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喝酒两瓶引发一个国家官场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4:19:52
公费喝酒两瓶引发一个国家官场地震

——一则让贪官看了定会既惊且喜的外国反腐新闻【原创】

[ 仁文主意 ] 来源:人民网首页

如果有人说,我们国家某部长因为花了公家五千多元人民币给自己买了两瓶酒而弄得丢官获刑,会有人相信吗?我想,纵然问遍中华大地、问遍妇孺老幼,绝对不会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在新西兰却是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希特利是新西兰资深的内阁高官。作为房屋部长的他,作风果敢,有魄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西兰的住房改革。他一方面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哄抬房价;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平价房,使新西兰房价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希特利是下届总理最热门的竞选人之一,被人们普遍看好。希特利本人也雄心勃勃,准备好好大干一场,并已着手筹备竞选班子。

事情发生在今年2月5日,这一天希特利约好了几个同事和朋友到自己家共进晚餐。他下班后,路过一家超市,想到家里的酒没有了,便进去买酒。但是,当他付款时发现自己没带钱包,他犹豫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信用卡。这是一张政府专用的信用卡,主要用于公务招待。希特利手里拿着信用卡,仿佛在做贼。他用眼睛向四周一瞟,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将这张卡递给超市收银员,刷了约1000新西兰元,购买了两瓶酒。第二天,他以上次参加会议的餐费名义报销了酒钱。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星期,政府的审计员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作审计,发现那张购买两瓶酒的账单好像有些问题。于是,审计员立刻把这一重大发现向审计长作了汇报。审计长听了,感到事态严重,心想,如果这是公款私用,将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腐败事件,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用。他立刻成立了以自己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希特利购酒的事立案调查。很快,调查组就掌握了希特利购酒的整个过程和用途,便马上向内阁会议作了报告。

于是,一连串令希特利难堪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一下子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希特利,首先退还了两瓶酒的钱,接着通过媒体向公众做出深刻的道歉和反省,然而向总理递交了辞呈,总理约翰·基随即接受了他的辞职请求。随后,检察机关向法院提出诉讼,追究希特利的法律责任。根据新西兰的法律,希特利的行径很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过,两瓶酒事件并没有因希特利的罢官而宣告结束。希特利的腐败丑闻,在惠灵顿、奥克兰、汉密尔顿等地引起了人们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有媒体猜测,这件事很可能导致这届政府提前解散。在新西兰老百姓看来,两瓶酒的腐败就是天大的腐败,如果不依法追究政府的渎职和监管责任,这件事就没完。

当我在《羊城晚报》读完这则新闻的时候,脑袋里只有六个字:太不可思议了!这件事要是发生在我们国家,那就什么屁事都没有。在中国,政府官员花公家的钱“天经地义”,他们比花自己家的钱还爽气、大方,什么吃的、用的、喝的、抽的、看的、玩的……无不用公帑买单,甚至嫖娼、赌钱的花销都想办法找公家报销,公车的轮胎、汽油、修理费等往往就成了这些寻欢作乐消费的冤大头。如果一个身为部长的一生就仅仅贪墨了两瓶酒,别说腐败,这简直就应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天字号大清官!

唉,这小小的新西兰太把反腐败当作一回事了。人家反腐的那个认真劲无不让人感到震撼:审计员立刻把这一重大发现向审计长汇报——审计长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成立以自己为组长的调查组——掌握了希特利购酒的整个过程和用途后便立刻向内阁会议作了报告。这一切就只为了一个部长花公款买了两瓶酒!而一个部长就得为这两瓶酒深刻道歉反省、递交辞呈、接受舆论谴责、接受法律审判、接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家那里没有贪官了,因为人家对腐败现象采取的是“零容忍”。

再反观我们的反腐败,除了唱高调,搞一些不着边际的“廉政操”、“廉政公积金”、“廉政公约”、“廉内助”……等形式主义,没有一样是对腐败现象动真格的。同样是5000元钱,在新西兰那里就是“天大的腐败”,贪腐者得辞官、坐牢、政府得提前解散,可在我们国家,居然还只是一个“起刑点”,更有甚者,有司法高官嫌这个“起刑点”太低了,建议进行调整;而最无耻、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有人提出要“赦免贪官原罪”。在这种对腐败现象极度宽容的社会环境里,腐败现象焉得不泛滥成灾?!

在此,我不免以小人之心妄加猜测,我们的政府官员在看了新西兰的反腐新闻之后,心里是否会产生一种既惊且喜的感觉:惊的是,一个部长级的大官,只贪墨了区区两瓶酒,不但被搞得身败名裂、臭名远扬,还要身陷囹圄,我们这里的大贪、巨贪岂不都得杀头谢罪,这样的反腐行动实在太可怕;喜的是,人家是新西兰,咱们是中国,我们什么都有可能与国际接轨,但是,凡是对政府官员不利的事情是从来不会与国际接轨的,在反腐败这种事情上与国际接轨,更是毛驴踢房檐——谈(弹)不上的事啦,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倘若果真如此,不免令人忧从中来:我们的反腐工作不只是任重道远,实在是希望渺茫。

2010年11月9日 仁文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