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球日-环境-《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3:30:06
超越地球日
《财经》记者 王以超 《财经网》   [ 04-25 17:20 ]

冰山的影子倒映在格陵兰岛沿岸的水面上。2007年,格陵兰岛在整个融化季节中,高达5000亿吨的冰消失了——这个数字,比2006年增长了三成。新华社/路透
如果全球变暖危机就在明天,而不是后天来临,人类能否应对?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以超】4月22日,恰逢全世界第39个“地球日”。包括中国在内,有超过180个国家的近十亿人,以各种形式参加了这一全球性纪念活动。
各国活动自然各有特色,比如中国,既有农业部组织的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国家环境保护部举行的“中国环境大使”授予活动,以及各个企业展示绿色产品以及绿色策略活动,也有各个非政府机构、中小学组织的各种论坛和参与性节目。
但就全世界而言,最焦点的话题,仍然是全球变暖问题。
继在2007年把“消融的冰山”作为活动的主题之后,2008年,在“地球日”的发源地美国,组织者又发起了“气候变化百万电话行动”,即号召百万美国人在这一天给国会打电话,敦促政府尽快采取行动来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
由于正值美国总统大选的敏感时刻,今年“地球日”也成了民主党以及共和党候选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一直在环保方面相对积极的民主党的两位可能候选人,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希拉里,都在演讲中充分利用这个话题;他们承诺,一旦此次总统选举民主党以及自己能够胜出,美国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迎来一个“新时代”。
即使是在环保方面相对消极的共和党,其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为了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也不得不承认气候变化将是下一任美国总统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当然,在环保人士眼中,布什政府可谓劣迹斑斑,从退出《京都议定书》开始,一直到最近表态美国要到2025年才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麦凯恩能否成功为自己及共和党刷上一层“绿漆”,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地球日”前身
要理解“地球日”何以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或许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其历史。
1970年,“地球日”的缔造者、后来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的尼尔森(Gaylord Nelson),决定发起一场全国规模的环保抗议活动,以便给政客们施加压力,迫使其真正把环保问题放到整个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当年4月22日,超过2000万美国人走上街头、走进公园以及礼堂,呼吁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尤其是在各个大学,抗议活动更是随处可见。石油泄露、工业污染、交通噪音以及野生动物灭绝等,都成为抗议主题。
“地球日”的出现,不仅把美国很多原本分散的环保组织,在共同的绿色理念下团结起来。同时,它也完成了对公众的启蒙,并切实影响着美国的政治选择。正是在此之后,美国政府正式组建了环保署(EPA),并颁布了清洁空气、水以及濒危物种保护等法律。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到了1990年,“地球日”正式走出美国。这一年,全世界141个国家的近两亿人,参加了规模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有人指出,没有1990年这次真正世界范围内的“地球日”活动,或许就没有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各个国家首脑参加的“地球峰会”(Earth Summit)。
早期的“地球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进入新千年后,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显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开始成为“地球日”持续关注的主题。或许,在可以预料的未来,这一主题也将继续下去。
危险的“冰雪消融”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为我们真实展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黯淡未来——如果不能尽快采取举措的话。当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也警告说,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到2070年,预计全球将有亿万人口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其中,仅中国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就将有超过3000万人口面临危险。
也许,很多危险,根本不用等到2070年。
深圳市环保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近年来,深圳面临的台风从强度和频率,都呈增加态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加之海平面的上涨,当地淡水供应乃至整个生态很可能会遭遇巨大挑战。在上海,海水入侵也已成为当地饮用水供应的“头号大敌”。
海水上涨这枚“硬币”的另外一面,是冰雪消融。
在中国,无论是在青藏高原还是新疆,冰川的退缩都在进一步加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将经过的珠峰地区,绒布冰川早在1997年就已经比三十年前退缩了两百米;近年来退缩还在加剧。
一位几乎每年都要去几次西藏的摄影爱好者颇为忧虑地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很多“错”(藏语中的“湖泊”)都“变胖”了,原因正是雪山的加速融化。这看来不错的结果只是“饮鸩止渴”——一旦雪山彻底融化,湖泊或将永远消失,当地的生态定会面临一场浩劫。
在距离新疆乌鲁木齐不足120公里的天山一号冰川,原本在一起的双翼从1993年已经分开。从1996年至今,冰川退缩的面积已经超过了此前30年的总和。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南极、北极以及格陵兰岛。因为一旦南极洲的冰雪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21米;即使小一号的格陵兰岛上的冰——290万立方公里——全部融化,也会导致全世界的海平面抬升七米。届时中国低海拔的东部沿海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灾难,或许也是可以想象的。
此前,科学家曾经相信,即使格陵兰岛的冰雪有朝一日完全融化,也将是百万年之后的事情。但进入2008年,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加糟糕。
4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2007年对于格陵兰岛而言,是令人震惊的一年。去年夏天,这里的表面温度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四摄氏度到六摄氏度;在整个融化季节中,高达5000亿吨的冰消失了——这个数字,比2006年增长了三成。
换一个角度而言,2007年夏天,格陵兰岛的融化季节比平常延长了25天到30天。期间,和英国威尔士面积相当的冰融化成了水,整个冰原上遍布着上千个尺寸超过5公里的湖泊。这同样不是一个好消息。科学家们担心,一旦这些融化形成的水进入冰原内部,会加快其崩溃和滑动,形成放大效应。
南极洲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美国宇航局(NASA)在今年年初的观测结果表明,在过去十年中,这块大陆损失冰雪的速度已经上升了75%。从今年2月份开始,南极洲西部一个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七个纽约曼哈顿)的浮冰开始崩溃。而在其背后,是一个略小于北京市(含郊区在内)总面积的巨大冰架,或将面临危险。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与1970年“地球日”诞生之时相比,人类毕竟有了更多的危机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虽然艰难但仍然不乏希望。此外,科学家也拥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来为整个文明提供更好的预警。
只是,这一切是否已经足以应对全球变暖这场灾难呢?尤其是种种危机如果不在后天,而在明天就来临的话,人类是否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答案不在于我们在“地球日”这天展示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每天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