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浅谈清华戏剧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2:08:19
浅谈清华戏剧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人文学院外语系研5 张铎

《紫荆花开》剧照
在老清华为我们所怀念的人文环境中,戏剧传统始终是作为囊括全校、贯穿如一的清华特色而出现的。概括讲来,清华的戏剧传统中,既包括着以普通同学为肥沃土壤的演剧活动,也包括以外文系为核心的文科师生的戏剧研究、译介、创作活动。正是这种光辉的戏剧传统,不仅哺育了一代代清华学子人格修养的成长,更培育出了一大批推动了中国话剧发展的杰出人才——我们甚至可以自豪地说:一部中国话剧史,有半部是属于清华人的!
清华人文,涅磐重生。戏剧教育,尤其是在学生阶段的戏剧教育活动,对于一个人性格完备的养成,人生历练的体验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在戏剧教育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既要同他周围活生生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又要协调好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各部门;更要重温大师经典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乃至自我创作直接抒发人生体验。这种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更多地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性实干的日神精神与感性淋漓的酒神精神共同激发着一个正处于人生上升期的热血青年,发挥他自身的最大潜能和自我意识去主动地理解他身边的世界,完成他精神上真正的成人礼。这种戏剧作用于个体的人的伟大力量,在这些人走出校园去面对他们所已经认真思考过并负有强烈抱负的社会时,就将迸发为一股民族创新自强的源动力,成为作用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伟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话剧对于现代中国民族性和现代汉语的形成的奠基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清华校园如火如荼的校园学生演剧活动从建校、建国到文革前一直长盛不衰。即使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剧艺社也始终保持着平时演剧不断,一年一部大戏的强劲势头,在高校界颇具影响力的《清华园的早晨》即是这个时期的佳作。这些银发斑斑的老校友们直到今天仍然业余聚集在一起排练演出——话剧是他们一生的热爱。
目前在清华校园当中,最主要的话剧力量是学生艺术团话剧队的演剧排练活动。今天的清华话剧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重建并逐步恢复起来的。进入90年代,清华话剧队在业务建设、组织建设上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学习对象,从排演小品朗诵到复刻人艺经典剧目(《天之骄子》、《小井胡同》等),实现了第一个飞跃,也奠定了清华话剧队新时期努力走“专业化”路线的深刻戏剧理念,从而迥异于充斥“宏大叙事”却无痛呻吟的学生戏剧的劣根性。这种追求正是清华理工基础上追求实干与卓越精神的必然选择。而这个飞跃的辉煌顶峰应以建校90周年在学校大礼堂演出的献礼剧目《紫荆花开》为标志。该剧是清华话剧队在中央戏剧学院郦子柏教授指导下的自创剧目,讲述了以清华“两弹一星”元勋为人物原型的一批青年师生,为了新中国的核工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最终完成了祖国和人民重托的故事。该剧在同学、校友、戏剧界引起了广泛影响,是一部反映清华“两弹一星”精神的杰出之作,称为“十年磨一剑”是毫不为过的。
度过这个辉煌之后,清华的校园戏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一方面,校话剧队在排演西方经典剧目和自创校园剧目中仍然做着持续不断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另一方面,校园内各院系的学生节当中也展现了勃勃的戏剧生机。但总体而言,比起拥有军乐、民乐、交响三大乐团的音乐教育,和随美术学院进驻清华园即将兴旺的美术教育,戏剧教育目前可以获得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与它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不够相称的。戏剧教育在清华园的建设问题是摆在清华人文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挑战。对于中文、外语、艺术等文科院系的教师、研究员的学养提升,对于全清华同学的思想与创造力的塑成,对于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的实现,它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话剧队重要演出年表
* 2000.10 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沙龙
* 2001.03 90周年校庆大型自创献礼话剧《紫荆花开》(导演:郦子柏)
* 2002.04 复排演出《紫荆花开》(导演:郦子柏)
* 2002.05 8字班毕业演出话剧《眉间尺》,同年8月赴人艺小剧场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
* 2003.11 话剧沙龙《清华话剧溯源》
* 2004.05 0字班毕业专场《生死场》(导演:田沁鑫、李浩)
* 2005.04 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话剧小品组北京市一等奖《星愿》(指导:郦子柏)、《天鹅之死》(指导:纽心慈)
* 2005.05 1字班毕业演出《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