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57:13

根与石

 

                            一、  [根]

 

一棵树,从幼芽到成年乃至到死亡,根是它一生的记录。它曾经有过茂密的枝叶,曾经经历过,无数个春华、盛夏、秋风与苦寒。今天,它的干已不知去向,一切皆成过去。唯有这紧抓大地不放的根,因为它不能成为人类之“材”,而仍存在着。

 

     人们对根艺欣赏的联想,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谋利者来讲,它可以换成金钱,从形式审美者来讲,它造型很美。世俗者来讲,它象美女,或象动物。

从禅的角度,来欣赏根的艺术,可以联想,此树根,曾经有过的一生:

 

     或停立在岩边,与风寒搏斗;或在寂静的森林中,守护着属于它自己的空间。或曾在人欲横流的街道与人宅旁,默默地看着烦恼、热昏与荒唐的人群。

 

       根的过去,都曾经历过无数个,作为树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酷热与严寒。为了生存,根尽量地,伸向更深的地下,或因某块石的阻档,而形成特有的形态。它不必,以象谁来构成自己的价值,也无须,作为符合人的艺术角度而存在。根的价值,不在于造型与曲线,不在于被人类的重视与发现。这一切,对于根的本身,并不具有本质的意义。

根的意义,在于,它在地球中的,继续存在。

 

 ---------------------------------------------------------

 

                           二、[石]

 

     从一般角度,奇石的收藏价值,在于它的绚丽的色彩、良好的造型、光滑的质感、较好的透明度,以此作为,欣赏与收藏奇石的标准。

 

     从禅的角度,一块奇石,区别于一般的石,在于它完整独立的形体特点。奇石,无须与其他石在一起,才构成价值,所有的奇石本身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形体。如果,从山中某一岩石中砍下一块来,就称不上奇石,因为它不具有独立的特点。

     是什么,使一块普通的石,成为独立的奇石?在于时间。每块奇石,在最早的时候,它的表面是有棱角的、粗糙的。经过长期的自然界的磨炼,终于慢慢地,成为浑圆的、无角的、独立的奇石。它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人类的想象力难以到达。

 

     一 位禅者,偶而,从路边拾到一块奇石,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它的长寿。佛经讲“无量寿”,石,可以是称得上是,--地球万物中的,最无量寿者,禅者,理解与体验,石之长寿。

 

     每一块石,都是地球,混沌开天地(字宙爆炸)时产生的。它们与地球同龄。

一 个奇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默默地,在大自然的水、风、雨、酷热、严寒中,独自磨炼,石的外在部份,被风化,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棱角部分,它的外在部份,成为砂,后又成为土。留下来的,是石之心脏。

 

     想每一块奇石,从它的浑圆的,无棱角的,它,作为个体漫长的,历史之过程。鹅卵石,是理解石之长寿史的,最佳石类。几乎所有的鹅卵石,以前都有棱角。经过无数个潮夕,水涨水落,或缓或急的海水,或河水,或泉水,或溪水,不断的冲击、摩擦,它终于成为今天,圆混的样子。

 

     可以理解,这块石,它经过多少亿年,多少个几十万年或几万年。多少个浩月当空,多少次恶浪巨涛,多少个酷热严寒。它,或许曾长年,在某一山泉边,或溪流边,或大海或大江旁,有多少个,落花与败叶,从它身边流过,而它依旧独自存在着。

 

     作为一块奇石,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经,被其他的收藏者收藏过。而这些收藏者,可能已经不存在。还可以断定:作为今天的收藏者,也最终物化时,而作为奇石的它,仍将如此永远地,长寿下去。不管在什么场合,它都将作为,地球的同龄者存在下去。

 

     那些有枝叶纹,动物纹的无名化石,是些动植物的,遥远的过去、生命历史的记录。其时,目空一切的人类,还远远没有产生。

 

     现在有些人,得到一块古陶片,或某一古代人类的陪葬品,以为得历史之瑰宝。其实,这些不过是,这几万年,人类人工的制作物,其历史价值,与奇石相比,实在过于渺小。

 

     禅者观石,或收藏石,是对石,作为大地一部份的它,与地球同龄的,长寿史的,尊重与理解,是对石,它所内涵的,地球大自然的禅意的理解 。它告之:人生之短暂,大自然之永恒。

 

作者黄葵先生几十年师法自然而创立的[生态理论体系],表达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中,其中可以普及大众的有以下几本:第一本、[地球生态哲学](关于生态哲学、社会学、美学等);第二本、[伟大的地球自然力](关于物理生态力学);第三本、[论绿色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艺术思想);第四本、[树立对伟大地球的信仰](地球生态宗教学)。第五本、[论生态精神文明]。另还有一系列博克文章。

 欢迎百度搜索 :[生态黄葵] 。信箱:hkxd5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