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生宋应星无奈写成《天工开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0:18:58
落榜生宋应星无奈写成《天工开物》(2010-08-26 18:39:07)转载 标签:

文化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花费一生心血写就的科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科技著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

然而,你知道吗,这样伟大的科技著作,却是宋应星在落榜五次的无奈中写出来的。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少有宏志,博学多识,公元1615年,与其兄宋应升一起考中举人,被乡人赞为“奉新二宋”。然而,接下来的会考,宋应星却没那么幸运了。

从公元1619年到1631年,十年时间,宋应星五次进京赴考,却五次名落孙山。接连五次科举受挫,令已经45岁的宋应星,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人生,还要不要再坚持仕途之路?

深思之后,宋应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入仕为官兼济天下的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既然如此,还不如回乡著书,着眼于实用科学,立志研究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技术。

 

事实上,决定研究实用之学,并非宋应星心血来潮的一时之念。早在青年时期,宋应星便对各种工艺制作极感兴趣。每每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漂亮的花瓶或其他新奇物件,他都会好奇地向主人询问其制作工艺。不仅如此,宋应星还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医学等领域颇感兴趣,并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即便是五次进京赶考的经历,换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宋应星的五次乡间考察。你看,从宋应星的家乡江西奉新到京城,一路途经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沿途风土各异、水陆兼程,成为宋应星开眼界、长见识的最好学校。面对眼前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宋应星惊喜地说道:“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宋应星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每当看到没有见过的技术或机械,他都会用笔将这些技术记录下来。对于一些复杂的机械设备,他甚至照原样描摹下它们的图样。正是通过这五次跋涉中的田间、作坊调查,宋应星为日后《天工开物》的写作,积累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放弃科考后,宋应星先后做过教谕、推官等末等小吏。但时间都不长,他的主要志趣仍放在调查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上,《天工开物》便是他在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期间整理完成的。

宋应星年轻时曾经熟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草纲目》广集细论的写作方式极为推崇。他力求《天工开物》能够成为像《本草纲目》那样的一本农工技术的百科全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宋应星首先对自己从前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继而整理出相关的调查笔记。然后,还要多次深入田间、作坊,进行更加广泛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到更加具体的技术和机械细节。

然而,经过艰苦的编著,当宋应星耗尽半生心血,终于写完了《天工开物》时,大明王朝已经命悬一线、摇摇欲坠。一介书生宋应星,也早已是家徒四壁,哪里有钱去把书稿付梓刊印呢?无奈之下,宋应星只好四处求援,最终得到了好友涂绍煃的慷慨资助,把《天工开物》付梓刻印了出来。

《天工开物》之名,取自《尚书》和《周易》,意思也就是元人赵孟頫所说的“人间巧艺夺天工”。作者主张以“天工”补“人工”,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万物,表现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

全书分为三篇,共十八卷。每卷一个行业,涉及五谷、纺织、染色、陶瓷工艺、车船制造、冶金、兵器、珠玉等诸多行业。对每一个行业,书中不仅作了系统的记叙,还在篇后各附图数幅,文图并茂,一目了然。

通俗来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在《天工开物》这本书里,找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可以从书里找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农艺指导;如果你是一位工匠,从书中可以找到冶金、造车等工艺的详细记录;如果你是一位军人,可以从中找到箭、弩、雷、炮的制造工艺。

《天工开物》自1637年问世以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直广为流传,漂洋过海,传播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洲各国,甚至影响了欧洲的产业革命。今天,明刊原本《天工开物》已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珍藏之一。

对于《天工开物》的价值和影响,不知道当年的宋应星有没有想到过?如果他知道会有今天,还会不会纠结于落榜的失意之中呢?

                                                                         文/陶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