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塔大全(一)【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31:22
中國古塔大全(一)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轉自《zh5000.com》★★★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北京
一、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5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
妙应寺白塔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底面积810平方米;塔身为复钵体;塔刹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下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华盖,周沿悬挂着36片带有佛像和佛字的华幔,下面各系一个风铃;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西侧的配殿、厢房;塔院的红墙围成一个单独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于院中央偏北。
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北京白云观真人塔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它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素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长观.金正隆六年(1161)毁于火灾,后经全世宗颁诏重建,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广收弟子,开坛演戒,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处机号长春子,太极宫便又改称长春宫.后来传说观中有白云统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为白云观,一直沿用至今.白云观是一座建筑宏伟的宫观式古建筑群.自金代改建太极宫后,道教丛林的规模已初具,当时就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据记载,到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方丈卢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轴线上的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称罗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观共有大小殿堂50多座,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这些宏丽的殿字和清幽的花园,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广收了我国南北方官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都极为精巧别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莱"的美誉.
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巨大的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这里原为观中的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山门前两侧还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山门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门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生动可爱的石雕小猴隐藏其中,成为白云观的胜迹之一,旧时,北京民间有句俗话:"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节,就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灾,万事如意.这虽是无稽之谈,但民间的习俗日久天长地保留下来,石猴早被人摸得黝黑光亮,形体扁平.这三只小石猴只有几寸大小,又不在一处,寻找起来颇费功夫,为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在白云观的重重殿阁中,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七真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观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长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今山东省栖霞县)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衣历正月十九日.19岁出家学道,从师王喆,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后,邱处机隐居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继承王喆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理论的全真学说,以苦修和善交结成名,后应成吉思汗所诏"西行万里,谒大汗于中亚"即著名的长春真人雪山之行.由于他向成吉思汗宣讲"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先"的治世,养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此后,道教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邱处机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颂而逝.弟子们将他的遗骨安葬在长春宫下院处顺堂,即今殿内供奉邱处机的瘿钵础石之下.瘿钵传为树瘿(树瘤)所制,宋代遗物.为清代雍正皇帝献给长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阁内藏明刻道藏5485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后花园是白云观中的"仙境",原名后圃,明清时都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和长廊等点缀园中,使后花园清幽雅静,随四时的变换,更有不同的奇趣.这座千年的宫观里保存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历尽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称为镇观之宝.三清阁内的明版《正统道藏》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观中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这就是白云观著名的晒经会.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塔为石质,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但又育所不同.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可见它的珍贵。
三、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城内居庸关过街塔座

在居庸关城内遗留着一处过街塔的塔座,原来并列其上的三座塔已被毁,它建于元代,是现在所知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实物,还有一类称宝箧印经塔在南方较多,在北京只有西山灵光寺和尚塔采取了这种形式。
过街式塔过街塔不与佛寺建在一起,而是建在街道中间独立存在。过街式塔属于藏传佛塔的体系,台上多建覆钵式塔,数量为一、三、五座,也有金刚宝座式的过街塔。基座上的门洞也有一门、三门,门洞壁上刻有佛像或经文,使过往的行人得以顶戴礼佛。
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元代,是喇嘛教派里常见的一种建塔方式。据说这与蒙古族原居住地开阔,民族无定居点,为了让流动中的人能看塔他们崇拜的佛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过街式塔。元统一全国后,把这种塔带入中原,但数量远少于蒙古族与西北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由于过街塔通常建在人们行走很多的道路上,与后来的道路建设相冲突,很多过街式塔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所以保存至今的过街式塔很少。
四、北京玉泉山上的小峰山妙高塔

北京玉泉山上的小峰山妙高塔。
从颐和园往西看,远处有一座带塔的山,那就是著名的玉泉山。天气晴朗时它清晰秀丽,阴天下雨时它隐约朦胧。玉泉山因泉水得名,乾隆皇帝称它是“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的泉水不但清澈碧透、水味甘美、水温适中,而且含盐量很低,杂质很少。这股质地优良的泉水滋润了数百年的老北京,直到今天它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向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玉泉山山间有园,园间有水,水间有树,树间有寺,寺间有塔。古人曰:山翠引鸣镳,波纹荡画桡。玉泉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京郊优美的风景游览胜地
五、北京动物园北面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
塔所在为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大正觉寺。寺于20世纪初被毁。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而建。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塔。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这类塔中,北京有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其中时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要属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塔内部用砖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层略呈长方形 的须弥座式的石台基,台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纹饰,台基上面是金刚宝座的座身,座身分为五层,每层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龛,每龛内雕坐佛一尊,佛龛之间用雕有花瓶纹饰的石柱相隔,柱头并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拱门券面上刻有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南面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铭刻的石匾额。南面券门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龛一座,龛内原有佛像已不存。在过室的东西两侧,各有石阶梯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顶上的罩亭内。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也各开一座券门,通向宝座顶部的台面,台面四周都有石护栏围绕。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为方形,中间一塔较高,有檐十三层,顶部是铜制的覆钵式塔形的刹,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层,塔刹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 集中在塔檐下的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上,纹饰同宝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双,表示佛足迹遍天下。
金刚宝座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上的琉璃罩亭等),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六、故宫金发塔

崇庆皇太后金发塔
清乾隆年间(1777年)高153厘米重107.5千克
此塔为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崇庆皇太后,于1777年命宫中的造办处制造的,用以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头发,是故宫现存最高最重的金塔。
塔通身镶嵌松石、青金石、珊瑚等珠宝,塔底为束腰合仰莲花形正方须弥座,两层莲瓣纹之间是三层金刚圈。塔身圆形,上宽下窄,正面安欢门内置铜镀金无量寿佛一尊。天地盘下周坠松石珠穗,盘上有日月形状,并镌刻“大清乾隆年造”款。
七、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碧云寺自元代创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於寺後,又在冢上种植了青松作为死後葬身之所。据说这种做法叫做“青松压顶”,实际上也是墓葬的一种标记。大概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当地的人们都把这座寺称为“于公寺”。後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经过这两次扩建,富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业已成形。到清代,绮丽壮观的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后妃们。乾隆十二年(1748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又在寺後墓圹所在地新建金刚宾座塔,在寺右增建罗汉堂,寺左新建行宫院。由於对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因此该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
碧云寺山门前有石桥一座,紧靠山门是一对石狮子,蹲坐於须弥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石狮为魏忠贤所造,是明代极有艺术性的石雕。山门迎面是哼哈二将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泥质彩塑二将像,分别站立大殿两侧,高约4.8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是一对价值极高的雕塑艺术品。哼哈二将殿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第一进院落。这座院落的正殿是弥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毁於北洋军阀时期,现殿内只剩下弥勒佛像。殿前设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经幢二座,上面遍刻经咒。
寺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山墙上的壁塑放置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怪故事,云山缥缈的境界,形之於立体雕塑上,增强了立体感与真实感,堪为明代艺术珍品。释迦牟尼塑像後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同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大殿後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亲书石碑,记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   第三进院落以菩萨殿为主体,面阔三间,歇山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拱,匾额上为乾隆御笔“静演三车”。殿内供奉五尊泥塑彩绘菩萨像,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东西两壁塑有高一米左右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碌、寿、喜四星像。塑像四周也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院内古树叁天,枝叶繁茂。其中娑罗树最为珍贵,此树原产自印度,树顶像曲伞,枝干盤曲,叶片长圆,形状恰似枣核,每叉有五叶或七叶,故又称为“七叶树”。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娑罗树下寂灭的,因而成为佛门之宝。第三重院内有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山墙後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真右停放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史迹。
塔院位於寺院最後,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亡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石牌坊後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金刚宝座塔位於全寺最高点,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券洞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洞上额匾书“灯在菩提”。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顶,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圆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曼陀罗的一种变体。曼陀罗是梵语译音,意为“坛城”,後来演变成象徵性图案。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层相轮组成塔颈,最後为铜质塔刹。塔刹中央铸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缦。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门”,门内有佛。主塔後植有一株苍劲古松。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皆根据西藏地区传统雕像而刻造。
碧云寺中轴线的左右两侧还有两组建筑,左为罗汉堂,右为水泉院。罗汉堂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有雕像508尊,全系木质雕刻,外覆金箔。罗汉堂顶部正中耸立者象徵西方净土的宝塔、楼阁。正门内塑有四大天王,中心为三世佛;四面通道上各立有塑像一尊:东为韦驮,西为弥陀佛,南为地藏菩萨,北为疯僧。疯僧即是传说中的灵隐寺里的嘲讽秦桧的疯和尚。在北面屋梁上蹲着济公。民间传说罗汉堂排位那天,济公很早就来到碧云寺,可大门还没开。适逢一花花公子强抢民女,济公打抱不平救了民女。待济公回到碧云寺,所有座位皆满,就只好把屋梁当座位。罗汉堂里五百罗汉按顺序排列,坐像高约l.5米,身材大小与常人同,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的闭目静坐,有的低头微笑,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老态龙钟......五百罗汉的形象,可以说是佛教雕塑艺术的集锦。令人深思的是这五百罗汉中竟有康熙、乾隆皇帝。康熙帝是第295尊“暗夜多罗汉“,乾隆帝是第350尊“直福德罗汉”。将这两位皇帝塑成罗汉,大约一方面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颂康乾盛世之意。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八、北京良乡多宝佛塔

良乡多宝佛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城东北的燎石岗上。俗称良乡塔,又称昊天塔。塔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塔高约36米,空心楼阁式。塔内有梯可以登顶。登塔可北望都城,南眺涿县,数十里内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在古代宋辽交战时,此塔曾起了望敌情的军事作用。此塔是北京地区的楼阁式塔。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北京豆各庄塔

豆各庄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崇各庄乡豆各庄村西台地上。塔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15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基须弥座束腰尖,八面雕有轮、锣、伞、盖、花、罐、鱼、长的八宝图像砖刻。座上端为三层砖雕莲瓣。塔身八角柱形,东西辟券门,由此可进入塔内。其余各面设砖雕假门、假窗。塔身之上是九层仿楼阁建筑。此塔挺拔秀丽,显著特点是采用莲花装饰的成分多,整座塔由塔座上的三层莲花托起。远远望去,它似乎不是一座塔,到像是锦簇的莲花堆。此塔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十、北京万佛堂花塔

万佛堂花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万佛堂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孔水洞的花塔、密檐塔,系北京重点文物抢救项目。自1995年春动工修复,于1996年完工。万佛堂、孔水洞是隋唐时代建筑,元大德元年(公元1279年)重建,名大历禅寺。万佛寺古迹最精华为三部分:一、镶嵌于庙宇殿堂正面的唐代石雕;二、孔水洞及洞内石壁上三尊隋代石雕像;三、花塔、密檐塔。花塔座北朝南,平面八角,挺拔俊秀,塔上装饰有三大塔瓣,并面佛龛及砖雕佛像等。塔身有“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和金、元时代的墨书题数处。此种花塔据北京市文物部门考证,北京仅有2座。
十一、北京延寿塔

延寿塔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内。寺建于晋代(公元256—公元420年),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佛寺。寺内昆卢阁东的延寿塔,相传筑于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塔的形制为喇嘛塔式,高约17米,下部为方形须弥座,上建覆钵形塔身。上置十三重相轮的塔刹,塔刹顶是铜制镏金的宝盖及仰月宝珠,此塔的整个塔形稳重秀丽,为明代喇嘛塔中的杰作。
十二、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

位于北京市安定门西两公里外的西黄寺内。据《清净化域塔记》碑文记载,此塔因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秋天,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住在西黄寺内,不幸当年病逝北京。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清高宗为纪念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建造了这座埋葬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衣冠的石塔,取名清净化域塔。塔用精美白石砌成,为金刚宝座式,建于3米高的石座上,共五座,最高为15米。正中的一座为喇嘛塔式,塔由三节构成,下为八角形的须弥宝座,底座为半弧形海水浪花和石鱼等图案构成,须弥宝座中央为浮雕,刻着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成佛的故事,雕琢得极为精美细致。须弥宝座上是塔身,塔身与须弥宝座相接处为金字塔形四方云合,层层向上,承托着塔肚。塔肚象一只巨大的宝瓶倒扣着,上大下小,正面和四周镶嵌着精美的石雕佛像,塔身洁白清净。上为塔顶,由华盖宝瓶、法轮组成,顶端是个金葫芦,金光闪闪。主塔的四角,各有一座经幢式密檐塔,高约为8米,塔的四面都雕刻着阴文经咒。此塔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力作,又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的象征。
十三、北京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后院。塔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历代曾修缮,大部分保持原貌。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7.8米,密檐式。方形基台,须弥座式塔座,上刻三层巨大的仰莲瓣,承托第一层塔身,四正面有拱门及浮雕像。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可见此塔十分雄伟,现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北京燃灯塔

燃灯塔(全名燃灯舍利塔,俗称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西北白河岸边。塔的建造年代,一说建于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一说建于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63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地震损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高53米,十三檐,密檐式实心塔。塔下部为高大的须弥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精细。第一层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门,其余则辟直棂假窗。每层每檐每角都2224个,成为国内古塔中悬挂风铃最多的一座,而且每个外表都镌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隶等书体蒹有,与众不同。塔顶还有铜镜,也是至今古塔中发现最大者。“古塔凌云”曾为通州八景之一。
十五、北京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东口南侧塔院内。塔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为青砖结构,原为七层,高约5米,平顶。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奉剌修成九层,添加塔尖。现塔为平面八角形,九层,高10余米,密檐式。塔顶为八角尖式筒瓦顶,顶上为两层八角形刹座和宝珠,组成塔刹。此塔小巧玲珑,朴实无华,保持金、元时期塔的风格。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是金、元两朝的佛教大师,他圆寂后,遗体秘密藏在此塔中。现此塔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北京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园1651年),以后两次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砖石结构,高35.9米,塔内有木骨架支撑。塔座是折角式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相轮),全塔共有透风洞眼306个,塔内贮藏佛教器物。塔中央有主心木,套有铁圈,接出环形分布的六道扁铁,端部铁环突出于十三天外皮,承接6根0.5米见方的锻铁挺钩,支撑着十三天顶部的地盘,极为牢固。此塔为喇嘛塔式,造型秀丽,是北海公园的主要景观。
十七、北京镇江塔

镇江塔(又名和尚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尚乐乡拒马河西岸镇江营古文化遗址上。塔建于明代(公元1396—1644年),石结构,通体使豆渣石料建筑而成,覆钵式,高约13米。塔座方形须弥座,束腰浮雕仰覆莲,覆钵南侧有佛龛形门。塔顶为九重相轮,宝珠塔刹已毁。此塔造型,古朴清秀,现已被列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北京云台

云台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居庸关关城中心。塔台高9.5米,下基长26.84米,宽为17.57米,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大的过街塔塔台。台上原并列3塔,已毁。建于元至正二至五年(公元1342—1345年)。其浮雕石刻堪称精绝,并有梵、藏、蒙、维吾尔、汉、西夏等六体文字,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实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北京十方诸佛宝塔

十方诸佛宝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马房寺村东北角。因塔前原有延寿寺,故俗称延寿寺塔。塔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砖结构,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30米,密檐式。塔座高2米余,拱形门洞,塔心呈圆锥形,直通第八层。下端约1米开始,向上渐小。门洞正上方刻有“十方诸佛宝塔”石匾。此塔保存完好,至今塔身坚固,檐角分明,气势壮观。1983年被列为北京市朝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北京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原名永安万寿塔,亦称八里庄塔,是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高约50米,塔身有明代精美雕塑,塔身须弥座有全套乐器雕刻,极为罕见。明神宗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建造。今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