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革失误造就今日民生之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31:11
三大改革失误造就今日民生之艰难

作者:一本歪经

一些改革,特别是有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上是失败的。至少有三大失误:

失误一:教育制度改革使老百姓不堪重负

把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即后来所归纳的教育产业化)是某经济学家(是谁记不清了)提出来的,并在朱时期得到了实际实行。现在的教育部长前不久公开否认提出过这一主张,他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不管朱是否同意,他当政时教育拨款不足、教育费用飞涨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艺术系除外),光学杂费一项就要五六万,如加上文具、用品、择校、摊派等费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而现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0元,如只有一人工作,或全都失业,或家是农村人,叫他们如何负担得起?

失误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看不起病

这方面,相信大家感同身受,都有体会。仅拿湖南常德为例,已经参加医保的单位每月交工资总额的6%(其中个人交2%),医保返给个人十几元作为门诊药费。没病或小病都好说,关键是得了病要住院就不好说了。首先,你得先交1000元门槛费;,这是你自费的最低标准。这笔钱主要用于支付自费药品、床位补差(只能15元/天)和按比例不能报销的部分(自负30%――20%)。然后根据治疗情况,你得不断交费。这样下来,如果住院费用总共是6000元的话,你自己得掏2500――3000 元。不管怎样,能够参加医保还好一点,最惨的就是那些因单位效益不好或破产企业的没有买医保的职工、退休人员,他们有病也不敢进医院,只有等死。

失误三:国企改革端掉了职工饭碗

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们不仅吸纳了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而且提供了国家绝大部分税收,支撑着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现在搞市场经济,老百姓也无所谓,反正他们也无发言权。只是你得让他们有口饭吃吧?可那些当权者却用国企效益不好为由,逼迫国企破产,让那些职工自谋生路。这种情况到了朱当政结束时已经近乎疯狂。国有资产被以超乎寻常的低价抢购,价值4亿多的桃源纺织印染厂仅以5000多万元就被卖掉,价值1亿多的、效益很好的汉寿氮肥厂卖了 2000万。现在能幸存的国企已经不多了。而对工人来说,一点很少的所谓买断身份费就打发了,常德市最低的只有300元/年。可怜那些40、50岁的老工人,为国家干了一辈子,每月只领10几元到30几元的工资(那时住房、福利国家管嘛,低工资是应该的,但一下子下岗,什么都没了,不负责出路,买断了事!)。到头来只能靠低保过日子!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改革失误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代表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因他的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官僚阶层、政治精英阶层、知识精英阶层、文化精英阶层、买办阶层和企业主们一定和我的观点相左。但我相信,中国公民中他们只占少数,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银行几万亿存款推动不了前几年的消费市场、以至朱多次呼吁国民把钱拿出来消费却无人响应的 怪现象。其实、朱可能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钱绝大部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存款,即使有一点,也是给儿女读书、自己养老、生病住院用的,不敢也不可能拿出来消费。而精英们的钱也不可能拿出来在国内消费,因为除了新、奇、大的能够显示他们身份的东西外,已经没有能吸引他们的东西了。

改革失误还不止这些,其他如公务员改革不仅没有解除财政紧张局面,反而增加了吃财政饭的人数;治吏不力,贪赃枉法越来越严重......因不关我们事,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择其让老百性有切肤之痛的三点说说而已。这三点中任拿出一点都可写成一本书。三点失误连同住房制度改革,在让老百姓掏空了口袋之后,又剥光了他们的衣服,然后再给他们一块布遮遮羞,转过身来大声宣布:我代表着他们的根本利益!――这起码也可以让老百姓在为身计疲于奔命时乐一乐的。
第一把火是治理通货膨胀、房地产降温 --结果是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使国企生产大量过剩,货币流通不畅-- 一度曾出现,物物交换,企业间形成大量三角债、银行坏帐巨增;
  而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是没有开拓农村市场,农民为什吗不买?农民没有购买力、没有钱;如何解决?

  农民是种粮的,只要粮价提高就解开了这个链;
  接着第二把火就是提高粮价
  中国人均耕地是多少?农民的粮食商品率很低,在当时,几乎是自给自足,提高粮价后结果怎样?农民并未增加多少收入,好处都落到奸商那里了;而粮价的提高,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在国有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加薪,企业困难不但没有解却更恶化;  而他这时的判断是什么?  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是太贵了--是企业成本太高;企业成本高在哪?企业在办小社会、福利高--进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企业改革措施
  这就是第三把火,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直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  
  而这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界还好,国有企业夸了、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做了弥补,--却直接威胁了整个金融体系,97年亚州金融风暴狠狠的敲了他一下,怎么办? 这就是他的第四把火--金融体制改革,在资本市场搞融资功能--为企业解困,在货币市场集资、摊派,在金融体系各地都建基金会、建商业银行、建城市合作银 行、建了农业发展银行、建资产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贷款.........
  反复折腾,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又怎么办?
  也是最后一招--最后一把火---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兴土木以刺激经济增长、启动住房市场以刺激消费; ----从源头又回去了。
 结果是,苦了农民、害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