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常常是无形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11:27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考察中国的教育,常常会有一种焦虑不安感油然而生,说来有趣,我的这种焦虑不安感常常来源于对中国的教育在煎熬之中的那种状况的认识。这种感觉就像看见一个盲人正使劲地驱赶一辆马车,并且快速地驶向悬崖深渊一样。  我看到许多学生、家长与政府官员,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焦虑不安,他们常常要求立即显示成效,什么都要求立竿见影,并且美其名曰:提高教学效果或者打造优质教育与优质学校。当权力成为办学的标准的时候,那么那种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就是在所难免的。教育作为百年大计,却被任期常常只有三年五载的校长、政府官员的政绩欲望肢解得支离破碎。他们喜欢看到的东西,不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成长,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感受,而是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摆得出的那些措施。比如,封闭严整得像一个军营或者监狱,学生的头发只准一个发型,坐姿只能够允许一种,服装只能够是一款,所读的书也只能够是用于考试的几本教科书,人们所关注的东西,常常是远离学生成长的那些分数、升学率、排名。而考试的方式也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与背诵功夫。学校越办越大,人数越来越集中,并且越来越大,学校也越来越喜欢引进监狱与军营的那些做法,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显示权力的威风,中国缺乏真正的大学,而越办越像学大----即只追求表面的规模效应,而忽略了真正的人。学生的自然天性在这个“一律”的要求下,慢慢地被淘洗得干干净净,因此,教育也就变成了规训。生命的成长是静悄悄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权力要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热热闹闹的,教育无形中就成为了被异化的对象。但是,人的生命成长是内在的,无形的,是漫长的并且是静悄悄的,因此,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教育也就是慢教育。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哈佛学子、美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士1903年在哈佛大学开学典礼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较为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这段话可谓是对哈佛大学的最精妙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在这里强调的是无形的东西的作用,而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同时,在这里无形的力量的大学里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那些孤独的思考不会因为思考而感觉到真正的孤独。虽然,这些思考者常常主动追求寂寞与自由,当他们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常常是孤独寂寞的,但是,他们的思考,在这样的大学必然会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与轩然大波,这个时候,思考者也就不再是孤独,而是得到一种特别的尊重,同时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一种滋养。真正的大学就是由这些无数的思考者的默默思考中得到体现的。他们的存在是以思想信仰以及精神智慧的方式而存在,真正的大学就是这些无形的思想智慧与灵魂,而不是那些高楼大厦。我们常常会说大学是大师,而不是大楼,这些话在中国几乎已经被说滥了,但是,真正到做的时候,常常其实只见大楼而不见大量的踪影。大学有时也如一个人。真正的人,不是物理概念上的人,也不是植物概念上的人,也不是动物意义上的人,植物人与动物人其实都只是人的外表物理性特征,真正的人是他的思想个性与灵魂。与有思想的人在一起,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充实感,那是因为,他的思想灵魂常常能够点燃其他人的思想灵魂。同样,真正的大学是知识、思想、智慧的寄存地与聚集地,而不是那些高楼大厦所能够体现的。因此,当我们放眼世界,可以看到,那些世界顶尖级大学,常常是数百年的建筑,上千年的大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对一间大学质量的判断,常常是通过他们的传统精神、思想精神与发现创造来体现的。因此,有深厚传统与自己独特个性的大学,才会被判定为优质的大学。那些楼房破破烂烂,布满青藤的大学,常常被称为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大学立即会被认定为没有得到发展,按照中国目前对大学的评判标准,立即会沦为末流大学。那些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大学的家长看见布满青藤的校园围墙,立即会感觉后悔。因此,才有了中国的大学城现象——那些学习集中营,遍布的都是高楼大厦,坚固的钢筋水泥,与刚刚铺好的充满沥青味的校园道路。不仅大学如此,就是一间中小学也莫不如此。那些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家长,判定一间学校好坏的标准就是看他们的楼房与操场,而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传统,教师素质反而被忽略了。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回家都要被家长追问,今天学了什么,会不会背诵唐诗宋词之类,或者会不会说几句刚刚学会的英语,会跳几个舞蹈动作,能够满足家长这种即时效应要求的幼儿园被认定为优质幼儿园。他们可能从来不过问一下,孩子在那里是否开心快乐?是否过得有意思?是否有什么让孩子感觉惊讶东西?而这些东西,常常是蕴藏在孩子生命的深心世界里的。还有那些中小学校里,孩子每天回家,都被追问的是分数、考试排名、获奖与升学之类,其他对孩子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确实,中国人在理解教育方面确实出了问题,从政府到社会,从官员到百姓,从教育工作者到非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焦虑的心态都被挤到一起来了。在这里,政府要政绩,而政绩就是升学率与分数,学校要办学业绩,依据也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教师要业绩,也是分数。家长要孩子的前途,前途就是分数与升学率,因为在中国社会,一分之差,天上地下,每一分的含金量都可能是万元十万元,辛苦几年都无法挣回来的钱,多花钱同时还要遭受歧视的眼光。那些孩子更是直接的焦虑者,他们可怜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要求也是考试的分数。却从来没有人来认真地分析一下,那些考试的分数究竟能够代表什么能力与素质。这个社会却这样被一种邪恶的力量驱赶到一起来了。他们焦虑无奈也无力,却从来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活得这样艰难与无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零和博弈游戏。升学率的强烈排他性,强化的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他人就是地狱,他的成绩上去了,就是把我给挤下来了。因此,大家在学校里默默地学习,暗地里加班加点,所拥有的学习资料互相保密,偏狭、忌妒、自私,对他人,对环境,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万千世界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眼中只有排名与分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教育的成果。 学校教育不仅没有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成为了扼杀孩子天性的利器。学校的教科书,被充塞了无数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被那些官僚官腔所充斥。在这样的教科书与课堂里,那些分数只能够证明,孩子所受到的伤害程度。分数越高,所受到的伤害就越大。越是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孩子也越学越傻B。大脑被填满浆糊,失去了起码的思考能力,也丢失了常识。孩子被逼成了,除了眼中的分数,似乎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是值得关注的。为了满足权力的淫威与保护一些人的特殊利益,他们常常不惜利用手中窃取的教育大权,牺牲孩子的天性,剥夺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深圳,曾经有一个孩子,从一间初中毕业时,已经广泛阅读、培养了大量的兴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并且充满了自信,但是,由于考试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只被所谓的“二流中学”录取。他的妈妈为此非常焦急,因为怕他将来的前途受到影响。我对她说,您的孩子是受到真正良好教育的孩子,那些无形的良性教育,将会伴随着您孩子美好幸福的一生。他会因此幸福快乐并且充满自信地主动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他的人生因此可能会得到一种充实感。这些,作为父母,你难道不希望看到孩子有这样的人生吗?  是的,中国人,在一种无神文化与唯物辩证教条的教导下,已经慢慢失去了平静安宁的心态。他们已经看不见物质之外的任何东西。在中国,成年世界里,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官发财”,其他的都管他娘。在孩子的世界里,成功的标准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排名、分数与升学。在这里,中间的桥梁就是中国的千年古训:“学而优则仕”。丰富的生活,绮丽的人生,复杂的生命,万千的世界,被中国人与中国文化肢解成为一堆枯燥乏味的数字与有形的攀比物。一切无形的思想、文化、精神与智慧,都被世俗功利的眼光所嘲笑。人们只关心一件事:你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生了多少孩子,买了多少房子,有什么名贵的车子,还有多少漂亮的妹子或者英俊的帅哥。而从来没有问过:你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有什么精神信仰?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人是要靠意义来活着的,当你的信仰支柱坍塌的时候,你的人生无论拥有多少有形的东西,也难免陷入巨大的“空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