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59:04
“尧舜禅让”,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一段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人们开始记载它、议论它的时候,时间已流逝了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准确性,
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说法不一,一般有以下四种说法。
授贤说
据说,尧十六岁开始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那年,觉得自己年老力衰,叫大家推举
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为了对他进行考察,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
了他。
舜是个眼珠里有两个瞳仁的奇人。母亲早死,父亲是个瞎子,后母愚悍,后母生的
弟弟叫象,又凶横顽劣,三人合谋,总想害死舜,分掉他的财产。
有一次,舜的瞎爸爸叫他去盖粮仓顶,舜爬上去了以后,就撇掉梯子,一把火,想
把舜烧死。
哪知,舜抓住两个斗笠,像张开翅膀一样,从粮仓顶上飘飘地降下来。还有一次,
瞎爸爸叫他淘井,舜下井以后,他们就填上,想把舜埋死。哪知,舜早已在井壁上凿了个
洞、从旁边的斜道里跑出来了。瞎爸爸、后娘、象都以为舜死了,就商量分掉舜的财产:
牛羊仓库归父母,房子、妻子归象,舜回到家里的时候,象正坐在舜的床上得意地弹琴
哩!
舜不但没有怪罪他们,相反的,对父母更加恭敬,对弟弟更加友爱。
舜到历山种地,历山的人本来为争夺土地闹得不可开交,舜一去,大家都谦让起来
了;舜到雷泽去捕鱼,雷泽的人本来为争夺房屋打得头破血流,舜一去,大家都和睦起来
了;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河滨的陶器本来就质量粗劣,舜一去,质量就精美了,舜住在
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一年,形成一个村落;两年,形成一个集镇;三年,形成了一个
城市。舜的品格和能力受到了考验,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柄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
老。这样又过了八年,尧去世了,舜正式就了帝位。
舜就帝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到八十四岁的那年,觉得自已年者力衰,也叫大
家推举最贤能的“接班人”,大家推举了禹。禹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舜也学着尧
的模样,把治理天下的权柄交给了禹,自己退居一旁养老,十七年后,舜去世了,禹正式
就了帝位。
这就是一般历史书所说的“尧舜禅让”。这种说法,以群众推举或领袖授与为基
础,所以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畏劳说
另一些学者认为,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职务
罢了。《庄子》里也记载了禅让故事,他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又让天下于州
支父子,州支的父亲说:“我刚巧得了忧郁症,正准备治病,哪有工夫治理天下?”后
来,舜又让天下于善卷,善卷不受,躲进深山老林里,后来竟不知去向了。
关于许由《高士传》中记述得比较详细,比较奇特。他说: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后来,尧又知道了,就派人召许由为“九州长”,
许由竟觉得这句话很脏,煞有介事地跑到颖水之滨洗起耳朵来,洗着洗着,碰到了另一个
高士巢父,他正在牵牛喝水。巢父问:
“老兄,洗什么呀?”
“洗耳朵。”
“干么要洗耳朵?”
许由说:“刚才尧派人来请我去当九州长,这么脏的话,污染了我的耳朵,所以来
洗一洗。”
巢父听了,埋怨他说:“哎呀老兄,你只顾你的耳朵干净,却没有想到这脏话洗到
水里,污染了水,牛怎么能喝呢?”
说着,又煞有介事地把牛牵到远远的上游喝水去了。
现在的安徽省巢湖市,还有“洗耳池”、“牵牛巷”大概是这段传说的遗迹吧。
对于巢、许二人,历来褒贬不一,赞扬的说他们不争名利,清高俊雅,贬斥的说他
们消极厌世逃避现实。不过,根据以上两段记载来看,既然这么多人宁可躲进深山幽谷,
都不愿意接这慷慨的帝位赐予,这被儒家经典渲染得神乎其神的“禅让”,也就不那么神
圣和庄严了。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就帝位?
韩非有更精辟的见解,他说跷在位的时候,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上的椽梁不雕
饰,吃的粗粮,咽的野菜,冬天裹兽皮,夏天披葛衣,现在,即使是一个守城门的人,收
人也不会如此微薄,禹在位的时候、亲自背犁耙版筑,泥里水里带头干活,大腿上没有成
块的肌肉,腿没有汗毛,现在,即使是臣下奴婢,也不会如此辛劳。所以,古时的让天
下,只不过是少了一份守门人之类的奉养,而远离了奴隶般的辛劳罢了!好逸恶劳,是人
之常情,谁愿意自己辛劳一生,还把这份辛劳留给自己的子孙呢?
拥戴说
孟子、苟子等人则不认为真有所谓禅让之说。有人问苟子:“尧舜禅让的事,有
么?”
苟子说:“没有这回事,那是肤浅的人们的传闻,粗俗的人们的解说,天子职位最
高,权势最大,有谁肯让呢?”
有人问孟子:“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么回事吗?”孟子说:“没有这回事,天子
不可能把天下给人。”
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苟子认为,那是靠了他们自身的道德,孟子认
为:那是靠了上天的赐与,同民众的拥护。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道德”和实力”的较
量。《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的诸侯,不到
丹朱那里去朝见,却跑来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到丹朱那里去打官司,却跑来找舜,人们
编出歌谣来,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
那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
候,故事重演,又这么即了帝位。
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的宋太祖陈桥事变,黄袍加身,又有什么区别呢?
篡夺说
于是,有的人干脆认为无所谓“禅让”,有的只是“篡夺”。
据《史记》记载,舜取得了行政管理权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
组:被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同时启用了,历史上称之为
“举十六相”,这显然是扶植亲信,尧未曾排除,或者说正在信用的浑沌、穷奇等,舜同
时除掉了,历史上称之为“去四凶”,这显然是排除异己,经过了这番人事改组之后,已
被架空了的尧,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括地书》引用《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表,为舜所回也。”又说:“舜国
尧,……使不与父相见。”尧被囚禁的地点是平阳,大略是,先软禁起来,不准同儿子、
亲友见面,然后逼他让位。最后,把他的儿子放逐到了丹水。因此《韩非子·说疑》篇里
感慨地说:“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与,聚巷族,通上轼君。以求其利
也。”有人问他何以知其然,他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武王伐纣。”都是人臣轼
君的典型例子。。
一个“逼”字,也许正好道出了尧舜禅让的真相。尧交出政权以后,大概是可以安
享天年的,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而舜交出政权之后,可就没有这样优待的政策了。
历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跟到湖南一
带,抱着竹子,放声大哭用别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代人叫之“斑竹”
或者“湘妃竹”。听到了舜的死讯以后,她们两姊妹也投湘水自杀了。
值得怀疑的是:
(一)几千年前的苍梧之地完全是片人烟极稀的蛮荒之地,既没有知名的经济、文
化中心需要视察,也没有强邻劲敌需要防卫,早已交出了权柄的舜,有南巡的必要吗?
(二)舜建都蒲坂,即今之山西永济县,与苍梧相距数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
即使是用每天70里的速度径直走去也需几年时间才有一个来回,须知,舜当时已经将近百
岁的高龄,即使是他想视察,有这个可能吗
(三)这样的高龄远出。为什么不带妻室儿女?既然决意不带家眷,娥皇、女英又
为什么哭哭啼啼,赶到湘江,最后投水而死。据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要
不,是武装押解,不得不往,要不,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两者必居其一。
几点思考
(一)尧舜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二千多年后的《论语》“禅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
千年后左右的《墨子》,因此,禅让故事,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为了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
根据某种日耳相授的传说而编撰出来的政治故事。因此,说法各异,是毫不奇怪的,又隔
了二千多年的今天,要想解开谜团,说清真相,看来也是不容易的。
(二)尧、舜、禹的时代,大略是原始社会的末期,“禅让说”的出现意味着权力
已相当集中,真正意义的部落联盟选举已经瓦解,不过,他们.所“禅让”或者“争夺”
的,虽只是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但已有了“国家”的影子,已有了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因
素。
(三)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斗争必然是惨烈的、
反复的。《山海经》称尧之子为“帝丹朱”《史记》说舜曾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禹曾避舜
子商均于阳城。可见尧舜之子都曾经占有帝位,实行“世袭”,而后又被别人以“公天
下”、“禅让”为名夺取了,舜和禹很可能是这一错综复杂的过渡时期的充满矛盾的人
物,他们打着“选贤”、“禅让”、“公天下”的名义攫取权力,却又想把这种权力“家
天下”,世袭下去。传说中的的种种矛盾,原因大概在此。因此,把从“公天下”到“家
天下”的转变,只简单化为夏启对益一战,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四)以为“禅让制”优于“世袭制”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的,由于“世袭制”
的开始,国家的雏形也开始出现,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生产力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进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