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41:17
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李建新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4367

  原载《人口学刊》2004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建新(1962-),男,新疆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口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就中印两国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在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变化以及人口素质等方面,进行中印两国的人口实力比较。

  「关键词」中国/印度/人口实力/比较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由于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和迅猛发展阶段,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随着这两个亚洲人口大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印度以及整个亚洲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无怪乎人们称21世纪为亚洲的世纪。中印两国作为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国情和相似的发展目标,两国既是友好邻邦,也是竞争对手。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从人口要素和发展实力方面比较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的竞争潜力,希望这种比较能对我们思考远期人口发展战略有意义。

  一、中印人口现状与变化趋势比较

  1.人口现状比较

  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

  20世纪中叶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旧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末期,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和中国都先后成立了新的政府,迎来了百废待举的建设新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人口变动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上是在一个起点上(见表1)。由于中印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可以看到,中国人口死亡率如果除去非正常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远低于印度的同期水平。印度死亡率变化比较平稳,渐次下降,进入21世纪粗死亡率水平才接近中国。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所回落,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由于实施了全国范围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而同期虽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思想,也提倡家庭计划,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有过全民计划生育运动,但出生率变化甚微,人口出生率仍高达38‰,高出中国同期水平近10个千分点。20世纪80、90年代,中印两国的出生率水平差距更大,均有10个以上千分点的差距。进入21世纪,两国出生率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实际上,中国印度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都有着政府"干预"的痕迹,不过,中国更多的是政府"有所为"的影响,而印度则更多的政府"无作为"的影响。

  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说,迁移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就直接影响着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虽然,中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轨迹有很大不同,但增长率的幅度却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人口由于死亡率下降幅度快于出生率,所以,人口增长逐步加速,到20世纪70年代,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虽然比较缓慢,但比较同步,所以,人口增长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印人口平均增长率差距不超过2个千分点。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印两国的人口增长率开始分道扬镳,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出中国7个千分点,进入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印度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中国8个多千分点,进入新世纪,人口增长率的差距有所回落,但也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资料来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New York,2003.

  2)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

  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变化,195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5.55亿,印度为3.58亿,中国比印度人口多近2亿人。由于人口基础较大,即便是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印度,但在绝对增长量上高于印度。从1950年到1980年,中印两国人口总量之差都在增加,最高值达3亿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增加的惯性减弱,而印度人口仍旧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印度人口总量增加快于中国,中印人口总量差值开始缩小。

  人口数量随着出生宰、死亡率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印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有较大的差别。从老年人口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国人口从1950年到1970年,该比例先增后降。从1970年起,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起,一直在上升,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后才逐步降低。显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与中国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特点是直接密切相关的。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从1950年起,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较为平缓地上升,没有波动,与中国波动变化的特点形成对比。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到198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超过了40%,这样的高比例直接与人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出生率缓慢下降,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不过,到200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高出中国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例印度则低于中国近2个百分点。

  2.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

  1)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由于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人口政策以及人口现状不同,未来中印两国的人口变动趋势也不尽相同。从联合国人口中方案的预测来看,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将继续保持较低的出生率和较低的死亡水平。不过,由于人口迅速老化,粗死亡率将会不断升高,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如果是按低方案预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将会提前至2020年左右。印度人口的出生死亡变化比较平缓稳定,生育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到2040年以后,印中人口的出生率水平接近,但仍高于中国2个多千分点。2030年以后,印度人口粗死亡率也会像其他人口老化国家一样不断回升。不过,21世纪上半叶,印度不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未来人口出生、死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总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一段时间。在联合国中方案条件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下降出现负增长。如果按照联合国低方案,中国人口总量将可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13.5亿并随后开始负增长。较之中方案,低方案人口下降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印度人口总量变化则是另一幅图景,由于印度的生育水平至少在2l世纪前30、40年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50年,印度人口总量将超过15亿。中印两国人口总量的不同变化趋势,将导致中印人口大国地位的变化。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如果按低方案计算,印度则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人口多4亿左右(见表2)。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在未来50年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急剧地老化,但各个时期的人口老化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按联合国中方案预测,在未来的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20年,是较缓慢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从6.9%上升到11.5%,20年的时间仅上升4.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时间将上升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将首次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第三阶段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但人口老化速度放缓。如按联合国低方案的结果(见表3),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将会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将会更高。在未来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大致也分三个阶段:2000年至2028年平缓加速增长阶段,老年人口将从不到1亿增加并超过2亿,平均每年增加400万;2028年至2038年是急速增加阶段,老年人将由2亿增加到并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2038年至2050年是第三个阶段,基本平稳阶段,老年人由3亿增加到3.3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260多万。中国老年人口这种变化特征除了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变化外,主要是同批人效应的结果,与现行和未来至少50年的生育率高低无关。如2028至2038年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实际上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

  在未来50年,印度人口也在不断老化,但印度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相对平缓。2020年左右,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7%,进入老年社会的行列,较之中国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后,印度人口老龄化会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过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仍高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会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可以看出,印度人口老化并不像中国那样表现为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渐变的平缓过程,也没有历史上人口大波动的痕迹。在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上,印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是均匀加速的过程。21世纪头10年,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约170万速度递增;2010年至2020年,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平均每年260万递增;2030年以后,印度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均每年老年人口增加400万以上。根据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在21世纪30年代后期,印度总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但就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来说,中国依旧是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印度多出0.37亿;2020年,两国老年人口之差为0.74亿;2050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多近1亿人。



  二、中印人口实力要素比较

  1.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不仅与物资资源是否丰厚、自然环境是否优越、资本是否充足、科技是否进步有关,在很大的程度上,更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开发程度有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关。

  从中印两国人口实力比较上讲,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两国的劳动力资源,即狭义的人力资本。就目前而言,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见表4),200O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高达8.7亿人,并将继续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的高峰年大致在2020左右,届时劳动力人口将达到9.9亿左右。随后,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会持续下降。2050年,按中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降至8.5亿,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020年的峰值9.8亿迅速降至到2050年的6.7亿。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变化与中国完全不同,劳动力资源将持续增长,将由2000年的6.2亿增加到2020年的8.8亿,2050年的10亿以上。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在2030左右超过中国,成为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到2050年,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比中国的中方案结果多1.7亿人,比低方案多3.3亿人。从劳动力年龄人口内部来看,中国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从2000年的23%降至2050年的18%;如果是低方案,2050年将会降至14%.印度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也会下降,但由于高于中国的生育率水平,所以后续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储备要比中国丰厚,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总量将在2010年超过中国,位居第一。



  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考察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变化,即人口抚养比关系的变化。这里我们侧重考察中印两国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从而导致老年抚养比的变化。随着中印两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也会快速上升。从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结果看,中国老年抚养比2010年超过10%,2030年超过20%,2040年超过30%,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38%.也就说,从理论上讲每百名劳动力要赡养38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如果按低方案预测,中国老年抚养比增速更快,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6%.目前,我国是10劳动者赡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2030年将会是4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显然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印度由于人口也在老化,因此,老年抚养比也会在未来不断上升,但是,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变化较慢。由于中国老年抚养比上升速度快于印度,所以中印两国的老年抚养比之差在扩大。如2000年,印度老年抚养比为8%,与中国差不到2个百分点;2030年,印度比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低10个百分点;2050年,中印两国老年抚养比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如果与中国的低方案相比较,差值更大,也即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比印度更重。从劳动者赡养老人的关系看,印度2000年是12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2020年,是9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者;2050年是将近5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人,社会劳动者的养老的负担虽然也在加重,但还是比中国的情景要乐观。

  从人口的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看,中印两国变化差异很大。虽然两国的老年抚养比都在上升,但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速度不同,所以,抚养比的总体变化趋势也不同。我们看到,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由2000年到2010年,继续下降并降到历史最低点,不足40%,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为100,被抚养人口即非劳动力年龄人口为40;201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显著持续上升,2050年总抚养比将上升到64%.如果按照低方案,总抚养比会下降的更低,但回升也更快,2050年总抚养比与中方案基本相同。印度人口的总抚养比变化比较平缓,目前,印度人口总抚养比大大高于中国,为64%,高出中国18%.其后,印度的总抚养比逐年下降,直到2040年的最低点47%,然后,平缓上升。对比中印两国的总抚养比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是大起大落,而印度是持续平缓;中国还有为时不多的抚养比低谷"黄金期",而印度则正在步入低谷的"黄金期",虽然,"谷底"不如中国低,但周期比中国长。

  2.劳动力资源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印两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与结构的这种变化会怎样影响本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呢?这是我们在中印人口实力比较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自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人口论以来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两位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以东亚人口和经济发展为例(Bloom &Williamson,1997),从人口变迁的历史角度充分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结论是: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因此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使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生育率开始下降进入生育率转变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减缓,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Demographygift)阶段;当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水平相当,人口趋于稳定、趋于静止,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趋于常量,趋于不再变化,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所以,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在转变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单纯地考察人口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未触及到两者的本质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口经济学上一直存在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争论的缘故。实际上,只有考察人口数量内部的结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才能得出对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结论。

  依据上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以及中印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上,还是在年龄结构上,都较印度更有优势,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多,而且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负担较轻。中国这种优势还可持续10、20年,随后,这种优势渐次减弱。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正朝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变化,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并在2030年左右这种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将超过中国,并将继续保持优势。从中期或更长远的视角看,仅就人口这一个方面,印度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较之中国更具有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据联合国中低方案两个方案,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差不大,甚至低方案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负担还比较低,似乎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在低方案中,总抚养比是由较高的老年抚养比和较低的少儿抚养比构成。从现有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不仅使国家养老金迅速膨胀,也使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大大增加。一种过度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会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后劲,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单单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变动趋势讲,中印两国相比,中国将处于潜在的劣势中,而如果选择低方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会失去竞争的潜力。正如近期美国报刊指出:"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在大约20年内也将很快面临老龄化问题。但目前,在印度近10亿的人口中,有一半人年龄在15岁以下,而且印度也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此,从长远看,21世纪很可能变成印度的世纪"[1]

  3.人口素质比较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的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口教育的投入和健康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越来越明显效用。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中印两个人口大国,未来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潜力上也会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两国的人口素质以及科技投入。

  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人口素质无论是健康素质还是教育素质,都高于印度人口。表5显示,21世纪初,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越过70岁,而印度仅为63岁;另一项妇幼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婴儿死亡率,中国已经降至30‰,而印度是中国的2倍;中国营养不良人口的比重为9%,远低于印度24%的水平;中国每10万人拥有167名医生,而印度仅有43,中国的医疗条件优于印度。无论是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卫生医疗条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名列前茅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到,相比印度,中国的教育素质较高,成人识字率为86%,明显鬲于印度58%的水平;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为64%,也高于印度的水平。不过,从国家公共教育支出上看,中国教育支出仅占GDP 的2%,而印度占4%.实际上,中国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还有下降,1990年,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2.3%,而1998-2000年,降到了2.1%;印度正相反,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在提高。当然,总体而言,中国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印度,人类发展指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2001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为104位,而印度为127位。

  4.印度新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

  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人口的16%,并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历届印度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教人才的培养。当年尼赫鲁总理就曾指出,印度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就必须加紧人才培养,必须依托高科技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投入巨资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由于政府对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前后一贯的重视,如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始终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所以,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比中国还多,科技人员的总数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第二。目前,在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虽然,从上述人口素质对比指标上看,印度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国内外都有着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随着这种优势的不断释放,毫无疑问会对印度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一贯的重视科教人才培养的政策终于结出正果。在人才密集的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印度新经济产业如信息产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印度迅速崛起的新经济产业已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近年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开发大国。根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00年公布的印度大公司的排名显示,近年来新经济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97年,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没有一家属于信息技术产业,1999年有3家信息产业公司进入印度10大公司之列。显然,信息技术产业的繁荣给印度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给印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印度具有成为今后半个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的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三、小结

  从上述人口实力比较中不难发现,就近10年、20年而言,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结构,还是人口健康、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明显地优于印度人口;但是从今后30年、50年长期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变化剧烈,印度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数量资源上超过中国;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结构上优于中国;在科技人才投入和储备上胜过中国。所以,就长期而言,仅从人口要素的视角出发,印度人口实力将会毫无疑问地超过中国,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不少国外学者认为21世纪中叶应该是印度的世纪。中印两国同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具有不少人口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与人口相关的生存发展问题。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就业、失业等问题;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经济迅猛增长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短缺问题。在当今和未来,中国不仅需要逐步解决这些与人口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还需要审慎考量远期的人口发展战略,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中印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大[N].参考消息,2004-9-10.(8)。

  [2]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Volume 1:Comprehensive Tables,UN,NY,2003.

  [3]David E.Bloom &Jeffrey G.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NBER Working Paper No.6268November 1997.

  [4]文富德。世纪之交的印度经济发展及其前景[J].南亚研究,1999,(2)。

  [5]邱国。世纪之初印度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J].南亚研究,2001,(2)。

  [6]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原载《人口学刊》2004年第6期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7342010年09月21日 06:39 AM

印度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英国《金融时报》 何丽 北京, 艾米•卡兹明 新德里报道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57条] 英文 对照 

随便问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困扰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叹口气答道:中国就是人太多了。

但经济学家们却不同意这种观点。而且,随着中国人口总数达到拐点(新增劳动力数量可能于今年见顶),这个世界工厂的劳动力市场将日益趋紧,中国势必将面临一个艰难的调整。

面对这一转变,中国的邻邦印度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益。印度将在2025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的14年,印度的新增劳动力数量每年都将增长。

但考虑到该国欠发达、超负荷运转的基础设施,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人,许多分析人士怀疑,印度是否真的有能力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缺口。

新德里经济研究机构Indicus Analytics的创始董事拉维什•班达里(Laveesh Bhandari)表示:“印度十有八九无法从中国劳动力增长减缓中受益,这不过是因为,印度还没有为建立像中国那样庞大的制造业做好准备。这里的基础设施有限、且过于昂贵,人力资本基础也不够雄厚。”

到2016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总数将开始下降。中国目前已显现出劳动力市场日益趋紧的征兆。今年夏季,要求加薪的工人们造成了一连串劳资纠纷和罢工事件,震撼了中国各地。

这些动荡促使人们就中国是否已进入“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展开了争论。这一概念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一旦某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彻底消化掉来自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供应,该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就将大幅上升。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2004年就已进入这个拐点,当时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企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当外界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下滑之时,短缺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但今年,广州和东莞这两个制造业中心都上调了最低工资;许多企业则在工业园区内增加休闲活动、改善伙食,以降低工人流失率。

此外,电子产品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等企业还着手向内陆地区迁移、靠近劳动力的来源地,希望借此能够更容易招到人。这进而又迫使当地工厂提高工资水平,以应对竞争。

澳大利亚国际经济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经济学家蒋庭松表示:“人们一致认为,中国可能很快就将进入刘易斯拐点。这一共识是基于人口增长的新动向以及独生子女政策。”

预计未来几年里,不断上涨的工资将迫使制造商退出低附加值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工人在加薪后将扩大消费,在推动国内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计,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5%上升到至少30%,扭转过去十年里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的趋势。

“如果工资上涨,那么国民收入中家庭所占的比重肯定也会上升。这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过程,有助于经济恢复平衡,”独立研究咨询机构龙州经讯(Dragonomics)的董事总经理葛艺豪(Arthur Kroeber)解释道。

但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劳动力供应趋紧将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和通胀抬头。

蒋庭松估计,中国非熟练劳动力数量若减少5%,可能会造成GDP增速减少两个百分点。

一些印度人从中国的劳动力困局中看到了机会。联合国(UN)估计,到2035年,印度人口将较2010年增长26%,从12亿增至15亿;同期劳动力数量将增长33%,达到近10亿人。

届时,处在工作年龄段(15岁至59岁)的印度人将占到该国总人口的65%左右,令该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

高盛(Goldman Sachs)表示,未来十年印度的劳动力数量将增加1.1亿人,成为对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未来十年印度的GDP增速可能由此增加四个百分点。

但令许多印度商界高管、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担心的是,印度经济是否能够消化如此众多渴望成功的工人——这些工人主要来自贫穷的乡下,很少或根本没有受过培训。印度每年有近1300万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大军,但该国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只能培训310万人。许多印度年轻人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技能。

班达里表示:“我们没有多少真正受过足够多教育的人。我们的劳动力大多不适合从事中国人擅长的大规模制造业工作。”

译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