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28:20
馬立誠: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3 08:46:19  

馬立誠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訊/“民主社會主義的信奉者們籲求反對官僚政客,限制政府權力,減少對弱勢群體的稅收,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工人生活等等。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與馬克思提出的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大大小小的統治者,消滅私營經濟,消滅階級的綱領,有很大區別。”此間《經濟觀察報》日前登載馬立誠的文章“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
”,詳細內容如下: 

  很長一段時間里,民主社會主義(又稱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是負面形象,是 “叛徒”。

  上世紀60年代,中蘇決裂。中國發表 “九評”,批判蘇共的 “現代修正主義”,挖祖墳追溯到民主社會主義和 “老牌修正主義”者伯恩施坦、考茨基,連帶各國社會黨,統統一鍋熬,痛加批判,全面否定,指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從此,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談虎色變。伯恩施坦、考茨基的著作,成為供批判用的內部灰皮書。

  改革開放之後到80年代末,情況發生積極變化,中國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民主社會主義的文獻,並發表了一些學者客觀介紹歐洲社會黨的文章,為國人了解民主社會主義提供了新的信息。但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東歐各國共產黨改為社會黨。有人擔心這股浪潮波及己身,再度高調批判民主社會主義。全面否定民主社會主義的 “左”的思潮重新抬頭。當時各地出版了十幾種討伐民主社會主義的書籍,單篇文章更是不可計數。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不但為改革開放帶來轉機,也給客觀研究民主社會主義開啟了新的路向。與此同時,各國社會黨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不斷改善。1997年,社會黨的國際組織 “社會黨國際”主席莫魯瓦訪問中國,中共與社會黨關係正常化。民主社會主義的介紹與研究漸漸走上正軌。

  1997年,英國布萊爾率領新工黨上台執政,提出 “第三條道路”的主張,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新工黨1995年的黨章宣布,工黨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工黨的目標是:公正社會、開放政體和健康環境。一方面,要掃除資本主義的弊病 (分配不公等);另一方面推進社會所有制(但不實行傳統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一時間,中國出現了 “第三條道路”的翻譯與研究熱。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著作也先後由人民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重新出版,公開銷售,受到讀者歡迎。

  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曲折命運,頗引國人關注。當下,國人對於中國未來路徑爭論頗多,而民主社會主義不管怎麼說也是社會主義,自然引起極大興趣。在台面下,民主社會主義漸漸走紅。

  如此跌宕起伏,波譎雲詭,那麼,民主社會主義到底是何方神聖? 

先看歷史。

  作為歐洲各國工人反對資本主義壓迫的政治運動,民主社會主義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登上舞台。後來歐美各國成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費邊社等,都是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政黨 (本文用社會黨這一名稱代表這些政黨)。

  起初,民主社會主義的信奉者們採用漸進改革手段。他們的籲求包括反對官僚政客,限制政府權力,取消高利貸,減少對弱勢群體的稅收,解決就業,救助婦女兒童,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工人生活等等。馬克思曾稱之為 “以民主主義的方法來改造社會”。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與馬克思提出的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大大小小的統治者,消滅私營經濟,消滅階級的綱領,有很大區別。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逐漸擴大,在第一國際時期 (1864-1876)和第二國際前期 (1889-1896),多數民主社會主義者接受了馬克思的主張,贊成無產階級革命和鏟除私有制。

  但是,自第二國際前期起,由於歐美資本主義社會形勢出現變化,社會主義運動內部發生了關於議會策略的爭論。一部分民主社會主義者主張放棄暴力革命,通過議會選舉等手段改變工人命運。

  1895年,恩格斯去世。圍繞著恩格斯臨終前在 《〈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一文中提出的 “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一切陣地”,第二國際內部產生了激烈爭論。

  伯恩施坦在1998年出版了著名的 《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他說: “恩格斯在 《法蘭西階級鬥爭》的序言 (注:應為導言)中,以空前的堅決態度,讚揚普選權和議會活動是工人階級解放的手段,並且與通過革命突襲奪取政權的思想分手。”伯恩施坦這本書的主線,是放棄暴力革命,主張合法鬥爭,“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稍後,另一重要人物考茨基也主張用民主選舉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

  “和平長入”的主張,逐漸獲得歐美各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廣泛支持,成為第二國際中後期的主導思想。至此,民主社會主義又回到了和平演進的漸進軌道上。

  很自然地,民主社會主義各政黨不贊成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暴力革命,也不贊成蘇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營企業主和富農、全盤公有化等一系列主張。1918年,列寧為了與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劃清界限,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布)改名為共產黨,並於1919年成立共產國際。各國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激進分子先後脫離各國社會黨,組成共產黨,聚到列寧旗下,加入共產國際(共產國際於1943年解散)。

  1923年,各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1951年改稱社會黨國際)。兩個 “國際”互相對立。到1970年代,社會黨與共產黨關係解凍,開始對話。1980年代,戈爾巴喬夫在前蘇聯推動改革之後,社會黨與共產黨進一步和解。

  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一個半世紀風雨,愈發壯大。到目前為止,社會黨國際有正式成員黨、咨詢成員黨和觀察員黨共129個,遍及世界各國。社會黨也先後在30個國家執政。目前在俄羅斯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也是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再看主張。

  思想多元。民主社會主義承認馬克思主義是理論來源之一。1972年,法國社會黨領袖密特朗說:黨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除了馬克思主義之外,倫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哲學、啟蒙運動思想也都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民主社會主義並不諱言,自由主義也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比如提倡個人權利,保障公民自由權等等。社會黨理論家克賴斯基說: “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已經成功地發展了自由主義思想。”

  五大原則。隨著實踐的深入和理論認識不斷深化,各國社會黨先後提出了 “自由、公正、團結、民主、人權”這五個原則作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查閱一下社會黨國際網站,該組織1989年召開的十八大宣言中,明確將 “自由、公正、團結、民主、人權”列為社會黨基本原則。這五個基本原則,既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也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標誌。

  經濟目標。民主社會主義的經濟目標是繁榮與平等。民主社會主義致力於發展經濟,努力 “把蛋糕做大”。民主社會主義主張混合所有制經濟,認為所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的標誌。民主社會主義提倡發揮市場作用,保護私人產權,實現經濟民主 (雇員參與管理,並有談判協商權),克服分配不公。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公有制或國有企業是促進社會公益、調節經濟發展、增強經濟民主的手段。民主社會主義不贊成蘇聯十月革命之後沒收生產資料歸公的做法,認為這是一個極不成功的反面例證。

  政治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實行憲政民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民主。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國家是人民權利共同體,主張階級合作,推動國家制度民主化。民主社會主義大力支持工會、宗教、婦女、環保等社會團體的活動,支持社團運動發展。民主社會主義贊同三權分立,實行普選制,多黨競選、互相監督、輪流執政,支持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

  社會政策。民主社會主義是福利國家的積極倡導者和建設者。所謂福利國家,就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黨人認為,沒有社會保障,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包括兒童享受福利照顧的權利,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成年人的工作權利、休息權利、住房權利以及工傷、失業、醫療保障權利,老年人的養老保障等等,幾乎從搖籃覆蓋到墓地。目前,英國、丹麥等國社會保障覆蓋面達到100%,瑞典、挪威、荷蘭等國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則超過了100%。福利制度是西歐各國取得的最重要的社會成就。當然,完善的社會保障也給政府造成沉重負擔,並形成一種依賴文化,導致社會缺乏活力。近年來,對原有的福利制度進行適當改革已經成為普遍呼聲。

  民主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區別何在?社會黨人說,在反專制鬥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自由主義運動,使一部分人受惠於自由、平等、博愛,但是,沒有財產的多數人卻仍然處於不平等的境地,社會黨的任務就是使所有的人享受共同權利。

  有學者說,民主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區別在於,自由主義側重個人權利,民主社會主義側重群體福利。他們引用蘇東劇變之後從共產黨改名而來的東歐各社會黨的綱領說明這一點。保加利亞社會黨說自己是 “一個群眾性的黨,代表並捍衛勞動群眾的利益,為低收入階層提供社會保障,反對失業和貧困化”。羅馬尼亞社會民主主義黨強調“應實行真正的社會保障”。波蘭社會民主黨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說,必須重視三種力量:第一是工人,第二是農民,第三是青年,要 “維護勞動權和社會保障權”。這里不是散發著濃濃的社會主義味道嗎? 

改革開放以來,主張在中國推進民主社會主義的觀點,早已萌芽。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前中宣部理論局局長李洪林發表了一系列論述社會主義的文章。雖然他的文章也有歷史的局限,但他重點強調了兩條:

  一是發展生產力。他說: “不能抽象地說,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是堅持社會主義。標準只有一個:能不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即使公有化程度比較低,也是堅持社會主義。” “凡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不管是哪本書上的,不管是誰肯定過的,都必須改革。”(《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

  “新的社會主義雖然沒有藍圖,卻有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稍微具體一點說,就是有利於人民富裕幸福,有利於國家興旺發達。” (《四種主義在中國》)。

  二是發展民主。 “民主的意思就是由人民決定:誰來組成國家政權,誰來執行人民的意志。民主首先不是作風問題,而是國家制度問題,也就是由人民直接或間接選舉各級領導人,組成國家機關,為人民辦事的問題。” (《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無產階級專政》)

  這兩條,是民主社會主義的要點。

  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若水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震動理論界。王若水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積極的人道主義。王若水說: “人是目的,不僅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而且是一切工作的目的。”他在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把自己的哲學概括為“實踐的唯人主義”。同時,王若水依據馬克思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提出要解決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的異化問題,以便 “重新肯定人民群眾的價值”, “掌握自己的命運”。

  王若水在 《1921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原理,就是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的水平。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馬克思去世之後100多年,“資本主義生產力仍在發展,證明資本主義這種社會形態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而且,“工人生活水平也大為改善”。因此,列寧在落後的俄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連斯大林都說:十月革命的時候,俄國 “沒有任何社會主義的萌芽”。王若水引用羅莎.盧森堡等人的論述,批評了前蘇聯的專政實驗。王若水在 《沒有結束的求索》一文中說: “我不是列寧主義者”, “我主張對馬克思主義加以修正。我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批判的、人道主義的。” “我要用社會主義的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時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批判社會主義的實踐。”王若水認為,馬克思主張的廢除私有財產不能成立,把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到私有制也是站不住的。王若水還指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由是社會主義的精義。

  王若水的這些理論主張,是民主社會主義觀點的精髓。 

近年來,前深圳體改委主任徐景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王占陽等人指出,由結構型社會主義 (以所有制結構作為判斷社會主義的標準的斯大林模式)轉變為功能型社會主義(以普遍幸福作為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歷史的一個進步。鄧小平的 “貓論”和 “三個有利於”,就是功能型的社會主義。

  王占陽在2006年出版的 《新民主主義與新社會主義》一書中說,功能與價值是同一概念,社會主義是一個價值論概念。 “所謂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普遍幸福主義”, “所謂社會主義的價值,實質上就是普遍幸福主義的價值……按照這個原則來解釋,我們才能合乎邏輯地闡明為什麼效率、公平、自由、民主、人權、博愛、福利、正義等等不同的價值都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因而也才能夠合乎邏輯地闡明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這些價值和功能,構成了新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他強調自由、民主與人權是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原則。他說:“沒有社會主義自由化,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化”,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而專制、奴役和壓迫,都是反社會主義的。他說: “社會主義如果不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難道要以專制、獨裁、仇恨為口號?”官本位、官僚主義、裙帶關係、幹部特權、政治腐敗等等,都是反社會主義的現象。

  王占陽認為,蘇東劇變,失敗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非社會主義的僵化專制體制。他說,新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結合。社會主義所有制是社會所有制,即公眾普遍占有生產資料。西方現代經濟制度具備了普遍幸福的功能,因此這種經濟制度應該成為新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王占陽的新社會主義,具有濃厚的民主社會主義色彩。

  有了上述這些探索和鋪墊, 《炎黃春秋》雜誌2007年2月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的文章 《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前途》。這篇文章首次明確公開提出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前途,引發爆炸性反響。

該文要旨如下:

  一、馬克思 《資本論》第三卷說,股份公司是 “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業揚棄”。這樣,資本家成了企業股東之一,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是一場和平革命。 《資本論》第三卷還說,股份公司是一個過渡點, “以便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所有,不過這時它已經不是當作一個一個分立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當作共同生產者的共同財產,直接的社會財產。”謝韜認為,資本主義就這樣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強調在選舉中取得成功。他在1895年3月的 《〈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說:“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1848年的鬥爭方法 (指暴力奪取政權,謝注,下同)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一切陣地的榜樣,到處都有人效法;無準備的攻擊 (暴力),到處都退居到次要地位。”謝韜說,這是恩格斯去世前幾個月發表的文章,是他最後的意見。這就告訴我們,通過合法鬥爭取得政權,保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

  謝韜認為,蘇維埃採用暴力奪取政權,粉碎私有制,則是錯誤的,是從 “左”邊修正了馬克思主義。他說,瑞典等西歐國家的社會民主黨人接過民主社會主義旗幟,通過和平方式演變到社會主義,並與前蘇聯的暴力社會主義展開競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他還特別強調,中國自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起始,就已經走上了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前途。

  有學者提出,謝韜的論述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恩格斯臨終前寫的《導言》,根據已經變化了的軍事技術條件,指出未來的武裝起義很少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強調了要依靠選舉等合法手段實現社會主義。但是,恩格斯並未徹底放棄暴力奪取政權的手段。

  正如人們預料的那樣,謝韜的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擊。京、滬、杭先後召開10個會議批判謝韜,指責謝韜 “否定四項基本原則”、 “篡改馬克思主義”、 “反對社會主義”、“妄圖打倒共產黨”。京城盛傳,上面對此保持冷靜態度,來自高層的意見是:不轉載、不批判、不爭論,個人可以對此表態。

  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 “答讀者問”,題為 《如何看民主社會主義》,顯然針對謝韜一文。文章不贊同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多元化主張,但語氣溫和,沒有像過去那樣殺氣騰騰,而且還說民主社會主義“有一定借鑒意義”,透出微妙變化。

  雖然有老左派興師問罪,但在2007年諸多媒介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民主社會主義的文章,還發表了諸多研究瑞典、挪威社會狀況的文章,甚至請西歐各國駐華代表現身說法,評介民主社會主義和福利社會。這一年,民主社會主義的討論在中國形成了空前的熱潮。

  (馬立誠 ,評論家,原《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