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54:31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一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③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④人朝夕退而游焉⑤,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⑥,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⑦?然犹防川: 大决⑧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⑨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⑩,不如吾闻而药11之也。”——《左传·郑子产乡国》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鬷(zōng)蔑,然明是他的字。 ④夫:句首的发语词。⑤游:交往,交际。 

⑥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⑦遽(jù)止:马上制止。 ⑧大决:河流大的决口。 ⑨克:能够。⑩道:同“导”,疏通,引导。 11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傍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游于乡校(   )    ②谓子产曰(   )

③忠善以损怨(   )   ④吾不克救(   )

2.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

①以论执政(         )              ②以刀劈狼首(   )《狼》

③投以骨(   )《狼》                 ④以虫蚁为兽(   )《童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本文阐明的道理是什么?

二  退避三舍

(重耳)及楚,楚子飨①之,曰:“公子若反②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③?”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④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注释】①飨:用酒食款待。②反:通“返”。返回。③不谷:古时君王的自称。④辟:通“避”,避让。

【译文】(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君礼相迎,说:“你若有朝一日返回晋国(执政),该怎么报答于我?”重耳答道:“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为楚国盛产。凡是晋国拥有的,已经是君王多余的东西了。我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报答您。”楚王说:“即使这样,总该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大王福,果真回国当政,假如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行退避九十里。”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及楚(   )   ②若反晋(   )

③虽然(   )   ④晋楚治兵(   )

2.解释下面“若”的含义。

①公子若反晋(   )                   ②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④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②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4.就所选文段,谈谈关于为人处事的原则。

三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①,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②。释之治问。曰:“县人来③,闻跸④,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⑤:“此人犯跸,当罚金⑥。”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注释] ①中渭桥:在长安故城之北。②属廷尉:言交给廷尉处治。③县人:指皇帝。有说是远县人。 ④跸:古时帝王出行,清道,禁止通行。⑤当:谓判决刑当其罪。⑥当罚金:汉代有令:“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

[译文]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处罚的对啊。”……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            )

(2) 唯陛下察之(            )

(3) 廷尉当是也。 (            )

(4)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廷尉

B  有一人从桥下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  于是使骑捕之                      上使使诛之则已

D  天下之平也                        唯陛下察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翻译句子。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  民安所措其手足?

5.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思相近,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   赵云进谏

初,先主①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云②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③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④,当因⑤众心,早图⑥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⑦,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⑧。不应置⑨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⑩解也。”先主不听。

【注释】①先主:蜀先主刘备。    ②云:赵云。    ③且:还是。    ④丕:曹丕。篡盗:  窃位。    ⑤因:  顺。    ⑥图:谋取。关中:  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⑦河:黄河。  渭:  渭水。  凶逆:叛逆者。指现魏政权。    ⑧关东:  函谷关以东。  裹:  装。策:鞭打。    ⑨置:放在一边。  ⑩卒:很快。

【译文】当初,刘备对孙权派兵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一事十分恼怒,为了给关羽报仇,准备率军东征。赵云进谏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消灭魏,则吴自然顺服。曹操虽然已经死了,他儿子曹丕篡盗国家,应当顺应众人的心愿,早日谋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来讨伐凶孽,关东义士一定抱着粮食赶着马来迎接国家的军队。不应该把魏放在一边,先和吴交战;战争一打响,是不能够很快分出胜负的。刘备不听,于是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今重庆)。刘备失利败退到秭归,赵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经撤退了。

【习题】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操身虽毙                                 (2)早图关中

(3)裹粮策马                                 (4)不应置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3.解释下列句子中“卒”字的意思。

不能卒解也               生卒年                 兵卒百万

4.赵云为何劝谏刘备?就此事分析二人孰是孰非。

五   诸葛恪刀捷

    恪尝献权马,先馅①其耳。范慎时在坐,嘲恪曰:“马虽大畜,禀②气于天,今残其耳,岂不伤仁?”恪答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乌戏之③,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④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注释】①馅:刺。    ②禀:  承受。    ③戏:  戏谑取笑。之:  指张昭自己。 ④张昭的封号为辅吴将军。

【译文】    诸葛恪曾经献了一匹马给孙权,在送之前先刺了马的耳朵。当时范慎正好在座,嘲笑诸葛恪说:“马虽然是大的牲口,但也承受了上天授予的气质,今天你刺伤了他的耳朵,难道不是伤了你的仁爱之心吗?”诸葛恪回答说:“母亲对于女儿,应该说是爱到极点了吧,但给女儿穿耳朵,加珍珠装饰女儿,又有什么有损于仁爱的地方?”

有一次,有一群白头鸟停在宫殿的前面,孙权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这是白头翁。”张昭自以为是在座的人中年岁最老的一个,听了诸葛恪的话,就怀疑他故意借鸟来嘲弄自己,于是就说:“诸葛恪欺骗陛下,从来也没有听说过鸟名叫白头翁的,是不是请诸葛恪再找一个白头母的鸟来。”诸葛恪回答说:“有一种鸟,名叫鹦母,但也未必一定有对,请辅吴将军是不是再找一种鹦父鸟来。”张昭—句话也答不出,在座的人看到了他受窘的样子,都欢笑起来

【习题】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恪尝献权马                            (2)今残其耳

(3)复求白头母                            (4)坐中皆欢笑

2.解释“之”字用法

疑恪以乌戏之                            母之于女

3.翻译句子。

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

4.短文中刀写了诸葛恪的几件事? 短文中主要通过哪种描写来刻画他怎样的性格? 

六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③。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跣行⑤;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⑥。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身:自身。屦:读jù句。麻鞋。②缟:读gǎo稿。白色 的生绢。③徙:读xǐ洗。迁移。越:古国名,姒姓,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今江苏、安微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一带。④履:读lǔ吕。鞋。这里作动词用,穿鞋。⑤跣: 读xián鲜。光脚,赤脚。⑥被:同“披”。

【译文】鲁国有个人,特别善于编织麻鞋,他的妻子是纺织素绢的能手。他们想搬到越国去住。有个 人知道后,劝他们说:“您迁居越国,一定会受穷的。” 这个鲁人奇怪地问:那为什么呢?” 那人问答说:“你编织麻鞋,是供人穿用;你妻子纺织素绢,是做帽子。而越国的老百姓赤 脚走路,不戴帽子。你们虽有编织的专长,却到用不着它们的地方谋生,想不受穷困,怎么可能呢?”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而欲徙于越                    ②或谓之曰     

③缟为冠之也                              ④欲使无穷   

2.解释下列“以”字的用法。

①以子之长                          ②以子之短《晏子使楚》    

③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④以刀劈狼首 《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③其佣作④而不求偿⑤。 主人怪而问之,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西经杂记》

【注释】①逮:及,到.此句指隔壁的烛光透不过来.②邑人:同乡人.③与:帮助.④佣作:做雇工劳动.⑤偿:报酬.⑥资:资助.⑦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有烛而不逮(   )  ②不求偿(   )

③资给以书(   )   ④遂成大学(   )

2.解释下列而字的用法。

①匡衡勤学而无烛(   )                    ②以书映之而读之(   )

③其佣作而不求偿(   )                    ④主人怪而问之 (   )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匡衡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本文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八    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èi ):马缰绳。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⑦廨(xiè):官署。⑧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轼”,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翻译】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言为士则(     )                          (2)为豫章太守(     )       

(3)席不暇暖(     )                          (4)欲先看之(     )       

2.解释下列各句中“为”的意思。

(1)散木也,以舟则沉。(    )  (《庄子》)

(2)越子伐吴,为二建。(    )(《战国策》)

(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孟子》)

(4)为豫章太守(     )      

3.翻译下列句子。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4.从陈仲举的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九    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荷:担负,承受。②阿(ē):山脚。③沾:浸润。

【译文】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荷天下重名(     )                        (2)当斯之时(     )       

(3)桂树焉知泰山之高(     )                  (4)上为甘露所沾(     )       

2.解释下列各句中“荷”的意思。

(1)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    )  (《洛阳伽蓝记》)

(2)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    )(《西京赋》)

(3)才羡者荷荣禄而蒙赐。(    )(《后汉书》)

(4)荷天下重名。(     )      

3.翻译下列句子。

  (1)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2)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4.怎样评价陈季方的回答?

十    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①,值水俭,食常五碗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③。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平昔时意⑤,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⑥!尔曹其存之。”

【注释】①殷仲堪:东晋人,能清谈,善著文,为孝武帝所重,曾任荆州刺史。②水俭:因水灾而歉收。五碗盘:一种小型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五个碗组成。③率物:为人表率。物:人。真素:自然质朴。④方州:指一州的长官,刺史。⑤豁:忘记,舍弃。平昔:平素。⑥登枝而捐其本:登上高枝而忘了树干,喻身居高位而忘了做人的根本。

【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值水俭(     )                   (2)辄拾以啖 (     )       

(3)虽欲率物 (     )                 (4)尔曹其存之(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值”的意思。

(1)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    )  (《汉书》)

(2)未蒙所赏值,无乃不敢言。(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3)武库正值其墓,竟如其言。(    )(《论衡 》)

(4)值水俭(     )      

3.翻译下列句子。

   (1)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2)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

1.交往,交际;对......说;减少;能够

2.来 用 用 把

3.①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②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4.对群众的意见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应择善而从。

二、

1.到了;如果;既是这样;发生战争。

2.如果;好像;比得上;像。

3.①你若有朝一日返回晋国(执政),该怎么报答于我?②假如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行退避九十里。

4.做人应该知恩图报,并且应该信守诺言。

三、

1.(1)交托给。  (2)希望。  (3)判处。  (4)迎合,偏袒。   

2. B    

3. C

4.

(1)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 

(2)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  

5.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意思是,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即任何人都应该遵章守法。

四、

1.  (1)死。    (2)谋取。    (3)鞭打。    (4)放在一边。

2.当初,刘备对孙权派兵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一事十分恼怒,为了给关羽报仇,准备率军东征。    

3. 最快   死  士兵  

4.因为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魏,如果魏灭亡了,吴国自然臣服。赵云的分析是对的。攻吴报仇是私事,攻魏是国事。刘备不应因兄弟私情而置国家大义不顾。

五、

1.  (1)曾经。    (2)伤。    (3)寻找。    (4)同“座”。

2.代词   无实意 

3.母亲对于女儿,应该说是爱到极点了吧。但给女儿穿耳朵,加珍珠装饰女儿,又有什么有损于仁爱的地方?  

4.一是诸葛恪反驳范慎所说伤马一事;二是诸葛恪智辩张昭刁难他有白头翁即有白头母一事。  主要通过对诸葛恪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他机智善辩,知识面广。

六、

1.迁居,搬家 ;有人;帽子;贫穷 

2.凭借;因为;用;用

3.凭着你们的专长,到用不着它的地方去谋生,要使自己不受穷,难道是可能的吗

4.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决定行动,否则,非碰钉子不可。

七、

1.①及,到 ②报酬 ③资助 ④于是   

2.①转折②顺承③转折④顺承

3.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4.我们要勤奋苦读,才能有所成就。

八、

1. (1) 楷模    (2)做   (3)闲暇,空闲     (4)想要    

2. (1)做     (2)修筑,修建。    (3)做(4)做 

3. (1)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2)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4.爱慕贤才,礼贤下士。

九、

1. (1)担负,承担。(2)这 (3)哪里 (4)浸润    

2. (1)荷花(2)承担  (3)随受,蒙受。(4)承受,承担    

3.(1)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2)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4.陈季方的评价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又没有言过其辞。

十、

1. (1)遇到  (2)吃   (3)表率     (4)你们    

2. (1)遇,遇到。(2)价钱,价值。   (3)对着。    (4)遇到。   

3.(1)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2)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

4.做人要对坚守节俭的品质或做人要能坚守好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