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货币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45:37
   货币体系混乱、通货膨胀显现。黄金作为避险和抗通胀的金融产品,受到双重追捧。每盎司1300美元轻松突破,更有人预言,金价会涨到4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不是金价疯了、投资者疯了,而是整个世界疯了。正所谓盛世赏玉、乱世藏金。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23日,G20财长会议上承诺不打货币战争。这些举措暂时遏制了金价疯涨的势头,但很可能只是“暂时”,金条、银条仍在热销甚至脱销。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美国印钞速度一天不减慢,货币战争和通货膨胀就不会止住。

 

    纸币的信用向深渊急坠,难道黄金将重回货币王者的地位?对于黄金这种资产、对于货币的本质,我们有太多的误区。黄金的疯狂还将演绎,我们无意于仅仅关注金价的涨跌或其投资技巧,而更希望揭开蒙蔽在黄金上的神秘面纱,让你认清这疯狂背后的真相。

 

    “黄金时代”的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一词随着同名书的热销而风靡华夏大地,黄金在金本位制度下称雄世界的时间不比美元称霸的时间短,要想探究黄金的真正价值,就必须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绎以及黄金扮演的角色有深刻理解,何况目前中国已经深深卷入其中。

 

    金本位VS主权货币

 

    黄金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当摩西从西奈山归来,向他的人民宣讲十诫时,他发现犹太人狂热的崇拜一只小金牛,气得将刻有上帝训诫的牌匾摔得粉碎。

 

    不会氧化、非同寻常的密度、可延展性与可塑性极强、永远泛着迷人的光泽——黄金这些得天独厚的物理特性令其一被发现就受到人类顶礼膜拜。再加上黄金的高投入、低产出比率,随着商业文明的扩张,其承担货币职能的价值愈发突显。

 

    黄金像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它荣耀着人类,但更多的是激发出贪婪和欲望。围绕着黄金,纷争不断。

 

    现代人很难想象拎着一袋金币去买东西,也不甚了解当澳大利亚向德国支付黄金时,仅需一台移动车将福特·诺克斯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黄金存放地)的黄金从一个壁橱移到另一个壁橱即可。我们习惯于财富以花花绿绿的纸币甚至数字符号表示,可黄金作为货币王者的风范,并没在一些人的心中磨灭。

 

    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和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亦从统领世界的最辉煌顶峰滑落。不过,美国的黄金储备仍占世界的30%,这也是其实力的体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更指出:我们今天缺失的主要东西,就是可被普遍接受的货币。黄金从奥古斯都时代到1914年,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21世纪,黄金将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理解的货币战争,不是在争夺黄金,而是为国际货币主导权而展开的博弈,黄金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战争,可以初步认定为三次:

 

    第一次国际货币战争(1918——1931)

 

    金本位制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结。一战后,大英帝国仍想找回昔日的荣光,首先要恢复塞克·牛顿以来的金本位制。这意味着1英镑要达到折合4.86美元的水准,而当时英镑的价格大约在4美元,最低探至3.4美元。

 

    当时年仅36岁的凯恩斯是少有的强烈反对恢复金本位的智者,甚至发表言论称“黄金储备和金本位制实际上是金融和信用演变过程中初级与过渡阶段的残存物”,并建议用海船运载1亿美元的黄金到纽约,以偿付所欠美国的债务,激发美国的通货膨胀。

 

    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自然没被英国的主流社会所接受,老派的英格兰银行总裁诺曼为恢复金本位制而奔走。他要求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的斯特朗不要采取“蓄意的紧缩政策”,并从美联储借了2亿美元,摩根也借了诺曼1亿美元。

 

    丘吉尔亦在国内摇旗呐喊,他以惯用的鼓动性言辞说:“如果英镑不能秉持人们所熟知的和信任的那一标准,那么不但英帝国,而且整个欧洲都将采用美元而不是英镑作为交易结算的工具,我认为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为了使英镑恢复到4.86美元的水准,英国必须忍受“昂贵的金钱”,也就是高利率,以使得黄金流入。这抑制了商业活动,并导致高失业率。更可怕的是国际贸易的恢复并未如期而至,英国国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

 

    种种努力都在大萧条中化为泡影,美联储不“蓄意的紧缩政策”的后果就是股价飙涨直到崩盘,美国的黄金也迅速流失,应对的手段居然也是提高利率!英国的黄金储备同样持续大量外流,手握世界金矿产量25%的法兰西银行不但幸灾乐祸而且落井下石,要求伦敦清偿欠款,英格兰银行最后要求政府解除黄金兑纸币的义务,金本位终成幻影。

 

    第二次国际货币战争(1965——1971)

 

    二战以后,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建,已经不再年轻的凯恩斯与美国财政部的怀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占整个世界75%的货币黄金作为支撑的美元成为新国际经济体制框架的中心,美国成为仅有的允许其货币按固定汇率(1盎司黄金兑35美元)兑换黄金的国家,其他国家货币则盯住美元。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5年率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发难,并倡导重返19世纪金本位体制。法国发难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在海外挥金如土,美元价值迅速贬损。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67年跌至120亿美元,而外债达到330亿美元,福特·诺克斯堡内的金块不断从美国金柜搬到外国金柜里。法国人更狠,直接要求搬回法兰西银行。

 

    黄金投机客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深信持续不断的买入黄金,会使黄金突破官方设定的1盎司35美元平价。戴高乐更是声称黄金价格应当升至每盎司70美元,他的倡导没有得到响应。但在自由市场上,黄金价格已经没有上限和下限。

 

    美国总统胡佛曾留给他的继任者罗斯福一句名言——“我们需要黄金,因为我们无法相信政府”。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之初,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笼罩世界。而步入20世纪60年代,政府政策变得过度乐观和具有扩张性,负债增加、通胀高企,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各国政治家难以容忍的束缚。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金价格开始一路飙升,最高升至850美元。

 

    第三次国际货币战争(2008——?)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暴露无遗,对于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呼声越来越高。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欧元遭受重创。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和持续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令美元弱势不改。而日本政府面对日元升值,出手干预汇市。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混乱,黄金趁势冲破1300美元的历史高位。

 

    第三次国际货币战争已然打响,什么时候结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黄金将继续受宠,因为黄金天然是货币。

 

    白银帝国的坍塌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对比较频繁的碰撞是从明朝开始的。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金本位制,也很少把黄金当做货币用于交易,而是像海绵吸水一样拥有它,但中国也无法躲避货币战争的洗礼,而且每次都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中国卷入的货币战争,也可视为三次:

 

    第一次卷入货币战争(1620——1640)

 

    1455年,明朝政府放弃纸币,回到完全按照金融的商品价值进行交易的金属铸币时代,中国对用做货币的白银的需求就此爆发出来。中国不仅从与欧洲的贸易中获得了白银,而且直接从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运送大量白银途径澳门和马尼拉转运到中国。某些时期,西班牙银矿生产的一半或更多的白银穿越太平洋抵达中国。明朝在17世纪初开始衰落,在1618-1636年,连续7次大幅提高税收,银币也在急剧贬值。而此时,主张贸易限制和保留贵金属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欧洲和日本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约从1640年开始,欧洲和日本停止了向中国供给白银。明朝正与清兵和农民起义军打仗,白银短缺成为压垮明朝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于1644年终结。

 

    第二次卷入货币战争(1931——1935)

 

    在1931年各国放弃金本位之前,中国的汇率主要指银对金的汇兑。金银比价变化无常,实行银本位制的中国在19世纪就可算上是最早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而世界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还要等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

 

    生银的真实价格是相对黄金价格而言的,从历史变化看,两者往往呈反向变动趋势。从1871年起,世界银价几乎是一路下滑,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是两次意外。但两次金贱银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前者让中国民族工业空前发展,后者则令国民经济衰退到极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本位解体,白银价格开始上涨,不过赶不上国外物价上涨的速度。1920年的银价指数比1913年涨了65.2,涨幅为66.46%,而物价指数则上升了121.2%,以实际购买力算,银并没有变贵而是仍贱。意味着中国汇率降低,利于出口并抑制进口。

 

    1931年恢复金本位失败后的结果完全不同,当时银价飚涨,而国外物价的涨幅很小。1931-1935年,白银在国外的购买力上涨了103.14%,这导致中国实际汇率严重高估。雪上加霜的是,1934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金法案》和《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流向美国,中国部分地区已在日本控制之下,日本也积极向美国售银,导致通货减少,银根紧缩。同时遭殃的还有上海、天津等地租界里的房地产,上海租界房价下降了90%。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业大批呆账,1935年年初,上海67家中资银行有12家倒闭,远东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大动摇。

 

    中国政府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切断了中国白银与国外的联系,银本位制崩溃。

 

    第三次卷入货币战争(2008——?)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提出建立超主权货币的主张震惊世界,表明中国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发起挑战。2007-2008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以及经济的大起大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热钱涌入、因外汇占款投放过量流动性有很大关系。在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下,中国很难真正独立的行使货币政策。

 

    如今,各国货币纷纷主动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人民币国际化的路该怎么走?当美国提升利率的时候,热钱是否会流出?中国已经无法逃避国际货币战争,但不知这次的结果如何。

 

    人性与神性

 

    我们在回顾世界历史上几次经典的货币战争,看到黄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后,有几点启示值得思考:

 

    每到货币战争爆发或说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时,黄金价格就会大涨。一战后,恢复金本位制失败,黄金价格由1盎司20.62美元改为35美元,这一比价一直维持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十年,更是由35美元飙升到850美元。而近十年黄金牛市,是从美元贬值开始的,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更是走出一波凌厉的上升攻势,突破1300美元。谁说黄金已经不是货币?

 

    在货币战争中,捍卫货币价值的一方往往失败,“正义”未必战胜“邪恶”。比如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最早走出萧条的国家是最早放弃金本位的英国和日本。而法国作为黄金集团的领袖,最晚放弃金本位制,维持高汇率多年,结果也最晚摆脱经济衰退。

 

    对黄金痴迷的人反倒被黄金所禁锢。罗马帝国的克拉苏认为黄金能买到军事荣耀,可最后却被熔化的黄金灌进了喉咙;戴高乐将黄金看作是能使敌人投降的武器,希望能按照法国的意图建立世界新秩序,结果带来了国内的混乱。1929年灾难性事件强化人们对黄金的崇拜,而各国为恢复金本位而努力的结果,却使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萧条。黄金带来了荣耀,也带来桎梏。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残缺的人性。金本位制的精巧设计曾助长了大英帝国的霸气,但在20世纪却多次制造混乱。正应了英国著名小说家迪斯雷利说的一句话:我们实行的金本位制并非我们所取得的商业繁荣的原因,而是结果。进入到21世纪,美元霸权下的货币体系同样出现混乱,“我们需要黄金,因为我们无法相信政府”,是否应该再次启用黄金来约束贪婪的人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找一种完美、稳定的货币体系,却发现终不可得。上帝馈赠了黄金这种神奇的东西,也许就是为了检验人性的百态。当第三次货币战争来临,又会有怎样的故事上演?

                                                                                                                           --------《钱经》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