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新疆”没那么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00:17
第1457期读者来信 / 往期专题

11月5日,120名专家聚集乌鲁木齐,商讨一个宏大的设想——“海水西调,引渤入新”,计划从渤海提送海水,一路进入新疆,从而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详细]

在这些专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霍有光教授,他最早提出“海水西调”,浸淫十余年。此外,霍教授反对“大西线调水”(就是前几年热炒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认为低估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夸大了可调水数量和经济社会效益。…[详细]

 

 

事实上,这种担忧也同样适用于“海水西调”。

低估了工程成本

需要提扬多少水

“一方海水到沙漠后,可回落2.7方淡水。”…[详细]

根据霍教授的表述,应该可以这样理解:一吨水运到沙漠前,路途会损耗2.7吨水。

“海水西调”工程的远期规划是,实现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海水湖泊,相当于一个半渤海。

如果这些湖泊平均深度为10米,也就是说有1万亿吨水,总共需从渤海提取3.7万亿吨水。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算法没有考虑到湖泊的蒸发量,像罗布泊每年蒸发高达3000毫米,降水则忽略不计,这样的“黑洞”想把它注满,不知道需要损耗多少水。

运送这些水需要多少成本

根据霍教授的计算,把一吨水提升到1280米海拔(预定高度),需要耗电6.4度,3.7万亿吨水共需将近24万亿度。霍教授说每吨水运到新疆的成本是8元,那么总成本将超过30万亿元。这些不知是否能承受。

此外,霍教授计划用直径8米的玻璃钢管。如果水流速度为每秒1米的话,运送这些水需要634年。要提高水流速度,就得在两方面增加投入:管道运输时,给管道加压;自然流时,把水送到更高的海拔,增加落差。

不知这些成本考虑进去了没有。

维护工程安全运行的成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该工程需要把海水提扬到1200米以上,近似于“天河”,一旦出现爆裂、溃坝等险情,海水奔涌而出,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怎么办?被海水侵蚀过的土地怎么办?

这样的工程对安全的要求太高,有什么保障方案,有什么善后方案,都还没有考虑。

夸大了经济社会效益

真的能形成有效降水吗

“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以增雨所得的淡水,湿润北方气候。”

这样的算盘能实现吗?举例来说吧:

1.世界最干旱的地方在哪?答案是秘鲁。那个狭长地带虽然濒临太平洋,但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干燥,云雨难以形成。

2.要说内陆咸水湖,就不能不说死海和咸海,降雨都极少,周边一些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3.再说澳大利亚,四面都是海,它的西部,海滩就连着沙漠,荒漠、半荒漠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4%。

谁规定了有蒸发就有降水?得看大气环流给不给力呵。

附属产业能指望吗

在霍教授的设想里,为了综合利用海水资源,还应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水种植业、盐化产业等。

这样的设想只能说应该“谨慎乐观”。首先,在一个本来与海绝缘的地区发展海洋产业,在技术、材料、市场等方面都会存在制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克服的。而且,“人造海”的产业模式不能盲目比照沿海地区,海水条件大不一样,可参照的只有死海或者咸海。

死海含盐度太高,不适合搞养殖,搞化工倒是很有利,但担心引发生态灾难,尚处于实验阶段。咸海的渔业曾经很发达,但由于咸海生态环境恶化,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它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慎重。

何况,这都得等到“人造海”初具规模后才能实施,短时期内无法奢望。

潜在的风险不小,而且很难解决

就算工程一切都顺利,要是哪天停止运转呢?

我们设计一个工程,除了考虑它的可用性、可行性,还得考虑它的“健壮性”,能够应对意外情况。

有开始,有结束,这才是科学的工程态度。

“海水西调”是怎样一个工程呢?它一旦开始就不能结束!

有专家认为,“当沙漠出现绿洲,沙丘逐渐被固定,沙漠日益缩小,气候日益变得湿润 ,并逐渐与沙漠周边气候相类似,此时便可停止调水。”…[详细]

果然如此吗?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沙漠就不会形成了。要知道,现在的西北干旱地区并非天然如此,曾经也有过温暖湿润的年代,只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才逐渐变得干旱少雨,人类的活动则加剧了这个过程。

换句话说,西北干旱地区并非天然缺水,而是“供不应求”。除非改变大气环流、增加降雨,别无他法根治。即使成功“镇压沙漠”,要维持既有成果,必须持续地把供求缺口补上。一旦因为地震、战争等不可抗力停止调水,那将是灾难性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有的生物极可能失去耐旱特性。

渤海地区生态破坏怎么办?

“立足我国实际的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霍教授计划每年提扬50亿立方米海水,之后逐步提高到每年300—500亿立方米,非常接近渤海现在的入海径流量。

也就是说,渤海每年从河流补充的水量基本都要被抽光,它的循环模式、海水盐度等必将发生改变,这究竟会怎样影响该地区的生态、养殖,目前还没人研究。

可能没有“镇压沙漠”,反而导致沙漠盐碱化

霍教授认为,西北沙漠地区盐碱湖对周边沙地的浸染并不大,即使可能发生局部的盐碱化,将在沙漠表层出现板结现象,反而能起到一定的固沙作用,比流沙要好得多。

这样的预想太乐观了,死海就是前车之鉴。当表层的板结被淡水(比如雨水)冲刷,就会溶解,导致地下空洞,引发更多的生态灾难。

另外,盐碱化并不能有效固沙,不能防止沙尘暴的发生,甚至发生更可怕的“白风暴”(盐沙暴),这在咸海就发生过,大量居民因此患上恶性疾病。

难道非调水不可?

霍教授坚信必须调水,考虑的是权衡最优的调水方案

在一些专家眼里,地下水、雪山融水都不能解决西北缺水的难题,要“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水。至于如何调水,则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南水北调,二是“海水西调”。

霍教授坚持后者,他认为有四大优势:

1.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受“可调水量”限制,不牺牲水源地利益;

2.无论是中线还是西线,“南水北调”需要翻越秦岭,工程量巨大,“海水西调”则充分利用地形,工程上更可行;

3.“海水西调”经过的路线皆为缺水地区,可以分期进行,边施工边受益;

4.“海水西调”提高北方的降水频率和降水量,受益地区更多。

西北干旱地区对水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中,霍有光教授特别提到,“海水西调”有利于推动新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除了新疆以外,甘肃、山西、内蒙等部分地区也存在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不足,二是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其中的一个明星是准东煤田,资源量达数千亿吨。

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各地非常重视矿业。不过,由于运输方面的劣势,比起卖原煤,煤化工产业的效益更好,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等。

与此同时,煤化工的能耗又非常高,1吨煤制油产品需要耗水10吨左右,该产业对水的渴求相当强烈。

比起“人定胜天”,“因地制宜”更紧迫

据统计,新疆的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三,在节水上大有潜力可挖。…[详细]

轰轰烈烈的“海水西调”呼声,反映了目前我国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方面,我国的发展模式相当粗放,资源利用率很低,并且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作为解决方案,同样习惯性粗放,潜在的威胁无法准确预估。…[详细]

近年来,我国的“大手笔”工程屡见不鲜,有资金、有决心,争先恐后把地球当气球玩,还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朔天运河”与“海水西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详细]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样的应对方式不仅贻害无穷,而且其必要性值得怀疑。相较而言,“节水”才是永恒的主题,如果措施得当,也能突破资源的瓶颈。…[详细]

结语:

专家们至少达成了一项成果——“海水西调” 进入公众视野,是骡子是马,已经拿出来遛了,总该有个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