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廓然大公与纯善无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49:46


内容提要:
就境界而言,“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儒家与破“两执”断“二取”的佛家,高下自分。事实上,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生享用的富足,并没有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即使“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了,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恐惧和缺陷的社会。这时候挣脱物质的束缚,寻找精神上的“炼金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断十恶成十善而修持,便可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资粮,培植真正的善根福报。

关键词:廓然大公 纯善无恶 比较 十善业 修行
正文:
从小到大的学习里,向以儒家思想为先,尽管后来也努力依佛的教诲修学,希望能习定生慧,以慧应世,但骨子里面的儒家血液依旧存在,不知不觉养成了比较的习惯。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心性篇》 )”,说的是“圣人”与天地同体,无论什么事都能顺其自然而行之,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合乎天地之间的规律的,都能顺应天地变化,就是说,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当哭则哭,当痛则喊,但是生命还是以我做主,能够自主自如,精神与生命统一。这也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是很有趣的学问。佛家讲究破“两执”,我执和法执,而我执则包括了先天的“俱生我执”和后天浅显的“分别我执”。佛家要将这两个我执都破除,达到涅槃的境界;而儒家则要破“分别我执”,还要做一个全真的人,不破“俱生我执”。有了“俱生我执”才有饮食男女的一切活动。尽管他穿衣吃饭,一切活动与我们一样,但是他活动中只有“俱生我执”在活动,并没有“分别我执”。为什么没有?因为他“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比如亲爱的人死了,他哭,还是廓然大公,天气很好,他高兴,还是物来顺应。这个时候都没有“分别我”,但是有“俱生我”。因为有这个我,有哭有笑没有妨碍,还是廓然大公,是儒家。比如说,拿刀去扎孔子,他不会不痛的,但是去扎佛,他没有什么痛苦。孔子有痛苦,佛超过这个,不一样。当魔罗的大军向悉达多发射如雨点般的武器时,悉达多并没有想去抵挡,他没有试图去搞一套导弹防御系统之类的东西把自己保护起来。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是需要抵挡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伤害的。他安住在不执取的状态,既没有期待,也没有惧怕,那些武器因此而失去了攻击力,变成了鲜花,飘落在他的四周。在坐在树下的这段时间里,悉达多王子逐渐找到了解脱之路,他眼前的迷雾开始一点点的消散,世界越来越清晰,到了某个时刻,他睁开眼睛,呼吸着夜里微凉的空气,他看到了天上的星星,然后悉达多彻底证悟了。

就境界而言,“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儒家与破“两执”断“二取”的佛家,高下自分。事实上,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生享用的富足,并没有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即使“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了,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恐惧和缺陷的社会。这时候挣脱物质的束缚,寻找精神上的“炼金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低层次的物质再怎样发展进步,也不会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丰富,却极有可能相反地导致人心的贫乏无聊与极端的野蛮自私。大多数人因此缺乏对社会、自然、人生深层次认识上产生的关注自然人类协同发展的慈悲心;缺乏去惑见真,能够自度度众的智慧。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一颗分辨是非,明白事理的心,人类的幸福发展更有赖于人心的改善和精神灵魂的升华。而《佛说十善业道经》里关于五戒十善等殊胜的佛法和高尚慈悲的指导正是将佛陀无碍的智慧和无尽的悲悯带到人间,广利有情。一切有缘接触到这本经的人都将感受到佛菩萨悲天悯人的谆谆教诲和救人出离苦海的般若法门,此十善(离杀生、离偷盗、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当为一切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所称道。它将佛门戒恶扬善的行为准则呈现于世人面前,是纯善无恶,没有丝毫门户之见的世间共法。任何信仰佛法的人都应当是十善业道的实践者,舍此则遑论信佛更谈不上修行。

在人们经历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违缘(诸如动乱、战争、灾害的频频发生)后,许多流弊时时威胁着人类。诸佛不能以水洗去我们的罪业,也不能用手除去我们的痛苦,更不能将觉悟移植到我们身上,只是将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运的方法教给我们。叫我们考验自己的理智和信念,磨练意志和耐心,和自身的贪、嗔、痴、慢、疑、邪见做殊死斗争。唐太宗说:“修佛乃大丈夫事也”。依教修行的人终将获得解脱,怎样去做就会有怎样的果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不断恶行善,等到果报现前时,则悔之晚矣。古人有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然而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遇佛、闻法、修行没能成功?净空法师开示说,是夹杂不善的缘故。我等从久远的无量劫以来,以坚固的我执,处处为自己,时时求私利,以贪嗔痴造无边罪业,如今仍然是被苦恼和业障所束缚的凡夫俗子;和不求自利,但求利他,渡过一切烦恼、痛苦、忧患、险恶的轮回大海,登上自在、解脱、清凉的涅磐彼岸的诸佛菩萨相比,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们的可怜在于为欲望东奔西跑,终日追逐,由于坚持我见、执有为实,所以顺我之意随生贪欲,违我之意随生嗔恨,在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低层次中轮回。如果真想得生净土,亲近弥陀,就要从现在开始,放下我执,从十善业道入手,“从根拔除不善,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决定不起贪嗔痴慢”。

“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和赞叹心”,于自己,也要戒恶扬善利益众生。我们经常和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作比较,不过通常这种比较并不能导致我们获得满足,只能导致我们的自我获得满足,我们只是在让自己变的傲慢。我们和比我们幸运的人比较,然后获得自卑和不满,我们和比我们不幸的人比较,然后获得傲慢。当我们遇到一个比我们幸运的人,我们必需知道,他的每一分幸运都来自于过去生的善行,我们应该对他的善行表示随喜而不是嫉妒。否则我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施以怜悯和警戒,并且尽自己的所能改善他的境遇。其实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没有像丐帮弟子那样沿街乞讨,没有一生下来就被关在笼子里无法转身,没有被别人放在锅里油炸,也没有活着的时候就被切成两半,没有很多年喝不到一滴水,我们目前至少具有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可能性,而大部分其他生命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他们只能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所以佛教徒的标准不是《皈依证》而是有没有慈悲心,能不能断恶向善。《贤愚经》上说:“莫想善微小,无利则轻视,水滴积聚,渐次满大器。”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断十恶成十善而修持,便可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资粮,培植真正的善根福报。

讲求效率和竞争的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生就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游戏,没有对与错,善与恶,只承认感官所及的事物为真实。正是这些表象迷惑了世人的眼睛,忽视了因果规律的作用,而不计后果地贪取钱财名利,尽其所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到头来种种的恶报缠身,才叹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就是无明众生的可怜之处。“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凡圣的区别就在于此。然而物质的满足,永远填补不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尽管知识爆炸、科技腾飞,但学术并没有提升人类的品质,这是个可悲的现象。缺少心灵的人只是现代化的附庸,永远也不会懂得享受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绝不是沉溺于一夜暴富、豪华的娱乐场所以及摩天大楼等一些肤浅的发展象征。一切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但生活品质的提高又不一定依赖于物质的发展,这正是发展的悖论。“现代”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的数量,当然更不是只追求意识形态的贫穷社会;它涉及到一整套价值观和生活质量,而这一套价值观依然是建立在十善大地上的。

巴帕特教授在其所著《2500年的佛教》中说:“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曾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只佩带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愚昧),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所以珍惜这短暂的人生,珍惜今生有缘听闻佛法,珍惜这无上殊胜的戒定慧三学,相信佛法的火炬终将愈燃愈亮,照彻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