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是如何防止重复装填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21:34

迫击炮是如何防止重复装填的 

默认分类 2010-11-05 21:13:11 阅读44504 评论20   字号: 订阅

过去年代,部队不同岗位之间经常有相互嘲讽的情况,譬如炮兵奚落炊事兵为“背黑锅、戴绿帽、看别人打-炮”,而炊事兵则反击:“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这句话是如何来的呢?原来,迫击炮在射击时经常会出现瞎火、卡弹和延迟发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卸开炮尾,端着炮管往外倒炮弹。但也有另外一种可怕情况,由于战斗激烈,炮手疲劳紧张,一些缺乏战场锻炼的士兵就会紧张出错,第一发瞎火,接着又把第二发装进去了。。。。。。。重复装弹极其危险,炸膛随时会发生,两发迫击炮弹的殉爆足以直接消灭整个炮兵班。迫击炮兵需要一种装置来防止此类悲剧发生,这就是本文要说的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也叫防重复装填装置。

 

迫击炮为何会出现重复装填

迫击炮,顾名思义,就是从炮口装填,强迫击发的火炮。迫击炮弹采用特殊的装药结构和点火方式,即将迫击炮弹的发射装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基本装药,放在由纸筒做成的基本药管内,基本药管则放在尾管内,基本药管的底部装有底火。另一部分称为辅助装药,它是由几个附加药包组成。发射时,迫击炮弹沿膛壁下滑,基本药管下端的底火撞击迫击炮上的固定击针而首先点燃尾管内的基本装药,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通过尾管上均匀分布的传火孔冲出,直接喷射在附加装药各处,点燃尾管外面的附加药包。迫击炮弹的基本装药一般采用整体式结构,称基本药管,实际结构与霰弹枪的12号霰弹很相似。

迫击炮哑火后退弹的战术动作

 

 由于炮管较短,迫击炮的射击环境很恶劣,容易导致炮手误操作

迫击炮在实弹射击中,由于由于底火失效、基本药管受潮炮膛污浊导致弹丸下落速度不足而造成炮膛卡弹等原因,会出现炮弹无法正常发射而滞留在炮膛内的情况。对此,部队的常规做法是一名炮手低姿将手扶于炮架,感受炮弹射出后带给炮身的震动,以此来提示装填手。但在激烈的战斗中常无法感觉到炮的后坐力而导致误判,以为膛内炮弹已经发射出去。另外,在实战中,炮口焰闪光炫目,火炮冲击波强烈,且声响巨大,战士疲劳紧张和迫击炮发射速度较高,装填手在连续装弹射击过程中,易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极度疲劳,自身判断力的明显下降。当出现炮弹滞留而又没有收到其他炮手的警示时,常会误认为前炮弹已经出膛,立即装入后一发炮弹,这就是迫击炮射击特有的所谓“重装弹”现象(重复装填现象是迫击炮特有的,其他常规火炮均无此类现象)。当出现此种情况时,必须将炮弹倒出炮膛,方能再度装弹发射。在倒弹过程中,如果所倒之弹中有迟发火弹,易造成人炮俱毁的重大事故。

二次装弹(重装弹)一旦发生,轻则影响正常的射速,贻误战机,重则会发生膛炸,炮毁人亡。我军在对越作战期间,曾有传说,夜间炮战时,出现过炮手因为紧张把67式82毫米迫击炮整个装满,最后装填不进去了才被发现的笑话。在20世纪90年代,我军也发生过数起迫击炮膛炸事故,其中就有炮弹重装原因造成的严重事故。

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就是为了保护人员和装备的安全,通过光电、电磁、机械等方式判断已装填的炮弹是否发射出去,或检测迫击炮身管是否有炮弹残留,从而防止下一发炮弹再次误装填的装置。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展的迫击炮防重装装置主要有3种技术,即机械式、光电式和电磁式。苏联俄国主要应用机械式,欧美国家尝试过光电式,而中国比较青睐电磁式。

经典的苏联机械式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

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是利用发射炮弹的火药燃气气流压力、运动弹丸压力或炮身加速后坐产生的惯性力来驱动保险机构工作,以实施允许或阻止下一发炮弹的装填。在迫击炮部队广泛应用机械式防重复装填技术,最早是苏联。但这种技术是如何诞生发展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很久,原苏联出版的《苏维埃火箭-炮兵百科全书》,以及比较权威的《苏联火箭炮兵和迫击炮》一书里,对于防重装填只有一条简单的定义,而且是针对比较现代的120毫米2B11迫击炮,至于历史演变并未详细论述。笔者通过翻阅苏联时期的资料,确认苏联的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诞生于卫国战争后期。1941年至1942年期间,红军紧急应征,士兵缺乏训练,致使红军的炮手普遍素质低下。苏军轻便炮兵配属的迫击炮【注1】,在作战时,由于炮手紧张,火炮勤务状态不佳等原因,经常发生重复装填,时有炸膛惨剧发生,整个班整个班的炮手被自己的炮弹干净利索的消灭,轰成渣。根据《红军的武器》一书描述,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未引起红军高层警觉,因为大多数此类伤亡都被认为是德国人的炮弹直接命中了红军迫击炮阵地上的炮位,并引起待发炮弹的殉爆。但后来有越来越多幸存炮手报告真正的事故原因是炮弹的重复装填,才得以重视。

1943年开始,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命令年轻的武器设计师尼古拉·米哈伊尔·阿凡纳西耶夫(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фанасьев)着手研制一种能够防止迫击炮重复误装填的装置或办法。

 

阿凡纳西耶夫1916年生于圣彼得堡,虽然在大学里攻读的农业机械专业,但事业历程却与卡拉什尼科夫相似,大学毕业后阿凡纳西耶夫应征入伍,在业余时间设计了几种轻武器,获得上级好评,于是被有关部门送往图拉进行深造,进入仪器仪表设计局工作。计划经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当然,计划经济也能成为吃人魔鬼办坏事,譬如苏联的剪刀差工业化和中国的大跃进),苏联军工企业基本按地区统一规划,集中分布,往往在某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并形成上下链吃配关系,兴起很多专业军工城市。图拉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众多从事武器研究和制造的国防工业单位的地区。仪器仪表设计局(KBP)是图拉地区的最大著名国防工业联合体之一。1921年成立至今,主要从事小口径自动炮和枪械的研制和生产,主要产品涵盖各式手枪(著名的7.62毫米TT手枪,也就是我们的54式手枪)、步枪、12.7毫米机枪族、榴弹发射器、23毫米机炮、反坦克导弹、防空武器等等。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曾经装备卫国战争时期80%以上苏联空军战机的VYA-23机炮,以及著名的ZSU-23-4自行高炮,就是由阿凡纳西耶夫大师一手设计的。

走题了,言归正传。苏联研制迫击炮重复装填保险器,还要感谢德国人的发明,苏联在缴获的德制34式8厘米迫击炮以及10厘米迫击炮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炮口装置,其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用绳子控制的开关式挡弹钣,装弹前用手打开挡弹钣,用挡弹钣卡住迫击炮弹的闭气环沟槽【注2】,使炮弹卡在炮口,阻止其下落,然后用拉火绳在火炮后面较远远离拉发射击,拉火绳拉开挡弹钣,迫击炮弹自由下落,触及撞针后发射出去。这种装置通常在平时用于迫击炮手的训练,在战时用于保持全连齐射时的一致性,以及冷炮射击时进行首次拉发试射和稳炮【注3】【注4】。

 

 装有炮口装置的8厘米和10厘米迫击炮

 德国迫击炮的炮口装置特写,右图为挡弹钣卡住迫击炮弹的状态

 能够炮口拉发的德国8厘米迫击炮

 

为解决迫击炮重复装填问题,具有战场经验的阿凡纳西耶夫受到德军Gr.W.1934年式80毫米迫击炮和120毫米化学迫击炮的拉发训练装置启发,研制出了用于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的两种炮口防止重复装填保险器—МПДЗ,俄文全称为:Минометный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 от двойного заряжания,翻译过来就是“迫击炮防止二次装填保险器”。1944年中,该装置在图拉机械厂投入大规模生产,装备于M1937/1941/1943式82毫米迫击炮和M1938/1943式120毫米迫击炮上。

 

这时苏军已经被迫击炮炸膛问题弄的有点抓狂了,根据前线呈报给副人民委员、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的调查报告,仅1944年1至9月统计,就发生120毫米迫击炮爆炸事故一百余次,其中列宁格勒方面军64例,乌克兰第四方面军25例,红海军步兵17例,卡雷利阿方面军6例,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5例。这还只是120毫米一种口径迫击炮所发生的事故,而前线还有数万门82毫米迫击炮。。。。。。

 

根据调查,这些伤亡事故的85%,是由于重复装填导致炸膛造成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部队过于强调高射速,以及炮手专业技术培训不足。据统计红军迫击炮手在上前线之前平均受训时间只有112小时,每天训练9个小时,大约12天,然后就上前线了,(跟电影《兵临城下》狙击手瓦西里刚上战场时的混乱情景差不多)。鉴于如此频发而且严重的火炮事故,理应引起红军高层的重视,于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秀体制又一次得以发挥,到了1944年末,许多苏军迫击炮已经配备阿凡纳西耶夫发明的这种装置。苏联人自豪的宣布,在二战期间,只有苏联一家圆满的解决了迫击炮误装填的严重问题。因为设计巧妙、结构简单而深受前线战士欢迎,其总体设计结构在战后一直延续,没有太大变化,成为苏军各型号迫击炮的标准备件,使用到现在。当然,跟中国军工一样,苏联人刻意地选择性忘记了德国人的贡献,把这个小零件鉴定为“世界首创、国内领先”,年轻的阿凡纳西耶夫总师因此获得了列宁勋章。1944年下半年,当时苏联的盟友—美国人获悉后,曾通过苏联外交事务委员会表示愿意购买此装置,并申请许可证生产。后来不知为何,似乎是被苏联拒绝了。阿凡纳西耶夫总设计师的回忆文章里说他曾明确表示,反对把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的专利出售给美国佬,甚至上书斯大林后才得到制止,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日理万机的伟大的睿智的全体苏联人民的父亲和领袖,(空两格以示尊敬)   斯大林同志,怎么会惦记这点小事情。

 

 

 

 右图为1937年式82毫米迫击炮的炮口防止重复装填保险器

左图为保加利亚阿丘思M82式82毫米迫击炮, 右图为波兰M98式98毫米迫击炮,这两种迫击炮均沿用苏式炮口防重复装填保险器。

 安装有机械式防止重复装填保险器的以色列M66型160毫米大口径自行迫击炮

 

阿凡纳西耶夫的发明是一种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其原理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和运动弹丸压力来驱动保险机构工作,以实施允许或阻止下一发炮弹的装填。

这种原理的炮口保险装置曾被应用在苏联几乎所有型号的中大口径迫击炮上,波兰最新研制的M-98式98毫米迫击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炮口重装保险器由本体、螺环、半圆环、挡弹钣、挡弹钣轴、杠杆、扭压弹簧和护罩组成。挡弹钣、挡弹钣轴和杠杆连成一体,安装在本体的横向孔中。扭压弹簧两端连接挡弹钣轴和本体,弹簧扭力使挡弹钣向本体孔内突出,遮挡住炮口,可阻止装填炮弹,成为保险状态。当炮弹发射,弹丸通过炮口时,利用其伸张力,顶挡弹钣轴向右,使杠杆向本体孔外突出,而使挡弹钣成开启状态。重装保险器时的具体动作是:装填前,杠杆向本体孔外突出,挡弹钣呈开启状态。装填时,弹体压杠杆左移,使扭压弹簧压缩,同时杠杆平面与本体平面脱离。当炮弹通过后,在弹簧扭力作用下,挡弹钣转向本体孔内呈保险状态,即可防止重复装填。发射时,由于气流和弹体的冲击作用,使挡弹钣向本体外转动,同时使扭压弹簧扭紧,当转动到杠杆平面与本体平面相抵时,由于扭压簧的伸张力使挡弹钣轴右移,而成开启状态。苏联的120毫米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设有2个弹簧装填卡锁,而82毫米迫击炮只设置1个卡锁。

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除了炮口安置以及利用炮身惯性力来驱动保险机构形式外,还有一种利用弹丸发射时火药燃气压力通过导气管打开保险装置的类型,类似于轻武器的导气枪机原理。

 除了有个性的炮口装置,总体来看,苏联军队在传统迫击炮领域的技术水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甚至不如中国。过去吹嘘所谓苏军极度迷恋迫击炮等等《苏军内幕》式的论断,笔者认为可能是谣言或臆断。

 

欧美的光电式重装保险器

光电式重装保险显示器在欧美国家有少量应用,是利用光电信号来显示膛内有无弹丸的一种重装弹显示装置。分为两类:一类由光电装换装置和显示器组成,在炮口上安装多个光电开关,用导线与指示器连接,当炮弹通过炮口,遮挡光线,;另一类是由触发电源开光和显示器组成,触发电源开光安放在炮身上,该重装保险器的优点是对迫击炮结构不进行改动,不影响迫击炮原主要性能(射程、精度等)。不足之处是需要随时观察显示器再来控制装填,在激烈的战斗中很难保证不出现失误。因此,其可靠性仍难以保证。此外,电子器件在高温、高压、冲击震动的环境下工作,寿命和可靠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欧美迫击炮上普遍应用的这种膛口装置,并非重复装填保险器,而是用来减弱膛口焰和冲击波的

 

中国的电磁式重装保险器

我军炮兵比较倾向于采用电磁感应原理,曾先后研制出三代电磁式重装报警显示器。第一代是应用传感器检测,采用发光二极管显示报警的重装显示器,由于该方案改变了击针结构,因此难以实现。第二代显示器以87-82PPX型防重装弹报警显示器为代表,优点是在炮身外设置、不改变火炮性能、不影响火炮射击精度、不影响火炮操作。缺点是不能实现炮弹卡在炮膛任意位置上均能报警。该报警显示器由加速度复位传感器、自感型变磁阻式信号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声光报警器组成。使用电磁感应原理,用灯光和蜂鸣报警表示膛内有无炮弹。第三代重装报警显示器可解决炮弹滞留在膛内任意位置上的报警。当迫击炮弹成功发射出去时,炮管会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击振动,此时,报警器内的复位传感器也受到此股强烈的冲击振动,该传感器立即发出一复位信号,送至信号处理器,使报警器复位,从而解除报警。而当炮弹为哑弹或滞留卡弹,报警器内的复位传感器只接收到轻微振动,因而不会发出复位信号,此时报警器开始报警,示意炮手检查哑火问题。

迄今为止只找到一张我军装备电磁式重装保险器的实物图片

苏式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优点是简单实用,造价低廉。但需要专门改动炮管结构,阻弹板会影响弹道一致性和射击精度,而且机构工作可靠性差,炮手装填不方便。西方国家和我军一直认为机械式防重装保险器有很多缺陷,影响迫炮性能,因此应用并不普遍。另一方面可能跟认识有关,依靠良好的火炮勤务保养,依靠长时间训练的熟练炮手,依靠设计精巧、动作可靠的高性能引信,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重复装填导致炸膛悲剧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