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家园不是偌大的工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55:10
黄小伟    2010-11-15 【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eeo.com.cn/observer/pop_commentary/2010/11/15/185867.shtml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黄小伟 国人的“大”情结无处不在。小到建筑的高度要位列世界前几位才值得称道,大到一个城市要成特大型才算成功的发展模式。最近,不少内地二线城市的主政者相继表示将把建设“特大型城市”纳入到自己城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预见,未来5年,中国很多城市将是热气沸腾的工地。
中国近几年来的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干快上”的过程。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区划调整,撤县并区只是为了更大的城区面积和人口。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大城市成为国际性的特大城市。如今,大家更是信心满满,一窝蜂地向着特大城市的目标迈进。媒体报道说,在中国200多个地级市中,就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发展特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历来存有争议。中国城市化也一直在这两点之间摇摆。相较于大城市,小城镇的缺点在于不足以导致产业集聚。另外就业机会有限,也往往缺乏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几经对比之下,发展大城市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大城市主导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未来十几年间,中国可望拥有221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相比之下,目前整个欧洲,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才35座。特大型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城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
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特大城市是否能让生活的美好加倍呢?在聚集效应的优势之外,特大城市也越来越显现出其难以克服的“大城市病”: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环境、紧缺的资源、昂贵的房价等等。逃离“北上广”其实就是对“大城市病”的无奈反抗。
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回溯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形成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如纽约就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在与众多小城镇地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伟大的城市。而中国城市化主导力量却是行政性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外在推力,让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我们归纳为政府的“造城运动”。
行政性 “造城运动”的动力在于城市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项测算是,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但这种外力推动的急速城市化最后所呈现的是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我们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高,地价越来越贵,政府财政越来越富,但在这个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很多外来人口无法融入其中,野蛮拆迁导致的抱怨不绝于耳,并成为当下社会矛盾之源。这显然违背城市化就是提供更多就业、增进人民福祉的初衷。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不仅仅是超大的面积、众多的人口、标新立异的建筑,还应该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对于自己的家园有共同的记忆,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就是这种记忆的外在呈现。
但是现在,我们的特大城市还有记忆吗?回顾数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过程,只是城市建筑物的快速构筑过程,而非一个相应的城市社会秩序、精神秩序建设过程,或者说是城市共同记忆的破坏过程。大拆大建中,地方特色湮灭了,全国千城一面。
我们需要的是有共同记忆的家园,而非偌大的工地。【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eeo.com.cn/observer/pop_commentary/2010/11/15/1858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