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制订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9:43:01
“十二五”规划制订之我见 2010年06月04日   制订“十二五”规划,需要很好总结以往中长期规划(“六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制订中间的有用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途径,特别是要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取得切实的相应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于规划的制订涉及众多方面,有赖于以往资料的积累、分析、评估以及对未来的科学预测和决策以及众多因素之间的综合平衡,这里只能从一些侧面来综述以往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一是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或者说指导思想不明确而引起制订者的思想混乱,无法制订切实有效的中长期规划。例如本世纪初,连续三年的政府报告中将“二三并重”与“三二一顺序”同时提出,使人无所适从。
  二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编制中,存在着“两张皮”、“三张皮”的情况,互相脱离,缺乏联系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为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与后果。
  三是缺乏科学预测和对一些重大项目科学详尽的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一些项目实施后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益,产生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造成相应的损失与浪费。
  四是规划的制订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脱节情况,规划制订后往往束之高阁,即使通过长计划短安排,以年度或更短期的计划实施,也往往缺乏监督与追踪决策,造成实施与计划差距很远,而对原因何在,如何吸取教训就很少考虑。
  其他在规划制订中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知识);往往局限于上海市本身,缺乏市内外、国内外协作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此,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真正从上海实际出发,针对上海缺乏物质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情况,发挥上海有较好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基础,寻求符合上海实际与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摆脱与兄弟省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着力提高产业能级,实现“四个率先”和建成“四个中心”。
  首先,“十二五”规划应当遵循科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来制订,藉以取得切实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是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保证。绝不能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发展,更不能牺牲社会利益来谋求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妥善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把人文、资源、环境的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才能逐步得到缓和与解决。只有依靠技术进步,人类才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无论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来实现,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国之本,也是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整顿师资队伍、保证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崇扬师德,为人师表,重视品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校风、教风和学风。继承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并赋以时代和创新精神。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做法,甚至不惜代价,组织大批教师去国外考察学习的不合时宜的做法,上海应当在教育改革方面走出自己的有效途径。贯彻科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上海在制订和实施教育改革、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才能相互配合,并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顺利实施,实现良性循环。也有利于真正实现五个“统筹”。
  其次,明确上海优先发展知识产业,并以知识(第四)产业改造传统的一、二、三产,从而摆脱与兄弟省市的结构趋同化,有利于实现“四个率先”,建立“四个中心”。城市二产、三产之争由来已久,进入新世纪后,接连三年的市府工作报告中,将相互矛盾的“三二一”顺序与“二三并重”同时提出,自是不利于统一认识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改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不少兄弟省市同样也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而如何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提出以知识产业改造一、二、三产,是从缺乏物质资源,但具备较好的科技与教育基础的上海实际出发,不断提同产业能级与水平。知识产业是指从事知识(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利用和储存等基本环节的产业,包含教育、科技、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知识产权、创意及法律服务等行业,也涵盖了上海市提出的十三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只要有利于减少投入,增加产出,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知识产业均应支持,从而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投资和贷款的方向。以一产而言,虽占上海的经济比重很小,但如果能使上海郊县的农业设施国产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取代荷兰、以色列的农业设施,并向广大农村辐射,不啻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有利的贡献。同样,传统的二产、三产也要立足于提高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
  再次,“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强调创新与联合协作。首先是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导致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已成为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同时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一旦运用于实践,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发展生产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并使人类社会在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同时,科学技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上海应当在全市上下普遍关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建立科技普及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广大科研机构面向中小企业,企业必须建立各自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学研联合。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并以企业为“龙头”,高校、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与行业协会为“尾翼”,共同实施“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变,加速上海市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这里要指出的是科技创新需要加强研发,但并非什么都要自己去做。在信息爆炸和网络时代,可以通过联合协作,充分利用别人的已有成果或共同研发,当前,世博会是非常好的契机,“请进来”,“走出去”从自身已有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伙伴,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快地发展。
  此外,规划的制订,仅仅是规划工作的开始,更要重视规划的落实。“长计划,短安排,通过年度、季度计划,保证规划有条不紊地付诸实施,并根据实施情况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反馈和追踪决策,务使规划的实施能收到预期的效益。
  最后,规划的制订人员必须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最好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社会,从而能作出科学预测和选择方案的评价。由于规划的制订、实施以及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涉及更多更专门的知识领域,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总起来说,如果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的制订能够符合上述各项要求,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