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43:53


当世界各地响起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脍炙人口乐曲的原创者冼星海?刚刚逝去的1030是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作曲家逝世65周年,又有多少人在缅怀他?冼星海把自己的音乐才华和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在他逝世后,毛泽东曾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可他为什么像个弃儿一样客死在异国他乡?

在这个世上只活了40年的冼星海(19051945)却奉献了无数传世之作。从法国学成归来的第二年,1936年,年仅31岁的冼星海一口气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三部电影谱写了配乐。翌年又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每部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好评如潮争相传唱。

同在1937年,在参加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后,冼星海来到了延安。

两年后的1939年,冼星海创作的将永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它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如果说当年的年轻人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走向延安的话,那么,无数英勇的男女战士则是唱着《黄河大合唱》走上抗日前线的。



在延安短短的两年间,除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还创作了数量惊人的形式多样的歌曲:《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以及《二月里来》等等。其中《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二月里来》至今仍是许多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为了激励广大人民英勇抗战,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纪实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导演袁牧之力邀冼星海为该片配乐。鉴于苏联的器材和制作水平比较先进,冼星海与袁牧之等人于19405月被秘密派往苏联。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和《中国狂想曲》。尤其在《中国生活》中,冼星海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眷念。

冼星海的音乐生涯在苏联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但,也从此开始了他噩梦般的生活。

冼星海到达苏联的第二年,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因为不会俄语无法为卫国战争出力,冼星海一行打算回国。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变联共为反共,他们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于是,冼星海一行辗转来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准备取道蒙古回国。“但在国境线上受到阻碍,他没有方法可以回来”,只得流浪在乌兰巴托。郭沫若在《吊星海》一文中写道:“他就在这时候,在生活上发生了极端的困难。亏了他竟支撑了四年。然而,他那顽强的身体,却变成了一座总科病院了。”

透过郭沫若对冼星海的赞美,疑问就来了:为什么只是他一个人“竟支撑了四年”?党组织到哪里去了?力邀冼星海到苏联去,直到1946年才回国的袁牧之等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都丢下冼星海一个人不管不顾呢?

说来颇有讽刺意义的是,从1941年到1945年冼星海去世的四年间,真正挽救了他性命的一个是因他杰出的音乐才华而结交的哈萨克音乐家们,一个是“臭名昭著”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李立三。

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冼星海依旧创作了表现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和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这些作品既为他赢得无数赞美和声誉,也为他带来面包和牛奶。

冼星海于1944年130日来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库斯坦奈州,住在十月大街4422室,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饥饿和疾病终于使冼星海倒下了,他不仅肺部有结核,而且还有肝肿、腹膜炎和心脏病,每天在皇宫病院里要抽出好几立升的腹水。他是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人发觉把他送到莫斯科去的。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李立三。李立三很愉快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
    其时,李立三自己的日子也相当难过,住房紧张生活拮据。他把床让给冼星海睡,自己打地铺。李立三夫妇不仅要帮助冼星海联系治病,更要为解决冼星海夫妇的食品来源而日夜操劳,全家都不得安宁。李立三夫妇对冼星海的真挚感情和舍己助人的崇高美德,甚至改变了一些中国同志对李立三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经过李立三的不懈努力,总算把冼星海送到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李立三夫妇依然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由于冼星海沉疴积疾,医院回天无力。四个多月后,19451030,一代杰出的音乐家年仅40岁的冼星海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

李立三夫妇善始善终地帮助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共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苏方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公墓,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里,匣子正中镶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下面镌刻着俄文的金色字体: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

冼星海离开这个对他有欠公允的世界整整65年了,最终让他能平静离开人世的居然是一位被停止党籍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李立三,这是不是他的骨灰迄今仍然还在莫斯科的原因?

历史开起玩笑来有时是很有意思的。



注:

1、“黄训”是冼星海为在阿塞拜疆取得“政治居留权”而用的化名。

2、查阅了力所能及能看到的资料,没有看见有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的记载。墓碑上的“共产党员”也许是李立三的想当然:这么优秀的人肯定是布尔什维克了。他好像又犯了一次“左倾”错误。

3、按照惯例,冼星海去世后获得了我党的高度评价以及许多光荣而伟大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