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农村社区党建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33:04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近年来,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有力推进,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社区、尤其是以安置征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社区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大。1992年以来,全区先后有83个行政村全部或部分进行了拆迁,占行政村总数的51.6%。截止2005年底,我区已建农村社区14个,其它拆迁安置小区12个(以下统称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入住居民达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28%。加强党对农村社区的领导,已成为我区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更成为我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情况,我部采取专题座谈、问卷调查、资料分析、集中研讨等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认真总结近年来新北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进行原因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区面临新的考验
1992年常州高新区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1997年,我区第一个街道──河海街道成立,2000年,河海街道下属的塘桥村等4个行政村撤销,成立了燕兴社区等我区最早的6个社区;2003年,由于我区区划调整,撤销三井乡和龙虎塘镇,分别以其原辖区域设立了三井街道和龙虎塘街道,三井乡下属的8个行政村同时撤村建立社区,龙虎塘街道的撤村建社区工作也正在积极谋划中。同时,由于区内各镇开发建设势头迅猛,春江、薛家和罗溪等镇的部分行政村也开始了拆迁,大量农民进入拆迁安置小区成为居民。
从本质上看,我区现阶段的农村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社区,是脱胎于农村行政村到建成城市成熟社区之间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和阶段。由于建成时间有早晚,城市化程度不一,各社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区农村社区城市化进程大致情况和主要特点如下表:
社区城市化进程 典型社区(小区) 特 点
起步阶段 春江镇新魏小区;罗溪镇同心苑小区、同德苑小区等 社区地理位置离区中心较远,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社区居民都是征地农民,农民虽然居住在社区,但原行政村的建制尚未撤销,村级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社区居委会没有成立,或是刚刚成立,仍实行农村管理体制;社区党员仍由原行政村党支部负责教育和管理。
发展阶段 薛家镇顺园小区等 社区地理位置离区中心相对较近,社区居民大多为征地农民,也有少量城市居民,成立了社区居委会。部分社区成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党员有的由社区党支部管理,有的仍由原行政村党支部负责教育和管理。
准成熟阶段 河海街道燕兴等6个社区;三井街道巢家等8个社区等 社区处于区中心区域,社区居民部分是拆迁农民,部分是城市居民。由于拆迁时间相对较长,行政村的建制已经撤销,原村集体经济已经或即将改制,社会事务移交街道社区管理,按地域成立了社区党支部。
我区农村社区的过渡特性决定了它存在着不同于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各种问题,例如,社区内居民大多为失地农民,需要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农村社区担负着原村集体经济职能;农村社区中原行政村农民要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担负着社区领导职能的社区党组织面临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难”:
1、社区社会利益关系难整合。征地拆迁后,农民进入社区居住,原行政村的所有制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均发生了变化,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利益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维护社区居民(失地农民)的利益。社区党组织作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处处为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着想,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如何为失地农民争取每一份应得的利益是党组织整合社会关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明晰量化村集体资产。农村社区居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存保证,对村级集体资产收益有着强烈的依赖,对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成为农村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核实、评估,如何合理确定股权设置种类,股值大小,股权的性质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红与现行的福利分配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目前我区社区党组织重新整合社会关系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容易诱发各类矛盾乃至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必须实现原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原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发展渠道不广、经营管理机制欠活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困难,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问题突出。研究和制定管理使用土地出让金的有关政策,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使留用的土地出让金成为集体经济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是社区党组织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实践表明,社区党组织在重新整合社会关系中,各种情况复杂,难度较大。
2、社区党组织功能职责难定位。农村行政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城市社区党组织重要的职能是领导、服务和协调社区工作。我区农村社区脱胎于农村行政村,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社区党组织的功能职责既不同于农村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既要行使城市社区的职能,同时还必须承担原村委会的部分职能,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采用。比如,在行政村改为社区后的一段时间内,社区党组织还要继续担负发展经济的职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城市化进程中村民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还必须继续承担原村委会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如计划生育、社会福利、治安保洁等。而且,由于社区城市化进程不一,各社区承担的功能职责也不尽相同。比如,三井街道在撤村建社区过程中,对原村集体资产“不分、不乱、不平调”,现每个社区还掌握着较多的原村集体资产,社区党组织发展经济的任务较重;而河海街道下属的6个社区中原村集体资产较少,社区党组织发展经济的任务相对较轻,但由于地处区中心区域,社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成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3、社区居民的需求难适应。社区的建立使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对象扩大到了新建社区中的党员、原行政村党员、部分原村属企业中的党员以及部分退休或下岗失业的党员。与行政村党组织相比,社区党组织所管理的党员范围更广、构成更复杂、居住更分散,管理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而社区居民的组成是多样性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拆迁征地的农民、还有一些城市居民、退休职工、外来人员等。不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社区党组织的群众工作面临着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如何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有效开展工作,使社区党组织发挥出最大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问题,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党建所必须接受的新的考验。
二、当前我区农村社区党建的基本状况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农村城市化新形势,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共成立农村社区党支部14个,农村社区党员1484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11%,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呈现三大特点:
1、在组织模式上呈现多样性。由于社区特点不同,目前我区农村社区党建主要有三种模式:燕兴模式、巢家模式和顺园模式。燕兴模式主要存在于河海街道下属的燕兴社区等6个社区中。这些社区建成时间较长,虽然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自于拆迁安置农民,但由于拆迁时间相对较长,行政村建制早已取消,已经按地域成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干部来源渠道较广,除由原村干部过渡的,还有从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和向社会公开招聘来的。社区党组织功能职能与城市社区党组织比较接近,以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为主。巢家模式主要存在于三井街道下属的8个社区中。社区由原行政村直接挂社区牌转变而来,社区居民大多是原行政村居民,社区干部全部为原行政村干部,社区党组织除承担城市社区职能外还必须担负原村委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顺园模式主要存在于我区薛家、春江、罗溪等镇的拆迁安置小区中。这些小区的居民几乎全部是征地农民,社区建成时间短,原行政村的建制尚未撤销,村级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社区党组织尚未建立,入住社区的征地农民党员仍由原行政村党支部负责管理和教育。在我区已建的14个农村社区和12个安置小区中,按照燕兴模式开展党建工作的社区有6个,占总数的23.1%;按巢家模式开展党建工作的社区有8个,占总数的30.8%,按顺园模式开展党建工作的社区有12个,占总数的46.1%。
2、在职能定位上突出过渡性。我区农村社区处于由行政村向城市社区过渡的阶段,社区党建在服务对象、功能定位和管理职能上也呈现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特点。在服务对象上,大多为农村拆迁户,这些居民虽然“洗脚上田”却没有“换脑进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有农村惯性,自身素质还未能适应城市化要求,法制观念和现代市民意识仍不强烈,生活方式比较传统,文明程度相对比较低,由于田地被征,就业保障压力很大。在功能定位上,农村社区党建是我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基础,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社区党建的中心任务,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价值取向,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任务,社区党组织对农村社区建设起到领导、推动、协调和把关的作用。在管理职能上,农村社区在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的同时仍保留行政村的一些职能与做法,其运行方式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不同于农村行政村。各社区党组织均还掌握着总量规模不尽相同的原村集体资产,除河海街道的6个社区外,其余社区的经济都相对独立,一些社区还掌握着以标准厂房、店面房等为主要形态的经济。
3、在工作落实上注重实效性。我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把和谐和稳定作为工作的关键与核心,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办居民所盼,真心实意为社区居民办实事。一是搞好农民保障。完善了以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等“三道保障线”,河海、三井等街道的14个以征地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全部实行了农保和最低保障。二是明晰集体资产。开展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对村级集体资产产权的明晰和量化,完善所有制形式,使农民真正成为资产的所有者和受益者。今年11月份,三井街道巢家社区成立了全区首个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是帮助群众就业。就业是农村社区居民的最迫切的要求,社区党支部千方百计地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春江镇的社区党支部多次跑上企业门为居民争取招工名额,并建立了居民就业安置台账,保证每个适龄社区居民至少一次的就业机会。
我区在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开展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目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其严重性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区党建思想认识滞后。目前,我区各个层面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社区党建的滞后思想认识,并正在与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发生冲突和碰撞,突出表现为存在 “三重三轻”现象。一是重实践,轻理论。农村社区党建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进展,全区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农村社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对如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前瞻性思考。区、镇(街道)和社区三个层面上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特别是部分镇(街道)和社区对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功能和任务概念模糊,对及时按地域成立社区党组织存在观望态度,在如何处置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等关键问题上思想不统一。二是重经济,轻党建。党员干部中存在“抓经济发展劲大,抓党建工作劲小”的现象,认为社区党建是“虚事情、软任务”,不能带来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社区党建上;同时,全区抓农村社区党建的合力不强,组织部门抓得多,其它部门抓得少,镇(街道)分管书记、组织委员抓得多,其他党委政府成员过问得少,全区没有能够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格局。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受农村传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农村社区还习惯沿用原先的行政村管理模式开展工作,社区党员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淡薄,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进入社区的拆迁户党员由于拆迁村党组织还存在,年终分配等经济利益仍是由原拆迁村负责,许多党员不肯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进入社区的退休党员,尤其是一些原单位效益较好的退休党员,担心会失去单位的一些待遇,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即使组织关系进入社区,对社区党组织活动也不够热心;失业、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忙于生计,对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无暇顾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社区党建设施经费匮乏。目前,基础设施条件差、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区社区功能发挥和党建工作开展的“瓶颈”。我区农村社区党支部党员人数最多的有77人,最少的也有35人,而社区用房平均面积仅为234平方米,党员活动中心平均面积仅为6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省市规定的有关标准。社区党建专项经费缺乏,以河海街道和三井街道的社区为例,区、街道两级财政每年对各个社区的经费投入仅为4-7万元,这笔经费包括了除社区干部工资外的社区一年所有的开支,社区党建工作经费没有单独的专项资金保障。社区基础设施差、党建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区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拆迁村党员不愿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区党员干部素质不高。我区农村社区干部大多由原行政村干部直接过渡而来,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据统计,全区91名农村社区干部中,由原行政村干部直接过渡为社区干部的为87人,占总数的95.6%;年龄在35岁以下只有寥寥可数的15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5.8%;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27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29.6%。一些原行政村干部虽然已走上社区的工作岗位,但在工作思路、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上仍是沿用原行政村的一套,对由行政村到社区已经变化了的新任务、新工作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仍然习惯于简单命令、服从操作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无力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以致于在社区群众需要什么、发展什么、服务什么等主要问题上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和导向。农村社区党员总体状况相对薄弱,党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据统计,社区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社区党员总数的54.5%;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社区党员意志消沉、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社区党建活动载体单一。我区社区党组织活动大多数仍沿用农村一套,一些社区虽然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会和协调会,但还没有有效地运行起来,社区党组织在整个社区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困难,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手段来协调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形成共驻共建机制比较困难。组织党员活动,开会布置工作的多,办实事、做好事、义务奉献等社会性活动只限于一般性号召、临时性发动,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针对社区特点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少,不能满足社区党员在社区中工作、生活、学习、活动的需求,党员的先进性、荣誉感、归属感得不到有效体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认识上来看,我区对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重视不够。部分区级机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没有把农村社区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工作中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抓手,或是虽然有安排、有部署,但在抓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多少存在着只要把拆迁农民安置进小区,让他们有房可住就是完成任务,或是社区建设就是社区的治安保洁等片面思想,忽视了社区党建工作更为重要的内容,如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服务居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等。事实证明,社区党建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认识是否到位。
二是从体制上看,社区组织体系的构建难与行政村完全脱钩。由于原村集体经济的相对独立,决定了社区在构建组织体系时必须为原村集体经济提供一个直接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社、村、企分开的良性社区组织体系。目前,我区26个农村社区有21个还在管理原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居民对原行政村的依赖还十分强烈,有的社区成立了党组织,可社区大多数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在原来的村里,同在一个社区生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却分属于三、四个行政村;有些社区没有及时建立党组织,造成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空白点”,严重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三是从机制上看,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培养、关心激励措施不健全。社区干部长年工作在社区,处于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却感觉政治上无前途,经济上无保障。上级部门下任务多、提要求多、要成果多,但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养、关心和激励的措施却相对较少。缺乏灵活的社区干部选任机制,出现选配“一把手”难和选配居住在本社区的社区干部难的“二难”状况。同时,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社区党建工作方面全面系统的培训;对社区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到位,目前对社区干部的考核还大多是沿用村干部的考核办法。
三、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对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党的建设进行了动员部署,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经验交流会的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农村社区党建工作。
(一)提高认识,合理定位,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前提
虽然我区目前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对于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发展方向不能有丝毫犹疑。要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把创新机制作为开创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举措。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上,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决定,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社区各项任务;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管好、用好村级集体资产,不断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领导社区居委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引导和推动社区依法开展民主自治;做好社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工作;针对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做好服务工作,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抓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加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协助做好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构建社区党建的坚强堡垒,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顺应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种种新情况、新变化,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扎实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效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及时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在规模较大、党员较多,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党总支,在所辖的居民片区成立党支部,以一个或多个楼幢为单元成立党小组,形成“社区党总支—居民片区党支部—楼幢党小组”三级社区党组织网络。在调整社区设置时,也要注意同步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对于新建拆迁安置小区的党组织设置,可采用“三步走”,第一步在不具备直接成立社区党组织条件的情况下,先由拆迁村党组织在小区设立临时党小组开展活动,保证党员教育管理不断线、不落空。第二步可以安置人数较多的村党组织为基础组建社区党组织,如村民安置较为平均、分散,还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出发,从相应村党支部中抽调村干部充实到社区党组织中,负责做好本村拆迁安置居民的工作。党组织成立后,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尊重党员意愿的前提下,社区内拆迁安置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仍可保留在原村党组织,同时,拆迁安置在外的党员的组织关系也可保留在本社区党支部。第三步随着社区党组织的逐步成熟和规范,再将社区党员的组织关系逐步理顺,实现属地管理,各项工作全面规范化。明年我区将在薛家镇顺园安置小区开展社区党建试点工作,探索实践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路,在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阵地建设等方面为全区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积累经验。
要加强社区内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镇(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社区党组织积极指导、帮助社区内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暂不具体条件的,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暂时无法建立党组织的,也要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的办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努力消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空白点”。
二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保障体系建设。要抓好农村社区党建经费保障。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党建经费的关键取决于社区经济实力,因此,管好、用好,而不是分光、用光社区集体资产,保证社区稳定的资产收益是社区党建经费来源的最重要保障。我区今年已在三井街道巢家社区进行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在理顺社区集体资产运作机制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规范社区集体资产运作的紧迫性、重要性日益突出,需要引起全区上下尤其是区相关部门和镇(街道)的高度重视。对于拆迁安置村的集体资产运作,目前全区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建议在区相关部门牵头下,以各镇(街道)为主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维护基层积极性、有利于规范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积极稳妥地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社区,也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保障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即区、镇(街道)两级财政拨一点、区委党费补助一点、社区自己筹一点。同时,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由拆迁居民原居住村按安置在社区的人数划拨一点,以此补充社区党建工作必要的经费来源。
要抓好农村社区党建基础设施保障。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转发民政部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苏民基[2005]9号)文件精神,形成多方重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在拆迁安置小区建设中,社区管理服务用房要与小区建设“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投入使用。区委组织部要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用房的规划布局,构建好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的总体框架。在建设主体上,应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由区或镇(街道)统筹统建,确保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达到市、区规定标准,新建小区达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在位置座落上,应建于小区中心区域或显著位置。在场所设置上,要逐步建成“三大中心”,即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教育培训中心。以“三大中心”为依托,配备“两机一室”,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建立社区图书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较好的社区还要逐步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活动室、党员教育陈列室等。在改进服务上,要推广集中式办事大厅,将党员服务、民政、劳动就业、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职能集中在大厅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在营造氛围上,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要上墙,党员活动场所也要有明显标识。对于同步完成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有困难的,也要预留地块,待条件成熟后再补建。
三是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从2004年开始,我区对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和会计进行了轮训,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在年龄和知识结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社区干部对于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着不明了、不适应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在社区干部组成上,要做到既结合实际,以村干部为基础,充分发挥村干部熟悉人员、熟悉情况的长处,维护村干部队伍的总体平稳;又开拓思路,不局限于村干部,为社区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要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把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真心实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同志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班子“两推一选”、社区干部直选的方式,把真正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熟悉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党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逐步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不断加大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比例,建设精干、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
加强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研究,针对农村社区既不同于农村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的特性,明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两个文件,编印《社区党务工作者手册》,加强对全区社区党务工作的指导。认真抓好社区干部培训,将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区、镇(街道)干部培训计划,在培训资金、场所、师资力量等方面统筹安排。在培训内容设置上认真听取镇(街道)和社区干部的意见,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通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使社区干部充分认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责,从而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实施意见》精神,社区党组织正、副书记,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等的工资、生活补贴纳入财政预算,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工资福利水平不低于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切实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体现党员先进性,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去体现,党的意志要靠党员去实现,开展社区党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体现党员先进性,从而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与能力。
一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在农村社区内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不仅要掌握了解社区党员队伍的思想脉搏,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需要学什么,而且要把党员教育的内容与党员自身的需求、与农村社区的实际状况密切联系起来,使教育内容向党员的思想深处渗透,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教育形式要由集中短期向经常化分散型转变。针对社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结构较为复杂的现状,根据社区党员年龄层次、文化结构和职业特点,划分入不同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教育方式要由单一向灵活转变。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典型介绍、现身说法、走访慰问等,增强党员教育的生动性。教育手段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断创造和改善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党员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等,不断扩充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开展形式,使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等制度常抓常新,增强党员教育的时代性。明年我区将在春江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通过建设区级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层终端站点,将党员远程教育延伸到社区(村)党组织,切实解决农村社区党员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满足社区不同类型、年龄、层次党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实施党员分类管理。要按照“管严在职党员,管活流动党员,管好其他党员”的原则,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从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的转变。社区直属单位党员和组织关系在社区党组织的居民党员,是管理的主体与重点,要根据其不同年龄、文化和专长,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切实加强教育管理,不断提高社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逐步推行“双重”管理。建立和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和双向联系、反馈等制度,做到“八小时以内”由单位管,“八小时以外”由社区管,使他们不仅在“工作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在“生活圈”内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扩展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对新社会群体党员逐步实行“属地”管理。对社区内的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建立登记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和教育考评制度,把他们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范围;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采用直管、协管、代管等方法,切实加强管理。对居住在社区,但党组织关系暂时没有转入的拆迁安置党员,在熟悉情况、建好档案的基础上,联络感情、抓好服务,为下一步实行属地管理做好准备。
三是创新党建活动载体。要根据农村社区特点,开展灵活多样、富有特色的社区党建活动,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组织党员深化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形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将创建活动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务实载体和重要内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确立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有影响。社区党组织切实担负党建“带三建”的职责和使命,领导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心助学、结对帮困、文艺汇演、才艺展示等,引导社区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
(四)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党建体制和机制,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
抓好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只有不断完善社区党建的体制机制,构建和谐高效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才能将社区党建工作持续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民主管理机制。要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全区基层党建总体规划,制定《新北区社区党建工作三年规划》,将社区党建工作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工程”,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内容、职责,加强对社区党建的宏观指导。明确规定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社区党组织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社区党组织既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较好地保证社区党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实。要大力推进社区党务、社区居务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综合协调机制。社区党建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社区驻区单位党组织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区、镇(街道)、社区三个层面上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驻区单位要围绕“党员教育联搞、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创”目标,积极为社区建设出力献策。
三是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广泛参与机制。社区党员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主体。只有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大限度地把党员群众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要抓好对社区老党员的管理,注重保护和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鼓励老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性工作,在拆迁安置、政策宣传、团结乡邻、维护稳定等工作中老有所为;对在职党员,要注重引导他们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一对一”结对帮困等活动,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要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从精神上积极鼓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四是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责任落实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联系点制度、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把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区委和镇(街道)党(工)委、区相关部门领导要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和掌握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不断实践总结完善,推进社区党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