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摄影30条(收集整理)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27:15

 作者: 胡明

名家谈摄影30条

首先应该知道的是,数码相机的一些特殊功能,数码相机有别于传统相机,所以在摄影的时候有些比较特殊的调节选项,而且这些选项对于数码摄影来说非常关键:

   

1、首先说说ISO的调节。ISO的设置调整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光线不足的困扰,第二是快门速度过慢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有三脚架或者可以保证数码相机固定拍摄的话,可以通过增大光圈快门或者慢速快门来进行拍摄,但是在缺乏三脚架支持或者手持数码相机无法保证稳定拍摄的情况下,就只得选择较高的ISO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记住,如果要获得画面清爽的照片就尽量采用低ISO设置进行拍摄 ,例如,如果要拍摄阴天或者日落时候的运动对象,快门速度设定最好为1/125s。不过如果在ISO50或者ISO100的设置下,即使在最大光圈设定下数码相机也不会达到这个快门速度,而是更慢的快门进行拍摄,这时候只能够采用提高ISO设置来获得快速快门,这样才能够捕捉到快速运动的对象。不过对于ISO的调节应该是一步一步的进行,先调高到最近的一挡,看看是否能够实现拍摄意图,如果还不理想就再提高一挡,这样就可以保证获得最佳的ISO 设置进行拍摄,当然无论如何,ISO的升高都会导致噪点的增加,因此我们得了解ISO变化的优点和缺点。简而言之,ISO的设置升高会带来噪点的增加,当然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时候,ISO增加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实现拍摄的可靠性。要记住,在照片的阴暗部分或者单色区域的表征会比较突出,噪点色斑现象会比较明显,低ISO下拍摄的画面干净利索,不过在低光照的时候最好能够使用三脚架进行辅助拍摄。

  

2、关于白平衡。在荧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发绿,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我想刚玩数码相机的朋友大概碰到过这种情况吧,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补偿的功能就是“白平衡”。你如果不想在拍摄的时候让皮肤变得怪里怪气,就跟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白平衡为何物?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 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保证色彩还原的准确性。一般而言,采用全自动方式时,我们的易用性数码相机也会采用自动白平衡,在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失误。此时,建议大家调用数码相机中的预设白平衡值,其中包括室内白炽灯、户外晴天、酒店等多种常见的环境。正确设置白平衡之后,色彩表现比右图更加自然。不过白平衡还有很多另类的用法,比如不同的白平衡值会使得照片产生偏色,而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使作品产生一些特殊效果,这往往比使用滤色镜之类的小附件更加自然,而且十分方便。利用黄色的自定义白平衡产生蓝色光,淡蓝色自定义白平衡产生暖调的橙红色光,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照片的偏色。为了令照片更加柔和,采用淡蓝色物体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为了令照片更加深邃,采用黄色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值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又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不过使用时相对繁琐。首先找一张你认为最标准的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标准的白色物体,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掌握了白平衡,拍摄出的照片就会有准确的色彩表现。

3、关于曝光补偿。曝光补偿(EV)的概念: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光的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还有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EV的调整补偿。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对于现在普及的数码相机来说,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如果掌握好了ISO调节和曝光补偿的调节,那么数码相机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玩熟了数码相机,接着我们就该来看看如果拍摄照片才会好看了。

4、光线的处理。摄像用光的动态性特点不仅是由摄像的技术要求和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内容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在纪实性影像中,如纪录片、风光片、纪实性专题片等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而艺术类影像的用光比纪实类要复杂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但应根据拍摄内容和节目体裁的区别来适度地掌握。

5、色彩的处理。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拍摄红色,能让人有一种喜庆、奔放的感觉,绿色能让人有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白色让人有一种恐怖、死亡的感觉,在拍摄时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情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地匹配、组合和运用。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如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而姹紫嫣红则显示早晨,而且色彩还能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如肤色红润表现青春年华。

6、影调的处理。在影像构图中搞好明暗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画面中选择拍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小块暗影调,或是在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都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对象或主体。明暗配置在画面构图中还可以用来均衡构图,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构图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7、线条的处理。在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如拍摄同一根旗杆,虽然现实生活中它是笔直地矗立着的,但是在电视屏幕的画面框架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您在拍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佳、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在掌握了构图以后,我想你离成功就只剩下一点点距离了。不急,最后来看看我们总结的要点,相信你看完以后剩下的只需要多拍多思考,就能创造出绝佳的照片了。

8、抖动带来的危害。三脚架对于菜鸟来说可能是不太常用的配件,即使配置了三脚架的朋友在外出游玩时也常常不愿携带,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拍摄一般不会遇到快门过低带来的手持晃动问题,但是在暗环境下如果不使用三脚架辅助拍摄的话,一般的菜鸟都没有在快门低于1/15秒时“稳如泰山”的功力,这时候相机容易产生抖动,拍出来的照片也就可想而知了。(数码相机快门在低于1/30s拍摄的时候,在LCD显示屏上会出现“防抖动”的警告标志)在没有三脚架来固定相机拍摄的时候,就要像武林高手那样学会利用一切方法、地形来达到最稳定的拍摄准备,如果没有三脚架,就一定要借助周围的物体拿稳相机,如靠在树上、将双臂放在栏杆或其他固定物体上,这时如果使用具有旋转镜头(尼康5000,尼康5700,索尼F717,F707等)或者可选择显示屏的数码相机(佳能G2、G3,奥林巴斯5050z等)就再好不过,因为就算靠在栏杆上、地上或者墙上,都可以将 LCD朝向自己正面取景,很是方便。有时候甚至还可以直接把数码相机放置在腰间盆骨凸出的地方进行稳定拍摄。

9、“高低决策”-如何降低噪点。在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在暗环境下拍摄,有时候可以采用高感光度设置来进行,在ISO数值高的时候进行拍摄,快门速度比较快,拍摄起来较容易,但是高感光度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画面的噪点将会增多,实际上这是让许多数码相机用户颇感头痛的两难问题,感光度低,拍摄不易,噪点少,感光度高,拍摄容易,噪点多。一般来说,采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我们都只好缩小分辨率进行欣赏,而这时照片上的噪点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简单分析这是因为缩小后图像上的一个像素点是由原先的多个像素合并后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把三个噪点变成一个噪点,这不是很严格的解释,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现象。因此利用上面谈到的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直接在数码相机上来解决高感光度拍摄噪点多的困难。不过我们先再来了解一下数码相机噪点产生的原因:在光线照度低的情况下,CCD单元不能感应到足够的光,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的电流强度比较小,而CCD自身通过的暗电流比例相对增加而产生的,那么可以理解为增加 CCD感应到的亮度就可以减少噪点。比如我们把最高像素可达300万像的数码相机按100万像素拍,这样就相当于用3个CCD感光单元当一个用,感光能力相当于增加3倍,图像噪点也就下降了不。每款相机在高感光度设置下按照多少像素拍摄的效果最好,这需要用户自己实际体验,我们做个比喻,如果都是在 ISO400的设置下,可能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640×480分辨率设置下的拍摄噪点最小,而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1024×768分辨率设置下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10、“消除雀斑”-避免日期显示在照片上。传统的相机大部分都有日期打印功能便于日后查询,数码相机也继承了这个功能。不过照片打上日期后感觉旅游纪念成分很浓,如果是一幅很美丽的风景照打上日期后就会感觉有点多余,如果不打日期又害怕以后忘了拍照时间。其实,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支持Exif信息功能,Exif是包含在照片文件头的一段信息,包括了拍摄时的日期时间、光圈、快门、、白平衡、相机型号等详细拍摄参数,有了Exif信息完全可以不再打日期。数码相机一般可以直接在浏览模式下查看该信息,要想详细查看可以将照片文件传进电脑后,用看图软件ACDSee 4.0以上版本查看。具体步骤是:先选中想查看的文件然后点击文件“属性”来阅读,或者在Windows XP系统下直接查看文件“属性”,然后选择“高级”来查看。使用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可以使用上图所示的方法,在ACDSee软件中就能轻易查询到这张照片的各种属性,包括分辨率、图像大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焦距、拍摄时间等等一切信息。

11、自拍提示用闪光。数码相机大部分都是电子快门,所以一般不会发出声音,为了方便人们感知快门动作,按快门时都会发出较小的模拟声响。一般拍照倒没问题,如果是在噪音比较大的场合用自拍功能拍摄,根本就听不见快门声,虽说有自拍指示灯但光线稍亮的环境就不容易看见了,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拍完,也就只能像雕塑一样多等一会儿。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强制闪光功能,自拍时将闪光模式设置为强制闪光,这样看到闪光就知道照过了。不用担心强制闪光会对照片曝光有影响,因为光线够的情况下拍照,是否闪光从照片上看是不明显的,光线不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闪光了。自拍的时候如果自拍指示不明显就可以用闪光灯加以说明,如果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打开闪光灯进行光线补充。

12、广角轻松拍。许多数码相机镜头的广角都比较小,一般为35-38mm,如果受距离限制必须靠近拍摄时,有时候不能将想拍的景物都摄入画面,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照片便于后期制作的特点,以被摄物为中心偏左偏右各照一张或多张,在电脑上用全景软件合成为一张照片,其质量再好的广角镜头照的也比不上。目前比较常用的全景软件有Panorama Factory、MGI Photovista、Adobe Photo Elmement等。如果你对Photoshop熟悉,完全可以用Photoshop。

13、夜拍也讲究拍摄地点。夜景拍摄还要讲究地点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以说夜晚炫目的灯光是进行夜景拍摄的前提条件,没有灯或灯光稀少,物体就不能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清楚。有了足够的灯光,不仅可以使物体呈现层次,也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和清晰。因此,选取合适的拍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

14、夜拍器材有些讲究。虽然任何一部数码相机都可以拍夜景,但是器材的差别最终会决定片子的效果差异。首先要有一部提供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功能、曝光补偿功能的数码相机。由于四周灯光容易干扰拍片的效果甚至形成光斑,数码相机的遮光罩则可以轻松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没有遮光罩的话也可以临时用大一点的书或其他物体遮挡。此外,夜景拍摄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长时间曝光,手持拍摄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需要使用三脚架以固定相机。如果相机备有快门线或者遥控器的话则更易拍出清晰的片子(如果两者皆没有的话,可以尝试使用相机的自拍功能),像奥林巴斯5050随机配备这类小附件,在夜景拍摄中会大有用处。对于新手来说,没有三脚架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地选取路边的栏杆或者半人高的围墙作固定相机之用。当没有任何依靠的东西时,可以尝试使用高感光值和大光圈进行手持拍摄。

15、夜拍实战技巧。目前许多中高档的数码相机都提供P(自动)、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M(手动)曝光的拍摄模式,此外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场景拍摄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夜景模式和微距模式两种。对于新手来说使用有夜景拍摄模式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法。如果你的相机没有提供场景拍摄的模式,那么在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6、光圈与快门。一般情况下,除了特别需要,我们都喜欢使用较小的光圈值(大概F8至11 左右)以增加曝光时间。较小的光圈可以令远景与近景画面同样清晰与细致,特别是商店橱窗的霓虹灯招牌可以清晰的显示,否则霓虹灯招牌就会形成一团光,看起来模糊不清。有意思的时,只要曝光时间足够长,路上的行人就不会出现在照片里(原因是人群在移动,在长时间曝光下,人的身影便变得不明显),而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则会形成一道道光的影子(光圈值F7、曝光时长12秒、ISO值160)。如果你想要以夜景中的人群为拍摄的主体,那么就得使用较大的光圈 (F5.6左右,太大会使背景虚化)或者使用高感光度(ISO)来提高快门速度。

17、进行准确的测光。相信拍摄夜景最令人觉得困难的地方就是测光了。当拍摄远距离夜景时,黑色的天空会影响相机的测光读数,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曝光过度。此外,如果在拍摄时受到射灯或其他强光影响,某种程度上照片便会曝光不足。大部分数码相机都备有多种测光模式,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测光模式。因为不同的测光模式会直接影响照片的曝光准确度。为了拍摄迷人的夜景,最好在拍摄时适当地做一两级曝光补偿调整。如果使用快门优先或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拍摄时,很多时候也会出现曝光过度的现象,这时如何调整曝光补偿值就得由大家去多多尝试了。

18、如何使用白平衡。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来说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温感觉。如果是拍摄城市夜景的话,一般来说我们都会使用Tungsten(钨丝灯)白平衡,因为用这种白平衡比较接近灯光的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视乎环境而定。

19、夜景中的对焦。由于普通数码相机对焦感应器对于低反差和低亮度的景物难以准确对焦,所以在进行夜景拍摄对焦时,尽量将对焦点对准明亮的景物上,对准焦点后再锁定焦距进行构图。当然也可以切换到手动对焦,利用LCD 来查看对焦的效果。大概估计景物和相机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LCD的数值显示,选择合适的焦距。

20、正面方向。即通常所说的正前方,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正前方拍摄。正面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正面方向拍摄容易显出庄重、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对称的结构。可以看到画面中人物的完整面部特征及神情,有利于画面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增强了亲切感。一般来说,各类节目的主持人,或被采访对象在屏幕上出现时都采用这个拍摄角度。正面方向拍摄,由于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容易与取景框的水平边框平行,同时如果主体的画面面积很大,则容易被主体横线封锁,使视线无法向纵深伸展,因此常常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另外,它也不利于表现运动、动感,且大量地出现平行线条会影视画面构图的艺术性。

21、背面方向。即通常所说的正后方,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正后方拍摄。背面角度是个很容易被摄像人员忽视的角度,其实,处理好这个特殊的角度,常常可以收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背面拍摄可以为观众提供较强的主观参与感,许多新闻摄像记者采用这个角度表现追踪式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背面方向拍摄常用于主体人物的画面,可以将主体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人物所关注的对象。如拍摄一个人站在门口,眼仰望上前方,这时通过拍摄的镜头可以看清楚他眼前的景象。背面方向的拍摄不重视人物的面部表情,而注重以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感情,并作为主要的形象语言。背面构图能造成一种悬念效果,选择背面角度拍摄,由于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内人物的面部表情,如果镜头处理得当,则能积极调动观众的想象。如拍摄对象坐在桌前一动不动,这时可以让观众充分想象然后配上一些画外音,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22、侧面方向。即通常所说的正左和正右方。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正左或正右方向拍摄。正侧面方向拍摄物体与正面方向的拍摄特点基本相同。正侧方向用于拍摄人物有其独特之处:一是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正侧面的轮廓线条,容易表现人物面部轮廓和姿态,更容易展示拍摄对象的侧面形象。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时,如若想在画面上显示双方的神情、彼此的位置,正侧角度常常能够照顾周全,不致顾此失彼。如在拍摄会谈、会见等双方有对话交流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这个角度。注意:在拍摄画面内人与人间的对话和交流时,应注意镜头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观众就会感到被冷落。二是正侧面方向拍摄由于能较完美的表现运动物体的动作姿态,显示其运动中的轮廓形式,展现出运动的特点,因此常用来拍摄体育比赛等以表现运动为主的画面。当然,正侧面方向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它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

23、斜侧面方向。即通常所说的左前方、右前方以及左后方、右后方。也就是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的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之外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属于斜侧面方向。斜侧面方向拍摄的特点是能使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能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拍摄队列整齐的行进队伍,拍摄一排整齐的树林,一排整齐的灯笼等都会展现这样的效果。斜侧面方向拍摄既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衬体,也有利于突出主次关系,是摄像时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如在电视采访中,通常的作法是以近景景别构图,采访者位于前景、后侧面角度;被采访者位于中间稍后、前侧面角度。这样,观众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到被采访对象的身上。对某一具体被摄对象来说,将拍摄方向、高度以及视距变化带来的景别变化三者结合起来,那么,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同视角,形成一系列不相同的画面形象,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24、晴天户外人像摄影。阳光明媚的日子是进行户外摄影的好日子,充足的光线、愉悦的心情都是拍出好照片的重要保证之一。不过,并不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都可以随便拍摄出好的人像摄影作品来,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讲究的地方。由于五一假期时值盛夏季节,在晴天的时候阳光直射比较强烈,而在强烈的阳光下面进行人像摄影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时间上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上午9点到11点,或者是晴天的下午3点到5点都不错,因为这两段时间太阳位置比较低,光线不是很强烈,太阳在斜射时亮度适中,不像中午的烈日下容易产生难看的阴影。另外,柔和的阳光下人物的表现也相对好一些,眼睛也不容易受强光影响,拍摄出来的照片显得更自然。在地点的选择方面也比较有讲究,一般在树荫下或者荫凉的地方比较适合拍摄光线柔和的人像摄影作品,而暴露在阳光下面的时候,光线比较强烈,主光光线比较明显,容易利用阳光塑造出比较特别的形象。

25、多拍精选。“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26、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题模糊。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27、善用闪光灯。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 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只不过是把闪光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说在逆光条件下或是在阴影下拍摄人物时,用闪光灯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质量,有时甚至还缺它不可。在室内摄影如果光源来向太单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时,也需要用闪光灯来补光。这一类的用处还是不少的。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28、扬长还要注意避短。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29、相片首先要构图好。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30、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包括:纠正偏斜。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时平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一般来讲, 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调整亮度和对比度。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