成功

  2006年是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集体发力的一年,其中上汽荣威的推出颇为吸引眼球。不仅因为它是来自中国大型汽车集团的自主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条打造自主品牌的道路———从中高端做起。据报道,还未领到“准生证”的江淮第一款轿车也将是排量2.0升的中档车型。那么,这条路是否适合中国汽车业?能否走向成功?自主高端品牌的命运值得关注。

  在2006北京国际车展上,荣威750第一次正式和公众见面。赞许、怀疑、否定,各种评论皆有。但毕竟新车还没有接受市场的检验,一切议论都不能判定荣威的未来。 有看好上汽这条路者认为,基于荣威的产品定位、后续车型、资金实力、营销措施等,荣威的成功是值得期待的。不过,有质疑者却说,中国自主品牌从中高端做起还鲜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早期的红旗,近年的中华

  据知情人透露,荣威750近日将上市,价格非常有竞争力。荣威能否在2007年一炮打响,让我们关注它的市场表现。

  猜想三: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还能有多大突破

  经过前两年的积累、磨炼,自主品牌在2006年终于集体捧出令国人欣慰的成绩。奇瑞单月销量已两度跻身前三强,全年有望进入前四强,年底实现销售30万辆,超额完成了全年28.1万辆的目标。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总体市场份额已经由5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近27%。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份额最大的不再是哪一家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自主品牌。

  去年的好成绩让人不免对今年产生更多憧憬。自主品牌在2007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比如,自主品牌企业能否进军乘用车前三强?市场份额(集体)能否突破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有媒体认为,自主品牌乘用车2007年占到三分之一的份额是“板上钉钉”,并大胆预测会逼近50%。目前对于2006年的各种统计数字还不完整,而且来源也比较复杂。根据记者的估算,2007年乘用车市场的总体规模将比2006年扩大,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是大约增长20%,在这种水涨船高的情形下,自主品牌的份额要一下子再涨两成,恐怕并不现实。但继续走高的势头应该不会改变,自主品牌(集体)到底是三分天下稳居其一,还是有更大的突破,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也期待,自主品牌能在这场竞赛中,保持体力,有充足的后劲和耐力,去赢得更大的成功。我们也希望,2007年在自主品牌的阵营里,除了奇瑞和吉利,还能再冒出一两颗新星。猜想四:合资公司在华经营是否出现拐点

  跨国公司在华的合资企业曾是中国汽车业的骄子,舆论的中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资公司这种先天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君不见,近一两年来,合资公司已渐从中国汽车舆论热点的位置退居其次。自主创新的话题、自主品牌的关注度已然越升至第一。2006年似乎是在谈论合资企业能否打造出自主品牌的时候,合资企业才更多被关注。当然,合资企业依然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在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预测2007年汽车行业可能出现的新形势时,我们似乎感到合资公司在华的经营或许会出现一个拐点。

  不久前,一汽夏利的总经理王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胆预言,未来几年必将有合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的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已经走过车型竞争时代,到了比拼综合实力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跨国公司不是拿来什么车型就能获得成功。这两年我们不是也看到不少世界著名的车型在中国市场败北的例子吗?不是也有顶着世界“家轿之王”称号却在中国市场始终找不着感觉的吗?我们也隐约感到,有些前两年发展势头很猛的合资公司由于后续车型不充足、合作伙伴实力较弱等先天的不足,已渐渐透出疲态,发展底气令人担忧。还有的合资公司,公司老总、销售老总不知换了几拨,但经营业绩一直不见起色。甚至有传言,外方也萌发了退出和另寻合作伙伴的念头。2007年,个别合资企业存在的危机或许会暴露得更明显,合资企业的分化可能更趋严重。

  猜想五:中国汽车能否进入美国

  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已经不是新闻的时候,华晨汽车与欧洲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出口大单的消息还是让国人感到兴奋。因为这是自主品牌轿车首次大规模登陆欧洲市场。能够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国际成熟汽车市场,无疑是2006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可喜收获。进入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汽车的一个梦想、一种追求。如今,首批3000辆中华尊驰已发往德国,接下来人们可能会自然地想到:德国已经去了,美国还会远吗?

  奇瑞汽车与美国梦幻公司合作,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2006年没有“开花结果”。不过,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壮大,会有更多的企业从曾梦想有朝一日让自己的汽车跑在美国的道路上,到逐渐具备了出口美国的实力。到欧美市场去证明自己,到欧美市场去锤炼自己,最终实现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目标。就在不久前,一家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企业老总对记者说:“不进入美国市场,总感觉我们的海外事业不够高度,梦想不圆满。”她还透露,产品已经在做进入美国市场的认证工作,有信心成为第一个打入美国市场的自主品牌。

  猜想六 实行召回

  转眼间, 中国正式实施汽车召回制度已经两年有余。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2006年截至到12月18日,全国共有22家汽车制造厂主动进行召回,召回车辆283536辆,与2005年相比增加幅度较大。

  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曾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实施之前政府、企业、专家、消费者各方代表围绕这个问题光研讨会就不知开了多少次。如今,仅一年内国内汽车召回的频次就有50多起,但召回似乎并没有像实施之前人们担忧的那样,给企业带来什么致命的伤害。对消费者而言,似乎也没有从召回中获得多大的利益保障。总之,汽车召回的影响并不如料想的那样大。而实际上,中国的国产汽车质量水平还没有那么高,汽车消费者还时常会因各种质量问题与厂家产生摩擦,消费者维权还很难。所以对于国内的一些汽车召回也就有了这样一些评论:“避重就轻”、“作秀”、“隐性召回”、“瞒报”等等。也许正是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在去年年中的时候,要求各地的质检部门对汽车召回进行专项检查。也就在那时, 业内传出了必要时将实施汽车强制召回的风声,甚至连第一款被强制召回的车型都描述得有名有姓,但最终还是风平浪静。

  主动召回和被动召回毕竟差别巨大。被政府强制召回对一个汽车企业来说不仅形象大大受损,而且经济上受到的处罚也不是小数。在国内实施汽车召回历史不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对强制召回采取谨慎的态度自然可以理解。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表示,在2007年的工作中,将继续完善汽车召回制度,争取在相关立法上有所突破。既然政府部门已经放出风来,现实情况也呼唤一个更加严肃有效的召回制度,2007年汽车被强制召回,在需要的时候也许有可能在国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