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蒙卦教育思想发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1:35

《周易》古经蒙卦教育思想发微

 

纵观《周易》研究史,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一)象数派;(二)义理派。二者虽然实际上互相脱不了干系,但表面上却一直是对立的。从大局看,古来治易者,言象数则斥义理,言义理则黜象数。在我看来,要正确读懂《周易》,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正如圣人所言:“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见《周易,系辞传》)下面对蒙卦的解析,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来进行的。

蒙卦,卦符为    。上卦为,自然之象为山,山是静.止不动的,因而推之其社会之象便为“止”,下坎为坎,自然之象为水,社会之象为险,为陷,为阴谋,与人的智力相关。从卦的自然之象看,山里面藏着水。山腹中的水是没有用的,只有破山而出,流喷为泉,才能供灌溉和饮用,发挥作用。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智力,如果不去开发引导,便没有用,还会发生坏作用。因此用来喻给幼童进行启蒙教育。蒙卦是专讲启蒙教育的。其中既有专门的启蒙教育思想,又贯穿着周人一般的教育原则。

蒙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象说]:艮为小子,为童子;坎为水,为隐幽,伏离明为暗,故曰:“蒙”。《经籍纂诂》曰:“蒙谓艮昧也。”山下有水,互震为动,泉出象,故亨。艮为童蒙,互震覆艮。为求,艮覆,故不求。上艮为求,互坤为我,故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坎数一(1),有初象;艮为手,互震为草,为动,有筮象;震为言,有告象;互震为言,艮为覆震,且震为笑,言多而不严肃,有渎象;渎,冒犯,亵渎。再三,多言多言也。互坤为众,有多象;又互震为言,坤为丧。艮为止,有“不告”象;坤伏乾为利;贞,筮断辞,卜辞。

[义说]:受教育是有为君子进德修业的最主要的途径。此卦,则专讲启蒙教育的问题。以天道言,天地相交,化育万物.万物无不冥冥中接受宇宙天则的训教。这受教在万物自身而言,无可选择,无可避免,是万物求之天则,而非天则求之万物。倘万物不依天则而行,则马上会遭灭顶之灾。以地道言,水藏山腹之中,不但无用,且激荡山腹,或可化为灾祸,只有喷出为泉,方可为用,以人道言,人之初生,童稚昏闇,不受教不能成才用。因此,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受教育.受不受教育,或受到何种水平的教育,这关系到日后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及其意义。这里,既讲了求教的态度,也谈了教育的态度。以童蒙言,为了达到明智,受到教育,就必须以诚敬的态度,向明师求教;而不能违悖天则,只顾贪玩,反要明师来求得受教。明师有如神明,要时刻受到礼敬。好比古人占筮,求得神明解答疑难,态度定得非常诚敬,要诚惶诚恐,才能得到神明的启示;反之,一边占筮,一边嘻嘻哈哈,没有丝毫严肃,轻慢无礼,那么,神明是不会理睬的。敬师如敬神,求师如求神,要采取主动,要心怀诚敬。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轻慢无礼者,严辞拒绝;对虚心求教者,则严格教授之.周人的教育思想,几乎全在此一卦中。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说]发,启发,互震为言。初至三隐兑,兑为口,有启象;初至三隐乾,利象,互坤为用,刑,《说文解字》日:“刭也。”义为杀头,引申为刑罚典制。坎为尸,伏离为刀,有刑象,《焦氏易诂》曰:“艮为刑人。”《说文解字》曰:“桎,足械也。”“梏,手械也。”坎为桎梏。《韵会》曰:“说与脱通。”初至三隐兑,兑为毁折,故日:“用说桎梏。”初六往而无应,又不当位,故吝。

    [义说]此爻是蒙卦第一爻。蒙是讲启蒙教育的,此爻则指明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怎样做的道理。初爻为蒙初,也即刚走进教舍的幼童智力未开,懵懵懂懂,天真烂漫,爱说爱笑,不喜约束。虽然是生活中的活力,显得可爱,但对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教育就是教化培养。要教化,就得先约束之,典型之.因此,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给幼童们树立教育的典型。这些典型,严肃紧张,让幼童们去模效,学习。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要启发他们去遵守这些制度,有时甚至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去要求他们接受制度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步入正轨,学得知识,变得明智;反之,听之任之,不加管束;不正法度,那他们就会变成野马一般,虽然无拘无束,但却不明事理,不遵法度,永远是一个蒙昧的人。这就好比对待一个狂野的犯人,倘若不加惩罚,轻而易举地脱掉其桎梏,恢复其自由,这个犯人将永远不知道法律的严肃;他将继续犯罪,为害社会。虽然用野蛮的体罚训诫天真的幼童不对,但也不能事事顺着他们,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约束他们。这里虽然在讲启蒙教育,但实际上在解说周公旦提出的“彝教”思想(2),对后世很有影响。北魏的颜之推,就深得个中三昧。他说:“生子咳隄,师保固明孝仁礼仪,道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对古人谚语“教儿婴孩”(3)深表赞赏。颜之推不愧为明达之士。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说]坤为包;坎本坤体,有包象;九二与六五正应,有婚娶象;坎为家,互震为长子,互震为坎家,是子入主家象,故日,子克家.克,《说文解字》曰:“肩也。”徐锴日:“肩,任也.”任者,担负也。子克家指子担负一家之治任。九二有应,故吉。

    [义说]此爻专讲启蒙教育的普遍性的问题。童稚的启蒙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兴旺。周人认为,教育重稚,必须注意普遍性,要让所有的幼童都受到教育,不能有所遗漏。这是件吉庆的事业,必然带来吉利的后果。等到长大后,便由于受到了优良的教育,而显得秀外慧中,高雅宜人。早期的教育,使他具有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德养,能够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钦佩和信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见,早期教育是多么重要。它不但能造就一个人的德养,而且直接关系到小孩的成家、立业,和中华民族的素质。不过在中国的古代,古人虽有这种美妙的思想,但却不能有美妙的实践,周初的文艺教育就仅局限在贵族内部,对庶民是不兼顾的。后世所谓:“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4)的议论,以及朱夫子所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5)的理想,都不过是漂亮的门面话,在封建等级社会里是无法实践的。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6)。意思是说,只要交一束干肉,便可让人做他的学生。但是,是不是每家都有能力交这束干肉呢。那可说不定。交不出干肉的童稚,即使象遇上孔子这等开明的教育家,也算是没有受教育的资格了。他老人家虽说“有教无类”(7)但也还是说的漂亮话。私学如此,庠、序、辟雍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到了今天,人们才真正从法律上拥有了普遍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权力。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说]艮伏兑,兑为妻,兑伏故无妻,是勿用取象。取,《释文》曰:“取,本又作娶。”《说文解字》曰:“娶,取也。”是取为娶;坤为女,二至上九为大离,为目,有见象;坤为黄,伏乾金,互震为夫,有“女见金夫”象。《说文解字》曰:“躬,身也。”不有躬即失身。坤女陷坎中,坎为夫是不有躬象;又艮亦为夫,六三与上九相应;艮为正夫,但却被震夫所迷,以身相许,失身于金夫,故曰艮夫不用取。互震伏巽,巽为利,巽伏,故日无攸利。

    [义说]此爻专论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中国是个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建构的农业古国,对于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道德伦理,特别重视。人们从童稚起就开始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人,区别受没受过教育,就看他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是否到家。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公一开始就提出“敬德”的教育主张,把夏、殷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惟不敬德。”(8)重视德育,成为传统.孔夫子是中国古代办教育有名的人物,他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必谓之学矣”(9)。这里,把道德的修养看得比学习重要得多。把德育当作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放在首位。北魏颜之推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古者圣王有胎教I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宮,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板,藏诸金匱”(10)。这里,不但童蒙教育中,德育为首,就连胎教,也以德育为首。可见古人之重视德育了。到了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更是明白地提出了教育的根本内容,就在于“明五伦”,所谓“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五伦”,就是道德教育.在朱夫子看来,也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他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11)。因此,重视教育,这应该是古代中国教育的特色。在中国,“德”被赋予最神圣的晕光。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本质依据,是所谓圣王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人们的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天下的安危。圣人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就是这意思。没有受过德育的人,就好比一个愚昧的女人,人欲横流,看见健美的男人,就忍不住去勾引,终致失身,竟不以为耻。象这种女人,是没有人娶的;娶了,也不吉利。由此可知,古人之重视道德对人生的作用了。   

    六四:困蒙,吝。  

    [象说]《说文解字》曰:“困,故庐。”段注曰:“困之本艾为止而不过,引申为极尽。”困,即困顿也。坤为蒙昧’六四处坤之中;艮为童蒙,有困蒙象。六四虽位正,但无应,故吝。

    [义说]《象传》曰:“独远实也。”这话不错。指此爻专讲启蒙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对象是幼小童稚,其智来开,天真活泼,不喜拘束。因此,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作为教育者,在施教之初必先了解学生的身体,智力、性格、家庭环境等情况。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以不同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反之,脱离实际,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埋头苦教,实施疲劳战术,带来的只能是遗憾。周初就把“六艺”分成“大艺”(指礼、乐、射、御)和“小艺’’(指书、数)按年龄差异分别教育。(13)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亡也。”(14)这是根据智力不同,因材施教。子路、冉有二人同时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回答冉有时说:“闻斯行之。”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竟不相同,这引起了孔子另一个高徒公西华的疑问,便向孔子请教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5)。这说明孔于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而施教的。南宋时的朱夫子也说:“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16)。教育者如此,受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作为受教育的童稚,眼界有限,如果好高鹜远,舍本逐末,即使苦学,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只能落个年纪轻轻而身体孱弱,越学越糊涂的结果,最终便“困蒙,吝”了。

    六五、童蒙,吉.

    [象说]艮为童蒙,六五处艮之中,故曰童蒙;六五不当位,但位尊而有应,吉利。

    [义说]《象传》日:“顺以巽也。”项安世说:“凡自下而上谓顺,自上而下谓巽”(17)。顺与巽不同。顺是指受教育者,准确无误地、主动地接受明师的教育;巽则指明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因此,该爻专讲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相互配合的问题。搞教育的人,就知道,教和学的彼此顺应,是教学的规律。教和学只要有一方面出了问题,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由教和学的配合好坏决定的。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时刻研究学生的心理及各方面情况.与学生心理上保持统一,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教育,不致产生抵触,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充分认识到学习道德知识,对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虚心求教,与老师相互呼应。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教学相呼,才能教学相长,果如斯,必然吉利。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说]艮为童蒙,为手,有击蒙象;上九与六三应’六三在坎,为寇盗;互震伏巽为利,巽伏故不利;互震为征有为象;艮为手,为持,有御象;四至上九隐巽,巽为利,故曰:“不利为寇,利御寇。”

    [义说]:击就是敲打。击蒙,就是指在童稚启蒙教育中,必须辅以责打的手段。古人认为,童稚幼小,智力尚未成熟,他们无法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带有蛮气,邪气,稚气。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呆在笼子里,读书写字,进德修业,就必须采取点强制措施,有时,甚至要用教鞭狠狠地敲几下。所谓“使为而为,使止则止”是也。但是,教育童稚,责打始终不是最主要的。古人以为,“击蒙”至少要注意如下几点:(1)击蒙的时机要掌握好。不能时刻责打,该打的时候打,不该打的时候,就不能乱打。否则,会引起幼小心灵的反抗;同时,童稚长大后,也不能再加责打。北魏颜之推就说:“比及数岁,可省笞罚。”(18)这是有道理的。孩子长大了,开始成熟了,家长和老师的横加责打,不但不会使他们回心向学,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引起逆反,就会朝负方向走得更远.(2)击蒙的轻重也要掌握好。打板子,把手打伤了,不但影响学习,而且一旦留下后遗症,于身心俱影响不好。(3)击蒙的目的要明确。击蒙本身不是启蒙,而只是启蒙的辅助方式。适当的运用,只在于督促学生收心敛性而已。特别对于顽皮的学生来说,运用击蒙有时候很有效,击蒙并不能增进知识道德的修养,但是可以规矩学生的行为,使其野气、邪气日去,慢慢向道德的边缘靠拢。吉蒙的目的既然如此,那么,从小就应开始,等到长大了,击蒙也就没有用了。颜之推深有体会,他说:“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于败德”(19)。总之,击蒙运用得当,会增进德业修养;运用不当,就会败坏德性,带来不利后果。所谓“不为”而“御”,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