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26:2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
作者:冯善书 谭翊飞 来源:南方农村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的保障作用有多大
“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
刘东如的妻子献肾救夫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届的强烈反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此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沸点。在农村,特别是在落后山区,这一制度到底能否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发挥有效的保障作用?
刘东如夫妇家住连平县元善镇邓村。该镇于2003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规定,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只需交10元参合费,但为增加参合率,邓村村委会当时决定头一年从集体收入中拿一笔钱出来为每位村民分摊5元,也就是说,该村农民每人只需交5元钱就可以参合了。正因如此,邓村村民参合积极性较高,参合率超过60%。“2004年,因财力有限,村委不再为村民贴那5块钱,参合率因此降了很多。”邓村村委主任刘瑞炳告诉记者,村民医疗保健意识不高是阻碍这一制度实施的重要原因。
2004年底,有关部门会同邓村村委干部继续对村民进行宣传,动员村民缴费参加2005年的合作医疗。但这一次,2003年底曾为全家购买过合作医疗的刘东如没有交这70块钱。他的妻子刘亚群解释说:“头一年投了保,但全家人都没什么事。我家收入低,4个孩子读书,每个学期的费用都得五六千,这70块钱保费可不是小数目,所以第二年就没交了。谁知道没过两个月,东如就出问题了。”
记者从有关卫生部门了解到,即使刘东如2004年底缴费参加了2005年的合作医疗,这次做手术,他最多也只能在镇里报销2250元。而广州的医生及有关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刘亚群的肾即使可以在她老公身上正常发挥作用,她家预计也必须支付近20万的医疗和康复费用。“2000多元的报销款对巨额费用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当地有村民指出,这样的制度根本不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没有钱的家庭遇到类似恶疾同样是一个死字——村民参合积极性不高的根源就在这里。”
医疗卫生意识低、经济落后,使得肝、肺等内脏疾病成为农村高发病种。据记者调查,因这类疾病导致非正常死亡的案例在邓村有十几二十宗。在这些案例中,多数当事人明知自己患病,但由于家境困难无法求医,硬拖至死。“没办法,治疗这类疾病的花费往往比较多,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数万,一般的农村家庭很难承受这么大的经济负担,贫困家庭就更不用说了。刘东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邓村石头塘的一位古稀老人对记者说。
与连平农村人普遍所持的“合作医疗只能保小病”看法相比,国内一些专家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提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跟‘只保小病’刚好相反,它只保了大病,忘了小病。”
杨团是国内最早从社会政策角度研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专家。近年来,她在陕西洛川旧县镇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制度:由国际组织投资,以“先尝后买”的方式让每人每年缴纳10元钱参加农民医疗合作社,将所有社员的缴费合起来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统筹基金;由镇农医合代表全体社员与镇卫生院集体签约,用这笔基金集体购买镇卫生院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七项卫生服务,包括优质药品、免费医疗等。这是所谓的初级医疗保健制度。目前,杨团的课题组还在研究如何把这种制度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融合。
“政府现在倡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确立的方向是对的,第一是政府直接对农民医疗出资,第二是政府和农民合作筹资。但新合作医疗有问题,”杨团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问题是把农村卫生分裂成大病和初级卫生保健即小病。这样做的理由是,政府没有钱,所以只顾大头,保大病。但这样的话,受益的人只有1%-3%,并且从医疗的角度来讲,小病与大病之间是一个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上游积累的泥沙多,下游就一定清澈不了,所以,大病小病不可以这么截然切开。”
实际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山区遭遇的困难可能比杨团所分析的还要糟糕。“根本上就是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这样的制度要来干什么?!”连平县一位姓林的农村妇女对记者这么说。
报销额的上限远远满足不了村民治病的需求,而实现参合利益还有可能因为某些干部的人为因素遇到诸多麻烦,这就不难理解村民为何对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有消极看法。正因如此,对2004年底没有参合并因此无法报销医疗费,刘东如一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懊悔,只说了一句“想不到”。
以连平元善镇邓村为例看农村的医疗卫生现状
大病:农民不能承受之重
连平县元善镇邓村“农妇摘肾救夫”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前往邓村调查,以期通过邓村这一个案,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46岁的单身汉刘刚去年11月去世了——现在提起这件事,他79岁的老母亲谢凤琴仍掩饰不住悲伤。老人告诉记者,儿子阿刚死于胆结石。2002年,阿刚查出患有胆结石,经治疗,说是痊愈了,想不到去年又复发。此后,他去赣州和广州的医院看过病,医生告诉他治好的希望不大。考虑到因病已欠了1万多元的债,他就放弃了治疗。
除刘刚、刘东如外,在并不算很穷的邓村,患大病无钱治疗或因治病欠下大笔债务的村民还很多。譬如该村竹园村小组,据小组长刘国炯介绍,该小组有150多人,去年因病去世的有3人,今年1人。
按150人中每年有3人患病死亡计算,共有1800多人的邓村每年约有30人因病死亡。如果加上正在接受治疗或已治愈的,该村患大病的人非常多。

据了解,邓村只有一个正规的卫生站。11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挂有“元善镇邓村卫生站”牌子的诊所。
该诊所的医生刘锦笙一边抽烟一边与记者聊天,“薄利多销,贵一点别人就不来你这里。”在该诊所看一次病平均只需6、7元。刘锦笙的营业执照上只写了“内科、儿科”,但他“什么病都看”。如果碰到疑难病症,他会建议病人去县城或赣州检查。
刘锦笙认为自己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不用交钱也没人管”。刘锦笙抱怨村委对他关照不够,一是村内有一家无证诊所没人去管,二是虽然“名称是‘邓村卫生站’,但村里连个经营场地也不给”。
记者发现,在邓村,与刘锦笙的卫生站竞争的除了“无证诊所”外,还包括7、8家小商店。不论大小,几乎每个店都有专门的柜台摆放非处方药,有几个店的药品柜台比刘的卫生站还大。关于进药渠道,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店主说,“我怎么知道是不是正规公司,反正到处有药进。”记者问:“你卖药,农民不懂怎么办呢?”另一店主刘辉回答说:“我先看了说明再告诉人家。”
连平县药监局办公室赖主任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们一般不允许小商店卖药,去年专门检查处理过,但不排除有些店主会查了又卖。”

刘锦笙虽然是医生,但他认为“合作医疗没什么用”,因为“小病不保,大病至少也上万块,靠那2千块钱也没用。”当记者提到“有3个村委会干部去年分别报销800--2250元不等”时,刘医生笑而不答。有人认为,村干部是利用职权便利报销医疗费用的,一般村民很难报销。
据邓村村支书刘瑞炳介绍,2003年合作医疗开始启动时,为鼓励村民参与,村里替每人出5元,村民每人只需交5元,但一些村民仍不合作,因为合作医疗必须以户为单位参加,如果一户有4人,那么每年就要交40元。有的村民第1年交了钱但没有患大病,第2年往往就不再交。但患了大病的,合作医疗的作用也似乎不大。羊岭村小组54岁的刘国兴去年患肾结石,住院治疗后报销了2250元。他的妻子告诉记者,“报销了2千多块,但国兴身上还插着管子,还是要借钱继续治疗。”
在农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是常态。刘东如在病房告诉记者,“最初以为是感冒,就没在意,直到不能走路了才去检查,一查就是大病。”合作医疗只是补偿住院治疗后极有限的部分费用,根本不能解决患大病的医疗费用问题。因此有村民建议,应对农村老人进行定期体检,把疾病消灭在发病初期。
今年,连平县合作医疗的最高报销金额由去年的2250元/人提高到3000元/人。此外,据该县农医办股长周振富透露,10月16日,经过省有关部门确认,2006年,参保农民要交的费将不变,但各级政府会增大财政投入,人均筹资额将达到50元,其中,中央政府首次给我省农民补贴2元/人。
由于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刘东如无法报销医疗费,但他说——
没什么后悔的
11月18日,在刘东如夫妇的病房,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本报记者(以下称南农):到现在为止,你们治病用了多少钱?
刘东如夫妇(以下简称为刘):10多万吧。刚来的时候只带了两三万,兄弟姐妹在家里筹钱,筹到多少就往我的帐户上打多少。
南农:那两三万都是家里的积蓄吗?
刘:都是借的。只要能借的我都借过了。
南农:有没有找过村里或政府?
刘:村里我去过,但书记说村里的钱不能借给我,他叫我把地卖掉。我没有答应,卖了地我今后靠什么生活啊。我没有找过政府部门,因为我在政府部门没有熟人,也没有“关系”。
南农:如果今年参加过合作医疗,你们可以报销最高限额2250元的医药费,还可以申请县级的救助资金(一般在3000-5000元之间),但你们没有参加,也因此无法报销,对此,你们会不会觉得有些后悔?
刘:前年我都交了合作医疗费,但去年没有人到我家里收钱,我就没交,但也没什么后悔的,靠自己慢慢来。
南农:这些钱如果1年还1万元,也要10年。
刘:在农村,1年还不了1万。我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还有疯癫的老母亲要照顾,负担比较重,但今后我俩会多做些工,多种些地,争取早日还清欠债。
南农:我见到你大儿子和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说他学习很刻苦。
刘:我对4个孩子寄予了很大希望,他们也都很努力,年年都得很多奖状。
南农:你的大儿子好象脖子有点问题,并且背有些驼。
刘:那是胎伤,没有看过医生。现在,我们家借了这么多钱,更没办法带他去看医生了。
南农:等孩子上大学后,你们的负担会更重。
刘:不管负担多重,只要他们能考上,我都会让他们读。
医生告诉记者,夫妻俩出院后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知道移入刘东如体内的肾脏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一般有10%的人移植不成功。
希望热心人士能够向刘东如夫妇提供帮助。
在大千世界,与你萍水相聚,是一种缘;在不知觉中,成为你的朋友,是一种情;陪你度过寂寞的日子,是一种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