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二)解读学习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52:32

一、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二)解读学习的意义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三个要素,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它们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 有用——多维视角下的有用性

在我们讨论学习的有用性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 1] 林老师的困惑

在我所教的初一班级里有一个女孩子, 上课总是一副懒懒散散,无所事事的样子。我找她谈过很多次,劝导,鼓励等等方法都用了,当时她总是不发一言,而过后依然故我。有一天,上课时她趴在桌子上,怔怔地发呆。下课后,她突然跑来问我说,老师你说学习有什么用?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你们当老师的一个月的薪水还不够买一件衣服的呢。我不想学习,那些歌星影星整天玩,还可以挣大钱,干嘛非要这么苦地学习呢?

( 根据林静老师口述整理 )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回答呢?我们的学习是有用的吗?有什么用?

有用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要追求的目的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评价一事物的有用与否,有两个维度:一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属性;二是人对此事物赋予的主观价值感受。学习作为人类积极从事的重要活动,必然有着自身内在的巨大而多元的价值。但过去我们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识是片面而单一的。就上文中那个女孩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思路其实是单线条的价值判断过程:

既然 A 选项过程辛苦,结果又不能带来物质利益,为什么不选择又轻松又能带来更大利益的 B 选项呢?如果以这种单维的价值标准去看待学习活动,那这个思维链条确实无懈可击。但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价值维度来看待学习时,这个逻辑就不攻自破了。

( 1 )学习的多元内在价值: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融合

学习的多元价值何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学习内在价值维度的新视角: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要获得当下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具有明确的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起着调控、定向与整合的作用。如下图:

纵观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迁,人们对学习的内在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早期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具体知识内容和技能的获得,在教学中多使用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关注结果胜于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被严重忽视。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慢慢地改变了教育观念,教育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与建构,开始强调学习的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习者掌握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更新自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整的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都会参与到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有价值、有效果、有益处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才能更容易地学习和保持。在罗杰斯那里,有意义的学习包含了“价值”和“情绪”的色彩,涉及到学习者的整个人和完整的生命状态,而不单单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这样,学习的内在价值由单维的工具价值逐步拓展到多维的关注个人潜能充分实现的发展价值。

( 2 )学生对学习的内在价值的多元认识

然而,即使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也需要人赋予它外在的价值感。对同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在价值的理解、判断和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环境和文化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从而对学习有用性的理解和追求上有所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能早早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相信现在的辛苦会换来将来幸福生活的回报,这是一种对学习的工具价值的认同;有的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活动有天然的兴趣,喜欢智力上的挑战和思维的突破,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又是一种对学习的价值取向;还有的学生更重视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那么学习中教师的反馈与同学间的合作对他的学习来说可能是更有力的价值推动。这样,不同的学习价值判断和偏好直接影响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怀特海讲的处于浪漫期(小学)、精密期(中学)、展望期(大学)的学生,对学习有用性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湖北的 沈旎 老师在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听到的两位学生的对话引人深思。

[案例 2] 玩,不好吗?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用心良苦,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对这一新课程有所了解。首先,她让孩子们看高年级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照片,问“你们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你们学过的其它课有什么不同?”一个小女孩高兴地举起了手,“我觉得这是一门带着我们玩的课!”

坐在后面听课的我会心地笑了,没想到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课程的理解竟能如此生动。

“还有谁来说说?”老师问。

一个小男孩还没举手就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课程不好,光带着我们玩,那学什么呀?”同学们都吃惊地望着他,他指了指刚才回答问题的小女孩,一副教训人的语气,“他们就知道玩,不爱学习,上课不好好听讲,下课不读书,回家不认真作业,考试分数不高,成绩不好,长大了没出息!”小女孩无以回应。于是老师让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好的同学坐在一边,让认为综合实践课不好的同学坐在另一边展开辩论,两边人数差异很大,显然,小男孩的发言起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这个小男孩的话,可以整理出下面这个逻辑链:

玩 = 不爱学习 = 上课不听讲 + 下课不读书 + 回家不认真作业 = 考试分数不高 = 成绩不好 = 没有出息。

在这个链条中,玩成了学的对立面,而考试分数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最后玩就等于没出息,谁也不想没有出息,当然没有孩子敢站在小女孩这边。

我们常说哪个孩子不爱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可在这里,“玩”成了令人感到羞愧罪恶的事,这是孩子们的本意吗?孩子们的本真都到哪儿去了?是谁在为孩子们建设这样的逻辑链?社会、老师、家长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样的压力下,孩子被剔去本真,认同这种令他不快的思维方式,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思维?他才读三年级!课上有个环节,让孩子们采访老师,我主动把那个小女孩招呼到身边,问:“玩,不好吗?”她说:“我喜欢玩,可是……”“那个同学(小男生)平时玩吗?”“他很疯的,他很尴尬的!”

小女孩也许不清楚尴尬的意思,但这种情形着实让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尴尬!

(改编自 沈旎 老师博客文章《玩,不好吗?》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3667/archives/2005/39149.shtml )    

这个真实的事件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警示。如果我们的教育继续片面而狭隘地让孩子把学习看成谋生的手段和获利的工具,学习就不是一件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进行的活动了,这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与个性发展都极为不利。作为孩子,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应该是自然地来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像上文中那个男孩看似“理性”的对学习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相符合的。而违反人天性的教育,跟我们全人教育的理想更是南辕北辙的。

( 3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多元价值认识

目前学生中弥漫着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价值观:一种是过分重视学习的成败,将学习与考分视为通向幸福人生的唯一出路;另一种是认为学习无用的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恨和逃避。秉持两种不同学习价值观的学生却同样都会觉得苦和累,没有意义。从学生整体看,在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中出现了多元的趋势,但每个学生个体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学习的有用性的,又出现了执其一端不及其余的现象。教师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多元的学习价值选择。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选择,而是根本就没有选择。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体会学习多元价值的机会。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习有用性有全面的、多维度的认识,才能对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判断有所体察,进行适宜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既是教师行动的指南,也是教师可依据的方法。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知识和技能对他的意义,那就从过程和方法着手,让他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乐趣,感受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如果学生需要的是倾听和鼓励,教师同样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让他参与合作,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别人对他的肯定,同样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有用性的感知与认同。

其次,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将其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不一定会认同教师对学习有用性的理解。这是教育中非常强大的阻力之一,如果学生对学习价值的某一维度无法认同,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学习行为。这给教育提出了难题,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教师也许会觉得无所适从。但当我们打破固定思维,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种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对学习有用性的不同理解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被赋予了意义和价值的学习活动。

2 、有趣、有效——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

要使学习者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多维价值和丰富的有用性,学习的过程应是有趣和有效的,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收获快乐,又收获成功。

( 1 )有趣:积极情绪的唤起

学习者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兴趣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还表现在注意力的集中、对学习的深度知觉以及记忆特征上。学生在学习中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那些感兴趣的内容会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这些学习材料,联系也更为细致。总之,如果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有趣,就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更有效率。我们还将在拓展材料中探讨如何运用幽默来改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习的保持。

( 2 )有效:成就感的不断累积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与其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密不可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体验过学习有效性的学生还能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的有效性可以细分为三个具体方面:富有效率、具有实际效用及自我效能感。学习的效率可以通过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而提高,学习的实际效用则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有效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则可以引发学习者对自己能力和绩效的积极认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然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习的有趣和有效呢?

首先,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既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案例 3] 小学的统计初步课

老师从生活问题入手 ---- 班会买哪几种水果?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说出自己想吃想买的水果。

老师告诉学生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三种水果。于是老师把学生说到的水果名称写在黑板上,写完了再询问:“还有哪位同学爱吃的水果不在黑板上?”确认所有被提到的水果都被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名字下面贴上一张小纸条。学生踊跃参与,不一会儿各种水果的名字下面都有了五颜六色的纸条儿。

投票完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买小纸条最多的三种水果。老师把统计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还有哪位同学爱吃的水果不在黑板上”,就用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在统计时需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这一知识要点。

(根据 曾琦 老师听课经历整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可以认知的生活情景作为课程资源,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从问题入手,通过课堂既让学生学会了统计知识,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堂能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是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活动。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现,为学生创设舒展愉悦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飞翔、情感充分地表达。

例如,有一位 刘 老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探索,成功地把学生的作业本开辟成师生对话和交流的空间——

(图)

(来源: http://www.xhedu.net.cn/bbs/show.asp?id=3375&bd=18&totable=1 )

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主动而快乐的活动。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并进行积极的思考。由此可见,只要真正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人生幸福,教师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第三,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习不能从零开始。

由于个体的学习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张没有书写的白纸。学生对一项新事物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而一定是基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情感态度和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情感经验,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既充分利用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已有资源,又要警惕学生的已有经验成为新学习的障碍,以此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同时,也要警惕学生受原来方程求解中由 x2=a(a ≥ 0) 得 x= ,在解不等式时错误地出由 x2>a(a ≥ 0) 得出 x>

3 、有趣、有效、有用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如上图所示,有趣、有效和有用,是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意义的学习的稳定结构。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这三者在儿童发展各阶段及教学过程中应各有侧重,但不可偏废。如:低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所吸引,我们应根据这个特点,以有趣带动有效学习的进行,在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能初步体验到学习的有用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开始注重方法,追求学习的成效,此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好的方法带来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可能,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并体验到智慧的力量。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理性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快速发展,开始喜欢向内求索,关注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以意义指导学习行为,这时我们更应该重视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以此来点燃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