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真实共处_当下的觉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31:39
与真实共处 (2006-05-17 09:22:59)   分类:道上的风景:悟修之道 除了在专门的时间静坐入定以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也必然要起心动念运用我们的智识去处理和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与问题。所以,心总是要发挥它的功用的,它总是在活泼地流行,它不可能永远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哪怕是极乐世界,你也不可能总是在那里!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无论是平静,还是纷乱,一切的心境也都是在流动在变化的。所以道在通流,不在停滞!永远不要追求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就让心完全地展现它的活力,让它自由地飞翔,你不认同、不控制、不干扰,这就是无住生心,就是大智慧。然而,通常我们总是要去否定自己的现在的心境与处境,我们害怕孤独,拒绝忧伤,我们不能与自己的真实的情绪共处,不能与当下的生活一起欢舞。我们向往着美好的事物,我们树立了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因而现实总是被排斥,而理想不过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构想而已,它并不真实。真实的就只是当下的一切,而我们已经完全忽略了当下。我们被过去的经验与知识所支配,同时又被未来的想象所驱使。这样一个妄想的心,就无法体验当下,也就不能安于真相。所以,问题并不是要停止我们心的活力而进入完全静止的状态,问题是在于我们要回到当下,清醒地正观当下升起的一切思想、情绪和念头。一念正观,就一念作主,我们就回归了内在的源头:那个能观者,那个纯粹的觉性;我们就有了觉知着的主人,这一刻我们就是觉悟的。只是正观,而不需要对我们的心有任何的改变与控制,当你去控制去改变的时候,你就制造了一个新的纷乱与对立,你就在自己与自己开战,而这个战争你不可能成为胜者,因为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而当我们在清明的觉察中,无选择地觉知一切而不加以控制的时候,这就像在广阔的天空中,任由思想的云彩自由的漂浮,云聚云散,云卷云飞,它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天空依旧,根本就不会受到打扰。相反,云彩的移动,正是无垠的天空中的一种活力与丰富的表现,它说明这个广大的空并不是死寂的,而是富有无限的色彩与活力。所以,心上呈现的一切本身就是解脱,它并不能束缚你,你是那个无法被打扰的天空,一个宁静的观照!心是本空,性是本有,那个假的我们不用证明它就是假的,那个真的我们不用寻求它就是真的。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去体认到这样一个事实:你的本性无法被打扰,你本来就是解脱的!所以,一切都是,一切都好,只需觉悟,只需庆祝!  “觉知什么”与“什么在觉知” (2007-05-12 10:43:14) 标签:经验层与超越层的觉知  分类:道上的风景:悟修之道  

修道之核心在“觉知”,而觉知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

一种是经验层的觉知,沿所觉知之对象物而觉知,是顺观,重点在“觉知什么”,此不必预先设定有一恒在之能觉自性,只是觉知呈现于意识中的身、心、受、法诸现象,觉知其刹那生灭,无常无实,任何现起之现象皆可为所观境,而能观与所观俱起俱息。即若无所观,亦不立能观,同归于空寂。而一有所现,能观即同时现起,觉知其无常本空。此种觉知法,不需任何形上的设定,只是就身心现象作如实的观察,是一现实主义的态度。此法不是重在证得先验的形上实在,而重在对治凡夫之“遍计所执”,使无明缘起相续得以中断,而证得烦恼法彻底息灭之“涅槃”。当然,此不设定任何先验存在,只是一观法上的作用层的语境,它也并不表示否定有先验之能觉主体或法身果境,只是悬置此种分别而已。原始佛教之观,类此。

另一种是超越层的觉知,是返观那个能觉者,是逆观,重点在“是什么在觉知”,让那个无相的、纯粹的、绝待的觉性显现自身。此时之能觉者,不与经验层之能觉所觉在同一层面,盖经验层之能觉所觉为对待法,相对而存在,俱起而俱息。而此超越层之觉性,乃超越二元对待之先天统一之本来面目。此时任何身心现象皆与本来觉性不相妨碍,而一切身心现象在觉性中自生自化自己解脱,观者只需维持其本性之自觉。此即在理论上预设一正面的“佛性”,作为修道之根基,其针对不在对遍计执之破除,而在圆成实性之开显。此即一理想主义的态度,先肯定有一本有之恒在觉性,只为烦恼乌云所覆盖,若能使此本觉现前,则为始觉,再使始觉相续,则成法身成就之究竟觉也。如同经验层之觉知,不预设任何先验的存在只是一“观法”上的“悬置”而非“存有论”上的否定一样,超越层的觉知对于佛性的预设也只是一“存有论”上的肯定而非“观法”上的实执。亦即在佛性显现之观境上佛性是空而无执的。经验层的觉知,重在觉妄;而超越层的觉知,重在“显真”。此类观法,最初即要求一“见道”式的证悟以为其保任修观之入手处,故可称“果位法门”。若佛性未亲证,则无法下手入此种超越之观也。禅宗之修法,类此。

然二者实相通也。盖觉妄自有显真之妙果,而显真亦自有觉妄之妙用。遍计执一除,圆成实性自显;圆成实性显现,则遍计执自可除也。故二者相资为用,运用之妙,唯在一心。