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对新世纪第一个10年全球化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12:50
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杨雪冬:对新世纪第一个10年全球化的反思 2010年11月08日09:5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杨雪冬:对新世纪第一个10年全球化的反思--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10年里,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全球风险、全球危机也不时出现。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在世界经济中心爆发的危机。正如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所说,这是一场涉及体制、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需要进行全面的反思。对于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并且成为人们日常话语的全球化,本次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一、全球化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讨论全球化的时候,存在着很深的忧虑,担心全球化的结果将会是“美国化”、“西方化”或“资本主义化”。毕竟,全球化作为一个现代历史进程,无论在起源上还是在推动力上,都是由西方主导的。“冷战”的结束,为这种担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非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由单一中心主导正在变为多中心参与。西方社会也开始担忧自己的中心地位,以至于德国明镜杂志将新世纪第一个10年总结为“失落的10年”。

  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必然会从单一中心主导转变为多中心参与。这样说有三个主要理由:首先,全球化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联系和交往的扩大与深化。在交通和通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人员、物质、资本、信息等的流动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让全球各个角落的主体获得了参与全球化的机会。马克思说,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相互依存更为紧密。

  其次,全球化为一些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商品和信息在全球范围更自由更快速的流动,为一些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印度、南非和俄罗斯等“金砖四国”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全球化进程的多中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物质层面挑战了“西方中心论”。

  最后,全球化也为各个国家和民族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供了机会。全球化打破了任何形式的封闭。在不断扩大的联系和交往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不仅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了对方,也借助更多的参照系更客观地认识了自己。这非常有利于在观念和思维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树立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历史制度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同步推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于众多非西方社会的参与,全球化在文化观念、价值范式层面趋向多元。

  全球化的发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全球化并不是某些人设想的是一个单向、均质的历史进程,而是一个多维度、多主体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历史状态。随着参与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个体的、群体的历史将为全球历史增添无限的活力。在这个意义上,福山所预言的“历史的终结”可能只是转瞬间的事件,等待我们的将是绵延无际的“历史的开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