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实验中学研究学性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25:36
大良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活动组织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制定本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使教师: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4、培养科研能力。
      三、教学原则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四、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创造力开发研究所负责实施,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相应部门职责如下: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日常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和落实。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负责组织和协调年段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组织与具体实施
      创造力开发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培训,学生选题开题的指导,课题的结题与交流,并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课程的实施  
      1、课程设置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弹性课时制。具体方案为:高一上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完成一个大课题。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一学期每周安排两课时,期中安排一天进行开题汇报,期末一天半进行学习活动成果展示,一学期共60课时。具体安排:
1——4节课,动员与课程辅导
5——18节课,成立课题小组,设计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19——47节课,课题实验与体验
48——60节课,成果展示,课题评价。
    2、课题研究的组织
     一般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8—12人左右,设组长一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做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3、实施环节
      第一,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第三,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第四,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 等。
      第五,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第六,交流评价。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原则上每班“优”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40%;“良”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40%;“合格”与“不合格”级课题根据情况而定。
      六、进度安排    
课题 时间段 课题实施情况 课时数 负责人
(部门)    


一     高

上 第2周

第5周 理论学习指导 12课时 教科室
指导教师
  第6周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2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每组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6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期结束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4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

下 第2周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第19周 1.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2.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出2个优秀课题;
3.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 20课时 教务处
教科室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假期 资料汇编  综合实践组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 85课时        课

二    
 高

上 第2周

第5周 1.总结与反思;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6周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2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期结束 1.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3.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40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

下 第2周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第18周 1.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2.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三上 第2周

第18周 1.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选出2个优秀课题;
2.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资料汇编;
3.每位学生参阅优秀课题;
4.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学活动;
5.每位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心得。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教务处
教科室
班主任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 147课时 
      七、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发明创造类:主要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缺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科技发明尝试,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八、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⑴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⑵过程记录;⑶成果;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记录;⑸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每1学分不少于12学时。以学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
      2、学分分配
      高中三年共进行2个课题的研究,高一1个课题5个学分,高二、高三1个课题10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3、认定程序
     (1)学生申请,指导教师签定评价意见,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审查,报学校学分认定小组批准,教务处审核颁发学分。
     (2)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复议。
      4、有关规定
    (1)在考评中凡发现不合格项目必须重修。
    (2)个人评价与课题评价有效结合:
     A课题评价优秀,原则上最多80%的成员可以获得优秀;
     B课题评价良好,原则上最多50%的成员可以获得优秀;
C课题评价合格,原则上最多30%的成员可以获得优秀;
D课题评价不合格,原则上所有成员都不能获得优秀。
     (3)学生课题研究评价,按阶段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终期评价,其中,终期评价须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审核。
   (4)强调评价主体,评价手段、方法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把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田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九、奖励措施:
学校对先进的课程管理经验和活动成果以及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1)学生成果奖励
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成果展示评比,对于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发给荣誉证书。
(2)学生奖励
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单项评比,按一定的比例评选出先进个人,发给奖状或荣誉证书。
   (3)教师奖励
    经过考核评比,每学期按一定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至少承担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任务,按规范主动做好指导工作。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为在职教师的一项常规要求列入教师常规考核和教师职务年度考核的要求之中,教师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按6个课时计算工作量。指导研究性学习并完成课题计划的教师,年度考核量化评分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